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潘天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中外工匠文化交流史料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一部中华工匠史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的精神史诗。中华工匠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品格。
根于工正,持中守正
“巫史同工”是史前工匠文化的重要特征。史前匠人以虔诚的宗教信仰谱写了一部巫史文明,他们敬畏自然与神灵,用制器尚象的朴素理念为人类早期的器物生产提供造物原则,通过泥土和火焰的碰撞创烧了史前陶器,并创造了史前石器、玉器、漆器等史前巫史文化标识。他们用朴素的线条与符号,对自然、物象与宇宙进行原始表达,记录下人类童年时代的梦幻与精彩,形成了中华工匠的初始精神品格。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的本源属性。“正”为王室官职,乃规范、标准之意,其内涵及行为指向坚守正义、守正为公、守正为民。古公亶父不仅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还礼让豳地;车正奚仲心系人民疾苦而苦思发明运输车辆,解决治水材料的搬运问题;“科圣”墨子始终站在服务人民的立场,勇于探索工匠造物实践……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神品格。
明永乐年间青花玉壶春瓶。资料图片
立于司空,以民为本
至西周,《周官》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汉魏中央和地方郡均设有少府、尚方、大司农等工官。至隋文帝时期,汉代“三公九卿制”被“三省六部制”所取代,工官体系的“少府”亦被“工部”取代。司空、少府与工部是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体制的产物,司空制度、少府制度与工部制度为中华工匠精神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制度前提,也促进生成了中华匠人的民本精神品格。
周代六官体系中,工官之冬官乃为司空。“司空”的概念语义场包含了“冬藏”与“闭空”的双重含义。所谓“司”,即管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工官的信条与宗旨要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它不仅有较强的中央集权性质或政府权力的语义内涵,还体现在国家对工官的政治立场以及民本态度。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髹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汉代开创了汉代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唐开元年间三彩胡人骑驼俑。资料图片
臻于工部,自强创新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体征与社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动;李皋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譬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志。
卓绝典范,至善求真
明清时期,在工部制度的推动下,中华工匠精神出现了垂范后世的品格典范——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适。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是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群体中文人或知识分子突起,这类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玉工陆子冈、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样式房雷金玉、督陶官唐英、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巧匠徐寿、发明家黄履庄、巨匠邹伯奇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轫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体现。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6日 11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大锅 大国 大匠心》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们从未像今天这样热切地呼唤“工匠精神”。
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我以为:热爱自己的工作,绝无高低贵贱之虑;每临工作现场,必有庄敬之意;长期探寻此业之精髓,力求达到更高之境界;产品和服务讲究品质,质量是生命也是道德和人品;以业为生,但不为钱而放弃标准;一旦结识高手,必敬慕之,学习之;祈望自己的所为对后人的价值超出价格,作品能比自己的寿命更长。
章丘铁锅的传奇,力透工匠精神,一口锅都必须历经12道工序、再过18遍火候、1000度高温锤炼、经过三万多次捶打。章丘铁锅走红,在于它是纯手工锅,是匠人们一锤锤敲打出来的。章丘铁锅上凝聚着的匠人身上的一丝不苟,精业敬业精神。一分钟120次的锻打每一锤都代表着匠人的心血,也正是因为这每一锤的锻打才赋予了铁锅以人文情怀,才能受得起大家的追捧。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唯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功夫”,工匠精神强调的不仅仅是对作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更是一种坚守,是对材料、工艺、造型以及背后承载的文化与精神的敬畏、坚守与传承。
爆红之下的章丘铁锅,已不再仅是厨具,是传统手艺载体,是观念认知容器,装填着匠人精神,炒制着社会百态,让浮躁蒸发,将本原沉淀。锃亮的章丘铁锅,更是一面明镜,光可鉴人,照出匠心,也照出初心。
坚守技艺很难,坚守初心更难。成为网红之后的章丘铁锅,不但将拥有几百年历史的章丘铁匠技艺传承复活,更将上千年中国人心中的义利抉择反复锻造锤炼。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多少人守住了枯燥,却迷失于热闹;多少人于夜路中直行,却在阳光下失足。相形之下,铁锅店一纸“限购声明”,一份“下架通知”,其冷静殊为难得。
铁锅锻造费时费力,需一锤一锤敲打;人和社会的发展,也如锻造一口铁锅,进步需要一锤一锤地砸实,成长需要一步一步地踩实。与浮躁为伍,易沾染投机;与冷静同行,则收获理智。不被利益熏心,坚持自己初心,是为匠人,是为匠心。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有灵气的生命体。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当”美国芯”扼住了中兴的喉咙,刺痛了中国心时,当进口圆珠笔芯嘲笑中国制造时,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还有一段距离,当前的我们缺失工匠精神,“我们要用大批的技术人才作为支撑,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代表中国实力的制造工程,其顶级工艺技术确实十分精良,但对于更多的中国制造领域,我们仍然缺乏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其背后所折射的,又恰恰是基础制造业优质技术人才--大国工匠的缺失。
大国工匠彰显大国风范,大国工匠托起巨龙腾飞。转型的瓶颈、环境的压力、需求的倒逼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想让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要想扩大“优质供给”,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就必须下决心“补课”“补钙”,在提升产品与服务的精致度、创新力和可靠性上下苦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向新高地冲锋时高高举起的旗帜,是中国工商业文明向新境界进发时必不可少的引擎,以创新作灵魂,以匠心去筑梦,才有立国之根,立梦之柱。
重拾工匠心,重塑工匠魂,是助推时代进步的先决条件,唯有以一己之力不断践行工匠精神,才能无愧于心无愧于时代,在未来希望的田野上耕耘出一片芬芳的美丽。
相关问答
一、“以”(用)字标题“以”(用)字标题语言简洁,立场鲜明,是非常好用的议论文标题。比如:1.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这个标题出自人民网评论,强调了好作风...真...
勿失工匠精神在喧嚣的时代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黑夜里默默打磨自己的工具,白天在自己的岗位上辛苦劳作。他们决不让次品流出自己的手。他们是胡双钱,是王...
工匠精神当然有坚守的必要,因为无论我们在工作当中还是学习当中,倒以一种工匠精神去努力的嗯,认真的嗯,进入到我们的工作状态,因为工匠精神嗯,仔细研磨,芝...
[最佳回答]工匠精神是一种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就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富有创新和钻研精神、勇于吃苦耐劳、富有坚定的信念.因...
[最佳回答](1)D曲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说“早在6000多年前.中国人开始制作玉器”.并没有说那时就开始追求精益求情;注解是朱熹对工匠精神的解说.(2)B“这一制度从...
一马失社稷!这是发生在英国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准备与里奇蒙德决一死战,查理让一个人去给自己的马钉马掌,铁匠弄到第四个掌时,还差两个钉子来钉第四个掌,便偷...
工匠,是一种职业,看似平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人们都在询问,什么是工匠精神,在究竟来自“何方“?它,神神秘秘,似乎很少人能够体会到它的真正...显然,...
回答这道题,感觉有点像考公务员的申论或者高考作文,无论如何,弘扬工匠精神,需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精神激励。深度挖掘、典型宣传,树立形象和标杆,让优秀工...回...
[最佳回答](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从文本的价值选择方向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作者...
[最佳回答](1)第1句中分句之间用分号,修改建议是:不懈追求后的“,”改为“;”.(2)第2句是词语使用不当,属褒贬不当,“不可一世”应该为“无与伦比”.(3)第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