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学论文书法应该可以算的上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但中国书法的本质是什么呢?
中国书法史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表现艺术。抽象和表现是中国书法的两个不同侧面。从形式或结构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史抽象的,而从内容或意蕴的角度而言,中国书法又是表现的。它的抽象是表现或表现性德抽象,而它的表现则是抽象或抽象性德表现,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在现性德绘画或装饰性德图案。中国书法虽起源于象形文字,但“象形”并不是书法的目的。就是与自然事物的形态相异或从自然事物的形态中分离,提炼,抽象出来的形象。中国书法的创造虽说必须以自然万象为参照,但描绘自然万象的种种变态却并不是书法的人物,书法的线条是一种脱离了形体,光影和色彩的,不代表或象征任何具体物象的线条,是一种富有弹性,力度,节奏和动感,抽象的线条,书法的结构是一种脱离了具体物象及北京的,抽象的线条关系为结构和机理的,抽象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法之所以能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恰恰就在于它的这种抽象的特点。但是单纯的抽象,“纯粹的视觉性”并不是中国书法所致力的目标,中国书法的创作,不仅要求极力发挥笔墨的性能,而且要求赋予笔墨,线条和结构以人性的内涵,使之成为情感和人格的象征。而“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有相当的“技术性”,因为“艺术”与“技术”本不可分,在一些外文里可以是一个字。“技术性”就个人的掌握来说,需要一定的锻炼,以达到熟练的地步。所以,一般说来,文学虽然注重“思想性”,但也讲究“铸词炼句”,也要有一定的“写作技巧”。别人可以“教”你艺术创作或写作方面的“原理”,但掌握技术和技巧,却是别人代替不了的,是你自己的事。“书法美学”不“教”你如何写字,主要不讲“如何执笔”、“如何布局”、“如何临帖”等技术性方面的问题,更不能代替你自己练字;不是说这些问题不重要,而是说“书法美学”不能越俎代庖。书法美学也不能代替你自己去欣赏书法作品来提高自己的鉴赏力。
我们前面说过,书法美学既不给美下定义,也不给书法下定义,我们只告诉你:关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书法”的知识,是一种“直接性”的知识。“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只有亲口尝一下”,要知道“什么是书法”,只有亲自去看作品。一切的艺术理论、美学理论都不能代替你亲自去“欣赏”艺术作品。尽管我在这本书里告诉你王羲之的字如何如何好,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但你要真的知道王羲之的字如何好法,还得亲自去看它,看一次还不行,还得反复看、经常看才能体会出它的好处来。你要当作家必须去写,你要当画家必须去画,你要当演员必须去演,你要当鉴赏家必须去鉴赏。书法是一种美的创造,因为你仅仅有一种感情,了解自然的生命节奏,但是你还不能成为书法作品,所以这个说法作品它必须是一种美的创造,就是讲中国的书法是美的创造,就是违而不犯,就是说有变化,违就是有变化,但是不犯,就是不杂乱,变化而不杂乱;和而不同,和就是一种统一,一种和谐统一,而不同,就是不是都一样,这个没有变化,那就是一种单调,统一而不单调,变化而不杂乱。这个是在书法里面,我觉得应当非常重视这种形式规律。所以在王羲之的《兰亭序》里头,他写的字就是有二十个“之”字,有二十个“之”字,它是有变化的,而且这种变换我想它不是说这个写到第十个的时候,我在想前面我已经写过那9种,我现在要避免那种,我想不是这样的,大书法家他都是根据上下的情况。这个“玉”呀,云润而结实,内涵金光,玉和金不一样,金是金光外射,玉是内涵的,而且跟给你的感觉是一种很温润的,但是非常结实。
最后在来讲下中国书法中的意境,画有画境,书法也有书意。书法艺术,古人称之为“心画”,是最善于表现人类高尚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高级艺术,张怀《文字论》说:“文则数字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其心。书法表现人的思想意识,”可以说是最径直、最方便的了。王羲之《书论》说:“夫书,大须存意思”,“须得书意转深,点画之间皆有意。”唐太宗说:“吾之所为,皆先作意,是以果酿成也。”意思为临书前先“作意”,是自己成功的关键。张怀《书议》高度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成就,一言以蔽之,谓“理隐而意深”。那么,意为何物?又何为书中之意呢?唯物辩证法把大千世界分为物质(存在)现象与精神(思维)现象两大类,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被黑格尔称之为“最高的分裂”。“意”,属于精神的范畴,它不是唯心主义杜撰的那样,是上帝的“绝对精神”神秘不可捉摸,,“意”,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人类的思维活动产生思想,即意,或谓之意识,有系统的思想便是理论,即所谓理。