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编者按 :2021年9月5日,麻省理工学院创造了世界上最强的高温超导磁铁的报道,为大众揭开了一家从事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装置研究的初创企业的面纱。那么是谁提出了高温超导用于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的想法?又是谁推动了这项计划?

“没有一个天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一> 他们想做船载核聚变

2021年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核技术学院的教授丹尼斯·怀特((Dennis Whyte)的核聚变工程原理课上,这个班级就如何使用聚变技术为船舶制造无碳燃料做了结题报告:

一台可为船舶发动机制造氨燃料的船载核聚变装置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船载聚变装置的概念设计,可为船舶发动机制造氨燃料。

当然,这已经不是这位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科学与聚变中心(PSFC)主任第一次听取这样的报告了。

<二> 爱提问题的教授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丹尼斯·怀特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等离子科学与聚变中心主任,是聚变研究领域公认的领导者。

核聚变工程原理是麻省理工学院一门一个学期的课程。

2010年左右,当丹尼斯·怀特教授第一次教授核聚变工程原理课程时,他放弃了标准的讲座式教学,鼓励全班集体努力寻找“现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ITER过于庞大

当时,国际热核聚变工程ITER由于规模太大,造价高昂,面临巨大的工程障碍。仅仅是这些庞大的17米长的巨型磁铁已经让工程举步维艰。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ITER项目长达17米的大型磁铁

丹尼斯·怀特刚好学到了第二代高温超导磁铁REBCO(一种可以在液氮温度工作的稀土钡铜氧超导磁带),于是教授向他的班级提出了两个亟待解决的核聚变研究问题: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第二代高温超导磁铁REBCO带材

1,利用第二代高温超导磁铁这种颠覆性的产品,这个班能设计出一台用于研究核聚变稳态运行问题的装置吗?

2,新的机器的部件能否实现很容易地取出、更换或改变,使托卡马克能够灵活地进行不同的实验呢?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Vulcan

这个班级努力地解决丹尼斯·怀特教授提出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个名为“Vulcan ”的稳态托卡马克。丹尼斯·怀特惊叹于这个班级的创造性工作--这些足以为核聚变的工程和设计撰写五篇同行评议的文章。

我看见其中一篇文章发表在2012年的《核聚变工程与设计》上,这篇文章详细地讲述了Vulcan的设计方案。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2012年发表的Vulcan设计论文

<三> 团结的研究生班级

两年后,爱提问题的丹尼斯·怀特,在新一年的课程上,向班级提出另一个更困难的问题:

能否使用这种第二代高温超导磁铁去制造达到ITER一样500兆瓦功率的小型核聚变装置?

团结的班级开始了新的努力:他们在各个方向进行分工合作,寻找解决方案。为了帮助这个班级快速认识一些核聚变基本物理问题,丹尼斯·怀特请来了其他系里的教授共同参与。

于是,这个班级研究的成果诞生了基于高温超导磁铁的新核聚变装置ARC 。并且他们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第一作者是研究生Brandon Sorbom。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Brandon Sorbom博士的论文中设计的ARC

这篇论文标题是:

一个紧凑、高场强、核聚变科学设施和具有可拆卸磁铁的示范发电厂 ”。

这篇长达36页的论文里,给出了ARC的详细设计资料。这篇论文目前被引用200次左右,你可以从其中找到几乎所有设计这台核聚变装置相关的内容。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2015年发表的ARC设计论文

因为ARC是一个较为庞大的项目,无法立即建造,丹尼斯·怀特又提出新的问题:

如何在一个较小的设备中研究ARC设计中最重要的元素?

他的博士后和学生给出的回答是:SPARC, 这是一个大概只有ARC1/3大的试验型装置。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SPARC装置

SPARC的D型磁铁只有2米高,1米宽--只有ITER的17米长,8米宽的巨型磁铁的约1/8大。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SPARC装置的D型磁铁

<四> 这可不是一个玩笑

基于核聚变工程原理课程的几年积累,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全球久负盛名的顶尖学府,重新定义了核聚变研究的目标和方向:

第一步完成托卡马克D型超导磁铁;

第二步完成一个50兆瓦的示范工程堆SPARC,并且能量增益Q>2;

第三步是实现电功率200兆瓦的商业化核聚变反应堆ARC,能量增益Q>10.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为了完成可控核聚变商用化的目标,这几位有着Vulcan、ARC、SPARC设计经验的博士生成立了CFS:

麻省理工2013届博士Mumgaard

麻省理工2013届博士Dan Brunner

麻省理工2017届博士Brandon Sorbom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丹尼斯·怀特教授和他的博士生们

CFS的 愿景:更快实现无限的清洁能源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CFS的愿景:

CFS严格执行了既定目标:第一阶段是三年时间完成颠覆性的高强磁场的高温超导磁铁。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下图,便是2021年9月5日,麻省理工学院和CFS宣布创造的世界上最强的托卡马克D型高温超导磁体:这个长度大约2米,块1米的磁铁,只有ITER的大型磁铁的1/8大小,但是c。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麻省理工制造全球最高磁场强度的超导磁铁

最重要的第一步革命性的工作--磁体研发完成了,接下来的SPARC还会远吗?

