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5日电 (唐倩)9月4日,四川艺术基金2024年度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开班筹备会议在四川传媒学院召开。
会议现场。四川传媒学院 供图
四川传媒学院左旭舟校长教授,副校长李巍教授,科研与发展规划处处长、项目负责人陈锦宣教授,项目承担单位编导艺术学院副院长王雪梅研究员,部分项目组成员和授课教师参加会议。会议由项目负责人陈锦宣主持。
会上,王雪梅介绍了四川省剧目工作室对项目实施的要求和项目实施前期的筹备情况;陈锦宣围绕“如何推进项目高质量实施”,从生源质量把控、课程体系完善与课程内容优化、加强创作实践与指导、学习成果产出、加强保障与管理、项目经费合理利用、项目材料完善等7个方面进行了汇报。
左旭舟指出,“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项目实施是我校在发挥“文化传承”功能、推动地方非遗保护传承服务地方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正值《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正式实施之际,开展本项目恰逢其时。川剧文化传承与发展要顺应时代变化,拥抱新技术、开拓新阵地,我校要发挥好作为传媒院校的传播优势,通过项目实施,培养出能够灵活运用各类媒体载体、掌握拍摄制作技术,能够宣传、普及、推广川剧艺术的人才。李巍提出,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丰富媒介载体,让川剧创作和宣传推广实现从内到外的更新和转型。
2024年9月1日起施行的《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对于川剧的传承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项目由四川传媒学院与四川省艺术研究院联合申报,两单位紧密结合《四川省川剧保护传承条例》的实施要求,基于川剧艺术发展规律,发挥各自的优势密切合作,助力川剧文化传承。项目面向川渝两地招收30名学员,聘请了“四川省十大戏曲名家”杜建华,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肖德美,李乔松、蒋晓明等国家一级演员、川剧界大咖,以及具有媒体宣传推广理论知识和实践创作经验的传媒行业骨干教师等组成的高水平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学员将在四川传媒学院集中培训22天,实践创作40天。
四川传媒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川剧文化活化传承,用影像“讲好中国非遗故事”。师生在长期的科研、实践创作中积极探索川剧历史文化宝库,进行川剧经典剧目评论、川剧传播研究、川剧影像创作实践,2023年完成了四川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川剧青年编剧培训暨传媒+策划人才培训班》,师生学术论文在“振兴川剧”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征文活动、川越未来——浙川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交流活动、四川好创意暨全省大学生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中获奖12项,《振兴川剧,让川剧“火”出圈》《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系列评论》分别入选2022年度、2023年度“安逸四川”文旅宣传优秀作品评选图文类三类作品。
厚重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社会加速的现代化进程相互交融,川剧文化精神与新技术、新载体在新时代的相互碰撞,催生出了“川剧文化传承与宣传推广人才培训”项目。该项目的实施是政府、业界、高校及社会各界多方合力,跨界融合推动川剧文化传承的一次有益实践,促进了川剧文化的“新”火相传。(完)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荀超 实习生 赵雪青
《芙蓉花仙》中有一幕给芙蓉花浇水的戏,但道具只是一个空的水桶,为了营造出水桶里有水的真实感,肖德美平常就自己提着水桶去公园里打水,然后模拟洒水浇花的动作,形成肌肉记忆,最终在舞台上表演时,仿佛他提着一个沉甸甸的水桶,扬手时似有水花四溅。
肖德美对自己的要求十分严格,一个踢袍子的简单动作,不练到百分百完美不肯收手。他说:“我们搞川剧的就是要有工匠精神,一个动作、一个幅度、一个语气、一个眼神,都要精益求精,包括发声、情绪、手位、跟对手之间的交流等等,而且不只是自己的举止要精雕细琢,还要有一种全局意识,服化道、配乐、配器等各方面要配合起来,多次磨合以呈现最好的效果。”
肖德美高校演讲
身体力行 在传承中创新
在肖德美眼中,蓝光临老师是川剧工匠精神的代表,回忆起老师75岁高龄还在表演《石怀玉惊梦》“倒僵尸”时,他的眼里仍闪着泪花。
