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书法论文选》三十周年感言
2009年9月6日写。
看一下上海书画出版社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版权页,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日期是一九七九年十月,至今已经三十年了。
印这个日期是有用意的,当时国庆三十周年,社领导布置向国庆献礼,国画组、书法组、好像还有木版水印组,都有点项目。书法这一头,一本是《历代书法论文选》,一本是《现代书法论文选》,还有什么书不记得了。
《历代书法论文选》由我负责,因为我一向喜欢古籍,而其时正在编《书法理论丛书》。《书法理论丛书》是单篇书论加注,如《书谱译注》、《广艺舟双楫注》,但有很多重要的书论,篇幅很短,无法单独成书,于是就有编辑一本篇幅较大、集中历代重要书论的想法,这就是《历代书法论文选》的由来。在开始编辑的时候,并没有提到国庆献礼这件事情。
要说明的是,现在有些地方将《历代书法论文选》写成我的著作,这是不对的,这是一本集体著作,我只是此项目的负责人。原书注明「上海书画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选编校点,责任编辑黄简」,这才符合历史的真实情况。后来崔尔平先生出版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明清书法论文选》,那是他个人的著作,和《历代书法论文选》情况不同。
上海文科力量,以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学院最强。文革后华东师大成立了古籍整理研究室,中文系很多教授专家都在里面,包括系主任徐震堮先生、副主任叶百丰先生、古籍版本专家周子美先生等等老前辈,阵容强大。整理古籍,书目是「上头」交下来的,如《贞观政要》,叶老师对我说过这是上级派的任务。是时百废俱兴,当轴者颇思治平,欲有所借鉴。我和华师大关系很深,家中三人均毕业于师大附中,和师大很多老师非常熟悉,文革后我又在中文系兼职讲书法课。我工作的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室吴添汗主任也是华师大出身,后来还请来中文系常务副主任顾逸先生给编辑部讲授古文,每周一次,连外社也有人来听。所以我找华师大古籍整理研究室合作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一拍即合。华师大参加校点有徐震堮、程俊英、段扬、叶百丰、朱菊如、王义耀、周子美、胡邦彦、林艾园、李德清、郑明、李似珍、袁桦、陈晓芬十四人,可谓倾力以赴。书画社方面,有总编辑黎鲁、编辑室主任吴添汗和我。
徐震堮先生是诗词专家,立雪吴梅之门,通六国文字,早年诗作即受著名学者柳诒征先生﹝柳曾符教授祖父﹞激赏。当时为中文系主任,又任古籍所所长。我最受益于他的《世说新语校笺》,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时,已经听说他在写这本书,出版后立即买了一本。书后的魏晋人用语表,给我后来注释王羲之尺牍以极大的方便,功德无量。
叶百丰老师家和我家渊源很深。他是桐城后人,书法一如其人,清雅高妙,其研究心得《书说》,在《书法研究》上发表过,事后他把手稿送给了我。这是用毛笔写在十行笺上的,柿青封面,线装,成为我的珍藏。有一次我在母亲姑丈的藏书中得到一部《天咫偶闻》,作者震钧原来是他的姨丈。这部书使我了解到很多晚清的掌故,尤其是琉璃厂旧书的情况 。
怪不得台湾高阳《忆唐鲁孙先生》推崇此书说:「专读燕京的遗闻轶事、风土人情者则必以震钧的《天咫偶闻》为之冠。」叶老师喜欢上海康泰出品的蘑菇疏打饼干,乳白松脆,有时我去他家,他就拿出来,两人一边吃一边聊。有一次我去吕翼仁老师﹝吕思勉先生之女﹞家,看见门关着,上面有一纸条,还挂着一支铅笔:「请勿打扰,来者可留下名字。」我签了名就走了。叶老师告诉我,我走后他到了,大家哈哈大笑,因为从来没有人签过名,那是防闲人不妨熟人的。叶老师说:「你呀,书呆子,太老实。」这些数十年前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曾为南社成员的周子美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版本目录权威,一九二四年出任南浔刘氏嘉业堂藏书楼编目部主任,和施韵秋一起,将六十万卷藏书编成《嘉业堂藏书目录》,成为民国以来最重要的目录学著作。现中国国家图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图书馆等各大机构,都藏有这一抄本。《历代书法论文选》能得到周先生做版本目录指导,可谓万幸。
