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奇葩说》是一档深受广大年轻观众喜爱的辩论类节目。在学生观看了一期《奇葩说》的节目(知识是否可以共享)后,我为学生出了这样的题目进行思考——

思考题:事实上,奇葩说每一位辩手的辩论稿,都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请结合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一分钟闪电的阅卷方式,你从奇葩说辩手的发言中学到了哪些议论文的写作心得,请举例分析。

以下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高考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1)符合题意;(2)符合文体要求;(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词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看了部分同学提交的作业,主要问题是多罗列现象,概括性不够,结论不够鲜明,规律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强。我在这里试图归结一二。今天,我们先来分析“界定概念 ”。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一、界定概念——破题要深

(一)拥有破题意识

百度词条上说:“破题泛指文章的开头。唐宋时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叫破题。”说白了,破题其实相当于下定义。作者要时时刻刻想着题目,对题目里的每一个字都细嚼慢咽,深刻理解,准确无误地明了其所指(也包括其引申义、言外之义),甚至连标点符号都可能暗藏玄机。

辩论高手之间的对决往往就在于破题(下定义)的功力,即对辩题的解读能力。思维浅的人往往浅就浅在了这一点上,而高手往往能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内容,立意上自然就高人一筹了。这对应的就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深刻”。

拿“知识共享”这一期来说。面对“知识”这一概念,有多少同学有界定这一概念的意识呢?至少在我的班级作业中,我没有发现。但奇葩说辩手立论的基石恰恰就在这个概念的界定上。正反双方都一直在试图界定资讯、知识、能力、智识、真理之间的区别,这让讨论变得越来越深入。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詹青云说,能力是从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如果省略了过程,则知识无意义,共享只会带给你“知识”,却拿走了你的“智识”。她和陈铭在开杠环节也在“知识”的定义上产生了分歧——知识是验证为真的东西,还是相信为真的东西。对“知识”这一核心概念的不同解读会产生不同立场。同学们也可以思考这个问题:知识到底是已经验证为真的东西,还是相信为真的东西?

我个人倾向,知识是“相信为真”的东西。想一想历史上的知识,是不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有被证伪的?比如地心说、日心说,比如轻重物体谁下落快。地心说在当时的年代就是人们信奉的“知识”,重物体下落快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就是“知识”,它们并未被“验证为真”,而是被“相信为真”。

完全可以想象,我们今天课本中的某个知识有可能在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之后被改写,而今天我们把它奉为圭臬,当作“知识”,因为我们相信它就是真理,但或许只是因为目前的条件还没有对它进行“证伪”的能力。而这一点正是詹青云立论的一大基石,“知识进步的时代,是人可以否定知识的时代”,而“知识共享”意味着人人被动地接收了知识,而既然叫做“知识”,就是相信为真,那么后果就是知识永远不会进步,因为我们相信它是真的,就永远不可能出现质疑、反对的声音。所以高晓松对詹青云的奇袭我不敢苟同。

詹青云说:“如果我们在那个年代就把他们脑海中的知识同步给所有人,我们每个人都是古典油画的专家,我们这个世界永远也不会拥抱莫奈和梵高。”

高晓松奇袭说:“你把辩题改了,改成了分享真理的芯片,而我们的辩题是分享知识的芯片。当莫奈脑海中出现了自己家水塘的样子,他就立刻把它分享给了我们所有人。法兰西院士的老爷爷就是因为没有看到莫奈脑中的想法,所以才会反对莫奈。”

可惜詹青云没有说话的机会了,我在这里帮她说一句:莫奈在成为莫奈之前,如果他的脑中分享到了法兰西院士的古典绘画理念,那么他就永远都不会成为莫奈了。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二)看奇葩说优秀辩手如何破题

从根本上说,高晓松和詹青云的分歧还是在“知识”的定义上。詹青云在“知识”这一关键词上大做文章,她的发言中多次出现“知识”“资讯”“讯息”“能力”“智识”这样的字眼,试图进行概念的厘清:

知识不同于资讯,它是我们相信为真的东西。换言之,这块芯片是由别人替你去决定什么是真理。

我们今天不是锁在一个知识锁在庙堂里的时代,我们活在一个资讯爆炸的时代。

而陈铭也在开篇就区分了三个概念:

信息、知识、智慧是三码事:这里有一瓶水,它现在7度,是外部的一个客观事实,这是信息;水在零度的时候会结冰,是对外部客观规律的归纳总结,这是知识;在未来的时间当中我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味道的水冰成什么味道的冰棒卖给谁,这是智慧,它是对知识的处理、运用。

这其实正是正反方立场冲突的一个基点——反对知识共享,是因为知识即真理,共享了真理,就再也不会有否定的声音,知识就会停滞不前;支持知识共享,是因为知识同真理、智慧、能力是两码事,共享了知识,大脑还在,智慧还在,反思力和判断力还在,人类不会停滞不前。

陈铭后面最精彩的论述就是基于此的:

知识共享并不会抹杀多样性,因为知识并不会影响到我们的选择(智慧)。举个例子:世界上最顶尖的肺科专家有抽烟的,也有不抽烟的。他们的知识相似,但选择不同。有人认为健康在我的爽之上,不抽;可有人说,我为了快乐,宁愿付出一点点生命的代价,这是价值选择。所以,一样的知识,你也能看到各异的人性,因为每个人心中的价值排序不会受到共享的影响而改变。

对比双方一辩的发言,高下立判。一辩包括部分二辩停留在“小市民”和“学生腔”的层面,双方的三辩提到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二者放到一起比的话,三辩对一辩简直就是降维打击,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破题破得好,破得深。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三)对于议论文的启发

回到我们的高考作文上,这句话也同样适用。比如2018年上海高考作文: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网上流传一篇下水作文,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破题的功力——你早已被需要,你缺的是“被需要感”,一字之差,意味就完全不同。给同学们留个思考题,说说“被需要”和“被需要感”的差别。

破题环节在我看来最见功力,题破好,议论就会扎实,就会深刻,发展等级的分数就不会低,你就相当于给其他作文来了一个降维打击。毕竟对于议论文而言,思想才是它的灵魂,而对话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思想的基石。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二、如何更好地破题——联想比较

破题如何能破得好,文章如何能写得深刻,那就要运用一种高级的思维方式——比较。

(一)什么是比较

之所以使用“比较”这个概念,而不用“对比”,源于刘明义老师在上次调研作文讲评时的说法:“对比要否定一方,突出一方,比较是需要双方都肯定,但如何肯定,是分析的难点,也是关键。”简单说,对比往往要争个你死我活,捧一个踩一个;比较则不必,其目的只是确立一个参照物,认清彼此。比如,张三长得黑,李四长得白,这可能是“对比”;而张三喜欢唐诗,李四喜欢宋词,这或许就是“比较”。广义来说,“比较”包含“对比”,下文是从广义的角度使用“比较”这一词语的。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科学方法:评论某种客观事物,有时很难作出确切的判断,有了彼物的参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此物,甚至认识自我都要在与他人的比较中才能完成。在比较中可以看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性质、特点、功用、价值等诸方面的相同或相异。这样人们就可以对事物做出判断、评价。只有参照“白”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黑”;参照了“信息”“资讯”“能力”“智识”这些临近概念,我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什么是“知识”,“知识共享”意味着什么。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二)奇葩说中的比较思维

关于“知识共享”,薛教授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除了其经济学的专业背景之外,还在于他在破题时聚焦在了“共享”这一词语上,找到了另一个可对比的参照物——“垄断”,由“垄断”谈到“专利”,进而提出只有保证知识的垄断,才能保障知识的不断进步,从而从反面论证了自身观点——知识共享只会让知识停滞不前:

知识是怎样产生的。一些知识首先是私有的知识、商业秘密、专利、没人知道的方程式,若干年后他慢慢变成公有的知识,放在公共的领域,为大家所用。总得有这个过程,因为保障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保障知识不断地进步。