故意受于思,理寓于意。意是可以把握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当中有意,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隐,是渴望解脱之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忠贞不渝的情意;“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是一种凶险的恶意,至于“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其中挚友惜别的失意更是溢于言表。,人生在世,升降沉浮,思维正常就会心存感慨,发而为思,蕴而为意。虽然书法美学课的课时并不是很多,虽然没有真正的写字,但我还是从中学到了许多,明白中国书法的历史,以及书法中一横一撇的意义,中国书法没有孤立的字,都是蕴含着书写者满腔热情,是通过文字的方式表现书写者的感情,是后人用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的考证之一,所以书法的美不仅仅是文字所体现的大小或长短,更深的是书法所内涵的意蕴。
张利国/文
摘 要:在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在年轻的群体中,特别是在校学生,不注重汉字的书写,书法审美观念短浅幼稚,方向不明,雅俗不辨、美丑不分,与文字严重“脱籍”。将字写得东道西歪、长撇短捺、极度冲突、夸张变形、行笔无序,不具备真善美的内蕴,丧失了汉字的起码的审美标准。对青年人来说,提高书法书写水平及欣赏能力已迫在眉睫,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眼界,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提高书写能力。本文根据本人的学习经验与积累,从笔画、结构、章法、墨韵四个方面浅谈欣赏书法作品及如何提高书法欣赏水平做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书法;鉴赏;提高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突飞猛进的大环境下,在年轻的群体中,不注重汉字的书写,书法审美观念短浅幼稚,方向不明,雅俗不辨、美丑不分,与文字严重“脱籍”,将字写得东道西歪、长撇短捺、极度冲突、夸张变形、行笔无序,不具备真善美的内蕴,丧失了汉字的起码的审美标准。作为每一个青年人特别是在校学生,书法欣赏能力的提高已迫在眉睫,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不仅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开阔视野,提高眼界,而且还可以从中得到借鉴,提高书写能力。
怎样才能正确地欣赏一件书法作品呢?根据本人的学习经验与积累,欣赏书法作品最基本的规则包括笔画、结构、章法、墨韵四个方面。
1.刚健有力的笔画。笔画是线条艺术,任何一幅书法作品,不论是篆隶、还是行草、楷书,无不都是用线条组合而成。而这些书写的线条(点画)的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每一个字的艺术效果。书法线条应象“钟表中运行的发条”,不能像“汤锅中被煮烂的拉面”。书法线条须富有弹性,具有内在的气势或力感。所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都是形容力的表现。只有如此挥毫才会写出“点有青山坠石之势”,“钩似长空初月之美”。面对一幅作品,作为行家里手,他就不难看出点画形体是否生动优美和刚劲有力,也是决定一幅书法艺术作品的基本要素和关键所在。
2.疏密有致的结构。大家知道,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成的,它包含着形象性的物证,具有一定造型美的因素。正如《九势》中所说:“凡落笔结字,以上复下,下以承上,使其行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就是说凡是好的书法其造型,都是讲究结构匀称、疏密有致,多样统一。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要求字的造型,结构平整匀称,并不是把每个字都写的方方正正,四平八稳,千字一面,如千篇一律的字模印刷体。东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一文中指出:“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可见写得呆板的字,即使有一定的功力,也不能算是最好的书法。可说是千姿百态,情趣天然,懂行人看了之后,便会感到韵味无穷。
3.意境优美的章法。欣赏书法往往第一眼看到的总是整体的分行布白,章法布局。为此要使章法美就要做到字与字、行与行,整体首尾必须一气呵成,脉络相连,疏密得当,大小适宜。而且还要错落变化,互为照应,全篇具有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和生动优美的意境。
