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乡土中国》
七十多年前,在《乡土中国》这本薄薄小书的开篇,费孝通先生留下了这样一个结论。
由此,一个理解中国社会的新视角诞生了,这不再是居于庙堂之上的俯瞰,而是来自基层乡土社会的观察,从文化本位的视角重新构建中国的多元与一体。
早在1936年,师从马林诺夫斯基
(Bronislaw Malinowski)
的费孝通,便以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而震惊学界,该论著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也开启了国际学界对中国社会与人情的认识之门。
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生于波兰,在英国成为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志之父”,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随后的近七十年里,费孝通先生始终投身于对中国乡村的考察和思考,耄耋之年依然笔耕不辍,诲人不倦,为中国的社会学和人类学铺下了广阔牢固的基石。
2005年4月24日,费孝通先生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费孝通
今年是费孝通先生忌日的15周年。
新京报·文化客厅系列活动第36期,我们将举办第九届“费孝通思想研究讲坛”线上特别版,邀请到费孝通先生的博士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为你讲解费孝通先生的乡土研究范式,回望中国社会在乡土中生长的过去。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费孝通先生与《乡土中国》,赵旭东特发来一篇文章作为本次活动的介绍。
读懂费孝通 从《乡土中国》出发撰文 | 赵旭东
费孝通一九四七年出版的《乡土中国》一书,它代表了那个时代对中国社会理解的新视角的形成,即一种来自基层乡土社会的观察,而非庙堂之上居高临下的那种俯瞰视角的深度理解。
一个中国学人,也从中开始了一种理解中国之路的探寻,并尝试着要从一种文化本位视角去做一种有关中国的多元与一体关系的观察和思考,这种观察和思考将成为一种对中国意识的本土社会科学方法的理解之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费孝通思想中印辙清晰的人类学、社会学以及民族学相互融为一体的理解中国之路。
《乡土中国》这本书最初的出版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而费孝通先生2005年4月24日离开这个他所热爱的世界也已经有十五个年头了,但在我们的汉语世界之中,似乎对于《乡土中国》一书的阅读的渴求不仅不减,而且在变得愈来愈强烈了,人们试图从这份阅读之中也自然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对新环境、新处境以及新选择的新启示。
与此同时,这也许是一种当下中国人最为正常不多的一种思想应对了,因为我们有太多的人在面对一种城市化生活的转型,有太多的人在面对越来越多时间离开自己家乡而迁移进入城市之中去生活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有太多的人将面对在并非自己所曾经熟悉的生活空间里的一种心灵孤岛般的生活应对。
因此会有很多人似乎有一下子突然被抛掷进了一个由越来越多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之中的那种生活世界的陌生感,也许,在街头,我们彼此之间可以高度地礼貌和互敬,但却真正少有曾经的传统熟人社会的那份彼此相互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情感存在。
在此意义上,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去追问这一切何以会发生?又何以会在中国发生?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
对于全部这些追问,我们无论如何都需要重新启动一次对于费孝通所写下的《乡土中国》一书的新阅读、新思考以及新理解。
在一个中国发展的极为特殊的新时代里,我们或许也需要从《乡土中国》的文化逻辑来一次真正的再出发,来一次真正的基于费孝通思想研究的社会科学诗和远方的心灵朝圣之旅。由此而去全方位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周遭的语境,理解国际范围内日益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文化转型。
也许,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一起去重新阅读《乡土中国》或许是一个相对会增加自信以及文化自觉力量的不错选择。
如果我们想要去理解自己过去的生活,理解彼此和谐相处之道,理解对中国而言的乡村之重,那首先便要去理解《乡土中国》这本薄薄小书的精髓。
读懂《乡土中国》或许可以读懂费孝通,可以明白他所写下全部文字的硬核究竟是在哪里;同样地,我们要想理解中国的未来,也需要能够真切理解《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激发和启示我们的所思所想,或许由此才能真正解决当下的各种对未来的迷惑以及种种现实生活困境的存在,还有希望可以在哪里去做一种寻找的出路所在。
长在土里的庄稼无法移动,
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
有赖于泥土的生活,使一个人像植物一样在一个地方生下根,
在悠长的时间里去摸熟周遭的生活,
如同母亲认识她的儿女。
▼
读懂费孝通
从《乡土中国》出发
| 活动时间 |
2020年4月24日周五晚19:00
线上微信群直播分享
| 主讲 |
赵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研究员。
| 你将了解 |
☆ 曾经的乡土中国究竟是一幅怎样的风貌?
