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翻了一下
导师的毕业论文,
瞬间被震惊了。
手写了整整129页的
硕士毕业论文,
图表也画得很漂亮。”
近日
一篇手写的毕业论文
在浙江大学的师生群里刷屏!
据了解
这篇论文是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张秉坚教授
1981年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硕士
毕业时的论文
引用172篇参考文献
字迹工整无涂改
工整美观的字迹
精致漂亮的手绘图表
翔实清晰的数据记录
一丝不苟的文献引证……
张秉坚的硕士毕业论文
透出一种斟字酌句的认真
据了解
张秉坚本科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专业
硕士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化学专业
师从韩世钧教授
博士毕业于
浙江大学化工热力学专业
师从侯虞钧院士
对于被翻出来的
手写体毕业论文
张秉坚只是谦虚地表示:
“当时还没有打字机,
手写毕业论文是没办法,
也是很正常的事,
后来博士的毕业论文
就是用打字机打出来的了。”
实际上,在当时的条件下
手写一篇毕业论文并非简单
没有打字机
129页论文中的每一个字
都是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每一次修改都是一次新的誊抄
没有电子资料
图要自己手绘
表格要自己手写
引用文献也要一本本翻阅筛选
当时
张秉坚每天大部分时间
都泡在图书馆里看书
每周还会写一篇文献综述
梳理当周阅读文章的主要理论概念、
采用的研究视角方法、
得出的结论等
靠着一双眼、一双手、一支笔
他查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
也就有了毕业论文中
引用的172篇参考文献
理工男硬核“跨界”守护文物
其实
张秉坚最硬核的经历当属
他从化学“跨界”到文物保护
多年来都在为救治文物而努力
上世纪末
本是地地道道理工男的张秉坚
正在研究花岗石材的表面处理
而浙江省文物局
在此时联系了浙江大学
希望校方支援杭州白塔的清洗工作
杭州白塔属于石质文物
它的无损清理
恰好与张秉坚熟悉的石材防护、
清洗、粘接、修补、翻新
有异曲同工之处
学校就将白塔的清洗工作
交由他负责
兴趣使然
他开始深入研究
石质文物的表面清洗技术
在1997年成立了
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
逐渐走上以古代壁画、砖质、
石质、土质文物、古建筑为主的
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跨界路”
张秉坚教授团队参与北京故宫养心殿研究性保护
从莫高窟到良渚古城
他为救治文物寻找“好药”
据浙江日报此前报道
多年来
张秉坚都在为救治文物寻找“好药”
这首先要了解“病人”
如果用了不恰当的修复材料
就会给文物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害
但实验又不能直接在文物上做
他曾与敦煌研究院携手开展工作
“为研究壁画病害机理,
我们首要的工作就是模拟制作出
与石窟壁画实际状况基本符合的样品。”
张秉坚说
这意味着在材料和工艺上
都要尽可能还原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风格
张秉坚近照(右)
当代的保护工作者细致重复着古人的步骤:
选取与敦煌岩体相似的粗砂岩
在上面先抹一层掺有麦秸的较厚的粗泥层
再抹一层较薄的掺有细麻的细泥
做出较光滑的平面并沾水抹平
最后刷一层由石灰和明胶水调配的白粉层
在其上涂绘颜料
样品做出来后就投入破坏循环实验
直到模拟的病害状况
和文物现场的实际现象基本相符
张秉坚团队准确地测定了各种性能数据
这种实验室模拟方法
之后在许多壁画文物的保护中都得到应用
张秉坚团队在敦煌开展文物保护合作研究
“二十多年来,
敦煌和浙江的文物保护交流
一直没有中断过。”
张秉坚曾深有感触地说
对张秉坚而言
在莫高窟探寻修复壁画之道
不过是他亲历的浙江和敦煌情缘的一部分
另一部分一直在良渚遗址书写
早在2002年
敦煌研究院李最雄等专家就来到浙江
与我省文物保护工作者一道
开展良渚遗址的保护研究
由此开启了对潮湿区域土遗址保护的探索
眼下,在张秉坚牵线协同下
敦煌研究院已经承担了非常艰巨的
浙江良渚老虎岭、南部城墙
两处考古发掘剖面土遗址的保护工程
综合浙江日报记者 曾福泉 通讯员 柯溢能、中国青年报、浙江大学、浙江在线等
来源: 浙江新闻
相信很多人被论文烦恼过,一想起选题、开题报告、答辩等等环节就头痛,谁知,在这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些“牛”博士,他们的牛人经历,确实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五牛博士论文
论文在还没答辩之前已经发表在最好的期刊上,而且鉴于论文很长,该期刊必须像小说一样连载。
实例: 张五常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当年在 JLE 上连载四期。
第四牛博士论文
答辩就是答辩人一直在挑战答辩委员会成员,直到问得这些教授们紧张到恍惚以为自己才是答辩人。
实例: 萨缪尔森的博士论文答辩结束后,答辩委员会成员之一的熊彼特(上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之一)转过头去问另一位成员里昂剔夫(诺奖得主):“瓦西里,我们通过了么?”
