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 不仅只局限在课堂上, 更重要的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 层层推进, 环环紧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成功教学行为, 是教学价值的表现。
关键词:初中数学 有效策略 教学
传统教学认为: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 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 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课堂教学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它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它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感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它关注教学的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有效教学课必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堂上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小组讨论)。数学学习“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这充分说明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重要性.情境认知理论认为, 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 我们认为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活动和任务。例如学习《角的认识》这一课, 角的概念是:“角是一个端点引出的两条射线”, 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 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作如下描述“盛夏, 酷暑炎热, 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 小朋友们在树下荡秋千。示荡秋千图瞧, 老师来了。” 师摆臂作走路状, 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时教师立即一转话“ 手臂这一摆, 秋千这一荡, 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 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学生已经完全投人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二、扩展学生的课堂思维方式
扩展学生的课堂思维,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方式来拓展。关于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专门调查研究,认为课堂教学要提高思维层次,必须从提高问题的“含金量”入手。一个的教师,一堂课,若能提供给学生一系列那怕是几个发人深思的问题,其价值可能并不低于教学内容本身,这样的课可以说是好的。记得有一次听初中《等腰三角形》一课,同样是为了让学生训练已知角情况变化带来的不同结果。许多教师只是设计了三个问题:1、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为70°,求底角;
2、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70°,求底角;
3、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内角为110°,求底角。
这样也是可以的,但有些老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加上了思维的成分,例如老师可以针对第3个问题进行设计:当这个内角变为多少时,底角的情况是一种、两种。同样是这位教师,他让学生去制作一个金字塔模型(告知具体尺寸),说这个模型能使水果蔬菜保鲜。学生很有兴趣的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还问了这位教师的电话。这样的课,带给学生的可能就不只是兴趣了。
三、教师的分层授课策略
教师的分层授课策略是指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现在的初中数学教学要求: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和思维策略的不一, 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 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个体的不同, 满足多样化的需要。教学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因材施教, 分层设计目标, 分层实施教育, 培养出个性丰满的学生, 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 感受成功。传统的教学, 过多强调的是知识、技能目标, 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水平, 更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教学目标, 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 注意内容的难度和坡度, 以适应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例如分解多项式16(ab)2- 9(a+b)2对于A、B层次的学生而言, 显然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掌握, 如果把它分成三个问题: 分解下列各式(1)x2- y2; (2)16x2- 9y2; (3) 16(a- b)2- 9(a+b)2,这样层次就非常分明, 第(1)(2)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掌握, 第(3)题要求B、C层次的学生掌握,同时鼓励A层次的学生也尽可能掌握。课堂提问更应该分层次,A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和智力问题, 往往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太好, 对A层次学生的提问应是一些课本的基础知识, 难度不宜太大;对B、C层次的学生, 尤其是C层次的学生, 由于基础较好, 接受能力强, 课堂提问着重引导他们去猜想和类比, 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 要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为了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广阔的思维空间, 我们把常规的封闭题改为开放探索题, 打破固定模式, 让学生无法机械模仿, 要求学生能多角度灵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不断探索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方法, 才能做到人人要学必须的数学, 人人要学有用的数学, 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中学数学教育论文
摘要:在教师的示范之下,要求中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本章节所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分别是什么,结合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逐步变更应用的范围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一、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脱节问题
当今,随着越来越多中学生进入大学校园,许多选择数学专业的中学数学尖子生开始出现不适应专业现象,对专业课程的恐惧为大学生活蒙上了阴影。可见,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这种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理念的脱节
教学理念的脱节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脱节的根本原因,教学理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一方面,由于中学教育的应试特点,中学数学教师往往采取以知识点为起点,以试题为终点的两点式的“知识-试题”教学理念,推崇知识点为试题服务的理念。在对当地高中走访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为题海战术,作为课堂基础的课本得不到应有重视。
另一方面,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数学作为科学的科学,对学生数学应有能力和数学思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因此,大学数学教师往往采取以知识点为起点,以试题为中转,以实际应用为终点的三点式“知识-试题-应有”教学理念。这种课堂教学理念让大多数入学新生大为不适,一拖再拖,逐渐从数学尖子变成数学差生。
2.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内容的脱节
