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东西写了有10几年了,当时是作为跟师全国名老中医余绍源教授的毕业论文,近期整理资料,重新读了一下,觉得还是有点意思,毕竟用这个视角来思考中医的人不多,所以,节选一部分跟大家共勉。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如何用兵,是国之大事,如何诊病,是医之大事;用兵之道,决定了国家的生死存亡,诊病之道,同样决定了患者的生死存亡。这是余老经常强调的,他认为医生治的是人而不是病,所以做医生当以患者之性命为重,绝不能掉以轻心,随手治之。
要想用兵得胜,孙子认为应先知道“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并认为:“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可见他将这五方面提高到了极重要的位置,并认为用兵之人要了解“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等多方面的内容,才能“知胜负”,其实带兵如此,诊病亦然。具体到临床方面,余老认为这里面主要体现出一个中医基本功的问题,如果基本功不扎实,不能在诊病之前先有准备,难免到临证之时,手忙脚乱,从而影响疗效。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
1、主孰有道?
对于治病来说,这里的“主”应该就是用药之人,而“道”应该就是论治之道。领兵打仗之时,如果主帅连用兵之道都不知道,如何能打胜仗呢?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主能有道呢?余老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首先,作为主帅的中医在治病时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是“有道”的关键环节。比如在日本曾出现过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感冒后出现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情况,于是,很多人认为中医治疗无效,甚至是危险的;但日本的医生在治疗感冒时,有没有先辨别虚实寒热呢?有没有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呢?如果简单地认为小柴胡汤像病毒唑一样可以抗病毒,那到底是中医之错,还是使用中药的医生的失误呢?现在很多中医,喜欢做“现代中医”,何为现代中医呢?先照个片子,发现是肺炎了,再用一些有消炎杀菌作用的中药,例如:鱼腥草、黄芩、黄连之类,似乎并无大错,但这样是否符合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呢?对此余老认为,研究中药药理,对中医的发展确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论及用药,仍应以中医辩证为主,例如:大黄、川朴、枳实、木香、郁金、砂仁等药物在现代研究中均发现有加强胃肠动力之效,但用药之时,还是应注意病位之不同,而不能因为它们都具有加强胃肠动力之效,就用大黄来治疗气虚痞满,用木香来治疗阳明腑实,这样就违背了中医的原则,肯定会影响疗效。
其次,要想“有道”,作为主帅的医生还应该对中医药治疗疾病有坚定的信心,这一点也相当重要。如岳飞抗金,本已收复大半江山,奈何皇帝不相信他,最后反而落得一个割地求和的下场。在目前中医师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有一些疾病明明中医有明显的优势,但用药者总担心中医药的效果,觉得通过西医西药来治疗会保险一些。我曾经治疗过一个病人,因发热两周到我科住院,患者每晚都会发烧到39℃,接诊时大家都认为要用抗生素,当时刚好余老查房,就说先开1剂中药试试,于是就按辨证开了三仁汤,对此作为主治医生的我是十分担心的,万一疗效不好病人肯定会有意见,所以用药后我一直在观察病人,心想如果不能退烧的话先打一支退烧针再说;谁想到下午吃的药,到晚上病人竟然没有再发烧,结果病人连连感谢我们,说中医真神,说得我很惭愧。事后跟余老提起此事,余老说连中医师自己都不相信中医的疗效,那做中医还有什么意思。他认为,要想学好中医,首先要相信中医,要敢于使用中药来治疗急危重症,不要一看到病情严重的首先想到用西药,否则中医就永远只能做西医的附属品。在他的影响下,已经成为科室主任的我在开科之初就定下规矩,所有新入院患者当天必须要吃中药,对于一些急症患者尤其是发热患者,必须先使用中药治疗。在开始的时候,很多同事都不理解,但我们先后用三仁汤、蒿芩清胆汤、小柴胡汤等治疗了数例急性高热病人后,大家都对中医退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连一些西医院毕业的医生在晚上值班时都会先给患者开中药退烧。中医的论治之道是大道,作为主帅的中医生一定要对此坚信不疑,否则就很难“有道”。
最后,要想“有道”,作为主帅的医生还应该具有抓住主要矛盾,确定治疗策略的统帅能力。在临床上很多疾病都是比较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脏腑,多个病理产物,临床表现也很多,这时主帅的领导才能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有云:“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治病时亦然。我在门诊曾诊治过一位老年女性患者,因“腹泻4天”就诊,查:腹泻,3~4次/日,为黄色稀烂便,少许腹痛,泻后痛减,无发热、呕吐、嗳气等,精神疲倦,纳差,口干苦,眠一般,小便黄,舌淡,有齿印,苔白,脉细。初次诊为湿热型泄泻,给予葛根芩连汤3剂,哪知服药后腹泻增加为5~6次/日,考虑到病人年纪较大,舌脉有虚象,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服药后病人觉口干苦,烦躁难眠,腹泻仍未见好转,由于疗效不佳,特请余老指导。余老查看病人后认为:“患者为新病,病程短,这是虚实辨证的关键点,从临床症状来看,应以湿热为主,属湿重于热型,至于舌脉有虚象,一方面是由于年纪较大,正气本亏,另一方面由于湿热之邪易耗气伤阴,所以在治疗时不可被间杂的因素所干扰,应该抓住主要问题,嘱仍给予葛根芩连汤为底,酌加强利湿之品。用药7剂后果然痊愈。由此可见抓住主要矛盾的重要性。