不仅破题立论环节需要比较思维的加持,具体的论述过程也同样需要它。陈铭在提出第三个分论点(“知识背景不同,我们可以看到不一样的世界。知识共享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平行世界,你值得拥有。”)时用到了比较的思维:

知识背景知识框架的不同,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世界。现场100位观众,在马老师眼里是观众,因为他是主持人;在罗振宇眼里是“用户”,大家在使用一款叫做“奇葩说”的互联网产品;在高晓松眼里,也许是“听众”,因为他是诗人,是歌者;在蛋总眼里,可能是100个笑话。知识共享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平行的、五彩斑斓的世界,你们不想看看吗?美不美呢?

陈铭比较了现场观众在不同嘉宾眼中的称谓,“观众”“用户”“听众”“笑话”的区分比较使其观点通俗、清晰地传达给了观众。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三)如何比较?

写到这里,一些同学可能会说:“破题要深,要用比较思维,我完全认同,可是如何做呢?”确实,这需要功底,但我们可以从上面的例子中窥知一二法门。

第一,比较临近词。这里的临近词既包括近义词,也包括相关词(有逻辑关联的词)。“资讯”“信息”是“知识”的近义词,“能力”“智慧”是相关词(知识是能力和智慧的基础)。

第二,对比反义词。比如薛教授的“共享”与“垄断”“专利”。

当我们把和话题相近或相反的一组词放在一起审视时,或许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平时同学们不妨自己随机找一个关键词,做一做这样的小练习。比如“原谅”“该”这两个词,你会分别联想到哪些临近词?《奇葩说》第四季有一期辩题是“遇到危险,伴侣手刀逃跑,该原谅TA吗”,选择反方的蔡康永在“该”和“原谅”一词上的破题堪称经典。他首先在自己的立论中区分了“该不该”“想不想”“能不能”三个临近概念:

对方一直指控我们“不原谅”是“恨”。其实不是,我今天的“不原谅”是没有办法,而不是“不愿意”,非不为也,是不能也……在座的各位如果投下“该原谅”这三个字,你就给了有这种遭遇的人一个压力——他原谅不了,可是他被你说“我该”,所以我只好假装说“我原谅了,我放下了”,可是我做不到……我今天站在这个立场上,不是我认为“放下”是坏事,只是因为“原谅”是骗不了人的。

当马东说“谁敢说自己有一个一辈子都不会原谅的人,到最后还不是都放下了,原谅了”之后,蔡康永又精准地捕捉到了马东的漏洞,引入“算了”这一临近概念:

那不叫“原谅”,那叫“算了”,不是我不记恨,不是我不在意,不是我全然忘记,是每当心里隐隐作痛难以忍受时我只能告诉自己“算了”。

这种精彩的破题拆题,几乎在《奇葩说》的每一期都有呈现。

回到议论文写作,高中阶段我们会学到一篇很具有示范意义的杂文,那就是鲁迅的《拿来主义》,“拿来”“闭关”“送来”“送去”“抛来”“抛给”,一系列临近的、相反的概念被作者一一比较分析,让人茅塞顿开。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写在最后:

今天重点跟大家分享了我们要学习《奇葩说》的概念界定(破题),以及如何利用比较思维进行破题。希望对大家的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议论文写作有所帮助。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三——巧用比喻或类比

文/云峰

比喻、类比是从古至今文人的常用手法,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类比来说明梁惠王与邻国国君没有本质区别,庄子用“鹓鶵笑鸱”的故事比喻自己的出尘清高,荀子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类比“善假于物”的道理,《邹忌讽齐王纳谏》用妻、妾、客鉴美的生活经历类比齐王受蒙蔽的处境,鲁迅用“煤”的比喻说明“历史进步需要大量流血”的道理。