教学内容的脱节是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脱节的直接原因,从中学到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简单的说,数学从形象到抽象,从具体到,从通俗易懂到晦涩难懂。在中学数学里,无论是函数还是曲线,都是“看得见画得出”的,课堂教学主要依托“数形结合,加强理解”的方式,但大学数学教学内容大多“画不出也看不到”的,学生开始出现理解危机,每日听天书,天天打瞌睡,逐渐对数学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信心。
3.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脱节
中学数学教师肩负学生升学压力,同时,数学属于三大科之一,对学生数学学习时间要求较高,另外,高中晚自习时间也为教师与学生互动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因此,形成了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格局。然而大学教育以“散养”为主,学生学习时间通常在课堂,课下既不能保证学习时间,又不能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于是,大学数学教学呈现“教师学生各自为政”的教学局面。这样局面对入学新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影响自身学习进度,甚至影响整个大学学术学习生涯。
4.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考试形式的脱节
中学数学考试往往严肃认真,学生通常会为考试充足准备。较中学考试,大学数学考试则较为敷衍、宽松,在对理科专业大学生走访中,大多数学生反映高数考试题目来自课后习题或者前一年试题,“背”一下就可以了。而且,考试准备时间往往是开考前几天。考试形式决定了学生整体在学期中学习态度和学习质量,宽松的考试形式往往会造成学生低下的学习质量。
二、针对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脱节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脱节问题,我们从政府、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和数学专业学生提出四条可操作性建议,以使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完成顺利“对接”,这样有助于我们数学人才的涌现,最终也将有利于中国数学学术的发展。具体对策如下:
1.政府以教材改革为契机,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
教材是课堂的根本,同时也是学生汲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因此,教材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启蒙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中学现在教材启蒙性并不强,大多以知识简单罗列为主,缺少对学生的引导。
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借鉴国外的教材编写经验,站在学生的角度编制数学教材,让知识点按照学生接受层次练成线,比如,在讲解函数时,放弃原有各种函数的罗列,而更应该强调按照函数的共性,学生对函数的认识过程。
2.中学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强调学生数学素质的培育
由于中学教师是学生数学的启蒙老师,中学教师在这次“接头”中扮演着送信者的角色,中学老师课堂上应更多注意学生数学思维的养成,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成绩是临时的,或者是工具式的,但是数学思维的养成却可以受益终生。
要在课堂上,做到数学素质培养,首先老师应该转变教学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导,其次,定期给学生寻找布置一定量的数学难题,最后,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要知道学生有时候不是对某一课感到恐惧,更是对教学老师感到的恐惧。
3.大学以教育改革为契机,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高校数学教师最好不要一味的填鸭式教学,更要注重学生对概念和问题的整体理解。为了应对大一新生已经在高中形成了的固有的学习和听课习惯,校数学老师在讲课时可以对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概念及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当然这样会没有时间讲完大纲规定的内容,然而学生对这些概念和问题的理解可以帮助对其他内容的理解,同时,可以留给学生自学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也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并且会慢慢摆脱应试教育的弊病,学生的数学思维会慢慢活跃,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数学思维能力。
4.大学生以综合素质发展为契机,加强全新数学学习方法的开创
第一,培养自身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要尽量采用渐进的方式,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适当笔记的学习习惯,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自行总结归纳。第二,培养自我学习管理能力。在教师的示范之下,要求中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本章节所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分别是什么,结合教师的教学目标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并且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逐步变更应用的范围以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巍.探索中学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4.
[2]王丽娜,情感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毕业论文,2009.(1):1.
[3]杨彦炯,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性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5.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生活中的数学黄哲超金华市红湖路小学六(2)班指导老师盛小兰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活中商品促销的实例分析,得出数学其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
[最佳回答]数学小论文关于“0”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
这里搜集了一些小学数学教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课堂有效提问的初步探究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
1、谈谈计算教学的改革2、小学数学数与计算教学的回顾与思考3、小学数学教材结构的研究与探讨4、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研究(一)5、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
[最佳回答]合作——讨论式教学的成功标志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今的时代是科技竞争的时代,而竞争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人们的...
我觉得最好写的就是围绕案例来写论文。先确定自己想要写的方面。数学细分下来有很多很多可写的地方。但是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些,哪怕就是一个知识点引发的思...
初中数学一等奖的论文字数没有固定要求,不同比赛可能有不同的规定。一般来说,初中数学一等奖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探究,展现...
写关于方向与位置的数学小论文,你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探讨方向感和空间定位在导航、城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先明确概念,然后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析,最后总结方...
写数学论文是一项较为高级的技能,对初一学生来说可能比较困难。不过,你可以遵循一些基本的步骤来写一篇简单的数学论文。1.选择主题: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数学...
楼主你好,数学建模论文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是摘要,这个是全文的概述,里面包括这个模型的主题,以及几个需要解决问题的总体答案,比如对模型结果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