余老认为,不仅在具体用药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在决定治疗策略时更要抓住主要矛盾,例如鼓胀为中医四大难症之一,在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证候多端,所以在治法的选择方面也颇为踌躇,驱邪恐伤正,扶正怕助邪,如何才能抓住治疗策略的主线呢?对此余老认为,调理脾胃功能应该是治疗的主线,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一定要时刻不忘调理脾胃功能,所谓“执中央运四旁”是也。其根据有三:首先,《金匮要略》认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次,腹部胀大的发生关键在于水湿停于腹中,脾胃健运则水湿自去,调理脾胃对于缓解腹水有重要的作用;最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欲治其病,先保其命,只有脾胃健运,饮食得以入,正气才得以生,而且中药多以口服为主,需要从胃肠吸收,若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异常,中药也难发挥作用,所以脾胃健运是病人耐受治疗和维系生命的基础;若胃气衰败,谷不得入,生存都成问题,更勿谈治病了。
所以,为医者应该专心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树立中医诊治疾病的信心,小心求证,大胆实际,不断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这样才能最终获得中医之道。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随着都市生活各种压力的增加,众多年轻人开始寻求中医养生之道,中医药已逐渐融入日常生活,“中医养生”“艾灸”等中医药专有词汇已经成为健康关键词。《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了解到,青年消费群体迸发的这股“中医情”,催生了相关市场需求,中医养生正逐渐成为大健康领域的热门赛道。以艾灸产业为例,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每年正以30%至50%的速度增长。
与此同时,“中医风”正逐步吹向海外,众多在中国学习中医的外国留学生,已成为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使者。
青年群体迸发“中医情”
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调研时了解到,在豆瓣上,带有“中医养生”“艾灸”字样的小组里,聚集了一大批热切学习和讨论艾灸调理的用户,其中最大的小组有超过2万名成员;在小红书上,“艾灸”话题下已有10万多篇笔记,年轻的养生博主们分享着艾灸养生的各种话题。
在都市白领人群中,中医养生正成为新时尚。看中医,吃药膳,开膏方成了许多人保健养生的首选,拔罐、刮痧这些过去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形式,现在也逐渐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
“95后”的王汉生出生在上海,他对中医特别喜爱。他表示,现在的年轻人会喜欢中医,其实就是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我不太舒服,我要吃颗止疼药”或是“我不太舒服,喝点咳嗽糖浆”。很多年轻人已经认识到,这些“临时抱佛脚”的治疗手段治标不治本,中医是通过长期调养,增进身体健康。他说:“在看医生时,中医会追根究底找出病因,而且(对身体的)‘侵略性’较低。”
青年导演黄凯也比较推崇中医。他发现中医有一套认识疾病的方法,和西医认识疾病的方法不太一样,而且更容易了解。黄凯表示,其实中医的养生道理就蕴含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面。例如,喝姜茶有利于人体排汗、排寒。很多人都喜欢吃完大闸蟹后,喝点姜茶,感觉会很舒服。另外,中医的性价比也比较高。例如,治疗普通感冒,中医往往花费更低。
“现在的上班族,每天都身处电脑前,忙碌起来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不仅脑力消耗巨大,对身体也是个不小的考验。”程序员王璐说:“平时工作太累了,没时间锻炼,颈椎、腰椎等几处特别不舒服,胀痛起来让人受不了。在几个朋友的推荐下,我从网上买了一套拔罐器和按摩板,并照着说明书上的做法进行操作,的确会缓解很多。”
“中医风”吹向海外
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西蒙有着一副典型欧洲人的面孔,来自法国的他,能说一口颇为流利的中文,如今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上课时,他和中国学生一样,身穿白大褂,对着沙袋练习推拿手法。
他硕士毕业论文选定的方向是针灸与五音。为何这位法国人会选择来到遥远的中国学习中医?这一切或许要从他幼时看的电影说起……
“在李连杰主演的一部功夫电影里,主角使用银针和敌人交战,这让我很好奇。”西蒙说。经过一番研究,了解到这部电影融合了武术与中医的元素。“但中医到底是什么?”怀揣着这样的疑问,他选择前往上海中医药大学求学。
学习之后,西蒙认为,中医是一种比较自然的治疗方法,能帮助理解自己的身体,也能更好地帮助、治疗其他人。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两套理论体系相辅相成,可以优势互补。
西蒙说:“我的爸爸患有脑瘤,这一疾病导致他半脸面瘫,我想通过中医为他治疗。”每次回家时,西蒙便会为父亲诊疗一番,“我爸爸的脸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善,虽然尚未治愈,但越来越好了。”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小目标:“我想在法国开一个属于自己的针灸推拿工作室。”