作为一种说理手段,精妙的比喻和类比可以将抽象、难解的观点变得形象易懂。同学们的议论文最易陷入干巴巴的枯燥说教和素材堆砌上,想要让说理方式更丰富、文章更形象,比喻、类比是个好方法。这对应的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丰富”。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一、看奇葩说优秀辩手如何比喻、类比

回到《奇葩说》“知识共享”一期,针对“共享知识能否共享能力”,薛兆丰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我们想要锻炼出肌肉(像是我们的智慧),就需要从外部世界去拿肉来补充,比如吃一块鸡肉。但是这个肉吃下去,并不能直接转化成肌肉,我们需要咀嚼、消化,才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奇葩星球发明了一个技能,它可以自动帮助你获取外部世界的肉,不需要消化、不需要咀嚼。想想那个场景,最终你只会变成一个无限臃肿的胖子而已。

反方一直强调“知识共享会导致知识停滞不前”,但一直停留在了抽象层面上,难免晦涩,薛兆丰的类比让人茅塞顿开:

善良的意志会说:只要有苹果树我们都可以去摘啊!平等啊,共享啊!这样的结果是什么?红苹果变青苹果,青苹果变小苹果,小苹果变没苹果;一个鱼塘,鱼,大家的,捞啊!大鱼变小鱼,小鱼变没鱼;一个地,如果大家抢着去盖房子,能盖出什么样的房子?破旧的房子。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詹青云在证明“能力是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来”的观点时也使用了类比:

佛祖不可以直接把那坨经书砸到唐僧的头上吗?他可以,这坨经书是完全可以运输的,可以共享的,但是取经的路是不可以共享的。而使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是那条取经的路啊!

在另一场辩论“高薪不喜欢的工作和低薪喜欢的工作,该选哪一个”中,选择“高薪不喜欢”一方的理由主要有三:第一,兴趣都是慢慢培养出来的,说不定做着做着就喜欢了;第二,可以利用工作之余发展兴趣;第三,一旦兴趣成为赖以谋生的工作,兴趣也就消失了。

这话听来不错,可是另一方的詹青云却用了一连串近乎荒诞的比喻征服了我们:

可能我们还体会不到很喜欢一份工作是什么感觉,但我们总喜欢过人吧!我用一个比喻就能让大家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比如我是祝英台,我很喜欢梁山伯,我不喜欢马文才,但是马文才的现实条件比较好。对方的种种劝说非常像祝英台她妈对她的劝说。

她妈妈说:“世间哪有真爱啊,感情都是一点点培养出来的,都是去探索出来的,先和马文才结婚,再去培养感情!”如果我只是一个普通女孩,没有遇到过梁山伯,我可以像那个时代大多数的人一样,去接受父母之命然后培养感情。可是我现在已经遇到了梁山伯,我已经遇到了那份将来会被谱写成小提琴曲的爱情,我为什么还要去和马文才培养感情!

她妈妈又说:“没关系,你先和马文才结婚,把梁山伯当成一个爱好!”

她妈妈又说了:“你先有钱,再去养你的爱好!”

什么意思?先和马文才结婚,拿着马文才的钱去和梁山伯谈恋爱!我觉得这不仅是对梁山伯不公平,对马文才更加不公平。

对方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所以我是祝英台,我的面前放着我深爱的梁山伯和我一点也不爱的马文才,然后我高呼“为了爱情,我要选择马文才”!

这种精妙的比方在《奇葩说》中极为常见,比如类比高手颜如晶,几乎每个辩题她都拿食物打比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观看,不再赘述。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二、自媒体里的比喻和类比

“今日头条”“抖音”“朋友圈”等自媒体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学习平台。

比如“今日头条”上题为《降准降息意味着什么?一场疫情,颠覆了很多“常识”》的文章只是靠一个简单的比方,就让读者一下子明白了“降准”“降息”“央行”与“银行”几个金融术语的意义和关系。

打个比方,在春节期间小孩子们一般都会得到压岁钱。比如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有100元。正当孩子美滋滋地以为这笔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候,结果妈妈一把抢了过来,说道:“孩子,给你50,剩下这50妈妈帮你存起来保管!