第三牛博士论文
最牛投稿论文就是让编辑满世界都找不到一个能看懂这篇论文的匿名审稿人,最后只能发表,根本不需要修改的。
实例: 克里斯托弗·西姆斯(Christopher SIMS)1971 年发表在《数理统计年鉴》上的论文《无穷维参数空间中的分布滞后估计》。SIMS 写完这篇论文后没投经济学杂志,因为他显然知道没人看的懂。于是投给了最牛 B 的数理统计杂志,结果编辑死活找不到审稿人,最后好不容易凑合拉来一个,审稿报告是这么写的:“我真的不明白这篇论文在说什么,但是我检验了其中的几个定理,好像是对的。所以我猜应该发表。”
第二牛博士论文
论文没必要长篇大论,千把字足以。
实例: 德布罗意是个花花公子贵族,本科是历史学专的,后来实在闲着无聊去读了 5 年博士,最后交的博士论文是一页纸,还涉嫌“抄袭”。
答辩委员会气的都不想让他答辩。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朗之万感到很没面子,自己学生毕业不了真是耻辱,遂致信另一大神爱因斯坦,曰:“……请对他的论文作出您的评价。另外顺便向您提及,该研究生的父亲是敝国伯爵,现任内阁部长,若您……,将来您来法国定会受到隆重的接待” 总结:不给他过,以后你不用来法国了。谁料爱因斯坦读完后,马上予以了高度评价,称德布罗意“揭开了大幕的一角”。整个物理学界在听到爱因斯坦的评论后大吃一惊,这才开始全面关注德布罗意的工作。德布罗意顺利毕业…… 稍后,另一物理巨神薛定谔,见此论文后闭关一年,悟出传说中的顶级绝学——《波动力学》。
德布罗意因这篇论文所阐述的观点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薛定谔凭借德布罗意的这篇论文对量子力学作出了杰出贡献,从一名普通而不得志的讲师一跃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科学家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说,一篇 1 页纸的博士论文成就 2 个诺贝尔物理学奖可谓前无古人,估计也是后无来者。由此看来,最牛 b 的论文不必象张五常那样连载,一页 A4 纸足矣。不过我想德布罗意要是在中国读博士就惨了,论文因为字数太少,根本连答辩的资格都没有。不得不说两句:德布罗意幼年即失去双亲,被他的哥哥莫里斯公爵(也是一名杰出的物理学家)一手养大的,在他 1924 年的著名博士论文之前一年,德布罗意就已连续发表三篇论文提出物质波的猜想,至于博士论文是几页纸,这个我还没考证过。
关于薛定谔:薛定谔多才多艺,会 4 种语言,出过诗集。另外他于 1944 年出版的《生命是什么》,吸引了一大批物理学家转向生物学研究。其中包括后来双螺旋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所以说,这帮牛人并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传奇,也不能把其成功单纯的归结为偶然的因素。正所谓:牛者恒牛 。
第一牛博士论文
其实以上四个例子,虽然非常值得人敬佩,但是,我以为最牛的博士论文与博士论文答辩及博士论文发表都应该是维特根斯坦。
维特根斯坦甚至还没有取得任何学位前,已经是世界著名的剑桥大学学术界公认的学术思想界的领袖人物。维特根斯坦的学士论文是他的老师,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大人物剑桥教授摩尔先生与维特根斯坦一起散步时,随手记录下来的维特根斯坦的喃喃自语。在向剑桥申请学士学位时,因为行文不够规范,而被学校的学位委员会拒绝,摩尔先生利用自己的学术权威地位再三为学生的这个学士学位去跑腿,终于成功。
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是在一次大战时,在战营里写成的,仅数万字。叫《逻辑哲学导论》,出版时找不到合适的出版社,因为当时没有人能够读懂他的这部天书,因此出版商找到他的老师罗素,罗素自告奋勇,成为这部书出版的策划人,并且自以为是地为这部书写了洋洋洒洒的序言。书终于出版了,但是却遭到的是学生维特根斯坦的一顿痛骂。说罗素根本就没有读懂他的论文。在那里瞎写一气。罗素听了没有脾气,也不后悔自己的行为,天才人物就有这样的个性。
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是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的: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敢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学术问题。这时罗素开口了,他转向摩尔说:“继续,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以这样的方式通过了。
世界上还有那个大学如此宽容?还有哪个博士导师如此大量?还有哪个博士生是如此天才?但是,这是需要有一种土壤的,这就是文化、制度与学术思想的土壤。以中国的学术土壤与环境,即使有维特根斯坦式的天才,恐怕不是博士毕业,而是可能连小学能否读完都会是很难预测的事情。一个特别牛皮的天才不是偶然形成的。那是那样的气候,那样的土壤,那样的种子下生长出来的那样一种奇珍异宝。
相关问答
5万字以上。博士生除了跟导师完成一些科研项目外,主要就是完成一篇博士论文。人文社科类的博士生的论文一般要达8万字以上,自然科学类的博士生论文要在5万字以...
博士毕业论文质量好研究技术水平高研究成果有重大学术价值和贡献并得到同行专家的高度好评,这种论文就可以发表在国外顶尖杂志如“自然”“科学”等影响因子大...
毕业不难,三篇sci对于工科来说算不错的了,完全能够达到博士毕业的论文要求,但也要看导师意见,如果导师要求非常严格,论文水平还要看影响因子是不是太高,都...
一是问题意识,即提出的问题是否有意思、有新意、有原创性、有想象力、能否引起兴趣,对研究领域和趋势的总体把握如何。二是知识关联,即论文所研究的问题与已...
当然是毕业论文难。高校和科研机构对博士毕业论文的要求非常高,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要有创新,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深度要深,很多单位要求博士毕业论文中的一项或...
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博士毕业论文的修改相对来说时间是比较长的,因为博士的论文基本上都能够达到十几万字甚至是二十几万字,所以修改起来没有一定的付...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评论、说服,以表明自己的见解、主张、态度的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构成。议论文题目分为论题,论点,寓意型...
清华的老师都是有国外留学背景的,国内普通高校博士根本没有机会到清华当老师,报名资格都没有。人家可能第一条,本科毕业于985高校或国外高校,就会挡住绝大多...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教育不但具有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目的,而且具有为国家选拔人才与人才社会分层的作用,即通过教育选拔,区分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
一般来说,完成一篇博士毕业论文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博士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因个人情况而异。通常,撰写博士论文需要花费数年的时间,包括研究、实验、数据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