西蒙的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老师肖彬表示,现在每年都有很多留学生来校学习,差不多每一届就有几百个外国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之后,有的又回到了自己的国家,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病救人,或设立私人诊所,使中医的一些诊疗手法和理论在那里“生根开花”。
“中医热”盛行背后的原因
肖彬认为,最近两年中医在年轻人群体中越发盛行,这其中除了新冠肺炎疫情困扰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中医有时不吃药,但也有明显的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中医非药物治疗使用器械或手法,发挥着整体功能综合调节和协助人体自然康复的作用,注重医患双方的互动性和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汪女士是一家外企办公室的文员,长期久坐,颈椎一直不好,还时常出现头晕的症状。经过一些按摩和针灸治疗后,感觉颈椎疼痛得到缓解,头晕也逐渐消失。揣着不吃药的想法,她现在每周去医院做两次推拿。
肖彬还表示,老百姓文化水平的提升对中医的推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养生,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方法符合这一健康需求。
此外,中医吸取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符合文化传统,贴近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当老百姓从“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姜”等谚语中感受到这里面含有的中医养生道理时,就有了高度的认同感。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医和中医养生绝不是“一个药方走天下”,也需要辨证论治。“中医养生热”不是说中医有多么神奇,更不是说有了中医,就不再需要西医,正当的服用药物也是必要的,不能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另外,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用于同一种中医疗法,需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来进行治疗。
中医养生成为市场热门赛道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健身、养生、保健等健康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推崇,人们越来越舍得在健康上进行投入。
以艾灸为例,有数据统计,目前中国艾灸产业规模超过百亿元,每年正以30%至50%的速度增长,成为医疗健康市场的热门赛道。据统计,在天猫搜索艾灸的人数年均以110%的速度增长,年搜索量超过千万,艾灸已经成为平台上最受欢迎的养生方式之一,占据了60%以上消费规模。
在某网络平台上,记者看到,有几款销量靠前的产品,月销量都在5000件以上。众多消费者留言表示,与以往印象中的产品不一样,现在的艾灸产品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外观更加时尚,因为价格适中,也会再次购买赠送家人和朋友。
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的中医养生赛道非常火热,很多投资人充满期待。随着大众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产品的标准将会更高,国货新品牌的崛起将成为必然,这些都将成为中医养生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者:□记者 赵逸赫 上海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相关问答
需要的。只要是本科毕业的都需要写毕业论文。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本科如果是本硕连读的。那么就不需要写毕业论文。而本科就毕业的。就需要写毕业论文。需要的...
在我们国家所有的院校无论是本科毕业或者是研究生毕业甚至博士毕业在毕业的时候,根据学校的规定和要求都需要有毕业论文的,中医专硕研究生毕业也不例外,也要按...
需要写论文。就算没要求写毕业论文,也会让写毕业设计,叫法不一样而已。成都中医药大学被评为B+的学科为:中医学、中药学。专科毕业也要写论文的,只是字数要...
专硕和学术型硕士的毕业要求是差不服的。学硕和专硕在毕业的时候所要求的材料并没有什么差别,肯定是要有毕业论文的,如果说自己是做一些实物的话,那么物体也要...
1.结束语的写法有很多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2.中药学毕业论文的结束语应该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成果,对研究的意义进行,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中医治疗疾病的数据就是治愈,许多人由于西医缘故,拿西医套中医是行不通,西医关于本次‘新冠’动力学数据,与临床治愈存在何种关系?现在最紧急的是控制和治愈...
如果想选择考中医类研究生的话,方向很多,一定先要锁定未来工作目标之后再选择研究生方向。一、中医类在研究生阶段有哪些研究方向可选择一般有中医学、中医...
[回答]参考资料晋升副主任医师需要哪些条件啊?评定标准:中医(药)专业副主任中医(药)师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较全面了解...
[回答]写一篇论文前有一下几个步骤:1.拟订提纲后需向论文导师提交开题报告.描述论文题目,提纲,选题的意义,参考文献,准备如何进行撰写等等.主要是论文题目...
双学位是在本科学习阶段,学习本专业的同时,跨学科门类学习另一专业的学位课程,达到全部要求后同时获得另一学科的学士学位。双学位毕业证是在一个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