在这个每个人都很熟悉的故事里,“妈妈”就是“央行”,“孩子”就是“银行”,而“压岁钱”就是“存款”,其中妈妈扣下来的“这50元”就是“准备金”。

为什么各个银行都要交准备金给央行呢,是不是有点像收取保护费的意思?

其实不是这样的。还是以压岁钱为例子,如果让孩子自己拿着这些钱的话,他们可能会大手大脚地去花这些钱。那么作为央行,它就要求各个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是为了防止其将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导致银行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满足客户提取存款的需求。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抖音上一个名为“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的用户擅长以各种比喻开解人生。以一个菜市场买菜的场景为例:

菜场摊主感叹:“女人过了三十就不值钱了,不能再挑三拣四了,感情可以在结婚以后慢慢培养。”

汪奶奶思索片刻,向摊主说:“给我来一颗不新鲜的土豆。”

——啊,为什么要不新鲜的?

——买回去,说不定就越看越新鲜了。

——奶奶,你在说什么?哪里还会越看越新鲜呢?

——对啊,现在看不上买回去,以后就能看上了吗?现在看不上的人,你以为结婚以后就能看上了吗?

汪奶奶用一个极反常的行为完成了一个极妙的类比,如醍醐灌顶,点化人生。

我在朋友圈中刷到这样一则文字:

18年我开始做财富的时候,昆明做茶生意的朋友寄过来的新采摘的普洱茶,当时略微青涩的口感,一晃三年,如今茶味刚好。而我,三年的历练,现在也在新的行业驾轻就熟,由青涩变熟稔的过程,一如茶的蜕变。(邓巧玲)

人的成长犹如茶的蜕变,经历时间的沉淀之后,水到渠成。成长的路,急不得,只能慢慢等。茶的比喻让文字有了香气,让人生有了绿色。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三、喻体和类比物的两种来源

从上文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喻体和类比物大致有两个来源:现实世界和文学世界。

现实世界可以是真实事件,也可以虚拟情境。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真实事件,“五十步笑百步”“鹓鶵笑鸱”以及薛兆丰的类比是虚拟情境。

在“比较线上学习、课堂学习和自学三种教学模式”的作文中,郝甜甜同学写到: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数不清的麻烦,炸药的发明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二战的爆发,工业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这些问题必然会出现,也必然会解决。(线上学习的问题亦如此)

“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炸药的发明”用来类比“线上学习”这种新技术,属于真实事件的类比。

冯兆杰同学写到: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新生事物也随之诞生。2005年,中国首条高铁贯通,人们不曾想到它的速度会改变国人的出行方式;2013年,4G商用,没有人预想到,它点亮了网络快速发展的科技树。在科技中,从来不缺奇迹,人们永远无法站在现在去预测所谓的未来。当人们在控诉网络授课的坏处时,却不曾想到任何程序都会优化。

“线上学习”诞生之初就如同高铁贯通、4G商用一样招来质疑,但后者已经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线上学习”也一定能够克服弊端。这也属于真实事件的类比。

贺禹婷同学写到:

若把学习方式比作烹饪,网络直播课程就是做好一盘菜放在你面前,然后给你一份步骤描述;自学则是给你食材让你自己去研究,想要做成,你必然需要多次的试错,最后即使做成,口味如何也难以达标;课堂教学却是师傅带着你手把手逐步制作。孰优孰劣,已见分晓。

作者虚拟了烹饪的情境,用三种司空见惯的情境比喻三种学习模式,通俗易懂。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由于比喻、类比的作用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所以类比物无论是取自生活还是文学,其要义都是通俗、形象,绝对不能给读者造成理解障碍。 比如,《劝学》中的类比物极其生活化——染匠、木匠、铁匠、船夫、车夫、雕刻师等等,六神磊磊在探讨“武汉加油”与“风月同天”的优劣时用了极通俗的比方——花底裤、素底裤、没底裤。

文学形象亦如此。哈佛法学博士詹青云以学识渊博、立论深刻闻名,但她使用的却多是经典的、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比如《西游记》《梁祝》。那么,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呢?我觉得经典的寓言、童话以及《西游记》《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故事性强的短篇特别适合作为比喻和类比的素材库。 比如《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书生遇到狐妖,深陷其中,日渐消瘦。热心的道士三番两次提醒未果,眼见书生有性命之虞,遂于一深夜出手斩杀狐妖。书生非但不感激,反而大骂道士:我享云雨之欢,死了也值,你为何多管闲事!

