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 地去尝试即使失败也是有收获的
很早就想写这个东西,因为它对年轻人的自我发现、自我定位很重要。尤其在目前就业市场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显得尤为必要。但写这个东西我一直有两点顾虑。一是这只是我个人经历,而且我闯荡尝试的时间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当代社会、对广大的年轻人不一定有多少参考价值;二是这些毕竟是发生在我个人身上的实例,成功的有自我吹嘘之嫌,失败的是自我暴露隐私,这都使自己觉得有些不太光彩。
1981年,真理标准讨论已经过去两年了。但各个大学还在进行普遍的真理标准讨论补课。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那时我们是大四,系里要组织一次真理标准大辩论。但由于这个论题早有定论,所以没有人愿意站在反方。没有人站在反方就组织不起辩论,这时系主任找到了我,要我组织一个反方组,使这个辩论能搞起来,这样我们系就算补课了,不然就不能完成任务。
我答应了系主任,但无论我怎么做工作,就是没有同学愿意到反方组来。三天后我向系主任说明,工作我做了,但没有同学愿意到反方组来,我也不能强迫别人来。
最后我向系主任建议,能不能我一个人站在反方,系里的同学都是正方,改变一下辩论的形式,不搞最后的自由辩论。因为反方只有一个人,搞不了自由辩论。正方的观点是固定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方的观点我自己设定,当然得系里审核,这样也算我们系完成了学校的任务。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我设定的反方观点是:经实践检验证明了的理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辩论如期在星期六下午进行。由于反方只有我一个人,只能采用正反方轮流发言的形式。最后成了我一个人舌战群雄。我首先做了三分钟主题陈述。
“大家好,我们都知道平面上两点决定一直线,一个没有外力作用的物体或者处于静止状态或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常规状态下一加一等于二等等。在这些自然科学的最简结论中都运用了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点、直线、数、运动等等。
我们在运用这些概念推演和判断我们的结论时是不是都拿到了实践中去检验呢?没有,对吧?为什么不先验证这些概念再进行推演和判断呢?是因为我们认定这些概念是经过人类无数次的实践检验过的。我们在推演和判断这些最简科学结论时就没有必要再亲力亲为地去检验一番。
人类在进行简单推演和判断时是如此地运用这些概念的,但人类在进行更复杂的科学研究时也是这样地运用一些基本的科学结论,而无需再对这些已有的科学结论进行再一轮实践的检验后再来运用。后一代人在拓展前人领域的过程中都在运用前人的成果,而无需再对已有成果进行重新检验。人类思维无数次地证明了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科学结论可以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的结论。正如我们运用毛泽东思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一样,我们无需再进行井冈山斗争时期,无需要再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无需要再进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过程。因为毛泽东思想已经被过去的革命战争实践所证明。谢谢主席”。这是我第一次做这种辩论的主题阐述。
这场辩论很激烈,而且经过裁判组讨论,主席最后的评判是辩论技巧和知识的调度我胜了。说实话,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这次小小的胜利也引发了我对辩论技巧的兴趣,好像在我的人生中打开了一扇自己未曾关注的窗户。我参加的几次辩论赛,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年纪稍长后,我还成了教练。我带的银行系统辩论队获得过一次全国第一名,两次全国第二名。甚至在我退休后,还有单位请我去培训。
对于年轻人来说,我以为一定不要先说自己只能做什么,或者自己不能做什么。不去尝试你凭什么说自己行或不行?
