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其中,学前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美育也被纳入了“人生第一课”。《意见》还提出,要科学地将“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心灵和懂得珍惜美好事物”作为课程目标。
中国自古就十分重视学前阶段的教育,将开始接受教育的儿童称为“童蒙”,把针对儿童的初等教育称为“蒙养”或“发蒙”,将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称为“蒙学”“蒙馆”或“蒙养院”。先秦典籍《周易·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提出从童年开始就要施以纯正的教育,以此造就成功之路,从而将“蒙养”提高到人生实践哲理的高度。可见,“蒙养”对于人认识世界、观照世界具有重要的开端意义。由于童蒙稚幼懵懂、天真好奇,拥有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天性,有其自身年龄特点和身心成长规律,此阶段接受的教育宜以艺术游戏为主。所以“蒙养”之为教育,实际上是“寓教于乐”的美育。借由“蒙养”审视幼儿美育,其中不乏丰富的哲理意味。
一曰“生生”。“蒙养”作为幼儿美育实践,其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敬重生命、尊崇生成的“生生”美学。《周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序卦传》有言:“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天地生万物,而人或物创生之始,必然像刚出土的幼禾那样,处于稚小蒙昧未化的状态,而其特点就是“蒙”。“蒙”就是生命原初幼稚状态的象征。《周易》以阴阳并建,《屯》《蒙》主要象征万物创生的初始状态,紧随《乾》《坤》之后,宇宙生命开始孕育与创生。可见,“蒙”在此有着深刻的生命象征意义。当代有美育学者提倡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艺术的创生智慧,以“创生性艺术教育”提升国民艺术素养,此论几乎与“蒙养”的“生生”精神相通。创生性的美育,既包括对稚幼生命的呵护与培育,还包括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通过美育让童蒙得以启蒙教化的过程。
二曰“天真”。童蒙的天然本性是纯真。《周易·蒙卦》六五爻辞说:“童蒙,吉。”《周易本义》解释道:“纯一未发,以听于人,故其象为‘童蒙’。”童蒙纯正柔顺,承教于师,天性本真的状态无疑是吉祥美好的。这其中蕴含了生命的本真之美。这种对纯真之美的爱赏与追求已融入整个中国文化的传统。《诗经·周颂·维天之命》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天之德纯而不杂,这是天的本然状态和性质,所以《中庸》说:“此天之所以为天也。”这是儒家对纯正本真之天性的追求。道家、佛家也追求返归这样的纯真状态。老子倡导以“婴孩之心”返璞归真,赞赏这种澄澈纯正超越功利的人生境界。魏晋诗人嵇康《游仙》诗曰:“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葛洪也在《抱朴子·诘鲍篇》中以“童蒙”写照人生所求的质朴无邪、自然天真的生命真实之境,“且夫远古质朴,盖其未变,民尚童蒙,机心不动”。明代李贽则力求以“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扫除遮蔽内心的纤尘,从而抵达真实无妄之至境。在中国美学看来,这种“天真”是生命之本真,人生与艺术皆由此出发,也向之返归。童蒙天然具有这样的天真,所以从幼儿美育角度看,我们当以婴孩天真之眼观照婴孩之身,使之葆全天真,而勿以功利世俗使之杂。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美育当为符合幼儿自身以自然天性为主要特性的教育,从而蒙养其正。
三曰“自由”。自由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审美教育是对自由的经验和体认。《意见》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艺术游戏作为幼儿美育的重要内容,实质上是一种体验自由的教育。孔子“游于艺”之说,可以从一个侧面理解为,以游戏的方式接受艺术教育。朱熹释“游”曰:“游者,玩物适情之谓。”由此,艺术游戏可以理解为一种体验身心自由的审美教育。反之,艺术教育也是一种体验自由的审美游戏。这一理念也已深入传统童蒙教育。如儿童读物《声律启蒙》,从书名便看出古人重视通过文学艺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儿童在艺术游戏活动中,悠游自在,从而陶冶性情。
四曰“创造”。蒙养,有着发蒙教化之义,意味着这是始于原初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宋代思想家张载著《正蒙》一书,将“蒙”之于发明正学的功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释曰,“蒙者,知之始也”。启蒙,是人生最早开启心智之举。孟子有言:“始条理者,智之事。”对此,王夫之说:“其始不正,未有能成章而达者也。”这就要求重视人生起点的教育,以美培元,以美化人,将幼儿引上求真求善求美正轨,使之符合正道,最终学以成人,从而“顺理成章”。初始阶段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即为创造。这种创造,充满了无限希望和可能。清康熙时,设蒙养斋,旨在鼓励、推动人类技艺的创造。《清史稿》记载:“凡有一技之能者,往往召直蒙养斋。”其中,有以编修乐律作为音乐教育之用。桐城派代表方苞就曾在此编制乐律,从事音乐艺术创作。清代大画家石涛注意到这种原初的创造性,将《周易》“蒙养”思想引入其艺术哲学,力求通过笔墨氤氲,回归鸿蒙初开、充满创造性的原初状态。创造,是宇宙“生生”的体现,幼儿美育当鼓励、引导童蒙萌生新意以及对世界探知的尝试。
《意见》提出:“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幼儿美育,其要义在呵护新生。循其天真,促其创造,既是幼儿美育观应有之义,也是幼儿美育的实践原则和精神追求。
(作者:彭智 乔光辉 单位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乔光辉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王船山‘势’论思想研究”[KYCX19_0131]成果)
