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亮剑》的最后一集中,“晋西北”铁三角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进行毕业答辩,其中丁伟的毕业论文
这篇文章从地理和历史的角度,
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未来20—30年之内的国土防御威胁, 论文中的观点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均被一一印证。(《亮剑》丁伟剧照)
然而,这篇论文的问世,却让丁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他的论文答辩数次被军队领导打断,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今天,本期节目结合历史与影视情节,分析丁伟干货满满的论文遭到上级批评的原因。
在了解丁伟论文被批评的原因之前,我们首先回顾剧情,来看丁伟在《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 中,究竟写了什么。
丁伟在这篇文章中,列出了四个对中国未来国土防御可能构成威胁的国家:分别是位于太平洋东岸的A国,与我国隔海相望的B国,邻接我国北部边疆地区的C国。
(《亮剑》丁伟剧照)
那么,丁伟在论文中所写的A、B、C三个国家,分别究竟是指谁呢? 从丁伟后续谈及这三个不同国家对新中国的领土威胁时,我们就能猜出一二。
其中,A国与我国相隔太平洋,无任何相衔接的领土和领海。 1953年,A国与我国签署《板门店停战协定》。在丁伟看来,A国由于其特殊的政治体制,不会轻易卷入一场新的大战, 因此A国不会在未来20—30年内构成对我国领土防御的主要威胁,唯一需要注意的是A国驻扎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 。
综合丁伟的表述来看,A国应该是指美国。
(美国版图)
B国与我国隔海相望,且在10年前刚结束一场大规模战争,国家的工业体系和军事实力被悉数摧毁。尽管自古以来,B国就有侵略我国的野心,但短时间内不会再有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实力。
考虑到晋西北铁三角毕业的时间应该是在1955年前后,丁伟说的B国应该是指日本。
(日本版图)
C国是我国北方的邻居,在丁伟的论文中,C国被比作是一个大家庭的“老太爷”,中国的“兄弟 ”。但是,老太爷总有去世的一天,兄弟也会因为家产等利益而有反目的可能。更何况,一个军事实力强大的邻国盘踞在侧,本身对国家的领土防御就构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
丁伟所说的C国,正是在历史上被我们尊称为“老大哥”的苏联 ,在丁伟看来:相比刚与我国交手的A国,军工元气大伤的B国,C国在未来的20—30年时间里,是最有可能威胁国家领土防御的存在。
(苏联版图)
那么,面对C国(苏联)潜在的军事威胁,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对此,丁伟在论文中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永久性防御工事, 并将防御工事分成多段,一旦敌军发起进攻,解放军可以进行层层阻击。
在东北地区后方成立一支精锐的后备机动部队力量, 一旦局势有变,可以迅速调入东北,拱卫中央。采用“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战术,主动让出中国西北边境的戈壁、沙漠地区, 并派遣机动部队深入C国境内,切断西伯利亚大铁路,断掉敌军后勤,使C国部队攻势受挫。(《亮剑》丁伟剧照)
比起李云龙的《亮剑精神》 和孔捷的《战略合围与向心突击》, 丁伟的论文更加高屋建瓴,从国防战略的角度谋篇布局,倘若我们了解后续共和国的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丁伟的论文堪称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最“干货满满”的一篇论文。
然而,这篇干货满满的论文让丁伟遭到了严厉的批评 ,在丁伟进行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前后有两名领导打断了丁伟的讲话。
有一名领导甚至说道:“丁伟的思想很危险,任其发展下去,太可怕了。”
(《亮剑》剧照)
那么,丁伟论文遭到严厉批评,甚至在答辩过程中就被人打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考虑到《亮剑》剧情之外,“无声胜有声”的历史环境背景等因素。
首先一点,就是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外交关系。1950年初,毛主席远赴苏联进行国事访问,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确立了两国盟友之间的关系,条约中明确写道:一旦西方或日本对其中任何一国开战,另一国家必须予以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现场)
丁伟等人进行答辩的时间,是在1955年前后——也就是说,当时距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署仅过了5年时间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该条约名存实亡,直至1980年4月这项条约才正式失效。