<五> 这门课程引领了麻省理工学院未来10年的研究方向

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可控核聚变。这种为太阳提供动力的反应,是地球上无穷无尽的无碳能源的潜在来源。

麻省理工学院此前的23年里,用一系列的“阿尔卡托”(Alcator)托卡马克装置来研究这一过程,并且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结果。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Alcator内部照片

2016年麻省理工学院结束运营Alcator,开始全力研究由这些研究生在课程里设计出来的SPARC和ARC。

并且,麻省理工学院意识到,这项全新的研究,不能仅仅依靠能源部资助,必须寻找更多的私人资金去推动其商业化。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在Alcator内部工作的研究人员

而丹尼斯·怀特教授的核聚变工程原理课程,不仅成为最顶尖核聚变研究人员的孵化器,让他们有兴趣用最新的技术重新评估核聚变发电的实现会有多快,而且推动、引领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核聚变研究方向,也有可能是全球核聚变研究的方向。

<六> 爱提问的教授继续他的小型核聚变梦想

2020年,丹尼斯·怀特教授扩大了核聚变工程的教学团队,包括美国公司LucidTiger和TerraPraxis的创始人兼CEO埃里克·英格索尔(Eric Ingersoll)--一位非常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和战略顾问。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美国公司LucidTiger和TerraPraxis的创始人兼CEO埃里克·英格索尔

他们为新的班级提出了新的问题:能否使用聚变作为国际航运的一种密集的无碳绿色能源。

这学期的成果,便是文章开头的今年班级的报告:一台可为船舶发动机制造氨燃料的船载核聚变装置

由于疫情原因,这年的课程采用虚拟课程。于是另一所大学普林斯顿的一些学生、博士后和教师得以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课堂,最终他们在普林斯顿也开设一门类似结构的课程。他们与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和教授组成了四个团队,合作设计出一种船上产生船用发动机用氨燃料的方法。这个装置被称为“ARCH ”。

对于参与ARCH项目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Rachel Bielajew来说,这个项目为她提供了与她的其他课程和日常研究截然不同的经验:

有一个经济目标来驱动设计选择,这无疑是有动机的。这门课还让我进一步认识到,通向成功的聚变反应堆的途径是多学科的,在许多领域都有重要的研究要做。

麻省理工学院核聚变课程的巨大成功,也对丹尼斯·怀特教授有深刻的影响:

如果你给年轻人时间、工具和想象力,让他们一起朝着有意义的目标努力--很难想象t他们会有多强大的力量。

学生集体努力的创新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相信,聚变能源的前景也发生了变化。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结语>

我没有预料到引领全球最领先的小型核聚变研究及初创企业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几位博士研究生。我此前一直希望深入地了解这种创新模式。

但是看过丹尼斯·怀特的课程以及SPARC的诞生,却发现美国的顶尖科技创新是如此的简单:

正确的人,在正确的场合,向正确的人,提了一个正确的问题!

昨天我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谁第一个想到了用高温超导磁铁去实现小型核聚变。你猜对了吗?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里蕴藏着创新的道理:

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是创新价值的分水岭。

科技创新小论文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我的3位博士生如何创造了小型可控核聚变

我是中国公民、广东市民、深圳居民、热爱祖国、热爱钻研新鲜尖端科技的Jim博士。我先去看看爱提问题的丹尼斯·怀特教授这个学期又提了什么问题。下次见!

<参考>

MIT2015核聚变工程学期成果介绍:https://news.mit.edu/2015/small-modular-efficient-fusion-plant-0810

MIT2018核聚变工程学期成果介绍:https://news.mit.edu/2018/solving-excess-heat-fusion-power-plants-1009

MIT2021核聚变工程学期成果介绍:http://web.mit.edu/nse/news/2021/ARCH-fusion-power-plant.html

MIT2015年ARC设计: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0379615302337?via%3Dihub

丹尼斯·怀特教授的助教:https://www.linkedin.com/in/eric-ingersoll-35095062

治国理政新实践|自立自强新攀登——习近平总书记关切的科技创新新实践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动员令”:“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川藏铁路的枢纽站……今年以来,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自主创新第一线。“抓创新不问‘出身’”“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总书记的话语,激励着科技工作者攀登高峰的决心。

从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到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从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到进一步加大民生科技的布局和支持力度……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建设科技强国的新征程正在开启。

强自信 勇攀世界科技高峰

“中国天眼”运行和发展中心总工程师姜鹏,至今难忘在工程科学“无人区”探索的经历——

望远镜跨度500米,控制精度却要达到2毫米。没有先例,许多人都疑问:“行吗?”跨过近百次失败,超高耐疲劳钢索终于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