胡邦彦先生是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出身于无锡国专,晚王蘧常先生十二年,曾为华东师大古籍室研究生讲文字学。他是中途加入的,比其他人晚一点,但出了很多好主意。我到今天还记得,袁昂《古今书评》中有一句话,原标点为「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胡先生指出应该是「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令人击节。还有一件小事也给我印象极深,我去胡先生家中组稿,谈起国学衰落,胡先生突然提高声音说:「根本已经死了!死了!」脸上流露出深切痛苦的表情。他在诗词上很有造诣,有《胡邦彦文存》一书。他家离王蘧常先生很近,两人先后同学,关系很深。我读他回忆王蘧常先生的文章,确实把王先生的音容笑貌,描写得栩栩如生。
也许是年龄关系,这批学者有两位中青年教师和我最熟,一位是郑明,一位是王义耀。两人非常勤奋,国学根柢好,笔耕甚勤。《历代书法论文选》文章题解都出于王义耀兄之手。义耀兄待人诚恳和气,行事仔细,写字永远都是端端正正的。我一直知道他经济情况不大好,面色青黄,当时的教师收入只不过四五十元,贫困者比比皆是。殊不料义耀兄患了癌症,不久就撒手人寰,实在令人痛惜。郑明兄青年才俊,思路灵活,认真勤奋,后来我编《中国书法大辞典》时,和我合作《中国书法史事年表》,依仗极多。初稿是我写的,交给他补充,焕然一新,所以出版时,我把他的名字放在我前面。他前后参与编撰《历代书法论文选》、《中国书法大辞典》和《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三大工程,现在是明清尺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历代书法论文选》这样一本大书,主要是选编和校点两件事情。篇目是我选的,这篇目草稿我一直保留着。我研究了历代书法丛书,如《法书要录》、《书苑菁华》、《墨池编》、《古今图书集成‧字学典》等等,选出最重要的,把篇目交给叶老师修改,又请周子美先生审阅。我记得叶先生删去了《说文解字序》,认为这是文字学,并非书论。对于碑帖鉴定的文章,他也认为将来另编为好,我觉得很对。最后选入六十九家九十五篇,历史上最重要的书法论文,可以说都曩括在其中了。
校点由古籍室负责。那时还没有复印机,我去古籍书店买来《佩文斋书画谱》、《美术丛书》等,把入选篇目拆下来当作工作本,分发给各位老师。好在当年买这些书还便宜,现在已是天价,不可同日而语了。其它对照本就从华东师大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借。华师大图书馆规模宏大,所要的图书基本上一索即得,找不到就去上海图书馆借。没有这样一个基本条件,老实说是做不成这件事情的。我在香港写作,最头痛就是借不到书,前几天需要一本明人著作,几个大学都没有,恰巧一位朋友在日本来信,顺便讲起这件事情,想不到在日本一个小区的图书馆中很容易就借到了,使我不胜感概。
中国的经书,如四书五经,历代学者几乎把每个字都考证过了,古籍版本不同往往只有几个字差异。书法论文则不然,版本非常杂乱,同一篇文章会出现大段相异,究竟原文面貌怎样,不容易判定。我在出版说明中写道:「书学专著近几十年来鲜有重版,历代善本更属凤毛麟角,故收集版本甚为困难。校点时,我们曾尽可能地搜集了各种版本,仍感依据不足。常有一篇文字诸本出入甚多的情况,各有千秋,难以取决,至于一、二字的差别,更是举不胜举。因此,这次校点原则是:舛错者据它本改之,两可者择善从之,两皆善者据多本改之,唯无本可据者存之,不妄改。这样,书中个别地方留有文义不通、不可句读和明显脱漏处,皆因无本可据,以俟将来。」这是在当时力所能及的范围中,以谨慎的态度争取最佳结果的做法。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校勘记录繁多,堪可惊人。到排印之前,发现如果出校勘记录,此书篇幅将厚达一倍以上,定价当然也倍升。当时一般人的工资,不过三四十元,如果定价六七元,普通人是买不起的。斟酌几次,接受叶老师的建议,决定不印校勘记录了。这些校勘记录,或写在工作本的边上,或黏一张小纸条上,看起来很琐碎费事,却是重要的文献。我离开上海书画出版社时,将这些小山似的工作本,打成几大包留在社中,以备再版时用。听闻编辑部已经多次搬迁,人事两非,不知道还在天壤之间否。
华东师大古籍室点校的工作程序是,一人负责一篇,有工作人员准备好对校本,完成后换一篇。而点校好的初稿,交给其他老师覆看,叶老师是主要的审稿者之一,因为他懂书法。师大完成后由我取回,进入书画出版社审稿程序。我是责任编辑,当然是第一关,然后是编辑室主任吴添汗,最后是总编黎鲁。大陆发稿规定三审制,这三个人是发稿签字人,理所当然也是审稿人。后来黎鲁通知我说,实在没有时间看了,请我和吴添汗把关,于是只剩两个人。但添汗除了这本书,还要看全编辑室所有的其他发稿,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他做事情又细致,一丝不苟,所以我尽量多看一些。因为列入了献礼书,进度紧张,有一段时间添汗建议我不要上班,在家审稿。除了看校勘记录,还要统一各人的标点用法等等。每天一早醒来,就开始工作,直到晚上睡觉,工作十几小时。日复一日,足不出户,言不出口。桌上堆满了工具书、原稿、校样,好在我家地方够大,父母也从不打扰我。这一段经历,磨练了我这三十刚出头的年轻人,不但把历代书法论文选来来回回读了好几遍,而且真正练出了坐功,为后来编辑《中国书法大辞典》打下了基础。钱穆先生说研究学术要耐得寂寞,直到今天,我只要一进书房,依然保持那样的习惯,不说话,不听电话,心不旁鹜,很快就进入状态。朋友说我像块石头,动也不动,也许是吧,但我肯定不是没有感情的石头人。