在戏曲中,“倒僵尸”又称“倒硬人”,指人物僵着倒地的动作,属于戏曲毯子功软筋斗表演程式,是一种摔打功夫。演员像一块门板一样倒地,常常会博得满堂彩,但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十分考验演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肖德美展示川剧扇子功
肖德美回忆,为了能再现“倒僵尸”的精彩,年过古稀的蓝光临把家里的铺盖铺在地板上,每天撞墙数百次。“演出那天,座无虚席,台下观众看老师要来真的,都在喊:‘蓝老师不要倒,倒不得!’但老师恍若未闻,‘嘭’地一声倒在台上,现场掌声雷鸣,很多观众都热泪盈眶。”
蓝光临先生的身体力行,让肖德美深刻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注意到,尽管跟着老师学艺时一招一式都学得原汁原味,但也要有自己的思想。比如前述蓝老师的绝活儿“倒僵尸”,肖德美在表演时加上了自己的特技,变成“转体倒僵尸”。
“首先是向老师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把学来的程式化的东西化为己用,表演不能为程式而程式。”这是肖德美从艺从教四十多年来的心得,也因此探寻出了一条自己的川剧之路。
肖德美传功
教学相长 传播川剧艺术
肖德美还是川剧界首个研究生。2006年,他考入中国戏曲学院MFA硕士研究生班。在北京求学时,他遇到很多话剧界的前辈老师,让他震惊的是,这些老艺术家说他们对川剧是一种“仰望”,还曾派人到成都来学习川剧艺术。“当时我就想,我回去后一定要传承、传播川剧艺术,还要建立起文化自信,告诉川剧人我们有多么了不起,自己要爱自己的艺术、尊重自己的艺术,要认知川剧是一个宝库。”
当时还在读书的肖德美,还受邀去北京舞蹈学院、北舞附中、天津财大等学校讲课,传授川剧折扇的魅力,深受各个专业的学生喜欢。仅凭一把价值五元的折扇,肖德美赚够了在京读研所需要的两万元学费。
肖德美指导美国弟子
在教学过程中,肖德美不断思考“为什么舞蹈界、戏剧界等其他专业要向川剧学习?”带着问题意识,肖德美撰写了论文《谈川剧小生的表演艺术》,并于2008年被授予中国首届艺术硕士学位,实现了从演员向学者的跨越。回到成都后,肖德美便开始做案头工作,运用现代传媒手段制作课件,走进国内外高校宣讲,并于2014年出版专著《川剧文生表演功法》。
“川剧有着几百年的悠久历史,三百多个曲牌、几千个剧本,它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川剧的剧本文学在全国能够名列前茅?我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四川出文人,在肖德美看来,文人与川剧艺人是互相成就的,“像巴金、郭沫若他们在下面看戏,哪一句台词唱错了,意思表达错了,他们就进行指点,甚至修改剧本,慢慢地川剧文本的文学性就很高了。”
肖德美在国外演出《芙蓉花仙》
对表演者而言,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皇亲贵族,大大小小的人物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不能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演不好的,所以要学习文化知识。”
肖德美一直致力于传统川剧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先后前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天津财经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温尼伯皇家芭蕾舞团等高校、艺术院团举办川剧艺术讲座,通过现场讲述和表演,让高校学子对川剧的唱腔之美、音乐之美、行当之美和身段之美有更加直观的体会。
肖德美国外演出受追捧
他也手把手带徒弟,一方面希望有人能继承自己的衣钵,一方面希望弟子们能够进一步将川剧传扬开来。他对弟子的要求有三:“第一要热爱艺术,第二要品行优良,第三要身材、嗓音、扮相等要符合川剧文生的形象。”迄今为止,肖德美正式收的徒弟只有四个,横跨中外,还有美国人,2022年全国戏曲表演青年领军人才之一的重庆市川剧院副院长徐超,正是他的弟子。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肖德美认为:“传承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承上启下,守正创新,是我们新时代的一种要求,这也是一种传播。”
肖德美与年轻演员
此次采访,肖德美并详细讲述自己在训练时受过的伤、流过的血,连骨折也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似乎在他眼中,这些只是成长中的必然。他永远乐观、坚毅,川剧的种子从种下伊始便从未动摇,那些风霜雨雪同阳光一起,滋养出了一棵根系稳固、枝繁叶茂的大树。当年那个站在光线暗处为戏台上的演员们鼓掌的男孩,最终站在了聚光灯下,成为众人视线的焦点,又拾起笔墨,将自己的演出经验编纂成书,惠及众人。
大树下,一朵朵芙蓉花探出头来,清风拂过,花影摇曳、暗香流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
组词造句,京剧、悲剧、编剧,剧情,剧本,十一、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造诣,是后人不可企及的。十二、京剧名丑不仅唱做俱佳,而且善于插科打诨。十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