再比如说我是哲学系的或者说我是学哲学的。但我人生中发表的第一篇有影响的论文却是经济学论文《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民收入》。我还尝试过写小说、散文,也都发表了一些作品,这至少说明还是有一些社会认可度吧。我甚至还尝试用哲学的方法研究体育,最后《体育哲学》还获得了科研立项。
但我也有两次惨痛的失败。在全民下海的那个年代,经不住诱惑,我也有两次经商的经历。但两次都以失败而终。一次是1989年我和朋友一起做燃油转手交易,由于交货方的不守信用导致交易流产,几乎把我变成了穷光蛋。
还有一次是1995年我尝试做酒店餐饮。生意很好,很多单位把招待餐饮都放在我的酒店,但这些单位的招待几乎都采用月度结账或季度结账的方式,这毫无疑问增加了酒店资金流的负担,推高了运营成本。这种运营方式一直维持到1998年,酒店实在无钱再投入,只好被迫转让。直到现在还有些单位没有结清欠账,但人事已非,何处讨要呢?当然只有一个亏字为归结。
两次经商失败说明我在商业这个方面无能,从此断念。
如果选择以一业为主兼顾他业,收入还是相当可观的,但确需要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主业和辅业。所以青年朋友们,不要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我是宁愿失败也要去尝试。
三十如诗,化繁为简,朴实真挚;三十如画,由浅入深,初蕴内涵;三十如歌,起承转合,缠绵悱恻;三十而立,略知一二,不通八九。
真没想到,我会在踏入人生的第三十个年头时,对自己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曾以为,随着岁月的流逝,人总会变得更加成熟、更有深度、更具内涵。
尤其,三十岁是众所周知的「而立之年」,是人生的一道重要分界线。
在这个年纪:
朱元璋已经成为红巾军的主要领袖之一,并开始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为后来的明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虽然还没有提出相对论,但他在这一年发表了关于光电效应的重要论文,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真正到了这天,我才发现自己却只是庸庸碌碌,只有两袖清风。
看似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有时却还像个孩子 ,与真正的成熟和智慧相去甚远。甚至,不得不用浅薄来形容。
《荀子》里有这样一句话:“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自识字以来,我也读过一些书,从中外名著,到各种历史、散文、小说,甚至还有剧本。数量不多,却也能以千计。
但大多只是浮光掠影,看是看了,并没有深入去研究,也没有太多的反思与理解。
去年夏天,上级一名领导带队下来考察,由我负责接待。
在座谈期间,领导对我们这的城建项目很感兴趣,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当时,我确实读过一些相关的书籍,其中,更是对王国平先生的《城市论》最为认可。
但是,由于没有用心理解,也没有反复品读,我对其中的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无法灵活运用。所以,我的学识没有对此次座谈形成实质上的帮助。
我看似积了跬步,也积了小流。
实则只是原地踏步、瓶破水流。
缺乏丰富的积累与沉淀,便胸中无沟壑、心里没底气 ,故而缺乏自信,感到迷茫。
陆游曾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写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虽然经历过一些事情,但毕竟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始终没有脱离父母的羽翼。
我也担任过一些不同的岗位,工作类型看似各不相同,但终究只是在一个稍大的圈里四处打转。
去年春节,由于疫情刚去,按耐许久的高中同学便组织了一场小聚。
当时人不算多,但个个都很优秀。有名校博士生毕业的医学优等生,也有上海金融圈的黑马新秀,有上市企业的驻外负责人,甚至还有在一线城市创业成功的年轻企业家。
一开始,大家还相谈甚欢,但随着话题的深入,各种专业名词接踵而来,各种独到见解让人眼前一亮,我突然发现自己插不上话了。
我才明白,我的见识不过是坐井观天 。
我自以为见得多,也就识得广,其实看到的只是井里的青苔和丈许的天空 。
看似丰富、实则浅薄的阅历,让我成了典型的“半桶水 ”,叮咚作响、摇摇晃晃。
蒲松龄曾在《聊斋志异》里提道:“宴笑友朋多,患难知交寡。”
曾经,我对朋友的定义就是:那些陪我一起吃喝玩乐、分享快乐的人。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
之前,我一个相识多年的好友遇到了一件许多年轻人都有的烦恼:催婚。
那段时间,他经常打电话给我吐槽和抱怨,听得多了便觉得心烦。
而那时,我身边也有一群狐朋狗友,没事就爱邀着去喝酒、吹牛、打游戏。
于是,我便沉迷于醉生梦死的快乐,忽略了旧友无人倾诉的忧愁。
长时间沉迷于表面的欢乐,麻痹了我的内心,让我忽略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契合。
直至有一天,我遭遇了困境,才终醒悟,游戏里的队友可以随时更换,藏在酒里的话也并非出自肺腑。只有那些真心待你也盼你真心的人 ,才能相互扶持,迈过坎坷,携手成功。
真正深厚的人际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信任、尊重和支持的基础上,应是深入的、真诚的、持久的 ,既有利益的联结,又有情感的融合。
《周易》中有一句至理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曾经,我以为只要努力工作、不断晋升,就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我一直很努力工作。
有一天,孩子睡了,妻子问我:“你觉得自己现在的状态如何?”