校样出来之后,叶老师建议书后编人名索引和术语索引,以利使用。人名索引是古籍室几位青年人编辑的,进度很快;术语就相当困难。哪些辞语才算书法术语,颇费斟酌。因为排印时间到了,不能再等,结果只印了人名索引。书出版后,我去叶老师家,他还提起索引的事情,希望我将来可以继续编好术语索引。这句话引发我编辑《中国书法大辞典》的想法,不过这是后话了。
《历代书法论文选》初版一上市,很快售罄,自后不断重印。初版分精装和平装本两种,精装一厚册,一九七九年定价仅人民币四元二,平装上下两册,三元,现在已经升到七十八元了。当时很多人买不到这书,我记得国家出版局局长王匡,上海市长汪道涵,都托人来问,我都给他们寄去了。书法界的朋友几乎人手一册,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的朱关田兄,来上海问我有没有多的校样,他想剪开做资料。当年虽然三元一本,买多两本也是很吃力的事情。三十年来,《历代书法论文选》成为学习书法者的案头必备之书。影响之大,是我当年始料不及的。江苏省书法协会副主席孙晓云送我一册她写的《书法有法》,里面提到,她当年就是买到一本《历代书法论文选》,开始学书法的。
《历代书法论文选》我用了三十年,萍踪四海,这部书一直在我身边,其中很多篇我都可以背出来。我至今还有几册第一版的,读烂了两部,还有两部当作收藏。检讨这本书的缺点,一是用了简体字。当时排印还是用铅字,繁体字车间任务太重,等不及,为了向国庆三十周年献礼,只好用简体字排印,繁简一转换,增加了不少错误。台湾傅申先生曾来信指出用简体字的缺点。如果多给我六个月,可以细致得多。学术的东西,不宜和政治连在一起,古人说「校书如秋风中扫落叶,边扫边生」,要用慢功夫炼。第二是经验不足,参加点校的书法理论专家不够,不少地方还可以推敲。这些年来,我在报刊上看到一些对《历代书法论文选》的评论,其中有一部分意见很正确。如果现在重新做一次,肯定大有进步。
过了七年,即一九八六年,我已经移居香港,编辑室主任吴添汗来信,要我考虑重新校点。我正好辞去《书谱》编辑一职,于是化了半年,在家重新校了一遍寄去,改动甚多。后来得知,吴先生已经退休,此事大约无人管了。最近几年多次询及书画出版社访港的同事,都说稿子找不到了,第二版的事情遂寝。现在市场上所见到的,还是第一版的纸型。
这部书对于中国书法理论研究实在重要,第三次重新校点是必然的。我在2002年起边读边记,寻找大量数据检验补充,希望有更好的版本。书中提到的碑帖,应该有清晰的插图。鉴于现在读者古文水平不高,应该考虑加以注释。我在这三十年读此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心得,如中国古代书论,哪几篇是最重要的,非读不可;哪几篇应该先读,随之读哪几篇。哪一些是可浏览者,哪几篇观点有问题。沈尹默先生《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引导式的解释,可能是比较好的方法。如果读者不知门径,乱撞一气,恐怕会浪费很多时间。
此外,应该仔细研究中田勇次郎二十卷《中国书论大系》,日本学者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往往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这两天网上看到前《中国书法》杂志主编刘正成《快雪时晴忆岚山》一文,写他拜访中田先生的经过,结论是:「中国自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文化建设成就可谓日新月异,然而,究竟未成熟,没有形成大气候。论学问,没有学派;论艺术,没有流派。有一些争斗,也像街头上小瘪三打架,小利益之争而已。比起东洋日本,我们尚有相当的差距。」这是很值得注意的。要以宏大眼光和踏实作风去做传统的继承工作,对于我们民族和国家,实在是太重要了。