☆ 中国的人情社会是因何构建的,又是如何在现代化的洪流中被解构的?
☆ 城市化的生活中,我们彼此之间可以高度地礼貌互敬,却鲜少再出现过去的传统熟人社会间的彼此关注、关心和关爱的情感。而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又何以在中国发生?
☆ 面对着城市化生活的转型,我们从族群走向个体,被一一抛掷进了由越来越多的陌生人所组成的社会之中。身处在并不熟悉的生活空间里,我们该如何应对心灵孤岛般的生活?
☆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的文化本位视角是如何体现的?我们又该如何建立起自身对于故土的文化自觉?
☆ 通过《乡土中国》的阅读,我们该如何全方位地理解我们自身,理解我们的周遭的语境,理解国际范围内日已涌现出来的一系列新的文化转型?
| 活动主办 |
新京报·文化客厅 × 北京外研书店 × 北京市大众读书会
| 特别支持 |
书萌
| 书店联盟 |
经开书房、成都散花书院、福州鹿森书店、纸的时代书店、在溪书屋、北京社科书店、彼岸书店、西安知无知书店、云胡书坊、刀锋书酒馆、陆上书店、上海三联书店·微言小集、南京二楼南书房、郑州方庭书店、成都三联韬奋书店、青苑书店、独秀书房、寻麓书馆、野百合书店、小黑鱼读书会、漓江书院、外图厦门书城、南昌美书馆
本场活动地点
新京报·文化客厅线上活动群
入群方式
扫描群二维码可直接入群
群满200人后
可添加文化客厅线上小助手入群
读者提问
若有问题想向嘉宾提问
可点击网页
http://shupingzhoukan.mikecrm.com/T0G8iUu
新京报·文化客厅
用文字搬运想象
活动策划:吕婉婷;文案编辑:崔健豪; 海报设计:魏斯瑞;
编辑:董牧孜,校对:柳宝庆。
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乡土中国》
从时间上推敲文字,这便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即使文字在乡土里难以茁壮成长,但对于个人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的集体文化需要积累和传承,途径是“时间的桥梁——记忆”。靠着口口相传,随时新时代文化的冲击,不免就淡了逝了。而文字,在乡土,或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落,是需要被白纸黑字来记载,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上一笔,证明它来过。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什么样?回望曾经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是否还能找寻到那些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秩序和感动?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那些被时代掩埋的乡土本色、血缘和地缘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正慢慢舒展开来,跃然纸上的文字,站在时代的洪流里撞进脑海。
1948年前后的中国,农民世代定居,不衷于流动。人们聚村而居,一代代人遵守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使人口在一个地方数代累积。于是,隔壁是邻居,邻居的亲人是熟人。熟人社会,人情社会,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环环相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这,便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性。
文中说,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是“愚”的社会。那乡土社里为什么不用文字?文字在空间上,是人与人交流所代表的一种有意义的符号,是间接的说话,文中把这种“文字交流中介”也就是说话,解释为:利用文字时需要通过文法和艺术以减少它的“走样”。而文字体现的“专业性”和复杂,就难以在乡土中流传。
再者说到乡土社会和文字的关系,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因此,语言比文字更便捷、更完善。就好比熟人之间,有“特殊语言”,表情、动作等,都是文字在这种对话情境中难以传达的。
说过往是“私”的社会——私的问题是群己、人我的界限划分的问题。如何在乡土社会的划分你我,也就是差序格局,费孝通从西洋社会和乡土社会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进行区别进行了阐述。
西洋社会的差序格局,像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虽是一个团体,但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即使是家庭,也仅仅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限定为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模式下的相处,也极为重视平等观念、宪法观念,即国家是唯一特出的群己界限。
再谈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界限就模糊的多。我们的社会格局就像石头丢在水面上形成的一圈圈同心圆波纹,每个人都在圆圈的线条上,波纹荡漾开来,亲情、友情就渐渐扩大。强大的关系网,串起了乡土社会。于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张,公与私事相对而言,没有绝对的个人。
除此之外,乡土社会的“私”,还体现在私人的道德、家族和男女有别上。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在以自己作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上,最主要的是“克己复礼”,这是差序格局中道德体系的出发点。而礼治社会,靠传统礼制来治理社会,这是乡土社会治安管理的一大特点。
