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名家推荐 我的老家是山西晋城,我现在经常会把做学问这件事情晋城话(化)。例如,晋城话中有“写材料”和“做生活”之说。某人“材料”写得好,那便是写作高手;某人“生活(活儿)”做得细,那又是能工巧匠。在这部著作中,我看到了“写材料”和“做生活”的功夫——资料的细致爬梳,语象的丰富呈现,图像的精心筛选,乃至考证、辨识、析疑,甚至还有罗钢教授所谓的“用第一手文献去颠覆第二手文献”。这样一来,这把小小朴刀的文图分析就既解决了一个学术疑难问题,又显得意趣盎然。

——赵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水浒传》乃传世经典,脍炙人口,与其文本相伴而生的图像五彩缤纷。《〈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基于经典的语言文本,充分利用该文本的图像史料,以“语-图”关系为核心,深入揭示文学图像的叙事特点及其内涵,是中国古典文学图像研究的佳作!可谓十年磨剑,一书功成!为文学图像学的建构添加了一块坚实的基石!

——陈明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所谓图像叙事,就是利用图像讲故事,即让我们看到图像就能够“唤起”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赵敬鹏博士基于文学与艺术的跨媒介视野,发掘了许多独特的图像叙事问题,并运用“语-图”比较方法做出了精彩回答,从而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水浒传》文本背后的宋人生活:簪花的雅致、水泊的宁静与激荡、英雄好汉“上山”“下山”的复杂心理等。该书集中围绕《水浒传》插图,对其他中国古典小说的图像叙事研究具有方法论启发意义。这是一本兼具学理性与可读性的著作,值得向广大读者推荐。

——龙迪勇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赵敬鹏 著

ISBN:978-7-100-22841-1

定价:78.00元

商务印书馆 2023年11月版

以《水浒传》为个案和切入点,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图像叙事的一般规律。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跨学科研究,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首先,本书系统整理与研究《水浒传》图像叙事,为这一问题域提供了基本文献,而参照图像叙事研究小说的思路,诸如“以图证史”般地探讨《水浒传》朴刀的失传与簪花现象的式微,考察人物性格如何可见,情节的图像阐释等,极大拓展了“水浒学”的疆域,关于这部经典的研究也将展开新的地平线。其次,本书立足文学现实,主要运用“语-图”比较符号学方法开展图像叙事研究,发现图像符号表意的虚指,叙事的独立性,以及传播的模糊性等特点,有力回应了当下学界对图像时代“文学危机”的关切。再次,“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侧重理论思辨,而本书从具体实在的小说出发、从《水浒传》这样的名著出发,“自下而上”地归纳图像叙事特点与规律,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可以与既有研究形成有益的补充。

目录 (滑动阅读)

绪论

第一章 明清时期《水浒传》图像概观

第一节 《水浒传》 小说插图第二节 “水浒戏” 曲本插图第三节 其他类型的《水浒传》图像

第二章 以图证史:《水浒传》名物的消逝

第一节 《水浒传》“朴刀”的失传与图像叙事第二节 《水浒传》簪花现象的美学意蕴及其式微

第三章 《水浒传》的人物及其图像叙事

第一节 《水浒传》人物性格的可见性及其程式化第二节 《水浒传》人物图像的面容与德性第三节 《水浒叶子》与图像的独立叙事

第四章 《水浒传》 情节的图像阐释

第一节 《水浒传》“上山”的图像阐释第二节 明刊本《水浒传》“招安”的图像阐释

第五章 《水浒传》的图像传播

第一节 《水浒传》图像叙事与“义”的传播第二节 赛珍珠译本插图与《水浒传》的海外传播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赵敬鹏,南京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理论博士后,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与图像关系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水浒》图像叙事研究”(鉴定等级:优秀)、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兼任《文学与图像》副主编。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序一

