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新华网南昌5月16日电(王凯丰)春耕关键时节,田里农事正忙,江西的广袤田野上处处洋溢着生机活力。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赣鄱大地涌现出一批“新农人”,他们依靠技术、专业知识逐梦乡野,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技术、新业态,成长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兴农人”,在红土地上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会种田”到“慧种田”
无人驾驶的智慧农机,在5G信号覆盖的耕地中精准作业;打开手机轻触屏幕,作业面积、运行轨迹等情况一目了然……走进位于鄱阳湖平原的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一幅智慧农业的图景跃然眼前。
在江西省南昌县蒋巷镇大田农社,两台无人旋耕机正在翻地作业。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摄
“以前种田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智慧赋能,不仅省时省力,而且增产高效。”邹泰晖是南昌智慧大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2018年,从事农机生产和销售的邹泰晖看准了智慧农业的广阔前景,回到家乡。
据了解,大田农社的万亩农场是江西首个“万亩智慧农场”,得益于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科技的应用,农场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20多名员工就能种植和管理上万亩地。
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新宋村的育秧工厂内,经过育秧机流水线作业,一个个秧盘快速制作完成。
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新宋村的育秧大棚内,一台自动化喷灌机沿着轨道匀速给秧苗灌溉。新华网发 张翰林 摄
“将育秧从田间搬到‘工厂’,成秧率高、产量可观,经过25天培育后,秧苗便可以栽种了。”彭鹏是新宋村隆升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改变了传统农业,也孕育出“新农人”。
“目前生产线一小时可以制作1800盘秧盘,按照一亩地需要20盘秧苗计算,相当于每小时生产的秧苗可达90亩。”在彭鹏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加入进来:2022年一季度,该合作社单季育苗能力达6800亩,能够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产值达200余万元。
伴随着田野里的新技术层出不穷,江西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传统农业正插上智能化、数字化、科技化翅膀,赣鄱大地的乡间田野,处处涌动着蓬勃活力和崭新气象。
“新农具”干“新农活”
“hello大家好!我是莲花姐姐,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我们的广昌藕粉……”下午4时,饶春红准时打开手机开始与网友直播互动。
饶春红正在进行直播带货。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出身江西省广昌县农村的饶春红在外闯荡多年,看到城里人越来越注重营养搭配,2016年她选择返乡成立合作社,成为一名“带货主播”,如今每天订单可达400-500单,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凭借50多年的竹编手艺,新余竹编匠人李年根借助直播和短视频的风潮迅速走红,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收获了上千万粉丝。
“竹编老李”火起来后,还发动村里的其他手艺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现在每天的订单都忙得发不过来,没想到过去没人要的竹编制品能这么火!”李年根笑着说。
近年来,随着电商、直播带货等新业态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播”“网红”活跃在田间地头,围绕乡村美景、美食特产、特色民俗、生产劳作等进行内容创作,带动乡村产业发展。
“哒哒哒……”在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下坊村的田间,几台“铁牛”来回穿梭,翻田插秧。不远处,一名扎着马尾辫的女孩背着相机在田间地头来回忙碌,拍摄记录。
在江西省永丰县三坊乡下坊村,王玉萍正在拍摄制作短视频。新华网 发
今年24岁的王玉萍是土生土长的下坊村人,大学毕业后在外工作不到一年,她便重返大山,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宣传推介家乡的美景、美食。一部相机、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凭借原生态乡土风情和专业制作水准,“庐陵玉萍”抖音号吸引不少粉丝关注,也带火了小山村。
不管是留下的还是回来的,如今和王玉萍一样用好“新农具”、干好“新农活”的“新农人”越来越多。他们正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把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等美好愿景,“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
“新农人”成“兴农人”
“做梦也没有想到,咱农民也能评上职称!”谈及获评赣州市首批“职业农民”职称,“持证上岗”成为“新农人”,从事脐橙种植24年的李春生难掩喜悦之情。
不唯学历论文,更重能力实绩,2021年7月,赣州市出台相关方案,探索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审,发挥农村本土人才的引领作用,激活乡村人才振兴的“一池春水”。
如何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江西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江西省宜春市温汤镇水口村推出的民宿“日落晚餐”。新华网 发
在江西省宜春市明月山脚下的温汤镇水口村,不仅有无人售卖点,还有庭院咖啡馆,融合田园风光与民宿用餐体验的“日落晚餐”。这些新鲜点子,都来自村里的大学生专职村干张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为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2020年,宜春市专门出台“大学生专职村干”计划,鼓励大学生回原籍村任职,着力培育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后备力量。
