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优秀论文范例》
作者:李毅 编
出版日期:2019年10月
开本:16开
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小编推荐MBA论文写作是MBA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锻炼和考核。特别是MBA学位论文的写作,既是对MBA学习相关知识的一次总结,也是实践和理论的又一次碰撞和结合。《MBA优秀论文范例》从MBA论文的选题、开题、格式要求、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形成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论文答辩与评价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阐述:对MBA学位论文的写作进行了全程分解;同时也提供了MBA论文范例,目的是指导学员能顺利完成MBA学位论文的撰写。
今日书里的“阅读路线图”下面请看——
第一篇 诊断型论文
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公司业务营销诊断报告
第二篇 调查研究型论文
河南GS学院人才流失问题调查研究
第三篇 方案型论文
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薪酬体系优化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河南WF学院辅导员绩效考核优化研究
第四篇 可行性型论文(含商业计划书)
XY互联网维修服务平台项目商业计划书
第五篇 专题型论文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青青稞酒财务分析
员工角色、工作满意与服务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M省电力公司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研究
第六篇 案例型论文
案例研究:哈尔滨乐普实业发展中心的战略研究
案例研究:青海农行网点服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受托责任理论上市公司收入舞弊及审计失败研究
后记
好书尽在 掌握
最近上线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是庆祝《自然》诞生150周年 的特刊。从1869年到2019年,这150年来,《自然》发表了近10万篇论文,成为了全球学术期刊的标杆之一,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本期《自然》封面的艺术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了一篇论文,每一个颜色代表了一个学科。而点与点之间的连接,表明两篇论文曾在一项研究中被同时引用(图片来源:《自然》)
值此诞生150周年之际,《自然》也评选出了在期刊上发表过的10篇足以载入史册的重磅论文 。在今日的这篇文章中,学术经纬团队也将与各位读者一一做介绍。
1947年:奇怪的粒子
在这篇论文里,物理学家George Rochester与Clifford Butler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把高能宇宙射线打向铅板后,他们发现了一些“V”字型的粒子轨迹。两位科学家对这个现象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不可见的粒子,在这个过程中衰变成了两个可见的带电粒子,而后者正是V字型轨迹的由来。现在,我们把它称为“k介子”,它是夸克理论中不可或缺的粒子,也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基础。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1975年: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在现今的医药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所熟知的癌症免疫疗法,许多正是单克隆抗体。在1975年,两位免疫学家Georges Köhler与César Milstein介绍了一种制造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通过将生产抗体的脾脏细胞与能够不断分裂生长的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我们得到了一种全新的细胞系。它能够源源不断地生长并合成抗体,堪称是一座小型抗体工厂。《自然》杂志对其评价是“这项研究在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的道路上,带来了重要的生物学洞见和临床成功 ”。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2]
1925年:南方古猿
澳大利亚科学家Raymond Dart是一名幸运儿。刚当上大学的解剖系主任不久,他就做出了留名青史的发现。《自然》的报道回忆说,他用妻子的缝纫针,从一堆岩石里辛苦地挖出了一块化石 ,它属于一类叫做“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的生物。化石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关于人类早期演化的认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祖先与猿类分道扬镳之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3]; Credit: School of Anatomical Sciences/WITS
1985年:纳米足球
在1985年的一篇《自然》论文上,科学家们报道了一种叫做C60的特殊结构。在0.7纳米的尺度上,它就像一个经典的足球,由12个五边形和20个六边形组成。 这是纳米技术的一大里程碑,也带来了诸如石墨烯和碳纳米管等材料。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4]
1985年:臭氧层空洞
这是一篇有着足够警示性的论文。论文中,作者指出在南极的上空,臭氧水平出现了预料之外的大幅下降。仅仅几十年里,臭氧层的厚度就减少了三分之一。 作者们也在论文里大胆提出,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可能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罪魁祸首。这个发现极大地改变了大气科学和化学领域,并推动了20世纪最为成功的环保政策之一。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5]
1976年:膜片钳技术
《自然》的报道指出,人们相信大脑里的信息由一系列复杂的电脉冲所编码,因此理解这些电脉冲,对于理解大脑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原理上看,这些由神经元产生的电脉冲,其本质是通过神经元细胞膜的带电离子。在这篇论文里,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叫做“膜片钳”的技术,能够记录下神经元的电信号变化。如今,它已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6]
1992年:纳米材料
这篇发表于1992年的论文堪称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大突破。论文里,科学家们介绍了一种将介孔分子筛(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s)材料有序排列的方法。《自然》指出,这带来了介孔材料领域的一次大爆发。 此外,这种简单的化学方法也在生物医学和石化领域有着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7]
1958年:逆转细胞进程
长久以来,生物学家们秉信这样一个教条:细胞一旦分化成特定的细胞类型后,就只会忠实地行使这一类细胞的功能,不会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细胞分化是一个“单向车道”,一旦发生,就不会逆行。但在1958年,科学家们从已经分化完毕的爪蟾细胞里分离出了细胞核,再植入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这个细胞能够顺利发育成具有多种细胞类型的完整动物,也因此动摇了“细胞分化不可逆”的信条。 这项研究开辟了“细胞重编程”的研究领域。50多年后,诱导干细胞技术应运而生。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8]
1953年:DNA双螺旋
这可能是生物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论文。短短一页纸,一张图片,生命的奥秘就这样被揭露出来。 如今,DNA的双螺旋结构已是一座图腾,将永远耸立在人类的历史画卷中。关于它里程碑式的意义,实已无需多言。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9]
1995年:我们并不孤单?
很难想象,就在25年前,太阳系还是人类唯一知道的行星系统 。《自然》报道中指出,在对太阳系九大行星(当时冥王星还被认为是一大行星)的名字如数家珍的同时,很多人也在畅想,在浩瀚的宇宙,会不会存在着第二个地球。1995年,科学家们的发现让我们兴奋不已。在遥远的地方,围绕着一颗类似于太阳的恒星,存在着一个系外行星系统。20多年过去了,这个数字从1,已经增加到了约4000。在表面一片死寂的宇宙中,或许人类并不孤单。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0]
参考资料:
[1] Detection of a strange particle,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41-9
[2] The advent and rise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40-w
[3] How Australopithecus provided insight into human evolution,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9-3
[4] The nano-revolution spawned by carbon,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8-4
[5] The discovery of the Antarctic ozone hole,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7-5
[6] A breakthrough method that became vital to neuroscience,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6-6
[7] Birth of a class of nanomaterial,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5-7
[8] Cell identity reprogrammed,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834-8
[9] The structure of DNA,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54-z
[10] First exoplanet found around a Sun-like star, Retrieved November 6, 2019, from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2553-0
关于“墨子沙龙”
墨子沙龙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研究院主办、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协会及中国科大新创校友基金会协办的公益性大型科普论坛。沙龙的科普对象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热爱科普的普通民众,力图打造具有中学生学力便可以了解当下全球最尖端科学资讯的科普讲坛。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生命中的贵人陈鲁民创造生活要成为你自己珍惜有效期限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郑渊洁生命中的贵...
而且正是,卷面急需的好文章,正是老师喜欢的好文章,正是符合教育要求的好文章。极为明显的作用当孩子背过优秀作文后,说词,思考方式,行文结构,就会极力...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