责任编辑:曹金玥
作者:黄耀红(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融汇着中国古人关于天文、历法、音律、养生的整全智慧,亦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伦理与美学精神,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然而,若论及二十四节气的现代传承与转化,我以为,中国节气文化的种子最应当柔软植入青少年的心灵。
在天地时空中重建教育时空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体系,亦是我们的先民仰观俯察的宇宙发现,更是“天-地-人”和谐共生的心灵觉悟。从本质上说,二十四节气所提供的是一种与现代“物理时间观”相别的“自然时间观”。在这里,时间成为天地众生之间生生不息的生命循环、关联与呼应。
正是出于对天道自然的尊崇和敬畏,我们的先人不仅建立了晴耕雨读的生活方式,而且以耕读并提的价值彰显出既繁衍生息、又薪火相传的文化伦理。因此,在古代蒙学教材中,开篇即是“天地人”三字,以此对儿童作最朴素的生命与时空的哲学启蒙。
在我们看来,二十四节气为现代教育所提供的其实是一张大自然的“时间表”,是上天为人间设定的时令和节律,可惜的是,学校教育对这种自然的时令和节律视而不见。我们的时间表成了“课程表”,风声听不见,雨声听不见,鸟语更是听不见,偌大的空间里只有铃声才是提醒时间的唯一信号。
将二十四节气的种子植入学校教育,就要是将现代教育从知识与课程的某些病态占领中解放出时间和空间,将教育的“自然之维”全面敞开,让年轻一代从一种认知与独白的“物化视界”走向理解和对话的“生命视界”。时间打开,空间亦打开,才可能谈得上课程的打开。这就关系到教育时空的重建。
在日常体验中涵泳中国智慧
二十四节气被称作中国人的“存在与时间”,其所凸显的中国智慧之核心就在于天人合一、物我无间。一方面,它是形而下的、顺天应时的生存指导,另一方面,它又是形而上的自然天则和人间律令,具有“观世界”与“观人生”的哲学智慧。
二十四节气几乎涵盖了中国哲学最核心的命题,并且让这些命题成为中国人的生命日常。世界充满变易,变化的力量来自阴阳之间的消长与转化,来自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生相克。这些中国智慧并不是栖居在典籍里,它写在节气轮回中。如冬天的“冬至一阳生”,如春天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在中国哲学看来,“气”所指向的本体论,它是生命的存在状态与存在方式,而“和”所指向的则是生命共在的和谐秩序。在节气里,所谓相反相成不再是理性思辨,而是阴阳、黑白、冷热、盈亏的自然阐释;而圆融、中庸的精神亦可从日月运行的“轨迹”和四季更替的节律里获得来自天地的论证。
与这种哲学精神相一致的教育,其根本取向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以说是天地相参、对话共生的中国智慧乃中国教育思想之精髓。由是,自然节气与人格的气节之间亦存在天人互证的关系。有气节的人格,在于有精神,有持守,有节制。正如《易经》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其合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涵泳二十四节气的中国智慧,亦是对人格修行的参悟。比如,节气里有小暑、大暑,有小寒、大寒,有小满,却唯独没有“大满”。这种命名的空白,是不是意味着哲学意义上的“大满”即是生命的理想无缺?
在项目学习中陶冶美育情怀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打开教育的“自然之维”,意味着美育之门也向着天地敞开。节气之于美育的意义,就在于以超越功利的移情、审美和创造方式,建立人与世界之间广博而恒久的情感关联,并找到精神生命的安顿之所。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关涉天文、地理、农事、民俗、音律、文学、哲学、美学及传播等多学科知识。但节气之于美育的意义,不是知识的提供,而是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一种思考、感发和表达的方式。因此,我们必须是跨学科的思维,将节气当作一个项目式学习的生命母题来对待,使仰观和俯察成为现代儿童的精神姿态,让自然与人文在儿童那里相融相洽。项目式学习下的节气文化,必然诉诸学校的环境、活动与课程。如按节气对花草进行观察、手绘,如策划融音乐、吟诵、歌唱、游戏、制作、饮食于一体的节气课堂,如引导孩子去关心不同节令下大地和云天上那些细微的声响,去从一道色彩、一个造型、一种气味、一种韵律里领略到美的气息。这样,对儿童来说,回到二十四节气的天空下的过程,就是其审美感官充分打开的过程,就是与自然物事心心相印的过程,就是从植物、动物与一切有情生命那里打开生命妙曼之门的过程。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08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不用月光宝盒也能穿越千年,把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搬回家文/诸神的恩宠近两年,《中国诗词大会》火了。一时间,唐诗宋词成为宠儿,社会上掀起诵读古典文学作品...
我大学读的是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看到你想自学古代文学,想到《古代文学》是我们每一个读中文人曾经的必修课目,在此,可以与你交流一下,其实文学不同于书法...
不知是不是现在孩子们都在家,因疫情原因,一时半会儿还开不了学。结果孩子们在家完成老师们给留的作业而把负责任的家长给闹得焦头烂额了。有道是不辅导作业,母...
多谢悟空邀请:此问题问的是诗词中动用才女谢道韫的典故,关于这点我知之甚少。我只知道,谢道韫是东晋时的大才女,也有侠女风范。她是与班超,蔡文姬,李清照...多...
要跟古代的秀才比,首先得看古到啥程度,即跟谁比的问题。一、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见于《管子·小匡》。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汉武帝元封...现...
《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篇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与诵读和记忆,因此,流传至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