令人庆幸的是,三十年前有这样的历史机会,由华东师大一批学问深厚的学者参加,组织起团队,终于出版了《历代书法论文选》这样重要的书籍,成为中国书论研究的一个基础。明清书论大多是重述前人的观点,甚至直接抄写前人著作,学术价值不大,但作为理论研究资料,还是需要收集整理。我辞职后,继任崔尔平先生编辑了《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明清书法论文选》,连同《现代书法论文选》一书,形成了从古到今一个完整的系列。还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兄,将历代笔记中有关书法者摘录出来,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历代笔记书论汇编》,其中和《历代书法论文选》重复者不选,数量还达一百三十种,用力之勤,令我深深敬佩。我们这一代人,现在均已六七十岁了。四五十岁的中壮年,文革时刚刚出生,我深希望有肯坐冷板凳、啃冷僻书、下死功夫者,使中国书论研究和资料整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写此文向所有参加、支持这部书的人,包括封面设计周萍小姐,签条集字王壮弘先生等等,表示我深深的感谢和无限的怀念。
编后语:这篇《历代书法论文选》三十周年感言,写于2009年9月6日,今天是2019年9月6日,又是一个十年。整整四十年了,黄简老师几十年如一日为书法研究贡献自己,如今70多高龄,仍在独自制作传统书法教学系列视频——《黄简讲书法》,目前更新到七级草书课程,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系统的整理,帮上网络,使世界各地的书法爱好者能够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传统书法。这是一件巨大的工程。这门学科本就是要坐冷板凳、啃冷僻书、下死功夫,才能使得中国书论研究和资料整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从古至今,书法理论一直都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们可以将书法理论大致分为古代和现代书论两大书法理论体系。虽然两者在本质上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内在方面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下面,我就来推荐几本我所认为的比较经典的书法理论书籍。
古代书法理论书籍中,我觉得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历代书法论文选》,虽然它比较难读,但是书中有很多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书法作品可以让我们来鉴赏,书籍中还介绍了很多有关文房四宝,碑帖,以及流传至今的经典诗歌,书信等,其专门论述书法技巧和书法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学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书法的本体和多元》,书中观点都比较深奥,书籍多使用辩证法的思维角度,讲求逻辑和思辨能力。对于这本书的解读,很多都是充满了睿智,新意迭出的。这本书经过了沈鹏多次的斟酌和修改,对书法界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书法本体论,例如书法的传承和创新,书法和文字,形式与内容等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说这是对于书学观点比较集中和完整的整理。
秦相李斯的《用笔法》,是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本书籍著作,其开创了中国书法理论的先河。书籍主要是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论述书法自然的真谛所在,讲解了书法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论述了书法中的笔形变化都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强调笔势应该鹰望鹏逝一样,不能够重新修改,笔法要自然流畅,提笔要如鱼得水,可以采用转笔书写,看准目标,最后一笔就好像鹏逝一样,增强气势。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提出了“意在笔前”的创作理念,批判了“状如算子”的书写方法,并且指出了学习书法理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所起的重要促进作用,以个人的社会实践体验,说明了博采众长的重要意义,说明了书体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贯通连接的。