回到家乡前,张拯曾经环游世界,他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扎根土地、敢想敢做,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把家乡建成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在江西省湖口县新丰村的连片稻田里,周益和父亲周爱霞正驾驶农机来回穿梭。新华网发 徐会刚 摄
越来越多像张拯这样的年轻人投身乡村,找到价值所在。在江西省湖口县新丰村的连片稻田里,“95后”周益和父亲周爱霞正驾驶农机来回穿梭。2022年,在外打拼的周益选择返乡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一头扎进广袤的田野,追寻自己的田园梦。
“职业农民”“学生村官”“返乡青年”……乡村代有才人出,他们通过自己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作为,从“新农人”成长为“兴农人”,让乡村焕发出新活力。在人才带动下,江西乡村振兴路正越走越宽。
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是文明的基础,人类的农业生产几乎与人类的文明是共生的,在上万年前的陶罐里,那些原始稻谷标志着我们跨越了最初的蒙昧。从农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我们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原始农业;二是传统农业;三是现代农业,数千年的知识积累和不断改革的技术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
裴李岗文化遗址发现的石磨盘
中国是世界农业史中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早在1965年,河南省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发掘现场,就发现了石磨盘、石磨棒,石镰等从事于原始农业的石质农业工具,根据半个世纪以来的考古材料证明,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早期,中国就开始在黄河流域从事农业的生产。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经8000年岁月的沧桑,中国农业的发展也从最初的刀耕火种走向了赛博朋克般的现代科技种植。
原始农业
人类向文明迈出的一大步
什么是原始农业
原始农业对土地的利用可分为"刀耕"和"锄耕"两个阶段。刀耕是用石刀之类砍伐树木,纵火焚烧开垦荒地,用尖头木棒凿地成孔点播种子,收获粮食后即弃用,到了锄耕阶段,有了石耜、石铲等农具,可以对土壤进行翻掘、碎土等加工,植物在同一块土地上可以有一定时期的连年种植,人们的住处因而可以相对定居下来,形成村落,为以后逐渐用休闲代替撂荒创造了条件。
新石器时期的原始农业种植
刀耕火种一般不施肥,也不耕种,所以种植二三年之后就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农史学家称之为“游耕”。但从新石器时代所出土的一些实物来看,中国一些地区的原始农业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就脱离了早期的刀耕火种阶段,进入了所谓“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
它对人类的发展进程有什么影响
在农业没有发明以前,采集和渔猎是人们食物和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在很大程度上是仰赖于自然的恩赐,只有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
史前人类的渔猎行为
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食,这时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特别是脑力劳动得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
传统农业
善用天时地利的古代智慧
是什么让我们从原始社会走向农耕社会
中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传统农业便逐步占据统治地位,并延续到现代。中国传统农业的历史十分长久,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的转变。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使用铁质工具进行农耕
这一时期在生产过程中以精耕细作、农牧结合、利用自然环境条件进行生产经营。不使用合成农业化学物资,充分利用有机肥进行地力培肥,使土地更适合耕种,也延长了土地的使用寿命。采用农业和人工措施,如多多种植、增加天敌、人工捕捉、合理倒茬和换茬、筛选和种植抗病品种等措施,进行病虫草害方式,逐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农业耕作体系。
中国传统农业在传承的数千年间有什么变革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并在隋唐、宋辽时期是扩展了精耕细作的农艺,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并在明、清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
传统农业的耕种行为
秦汉时期 ,大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小麦的推广与作物结构变化、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成熟、铁犁牛耕的普及、大型综合性农书问世等,为秦汉时期农业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唐宋时期 ,由于发生多次大规模的北人南迁,极大地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先进的农业科技、生产工具、充足的劳动力和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是宋元时期江南稻作技术体系成熟的基本要素。
明清时期 ,在人口压力下,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向更加精细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农区的开发,让传统农业科技体系达到了全面成熟。再通过大规模的向国外引种,彻底地改变了明清时期种植的基本农作物。
现代农业迈向农业强国的必经之路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都有哪些
现代农业的兴起也不过是近代一两百年的事情,它几乎是跟工业革命同时诞生的,而经过18世纪的农业革命,到19世纪4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结束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而进入了以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和电气化为标准的现代农业时期。自进入21世纪起,我国总体上也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将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