文 / 周群专著《〈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即将付诸梨枣之际,多年前,敬鹏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形历历如昨。当时赵宪章教授孤明先发,开始系统研究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并嘱我负责明代卷。鉴于文图关系丰富的学术意义和明代卷的写作任务,明代诗文、《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便进入了博士生们学位论文的选题视野。因乎时运际会,敬鹏以《水浒传》文图关系研究为对象,开始了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溯往圣、傍西哲,呕心沥胆释文图的学术历程。多年夙夜孜孜,好学敏求,才渐宏、思渐深,他不但圆满完成了博士学业,且不断精进,最终以国家社科项目成果出版本书。《水浒传》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英雄传奇,士庶倾心、长幼耽乐,关于其盛况,明人胡应麟尝言,“今世传街谈巷语有所谓演义者,盖尤在传奇、杂剧下,然元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世人耽嗜《水浒传》,至缙绅文士亦间有好之者,第此书中间用意非仓卒可窥”,又说“嘉隆间一钜公案头无他书,仅左置《南华经》,右置《水浒传》各一部”。这与其传播途径的多元并存不无关系。如,有说《水浒传》、听《水浒传》者,如袁中郎尝作《听朱生说水浒传》诗云:“少年工谐谑,颇溺滑稽传。后来读《水浒》,文字益奇变。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一雨快西风,听君酣舌战。”可见,《水浒传》的传播是诸识共依、互济兼成的结果。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都能得到各各不同的学识积累、情感陶冶和审美愉悦。其中,图绘作品也是《水浒传》接受史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并成为《水浒传》传播文化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说《水浒传》或“水浒戏”主要留下审美愉悦功能不同,《水浒传》图绘作品往往展示“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顷刻”。这种文、图互济定格而成的图绘作品,形成了值得仔细玩味的意义空间,更具有证史功能。事实上,《水浒传》是“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之作,思宋乃至志史是《水浒传》流播不可忽略的动因。明代吴中诗人王叔承尝云:“君不见罗生《水浒传》,史才别逞文辉烂。”山人王叔承服膺《水浒传》作者的既有辉烂之文,更有卓荦的“史才”。《〈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同样以志史为灵魂而展开图像叙事研究,如,该书借助图像对《水浒传》所书写朴刀、簪花等名物的稽考即是其依循的史学原则的反映。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探讨《水浒传》人物性格能否通过图像实现可见,则是在阅读史视野下的新突破,因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批评形式以李卓吾和金圣叹所代表的评点为主,我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作为“副文本”的插图。敬鹏所倚助的图像宛如一扇扇窗户,敞亮了处于遮蔽状态的《水浒传》,抉发《水浒传》原典以及图绘作者的诸多微言大义,丰富与重组《水浒传》传播的系统图景。尤需嘉许的是,这是一个很富学术意义同时又充满挑战性的课题。在古籍数字化日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路径之时,插图本古籍殊为罕见。为了更好地辨析版本异同,梳理不同版本语图互文的脉络,敬鹏广泛搜求各种插图本《水浒传》,除了南图、南大古籍部文献之外,还遍访国图、上图,“竭泽而渔”,然然成说。同时,敬鹏虽然既孜孜于养成古典文献学的学殖,又浸淫于西方文艺学,使其成为信手攻玉之利器,但相对而言,对图像艺术的积累较少。为此,敬鹏自觉提高对图绘作品的艺术鉴赏力,多年来一俟嗅得画展信息,便若渴鹿得闻泉鸣,喜跃倍常,千里不惮,走辽东、访山阴,每每准点出现于展馆抽关启钥之时。敬鹏的孜克追求,终炼成了释读图绘作品的“火眼金睛”,从名物考辨到互文微言,虽至微至隐,亦纤毫必鉴。其深细精微,不禁令人击节。同时,在对图绘作品的释读中,敬鹏还注意由训诂名物而求一贯上达之道,既关注《水浒传》在文本层面的传播,例如赛珍珠译本插图呈现出的图像叙事表演性,还关注这部小说在主题或意义层面的传播,例如图像传播过程中混淆了“义”的类型界限,美化“义”的同时还丑化“不义”。关于《水浒传》文学文本及图绘中簪花的分析,也显示了作者孜求一贯上达之道的为学境界。可以说,上述问题都不见于传统的“水浒学”,当属图像视角对《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研究领域的极大拓展。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小说插图乃至《水浒叶子》等文学图像虽属《水浒传》的“副文本”,但敬鹏不仅考察了这些“副文本”对于再现人物及其故事的作用,同时还考察了图像之于再现人物内在德性的作用。这是一个难度殊高的领域。而作者经过仔细的辨析发现,因为人物性格要素属于无形的事物,图像虽然无法直接通过“形”以显现人物的性情气质,却可以通过“变轨”,亦即寻找并借助与意义相似的形状来显现性格语象。该书中对鲁达、李逵的图像分析,充分说明了“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蛮”的特征。同时,作者还借符号学、修辞学之殊途,融金圣叹、雅各布森等中贤西哲之妙解于一炉,抉发图绘作品背后深蕴的微言大义,精微地析出了图像叙事之于《水浒传》传统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之梗概,到人物云为之变化,不一而足,图绘成为小说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敬鹏不啻是施耐庵及绣像本《水浒传》之桓谭。敬鹏的研究之所以得到学界的首肯,原因之一是其具有笃实的文献学基础。国内文艺学专业的学术训练,一般更加侧重逻辑思辨,但敬鹏在读博期间就有意识地打牢文献基础。印象中,敬鹏当时的研究对象涵盖古今插图、连环画、文人画、影视剧等形态;而即将付梓的这部著作显然做了“瘦身”与凝练,聚焦插图的同时,根据具体问题所需对比参照物,反映了他在文献方面的熟稔。实际上,文献本身就蕴藏着很多有价值的学术问题,例如敬鹏发现明代四知馆刊本《水浒传》扉页插图就是对万历年间“水浒戏”的复制,为中国古典戏曲对小说的影响研究增加了另一重维度。《〈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是基于博士论文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当年的博士论文即受到了答辩委员们的一致好评,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更是被评审专家允为“优秀”等级,这是学界对敬鹏多年学术业绩的客观评价,同时也是敬鹏头角崭露的表征。敬鹏好学深思,抱负瑰玮。相信这一起跑阶段的“优秀”步态,将使他对今后的学术征程抱有更多自信。当然,我更希望这能成为他今后从容为学的资本储备,以便将来为学界奉献出更多雍穆娴雅的学术精品。我殷切地期待着。2023年6月19日于远山近藤斋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序二