蔡邕的《九势》,主要论述运笔的规则,提出了书法线条“力”、“势”和“藏”三个书法美学理论概念,其中所说的“力”,代表着下笔要有力度才能够体现字体的美感,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势”常常代表笔势的运笔方向,即所谓的“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藏”主要蕴意即书法创作要具体到运笔,要着重的突出笔画的线条张力。这些书法理论思想,对于书法美学中线条的探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智永的《永字八法》论述了书法用笔法则,正楷的笔势,以及毛笔书法中”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的笔画特征,这本书是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经验比较全面的总结,能够让人们更好的领悟现代汉字中”点、横、竖、撇、捺、勾、挑、折“的书写技巧,也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必须掌握的一项书法技巧。
现代书法理论书籍中,我觉得大家可以阅读一下邱振中的《笔法与章法》,它主要介绍了执笔和运笔的控制方法,笔锋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熊秉明的《中国书法理论体系》通过主题分类的方法,将中国书法史上出现的书法理论进行分类,以方便阅读者将这些理论运用到实际应用当中。将书法理论放在哲学和历史的思维框架内,系统的研究其深层的审美价值。启功先生的《启功给你讲书法》,这本书将书法讲得很清晰简单,没有那种高深莫测,让人读不懂的感觉,他的文章都很通俗易懂,适合大众化阅读。其论述了书法是一个很简单易学的艺术,揭除了书法表面神秘的面纱,把书法塑造的更加适合大众化视野。白蕉先生的《白蕉论艺》描述了如何临帖,如何领悟书法艺术的学习精髓,强调了心境,性情,神韵和气味对于书法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书法同源''的理论观点,论述学画之人同样也需要把书法学好,白蕉先生的论艺理论,对于书法初学者受益匪浅。
《中国书法简史》这本书主要是从书法历史的角度出发,全面的论述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变,它在传统书法理论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新材料,以追摹历代书迹的方法,论述书法学习的心灵境界。其以艺术规律整理书法艺术,通过全面的书法史资料,论述书法的历史和传统。书籍中的语言很简练,重点也非常的清晰突出,适合广大书法爱好者阅读。
相关问答
书法美学的专论较少,其美学思想大多见于书法史论之中。因此,学习书法通读书法史是很必要的。另外,历代的书法论文是必读书,里面记载了大量的书法艺术审美趣味...
.《中国书法理论史》——黄山书社2.《中国书法思想史》——姜澄清3.《中国书法风格史》——徐利明4.《书学史》——祝嘉5.《中国书法理论体系》——熊秉明...
《兰亭序》是现代学习书法最好的范本!谁学谁受益!古今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谁学得深谁的成就就大,成正比出成就!《兰亭序》千变万化,韵高千古,笔法、笔势和章法...这...
书法的诞生,是中国文字的传奇,是汉字书写者与书写工具的天然巧合而形成的精神表达方式。随着这种表达方式的深入与沉淀,成为一种影响力巨大的文化传统,几乎...
在书法鉴赏领域,我们不但可以欣赏到书法艺术的美妙,更可以品味到文化的价值。在深入理解书法作品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书法文化,让书法艺...
好书法体现在章法、笔法、线质上、结体上,还要看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没有创新,有没有自己的面目,成就如何,辨识度如何。我们的先贤前辈们给我们留下来很多...
西南大学的研究生还是比较难考的,就看你自己是什么程度了,但是相对来说,西大的研究生要比重大和川大的好考,但是比重庆其他院校的要难看你自己的努力程度了西...
书法是是书法理论和书法创作的高度结合,是利用笔划线条的有法度的组合形成一个字的结构,再利用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布局形成章法,很有画面感,在欣赏时具有耐人...
看不懂论文的解决办法:1、摆正心态,相信自己2、培养基本的写作素养。3、及时摘录并归档。4、请教身边的人5、多做笔记,多归纳6、多思考,多反思看不懂论...
谢谢三千里马🐴好友邀请!对于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仅题主和各位朋友供参考!临摹经典书法到一定的水平时,可在经典书法作品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书法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