每遇顽劣之徒屡教不改时,我就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确定他是否和书生有同样的想法。

同学们要想写出好的比喻性、类比性文字,一是平时多留意生活,看看有什么好用的故事或情境;二是要有意识积累故事性的文学素材。不过,要应对各种作文话题,要记下许多故事毕竟不太现实,所以,你要学会用一个故事类比多个主题,也就是“一材多用”。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童话《皇帝的新衣》就可以对应很多主题——下属的忠诚度、诚实、爱面子、童真……我们平时要善于找到这样的好故事,多角度思考,记下可适用的话题。黄执中将这种做法叫做“贴标签,存故事”。

议论文奇葩说 《奇葩说》带给议论文写作的启示一——界定概念

写在最后:

类比、比喻是是为了解释未知的、抽象的A,拿来与之相类似的已知的、形象的B进行解释,B清楚了,A也就不言自明了。但是要牢记,类比和比喻的逻辑重点是“像”,而非“是”,它不能得出绝对可靠的结论,只能作为说理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只能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

相关问答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奇葩,本指奇特而美丽...

[最佳回答]听,你的心在说话匣浅难羁宝剑锋,玉藏石中也玲珑。初试清啼长天破,云光凝碧远岚平。——题记鸟听得风声,方翔穹宇;昙听得月声,方展风华;佛听得天声,...

《移动和联通的未来》是哪个省的高考作文题?最奇葩的作文题...

网友们表示:电信:你当我玩儿呢?他们没有未来,因为电信做了第三者。电信呢??你看不起电信?谈恋爱了不起?最奇葩的作文题是什么?梯子不用请横着...

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最佳回答]辟蹊径,越樊篱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地翻飞盘旋,执着地寻求.试试看--不是面对...

海啸!意识到灾难即将降临的她,立即说服了父母,并和父母...

[回答]学以致用,走向成功只听说大山的巍峨高耸,不亲自攀登,哪能领略到“一览众山小“的壮阔;只听说大海的浩瀚,不亲自观赏,哪能欣赏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大学生如何提高批判性思维?

《急诊科医生》最近的电视剧《急诊科医生》很火爆啊,医患关系始终是矛盾的冲突点。一位被车撞的摩托车司机经过抢救后,发生了小肠上动脉血栓,导致后段小肠血...

【请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回答]答案:解析:例文:责任与担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考启菲浮云杳杳,遮蔽谁的望眼?我愿以二月春风作剪,裁下青罗般的云幕为扇,且画王维的...

九年级比较难的文字?

《那些灿烂的细节》《打造》九年级练的作文都是中考作文,题目要跟中考贴近,太难的不会有,但是平时做的题有些奇葩的作文,题目晦涩难懂,主题不明确,也不知...

在心中种一棵树,议论文,提示一下该怎么写,_作业帮

[最佳回答]我说人的心灵是一棵树,你是不是觉得奇怪?真的,心灵是一棵树,从你来到这个世界,从你走进茫茫人海,从你孩提时睁开蒙昧的眼睛那一刻开始,这棵树就已经...

1991年北京市高考语文卷子作文题目是什么?

先生,1991年还是全国一张卷,北京市单独命题是2000年。1991年高考作文题目是:35.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

八股文产生的条件是什么?经历了哪些朝代?

八股文的产生,是一个在文化基础上、考试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八股文既然是为了应试考试而生的,自然与封建统治阶级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有关,即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