文 / 赵宪章《〈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原是敬鹏的博士学位论文。毕业后,他继续充实、打磨多年,期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资助,现已完稿并即将正式出版,可喜可贺!2012年,敬鹏入南京大学文艺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文学思想史学者周群教授,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学基础。由于当时我正在主编《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敦聘周群教授担任明代卷(分卷)主编,敬鹏也就有机会参与其中。就此而言,《〈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既是他的博士论文,也是他参与这一重大课题的成果。无论“博士论文”还是“课题成果”,包括国家社科基金的立项和结项,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诸多专家学者的点拨或教诲,其羽毛便逐步丰满起来,终于可以自主、自由地翱翔了。在这一过程中,敬鹏的总体表现不错,他谦恭、勤奋,加上几分睿智与聪慧,使人印象深刻。但就这命题本身而言,研究小说图像叙事并非易事。按照传统说法,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小说叙事的符号,其中的插图不过点缀尔……如此这般,怎样以其插图阐发小说的“图像叙事”呢?看来,准确把握其堂奥并非易事,特别是在此类研究刚刚兴起的年代(2010年前后),前人和他人并未留下多少可供直接参照的经验。就此而言,敬鹏的研究具有开拓性,居然能敷衍出《水浒传》的图像概观、以图证史、人物图像、情节图像、图像传播等一系列有意义的论题。单就这些论题本身来看,小说插图确实不可小觑,不能一言以蔽之曰“点缀”;即便“点缀”,也“点”出来小说的新气象、新境界。这就是图像叙事的相对独立性———插图家们实则是在语言叙事轨道的另侧,描画出一条与其相关但不相同的图像叙事轨迹。两“轨”并行不悖,有分有合,交叉共享,共同编织了小说叙事的诱人景象。就此而言,尽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唯一,文学的图像延宕同样具有文学性;而有文学性的图像与非文学图像差别巨大,后者并没有前者的“文学景深”。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注意:我在这儿说的“文学图像”,是相对“非文学图像”而言的。“文学图像”即与文学相关的图像,诗意图、小说插图等是其典型形态。至于“非文学图像”,那就太多了;不仅有科技图像,也有艺术图像,后者如没有标题、题款和文学背景的,纯粹的抽象画、山水画、花鸟画等。我在这篇小序中之所以提及这个问题,一是在自诩“文学图像”的命名是合法的,因为它相对“非文学图像”而言;二是有感于当下学术命名的随意性,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扩大影响,随意提出有违学理常识的名称。例如,所谓“公共阐释”的提出,是否意味着“非公共阐释”的存在?如是,什么属于“非公共阐释”呢?是指“自言自语”吗?那么,存在“自言自语”的阐释吗?“自言自语”能叫“阐释”吗?哈哈……学理常识还是要有的。现在让我们回到《〈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论著开宗明义,“绪论”伊始就将“语图”比较作为基本方法,实乃击中问题之肯綮,也是文图关系研究与一般美术史论之歧路。道理其实很简单: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插图是它的延宕和变体———延宕和变体为图像艺术。而“语言”和“图像”,人类有史以来最重要的两种表意符号,一直和谐共生、优雅唱和,只是“图像时代”的到来,才使二者的关系剑拔弩张,大有不共戴天之趋向。由于图像符号的表意功能缘自技术支持,而语言表意与技术的关系微不足道,于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是,图像表意对语言表意的僭越和替代就会愈演愈烈。那么,长此以往,人类的语言会患“渐冻症”吗?语言的“渐冻症”对于人类思维、文化重塑、社会交往等,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肯定是存在的,并且是严重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此,我们却知之甚少。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所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喜爱读书而非沉迷图像世界。就此而言,包括研究小说插图在内,整个文学与图像关系的研究,堪称一门“顶天立地”的学问,蕴含着极有价值的人文关怀。显然,敬鹏具有这一意识,他将自己的对象置于“图像时代”的大背景,从而赋予了学术研究以现场感、具身感。对于青年学者而言,这一自觉的现实关怀难能可贵。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通观全书,敬鹏博士的学术史梳理细致入微,可谓纤毫毕现,并且脉络清晰,详略得当,颇见功力。论著结构以问题为纲,纲举目张;既有“朴刀”之类文献考订,也有“簪花”之类美学分析,其间还夹杂着各种统计表格或数据论证,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共同指向《水浒传》的图像叙事。就文艺学近年来的状况而言,这应当是一种大踏步的“超越”。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一直对“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耿耿于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显然是不成立的,甚至是荒谬的,但是居然能够大言不惭、大行其道。在这一意义上,包括小说插图在内的文学与图像研究完全不同,它的对象决定了它必须立足文本、基于文本,必须将自己做成“实学”。就此而言,敬鹏博士以及所有从事这一研究的学者走在了正路上,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研究对于文艺学将“文艺”作为对象,具有示范意义。我们不能说文艺学只能这样,但是我们可以说,非实学的文艺学肯定是浮泛之论,意义不大,填表而已。敬鹏等从事文学与图像研究的学者们都还很年轻。在他们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文艺学的希望。否则,一味沿着“没有文学的文学理论”前行,它的败落是必然的,被学术史淘汰也是必然的。我作为毕生从事文艺学研究的学者,不希望如此一言成谶。权为序。2023年5月于草场门寓所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水浒传论文 新书 《水浒传》图像叙事研究