结合这一时代背景,丁伟在论文中提及“C国是中国国土防御的重点” ,实际上就是在说“我们的盟友是我们国土防御的重点”。
(《亮剑》丁伟剧照)
无论是从中国重视兄弟情义的传统思想,还是从中苏蜜月期的历史因素,丁伟的这一论点在当时显得尤为刺耳。
其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朝鲜战争这三场大规模战争,影响到了人们对当时国防形势的判断。
日本在19世纪——20世纪先后发起或参与四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分别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和全面侵华战争,尤其是1931年——1945年的侵华战争,日本手上沾染了千万华夏同胞的鲜血。
(《亮剑》日本军官剧照)
对于一个历经抗战的军人而言,对日本有着切齿之恨是人之常情。在许多人看来,丁伟论文中的B国似乎更应该是新中国国防值得提防的对象。
而在解放战争中,美国与国民党沆瀣一气,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不遗余力出钱出枪,支持国民党 。在国民党败退大陆后,美国为了重返亚太,不惜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并且参与朝鲜战争,将战火烧至鸭绿江畔。经历过抗美援朝的军人,在当时对美帝国主义的仇恨不比日本更少。
(《亮剑》孔捷剧照)
譬如“晋西北”铁三角当中曾参与抗美援朝的孔捷,他认为美军有飞机、大炮,有更为先进的军事战术 ,是新中国未来国防安全更大的威胁。
但是丁伟认为,恰恰因为中国在历史上和日本、美国有过这两次交手,并且取得了胜利,才降低了未来两国对中国构成国土防御威胁的可能性 ,而从未与中国爆发过正面冲突的苏联,反而因为军事实力强劲,且中国军队对其认知不足,成为了中国未来20——30年内国土防御的潜在威胁。
(丁伟剧照)
遗憾的是,丁伟“反弹琵琶”的观点在当时并不能被所有经历过抗日和抗美援助战役的将领接 受。如果考虑到当时中苏正值蜜月期,而台湾的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屡屡向我国的领海、领空挑衅,丁伟的论文似乎更难具有说服力。
而丁伟论文不被认可的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他在文章中提出“任何时候,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远高于意识形态,别的都是扯淡” 。
(《亮剑》丁伟剧照)
但是,在50年代的新中国,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亲不亲,阶级分” ,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习惯接受的观点是:社会主义大家庭间的兄弟情义,要比任何都重要。
因此,丁伟反其道而行之的观点,被一位领导批评为“犯了政治错误,如果任其发展,那真的太可怕了” 。
(《亮剑》晋西北铁三角剧照)
基于以上这三个原因,丁伟的论文非但没有受到称赞,反而在答辩过程中两次被台下的人打断,并且受到了领导当场的批评。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如果我们了解丁伟在完成这篇论文之后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丁伟论文似乎有他一定的道理:
(《亮剑》丁伟剧照)
1958年,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访华,提出要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成立“中苏联合舰队”,但中国不能拥有“联合舰队”的全部指挥权,以毛主席、周恩来为首的党领导坚决拒绝了这一要求,自此中苏两个情同手足的兄弟情谊渐生裂痕。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爆发,中国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 。此战之后,苏联在中国东北边境陈兵百万,并且准备对中国进行“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为此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深挖洞,广积粮。
(珍宝岛反击战)
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昔日的兄弟,大家庭中的“老太爷”,中国北方的邻居成为了当时新中国国土安全防御最大的威胁 ,丁伟在论文中的预言在那个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了现实。
而1991年苏联的解体,则印证了丁伟在论文中的最后一个预言 :那就是大家庭中的老太爷,总有不在的那一天,兄弟们会分家产,会有矛盾。一个大家庭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它的分离则是必然的。
(苏联解体)
丁伟能做出这样令人惊叹的预言,倒不是因为丁伟本人有多么高瞻远瞩,而是因为《亮剑》的作者生活在苏联解体后的时代,因此作为“后来人”的姿态,能够替丁伟做出这些预言, 从而在艺术上塑造出一个运筹帷幄的将军形象。
那么,如果历史上确实存在丁伟其人,那么他的这些论文中的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是否具有参考意义呢?