气雾栽培种植出的新鲜蔬菜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变革:
1.生产机械自动化
现代机器体系的形成和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使农业由手工畜力农具生产转变为机器生产,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还有效的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这样就使农业生产可以实现快速、稳定和持续的发展。使投入农业的能源显著增加。
2.生产技术高新化
现代农业是在高新技术指导下的全新的生产方式,气雾栽培、基因工程、营养液配比、贮藏保鲜、精深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出现,使农业生产技术由经验转向科学。这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让农业也享受到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
3.产供销送一体化
产供销一体化就是将生产,供应、销售、配送融为一体的一种模式,通过政府、农村合作社或大企业的扶持,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出助农平台,构建“线上线下”产销对接渠道,有效避免了农民农产品生产不规范,销售困难、运输等问题。
上海雾耕农业在现代农业中有哪些突破
上海雾耕农业是一家集种苗繁育、雾耕种植、垂直农业、数字农业、智慧温室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新农业科技企业。雾耕农业集团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军,始终秉持“以科技振兴乡村,以健康惠及百姓”的企业使命,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立志推动中国智慧农业、设施农业发展,并让每一位中国百姓都能吃上真正安全、营养、健康、无农药残留和无重金属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安徽现代雾耕农业科技示范园效果图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上海雾耕农业不断地在农业技术中融入新的科技成果,并利用气雾栽培、垂直农场、数字农业等高新农业科技技术,向科学化、规模化、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1.气雾栽培
气雾栽培技术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为了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建立生命支撑系统,首次构思运用气雾技术将水雾化进行蔬菜的种植。而雾耕农业在此基础上,利用数字化系统自动调节瓜果蔬菜所需的营养配比,使其营养液定时定量输送给每一株植物,以气雾的形式模拟出土壤的环境进行种植。这种植方式不仅可以给植物根部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条件,而且充足的营养也可以让其根须绵长坚韧,实现植物短期的快速增长和发育。
2.垂直农场
当前农业存在的危机不仅仅是耕地减少与人口骤增的食物供求危机,还体现在传统耕作的生态与可持续性危机,如何研发离土化的可持续永久耕作方式已成为战略性课题。在这一方面,雾耕农业采用垂直农场的新型耕作方式,搭建出“金字塔形、土楼形、鸟巢形”等仿建筑式的垂直农业种植温室,让土地的利用率提供数十倍,无需耕地的拓宽即可解决食物短缺的问题。
3.数字农业
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而雾耕农业的设施农业技术则是一种全智能化的温室控制系统,通过大数据观测,调动温室内的设施开关,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优质的自然光温条件,让其达到高效生产、绿色无污染的效果,并且有效保障蔬菜瓜果稳定的成长性。
雾耕农业植物工厂温室室内图
纵观中国古代的农业发展史,每一次农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生产工具以及耕作手段的革新。随着近年来科技的进步,我国现代农业也将迎来史无前例的转型升级,在“十四五”的发展期间,上海雾耕农业将致力于中国智慧农业、设施农业领域,推动中国特色现代化高科技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带动农业农村绿色产业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乡村农业的振兴。
相关问答
[回答]人有变化,物有变化,家乡当然也不例外.记得我二三岁时,家乡的房屋是那样的残残旧旧,又低又矮,房顶是用泥糊成的,一下雨,那瓦又不结实,水就从瓦里往下...
要精心管理,注意田间除草和适时浇水,防治好蚜虫,萝卜在种植之前施足底肥在管理当中一般不需要追肥。适时收获,萝卜一般比较其它蔬菜而言还算比较抗冷,但也...
生态、绿色理念方面来讲,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环境改造及治理、经济效益、旅游拉动经济(农业观光园、采摘园、农家乐等等)……生态、绿色理念方面来讲,社会效益...
节瓜为一年生攀援性草本植物,在我国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特产蔬菜之-一。节瓜产量高、耐贮藏,且贮:藏后不变酸,可做多种菜肴,清香可口,深受消费者欢迎,可常年供...
我国未来最大发展潜力在城镇化,而城镇化进程中吸纳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土地也因此大片游离出来,虽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但是“谁来种地”...
[回答]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首先...
1.压力体制下乡镇政府强权乡镇政府作为我国乡村地区基层政权组织,处于我国权力运作体制中的最末环节。长期以来我国权力运作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压力型...
[最佳回答]小学数学生活化策略摘要:小学数学不会自发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需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围绕小学...
[最佳回答]吃与地理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同样是吃,南方和北方,东边和西边差异却很大.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
正所谓,有同行没同利,关键要靠个人。要想在农村种植或者养殖,我觉得要考虑以下几点;第一;本地的自然优势,比如,有没有各种特产,荒山荒地、旅游景点、大...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