鲍鹏山品《水浒》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本报电(董超)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推出《鲍鹏山新说〈水浒〉人物》系列后,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了《鲍鹏山品水浒》。

一部《水浒》,古往今来,仁智互见,莫衷一是。《鲍鹏山品水浒》从文化、制度、人性等角度解读林冲、武松、李逵、鲁智深、宋江等人物,读出了《水浒》故事背后丰富的人性内涵、文化内涵和思想内涵,写出了世道人心和人们朴素的生存哲学。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易中天教授说:“鲍鹏山新说《水浒》有古龙之风,有三强——文学性强、节奏感强、思想性强,比学术论文有意思。”

相关问答

水浒传招安论文摘要怎么写?

论文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1.背景和目的:介绍《水浒传》招安的背景和目的。2.研究方法:描述你用于研究《水浒传》招安的方法,例如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

名著的论文怎么写啊?

一、根据自己的写作目的来阅读,比如:您想学习写现代诗,就要找近代以来的中外著名诗人的诗集来读。二、阅读名家点评本。比如:读水浒传,最好看金圣叹的点...

不知道《水浒传》里的“水浒”是甚么意思?-198****7739的...

《水浒传》中的“水浒”是什么意思“浒”(hu),水边。《诗经·王风·葛(艹字头下三个田字)》:“绵绵葛(艹字头下三个田字),在河之浒。”“浒”(xu)地...

【甲文】咏雪刘义庆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

[最佳回答]1歌咏、吟咏(意对即可)2.温馨和睦、融洽欢快(不求统一,符合文意即可)3.碎琼乱玉4.紧5.俄而6.《水浒传》施耐庵1歌咏、吟咏(意对即可)2.温馨...

西游记中所分的四大论文分别是什么?

《西游记》中所写天下所分的四大洲分别是: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芦洲。东胜神州由四大天王之一的持国天王守卫。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南...

《水浒传》高俅如何发迹?完全靠的是运气吗?

会踢球的高俅《水浒》中的高俅,第二回就粉墨登场了,比108将都早。这个高俅本是个浮浪破落户子弟,识得几个字,但是整日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爱闹恶作剧。他特...《...

古代最小的政府工作单位是县衙吗?古代的小镇子上有管理人员吗?

县级行政单位在古代并非是最小的权利单位。很多人之所以认为县级是古代最小的权利机构,那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秦朝执行的是郡县制。所谓郡县制就是以春秋时期楚国楚...

现在的国学教育算教育吗?

记得在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开始推送国学教育,到现在,也不是很普及,具体原因给大家分析一下!纯属个人观点!不算真正的国学教育,更缺好的国学老师。现今的教...“国...

金圣叹点评过哪些书?

金圣叹博览群籍,好谈《易》,亦好讲佛,常以佛铨释儒、道,论文喜附会禅理。评点古书甚多。称《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西厢》...

为什么《三国演义》这种小说会被优先推荐给中小学生当做必读书目?而不是正史《三国志》?

这个问题我想从三个方面来简单的解读一下:1.通俗易懂性;2.知识趣味性;3情节艺术性。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1.通俗易懂性。中小学生,文言文方面的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