(《亮剑》丁伟剧照)
事实上,《亮剑》故事中丁伟能想到的,我们高瞻远瞩的历史伟人早就都想到了: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苏蜜月期,尽管我们尊称苏联为社会主义家庭中的“老大哥” ,但我们从未放弃过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一旦涉及我国的主权问题,我国的人民领袖就会严词拒绝,苏联试图在我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失败,就是历史伟人智慧的最好印证。
在纵横捭阖,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我们的历史伟人也会审时度势,做出最有利于中国人民的选择:当新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面临来自苏联的巨大军事压力时 ,历史伟人果断推动中日、中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在加强中国国防建设,使中国拥有导弹、卫星、原子弹等国防重器的同时,也在外交上打开了局面。
(毛主席与尼克松)
如果我们纵观历史,就不难发现历史伟人的智慧,这让我们不得不发出感慨:眼光独到的孔捷,或许是《亮剑》虚构的,但是高瞻远瞩的人民领袖却是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
在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的毕业论文发布会,极其精彩。
这三场发布会,是这三名将领对自身战争生涯的总结和升华,体现了三人对战争的思考,更是可以看出三人的指挥风格。
但是在其中,最宝贵的,是三个人的思想。
李云龙对亮剑精神的阐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战术大师在历经战火淬炼后,其狭路相逢无惧生死的战斗意志,最终升华为一支部队的军魂。
孔捷是三人中唯一参加过朝鲜战争的将领。他在与世界头号强国交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现代战争与传统战争的巨大转变,感受到了工业化强国的冲击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与不足。、
这段参与朝鲜战争的经历,让孔捷快速成长起来,心胸与格局也豁然开朗,为他将来承担更重要的职务打下了基础。
但是,以上两人的论文,与丁伟相比,差的是境界与层次。
丁伟能够从战略层面,开始思考一个国家的整体防御,本身就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眼光了。要考虑一个国家的安全,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很显然,丁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是,在丁伟的防御构想中,最大的最直接的威胁是来自北方的敌人。
这个敌人是谁,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当时大家可是在一个阵营的好兄弟啊!所以丁伟的发言可谓石破天惊。主考更是当面打断丁伟的论文发布,提出质疑。然而,老师长却给予了丁伟大力支持,说服了反对者,让丁伟顺利地发布了论文。
那么,老师长为什么要力挺丁伟呢?这样做肯定要冒一定的风险。
显然,以老师长的为人、操守,肯定不是因为丁伟是老部下“放水”。
真实原因是:丁伟的想法,和当时的最高层想到一起去了。
那一批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创立了辉煌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思想的的天才般的团队,怎么可能天真到完全相信一个强大的邻居而无丝毫防备?
老师长的层次,足够接触到这样核心的“判断”。这就是老师长力挺丁伟的原因。
那么,当时的人们,为什么对北方的邻居那么“依赖”呢?
大环境和当时的主流宣传是一个原因。
但是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很多有一定层次的群体潜意识里面所没有意识到的:那就是北方那个邻居的实力太可怕了!
我们与日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于绝境中拼死搏杀才寻求到一线生机,军民伤亡惨重。
但是,七十万精锐的关东军,却在苏联机械化铁流的碾压下,仅仅几天便被全歼,这是何等可怕的战争潜力与实力差距!
跟这样一个邻居,做朋友是最佳的选择。
不是吗?
和他们为敌?一定是疯了!
没有人敢朝那个方向想深入思考。太可怕了!人们总是本能地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思考。
但是历史的走向不会因为人们的主观愿意而改变,在六十年代初,丁伟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一届学员,能出现一个如丁伟这样的,实属不易!
可能老师长也有惜才之意吧!
相关问答
丁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主要从事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他在这些领域发表了众多高水平的论文,以下是对其中一篇论文的深...
丁伟的毕业论文历史上没有。亮剑中丁伟的形象完全是作品虚构的,为了衬托主要演员的形象,演译出一些故事情节,但是很成功,不愧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好戏。丁伟的毕...
电视连续剧《亮剑》中丁伟的毕业论文论述的是《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问题》,是真的。在当时的情况下,他设立了三个假想敌,也就是能够对我国领土构成威胁的三个...
常乃超一直是华人计算机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对丁伟的论文赞赏有加。丁伟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顶尖学者之一,他的研究成果取得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誉,尤其是在深度学习...
《亮剑》剧中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一句“军事学院毕竟不是总参谋部”,得以延续了丁伟的军旅生涯,刘帅吩咐手下将丁伟的毕业论文通过但是存档(不公开发表),算是挽...
这种霸气侧漏硬气十足反抗到底誓死不屈的精神胜过千军万马胜过洋枪大炮,而该剧从头到尾所要表现的也正是这种亮剑精神。自然是揭露剧旨所不可缺少的核心。丁伟...
电视剧《亮剑》中丁伟算是晋西北铁三角中,战略布局能力最强的。李云龙发动平安格勒战役的时候,日军派出大量的军队驰援平安县城,为了减轻李云龙独立团的压力...
不是逃犯!!丁伟儒将,军政双优。文武全才。晋西北铁三角之一。独立团李云龙,新一团孔捷新二团丁伟。都是英雄,怎么到你这,变成逃犯了??绝对没有,丁伟...都...
亮剑精神,主要讲述了独立团团长李云龙。但我认为丁伟儒将,是李云龙团长和赵刚政委的合体。军事素养过硬政治作风优秀。和文人田雨的父亲相见恨晚。在南京军事...
最吸引我的是亮剑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看看剧中李云龙打仗,绝对是不畏生死,奋勇直前,纵然敌众我寡,也要把敌人斩于马下。攻打平安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