礼,是社会工人合作式的行为规范,靠传统维持。知礼,是责任和规矩,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法律,是社会公认的合作式行为规范,靠权力机构来推行。在都市社会,律师,代表法治社会。而在乡土社会,讼师,代表礼治社会。二者看似各有词解,但仅仅是地域实施遵守的差异罢。礼治,根植在中国人的心里,无论身在何方,礼仍然在心中,在行动中。
谈到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就文中第八章至十四章所剖析的无为政治、长老政治、血缘与地缘、名实的分离以及从欲望到需要,无非都是在总结着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无为政治,划分为横暴权力和同意权力,一种是发生于社会冲突的过程中,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的主从的形态里。统治者用暴力维持低位时为了得到经济利益,这是战争年代普遍的统治手段。而第二种同意权力,权力则表现在社会分工对每个人的干涉。权力是共同授予的,基础是社会默契,是同意。在同意权力下,持有权利是为了荣耀和高薪,这也是当下文明顺应时代的权力产物。
顺着章节总结,长老统治实则是一种教化权力,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中,是一种教化性的或爸爸式的权力。特点便是强制性,被教化者没有选中的机会。而乡土社会拥有稳定的文化传统,这是教化权力扩大的有效保证,长幼原则是教化权力所发生的效力。现如今这份长老统治,也仅仅在家庭的礼治上得以呈现了。
谈血缘社会与地缘社会,从字面意思就能略知其涵义一二。从生育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身份的基础,也就是血缘。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是流动的,充满变动,即地缘。在乡土社会里,地缘是血缘的投影,不谈分离。从血缘结合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的转变。
名实的分离,分为时势权力、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关系。费孝通用长长的篇幅来梳理,不过是要将发生于激烈社会变迁中,旧有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的环境时,于道德、于人情、于经验,处于乡土土著的人们,是如何抗衡、变动、吸收、消长彼此的过程。
最后一个章节,作者用“从欲望到需要”来结尾。我以为,乡土社会中的人们是靠欲望行事,现代社会中的人们靠需要行事,产生计划。乡土社会中在教化下靠经验选择传统的生活方案,这种权力即长老权力,文中多处提及,也可见这是乡土社会不可忽视的“地域传统”。现代社会里人们根据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到权力,这种权利是时势权力。在这些情感与秩序的文字线索里找到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而所谓“乡土中国”,其实就是传统中国,是我们今天这个中国的逻辑前提。
作者费孝通简介: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名誉校长。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书友读后感
动静荐书合作伙伴:书漾读书会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问答
乡土中国的概要是:是作者对有关农村社会问题研究的成果,由14篇论文构成。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整合了历史、地理及有关人文知识的综合课程,因此它要求教师善于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乡土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和...
《乡土中国》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创作的社会学著作,自1948年首次出版以来,为几代读者打开了社会学研究的大门。经典不会过时这本书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四...
[最佳回答]Thefolktapestryhand-weavingissouthwestofshandongprovince,itisuniqueasakindoffolkman...
湖南邵阳出过的名人:李自健李自健,中国旅美著名油画家,美国油画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包括《山妹》、《孕》、《乡土系列》、《红...
和农村、农业,有关的小说有柳青的《创业史》,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陈忠实的《白鹿原》等都堪称经典之作。4.《改造传统农业》和费孝通《江村经济》、...
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点亮人生的旷世奇书。《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
第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文化是黄土文化,而陕西是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西安是六朝古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底蕴丰厚的土壤孕育...而...
[回答]浅谈二年级写话教学------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论文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
[回答]我来说说这个关于法学专业的一些说法:法学是一门社会学科,既要求社会实践与交流能力,也要求学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法律逻辑思维。因此,虽然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