什么是布白?就是指整幅作品的空白处,也就是不着笔墨的地方,布置要得当。清代书法家邓石如曾说:“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生。”意思是说有点画的地方是点画,没有点画的地方也是点画。即是说在创作中,大到通幅,小到每一个字,不仅要注意笔画的实处,即使空白的虚处,也要纳入创作的范畴之内。一张好的书法应使形式烘托主题,为通篇内容服务。字多不繁,字少不空,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笔势的走向与气脉连贯通畅,笔画处处得体并松灵透气。
4.形具而神生的墨韵。一幅书法作品的成败,不仅要有美观的外形,而且还要有精神内蕴,而这种精神的内蕴就是指书法内在的气韵,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南齐书法家王僧虔说:“书之秒道,神采为上,行质次之,兼之者方可超于古人。”什么是“形质”?形质就是指的纸面上看得见的东西,如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刚柔和形体上的大小斜正,章法安排的纵横开合,以及用墨的浓淡干湿等等,都属于形质范畴,也是说的是艺术的外貌。而真正的艺术精神所在,是在于书法“情性”上的发挥,也就是神采。它是通过笔墨运动,使书写出来的文字不仅具有千变万化的优美形态,而且还具有跌宕不羁的活泼精神。总之,如果你想得到书法艺术的享受,就必须具备艺术欣赏的基本素质。
第一,读帖。不仅在临帖前要读,在临帖过程中也要读,仔细揣摩、体会碑帖中字的形态、用笔方法、结构特点、章法布局、神采气韵。第二,观展。尤其要看一些大型高水平的书展。观赏书展是书法的一种再创作,见多识广,吸取营养并推动自己的书法创作。第三,理论学习。书法理论是对书法实践的批评、总结、对书法艺术的健康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学习理论,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是帮助理解书法艺术的构成原理。于是我们的创作“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奇妙理于豪放之外。”第四,文化修养。书法之所以能成为民族文化的象征,是因为它容纳了哲学的思辨、史学的深邃、诗歌的天籁、绘画的气韵、武术的刚柔相挤、禅家的洗心入静、中医的阴阳五行,音乐的节奏旋律,建筑的造型布局,舞蹈的情感姿态……书法学习是书“内功”和书“外功”两方面的学习。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如钟繇、王羲之、苏东坡、黄庭坚、郭沫若等无不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修养。
(孟云飞转自《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7年第7期)
相关问答
1.我正在书法学科学到了很多知识,就是我知识的成长,这也是我知识的丰富,我一定会坚持书法的灵魂而行走下去,展现出自己最优美的自己!2.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成...
看不懂论文的解决办法:1、摆正心态,相信自己2、培养基本的写作素养。3、及时摘录并归档。4、请教身边的人5、多做笔记,多归纳6、多思考,多反思看不懂论...
齐白石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经历都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您想要撰写一篇关于齐白石的历史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
[最佳回答]从瓷与画的因缘关系浅析近代磁州窑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古代磁州窑在制瓷史上继承、发展了数十种陶瓷装饰技法,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的绘画、书法艺术运用...
汉字.书法.电脑输入法——传统文化的再发展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一直是每个中国人所欣赏的艺术,以前在没有...
.《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2.《中国书法思想史》——姜澄清3.《中国书法风格史》——徐利明4.《书学史》——祝嘉5.《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
提出的经历可以理解,经过我多年的书法教学经历,总结出了六点,和大家共享!(详情可关注我昵称的公众号)学书法可以培养人的观察能力学书之人,临帖是必由之...书...
学问是指达成了广泛共识的标准的知识体系。书法与其它学问的区别在于:首先,它是一门技能,与入门者的天赋和兴趣有关,而与其文化素养和理论深度并不构成必要关...
摄影重光影,书法重线条。非要从这么奇特的点来看问题的话也不是不能说说,“艺术是共通的”吗,哈哈!先来说说疏密了。看图1和图2(摄影作品),图1大(一)...在拍...
一、书法学专业课程:篆书、隶书、楷书、篆刻、行草、古代汉语、中国书法史、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书画鉴定概论等。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习、毕业...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