自落成以来,“中国天眼”发现近400颗脉冲星,是同期国际上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2倍多。大望远镜能接收百亿光年外的电磁信号,观测申请从境外络绎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通过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并连线交流,让姜鹏更加坚定信心。

从参观月球样品、致电祝贺天和核心舱发射任务成功,到察看计算光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科学实验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创新这把“金钥匙”。

攀登科技高峰的征途上,正留下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足迹——

从“天问一号”探访火星,到“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从快速研制新冠病毒检测试剂和高水平疫苗,到成功下线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科技制高点上的“中国印记”,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向高水平自立自强迈进,科技人员有了更坚实的支撑——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科研项目经费中用于“人”的费用可达50%以上,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保障自主创新的改革蓝图徐徐展开。

抢先机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广西,柳工挖掘机装配厂,生产线正繁忙。工人需要配件时,无人搬运车自动提前送到。

“以前主要靠模仿,很多技术‘形像神不像’。”柳工总工程师林明智亲历了这些年研发的突破,“国产挖掘机结构件的寿命过去总差一截,柳工用5年时间攻克难题,技术水平现在可以与国际先进品牌媲美。”

5个全球研发平台、4个国家级创新基地、超过1000名研发工程师……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柳工,已发展成为总资产超450亿元,拥有挖掘机械、铲运机械、农业机械等13大类32种整机产品线的国际化企业。

高质量发展,创新很重要,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柳工人”深切体会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

这是一系列政策“先手棋”: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

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到27.5万家和22.3万家,加快建设北京、上海、粤港澳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布局21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家高新区,形成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5G成功商用,新能源汽车跻身世界前列,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发展提速……突围、转型、占先机,自主创新加快融入经济主战场,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新动能。

增福祉 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

福建南平,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借助5G全景摄像头、物联网探针采集器,茶农杨文春实时监测气温、降水、光照等环境数据。

高科技背后,是把农业科技送下乡的科技特派员。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团队指导下,杨文春还尝试在茶园里套种大豆、油菜。“抑杂草、减虫害,还能改良土壤、提高茶叶品质。”一举多得,生态茶园开始推广,“茶农年户均增收超过6万元”。

今年3月,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燕子窠生态茶园。总书记叮嘱,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

自1999年将科技人才派到农业生产一线起,福建南平实现了1634个行政村科技服务全覆盖,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从33%提高到60%以上。在全国范围,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支撑全面脱贫的一支“硬核”力量。

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已经开启,加快科技创新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必选题”。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替代取得重大进展,有效降低治疗费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钢铁多污染物超低排放控制等多项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促进了空气质量改善;保护黑土地、改造盐碱地,培育新品种、研制新农机;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不断提升重大疫情防控能力……一个个创新举措,一项项科技成果,惠民、利民、富民,成为中国创新的注脚。

浩瀚宇宙中,同习近平总书记天地通话后不久,中国航天员完成7小时太空行走。是里程碑,更是新起点。

面向星辰大海,三位航天员齐下决心:永远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攀登者。他们说出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心声。(记者董瑞丰、胡喆、张泉)

来源: 新华网

相关问答

【求一篇科技创新论文】作业帮

[最佳回答]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在技术创新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第三,大力完善...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社科类论文应该怎样写

[回答]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问答1、如何申报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答:我省在中小学校学习有发明创造作品、科学研究成果、科技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格式?我要参加,拜托有经验的哥哥姐姐告诉...

[最佳回答]我不是哥哥也不是姐姐,我是26年的科技辅导员,我辅导的学生在全国创新大赛多次获奖,让我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论文格式如下:一、论文题目二、论文简介(...

对于高中生的科技创新大赛有什么建议?

关于作品类别:有学生的发明创造,科技论文,科幻绘画,科技实践活动,有老师的科技发明和教具制作。关于项目:大多数人想不出来。所以想出来做出来的是少数,...

关于神舟十二号的小论文?

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群体劳动,在科研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科研协作和科研计划的完成。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协作意识、服...他...

请问科技创新大赛如果要写科技论文,用A4纸打印吗,内容要写多...

[最佳回答]要求用4A纸打印,内容不超过20页,数学方面的完全可以去写,不过你要找个数学专家给你具体指导一下,最好是大学教授.要求用4A纸打印,内容不超过20页,...

人才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的本质,其实是人才驱动。因此,全面建设人才强国,是实现科技兴国的重要前提。一方面,要加大科学教...

暑假期间进行科技创新活动,包括发明创造作品、科学研究论文,...

[最佳回答]科技实践活动,这个好弄,你去个科技馆参观,然后参照某个东西做个类似的就可以了.

科技创新的内核是什么?

科技创新的内核是什么?我的答案是基础科学研究基础研究指为了获得现象和可观察事物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现、新学说...

科学研究需要怎样的精神

科学研究需要科学精神[转贴2006-07-0321:46:55]删除...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老师:早上好!在新世纪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