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的价值,你get到了吗?
作者 | 李士成
ESI数据每2个月更新一次,每次更新都会有各种排名在网络上泛滥。比如,各个国家/研究机构ESI排名前1%学科数的排名,ESI高被引论文数量的排名……
也有很多作者在朋友圈宣传自己的ESI高被引/热点论文,很是热闹。
热闹之后呢,可有退而结网?
我从科学家个人 以及学术机构 两个视角来分析如何充分利用ESI数据库的价值。
从科学家个人的角度,我想要做的就是分析ESI高水平论文特点,尝试自己也发表出ESI高水平论文。
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自己研究领域里的高被引论文、热点论文、高水平论文(高水平论文指高被引论文和热点论文的交集)。
总结这些ESI高水平论文的特点,包括文章的选题、研究思路、写作风格、投稿期刊等方面。
在自己以后的科研和写作中,努力让自己的科研和论文具备这些特点,也就提高了自己的论文成为ESI高水平论文的可能性。
在这里也分享论文成为ESI高水平论文的其他一些技巧。
首先,论文接收以后获得DOI号,马上online发表,而不是放在编辑部。
online发表的论文,有DOI号,就可以被引用;但没有卷期号,不算正式发表。
等正式发表时,online发表到正式发表这段时间获得的引用次数马上都被统计进来,都算作正式发表以来的引用次数。
换言之,短时间获得了多次的引用,很容易成为ESI高被引论文。
我有一篇论文,online发表至正式发表这段时间有13个月,等到正式发表以后,很快就获得了高脚杯标识——ESI高被引论文,估计就是沾了这个光。
这里要说一句题外话,绝大多数的中文期刊以及国内办的部分被SCI收录的英文期刊,接收的文章都放在编辑部,完全没有online发表这一说,压稿半年到一年甚至更久是常态。
这让论文丢失了这段时间被下载和引用的可能,甚至导致部分科研成果丧失了首发权。
还有研究表明,发表在上半年的论文拥有更多的被引用时间,更容易成为ESI高被引论文。
具体数据是,1月份发表的论文比12月份发表的论文成为ESI高被引的论文要容易40倍;发表在第一季度的论文比第四季度的论文容易20倍。
很巧,我上面的论文发表在2月份,估计这也是因素之一。
当然了,以此类推,ESI高被引科学家是怎么炼成的呢?大家也可以研究研究,学习之,成为之。
此外,对个人而言,ESI还可以发现当前学科的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帮助我们科研选题。
但由于ESI学科分类粗犷,可能不太实用。
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一句,ESI和影响因子、期刊分区等指标一样,也存在不足。对其追求应该适可而止,不能过于执着。
论文是否能获得较高的引用,是多方面的因素;而且引用次数不高的论文,不一定原创性就差。
科学研究,应该不忘初心,重点关注科学研究本身。
从学术机构来看,他们需要关注的就是自己单位ESI学科排名。
最应该关注的就是排名较为接近ESI前1%或者前1‰的学科,因为这些学科最有潜力冲进前1%或者前1‰,可以结合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在这些学科方向做出努力。
若想立竿见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引导全校的老师,在这个排名接近前1%(1‰)的学科包含的SCI/SSCI期刊上多发文章。
第二,可以让图书馆将本校发表在这个学科包含的SCI/SSCI期刊上的论文整理出来,同等条件下,鼓励全校老师优先引用这些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大力宣传等等。
第三,可以和该学科ESI排名靠前的高校合作,合作写文章,文章给第二单位也是有用的。已有学校这么干了,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这些措施均不可持续。
如果认为学校真在这个学科有潜力(ESI的学科分类粗犷,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真正的措施还是要从根本出发,想方设法提高学科硬实力,包括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大财力物力支持来培育学科平台,不断提高学科水平。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李士成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89995.html
合作事宜: 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 tougao@stimes.cn
文丨圳论评论员 王森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盲目追逐ESI指标,为抢夺这一评价的排名,不惜祭出“奇葩招数”,钻学术评价体系的空子,有些学校和学者的行为,甚至触碰到了学术不端的禁区。
经常听到有高校宣称自己的学科ESI排名进入全球1%。那么何谓ESI?它是基本学科指标的简写,是由一家外国公司推出的学术评价工具。这一指数综合了其划定的22学科中SCI、SSCI论文数量、总被引和篇均被引三项指标,是当下学术界相对通行的一个学术评价标准,常被用来研究学科发展趋势和学术热门问题。
ESI被玩坏,主观上当然有学术道德建设不足的因素。但客观上,也与这一学术评价指标存在结构性问题有关。ESI评价方法相对静态,缺乏指标信度的检验,留下了被“有心人士”利用的可乘之机。
简单来讲,ESI最大的“罩门”,就是将“被引用”作为论文质量量化的客观标准容易失准。 论文“被引用”等于论文“有价值”,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假设性前提。“低质量引用”与“学科话题热门程度不同”往往会影响ESI评价的可信度。在媒体的调查中,一些国内高校暗示师生“通力合作”,论文互相引用,刷“引用量”,已经成了“公开的秘密”。学术研究者“傍大腕”“追热点”来提高ESI数值的做法,更为隐蔽,也更难规避。
ESI在论文品质量化上的不足,是我们学术评价指标建设时尤为需要注意避免的“坑”。高校照搬ESI指数,将某些量化工具奉为圭臬,有违科学研究的批判精神。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内不少学术评价指标体系也在拷贝类似ESI的模式,单纯将几项数值与论文品质挂钩,而忽视了当下量化工具的信度危机。面对越发复杂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学术评价体系应当与时俱进,用更科学的方法评定学术研究层次。
技术面上,要改善论文品质量化的技术,改变当下“引用率”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学术评价研究机构可以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抓出学术论文发表、应用的“异常现象”,通过加减权重的制度设定,减少“人为刷分”对学术评价的干扰。 如果出现某机构或学者论文短时间、大批次引用等现象,学术评价体系可以及时敲响警钟,通知学术纪律机构进行细致审查。ESI指数的信任危机,其实也是国内的学术评价机构“弯道超车”的机遇,相关机构可以拿出一套更科学有效的学术评价体系,坐上国际学术的权威席次。
政策面上,学术评价的标准设定也要更加多元,不再“唯论文论”,加强对学者平时研究成果、研究水平的评价。学术评价机构要增加对“冷门”学者的关注。须知,学术研究有“热板凳”也有“冷板凳”,论文发得多、讨论“热闹”是“热板凳”,但我们也很难说板凳“冷热”代表学术价值“高低”。 一些冷门学科问题研究者少,反过来也可能说明这一问题是学术研究艰困领域,相关的论文被引少也可能是因为“高深”而“曲高和寡”——不能让量化标准寒了甘坐“冷板凳”的学者的心。
ESI有可取之处,拿来主义地使用这样的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现代化建设;但迷信指标、指数切不可取,质量优先于指标,是高等教育建设的基本准则,也是学术评价体系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相关问答
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是由世界著名的学术信息出版机构美国科技信息所(ISI)于2001年推出的衡量科学研究绩效、跟踪科学发展趋势的基本分析评价...
对大学和科研院所如何运行不是很了解。从逻辑上讲,论文造假一定与考核机制和奖励机制有关。打击论文造假,同时也应该修改考核和奖励机制。对于大多数勤勤恳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