我答道:“似乎还行,挺受领导重用,事务确实繁忙,但我自认效率挺高,算是得心应手。”
妻子再问:“是吗?那你觉得自己这些年是否有进步?”
我略微思考了一下,答道:“肯定有进步!我的业务能力明显更强了,组织协调也不再是短板。”
妻子却眉头紧锁,语重心长地问道:“如果脱离了现在的岗位呢?离开工作单位,自己的价值还能得到体现吗 ?”
当时,我哑口无言。
我才发现,一味埋头苦干达到职务的进步、工资的晋升,只是工作岗位给我披上的华丽外衣。脱离这一切,我似乎一无所有。
只有不断去学习、思考、实践,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让自己掌握别人拿不走、自己忘不掉的宝贵才能,具有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核心竞争力 ,才会真正变得强大。
英国著名散文家、诗人约瑟夫•艾迪生曾说过:“真正的幸福在于欣赏生活的美,而不是贪图享受。”
曾经,我以为物质的丰富就是美好生活的全部,追求享乐成了我努力奋斗的目标。
前些年,我的工作非常繁忙。为了让家里人能够享受一次美好的旅行,我没日没夜的加班,就为了尽快完成手上的工作,腾出假期。
那段时间,我起床时,家人们都还在梦乡;我到家时,家人们都已在梦乡。
我不顾一切的奔波劳碌,却顿感内心的荒芜和孤寂。
直至有一天,妻子失眠,看到晚归的我。她告诉我,她很难受,就算去旅行也不会快乐。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所追求的美好,就像去迷雾中寻找灯塔 ,看似美好,却必须建立在长时间的痛苦之上。
为何不走出迷雾,享受无处不在的阳光 呢?
生活品质不仅仅取决于丰富的物质和过高的追求,更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生活、如何感受生活的点滴美好。
30岁的我,生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
追求速度,却忽略了深度。
追求数量,却忽略了质量。
看似拥有许多,却忽略了对生活的热爱。
漫步在纷乱的社会,乱花渐欲迷人眼,没有看到生而为人真正的内涵与价值。
所幸的是,我才30岁。
虽然浅薄,但还能改变,还能成长。
我还能努力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
我还能继续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享受真正的情感交流。
我还能不断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感受大自然的恩赐和生命的奇迹。
我还能逐渐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超越自己的浅薄,拥抱更加充实和美好的人生!
#人生微语##30岁才懂的事##谈谈你的30岁#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各位朋友,请点赞、关注,多谢鼓励哦!
相关问答
心理健康论文中,认识自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以下是一些有助于认识到自我的方法: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
[最佳回答]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而在于他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运用这些条件.有时,自我认识的态度也就决定了别人对你自己的评价.以下是...
时间像一条奔流的大河,携裹着沙子一样渺小众生,匆匆远去,一点回旋的余地都不给人留下,只留下无数人在岸边感叹。我叫xx,今年xx岁了。一晃眼,我已经做过了xx...
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认识自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了。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现代化社会中证明我们自身的能力,尤为的需要全面的认识自我,在...
[最佳回答]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件好事的意义,例如对社会,对自己,对别人,一件小事有时可以起到很大作用,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自我认识可以借鉴一下《大学》里...
那我想想,我们一般怎么样去写一篇论文?主要是先去选题,选题的话一定要现实的一句,比如说我们在哪一个领域有一些期待?一切解决的问题的话,我们就可以送进...
要查询自己的论文是否出版,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首先,可以在学术搜索引擎上查找相关论文,并了解其出版情况;其次,可以在相关期刊或出版社的官方网站上...
论文写完之后肯定要找投稿单位了,自己如何找到杂志社以及稿件被杂志社收录。1、准备工作:先确定自己适合什么期刊,期刊分很多种类:我国目前刊物的级别划分—...
论文的真实性包括立题依据是否充分可行,需要自己对研究背景、依据等有充分的理解);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实验步骤、操作方法是否准确无误;统计方法是否应用...
谢邀。条友的这个问题是可以让读哲学的博士研究生写毕业论文的,太宽泛,太深奥。旦闲来无事,亦可以斗胆简述于下:其一,什么是人?人与自然界的区分有两个显...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