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勇
摘要: 绿色消费,理念先行,先要从学理上认清绿色消费理念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性。关于绿色消费理念的研究整体上呈热度上升态势,形成了多个研究热点,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绿色消费理念、绿色消费理念内涵、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绿色消费市场理念、绿色消费理念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带动生产方式转变等。未来,须要进一步紧扣核心命题,强化基础研究和政策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绿色消费理念内涵、健康适度的绿色消费心理、高尚的绿色消费道德、环保的消费行为规范、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绿色生产方式变迁应是绿色消费理念研究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绿色消费;消费理念;绿色发展
1.引言
习近平在2024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绿色消费,理念先行,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着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近年我国发布了涉及绿色消费的多个文件,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关于完善促进消费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等,这些文件内含了不少绿色消费理念的新论述。须要从学理上认清绿色消费理念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性,消费往往是在生活中表现得随意,没有在正常工作那样严格的规范中进行,所以法律、制度、纪律对绿色消费约束相对较少。绿色消费更多有赖于消费者主观自觉,通过理念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对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指引、绿色约束。
2.绿色消费理念研究热点
绿色消费理念近年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不少作者撰文对其展开研究。从中国知识网提供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见下图),关于绿色消费理念的论文整体上呈热度上升态势,形成了多个研究热点,包括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王微、毕昌萍,2023)、绿色消费理念内涵(宋晓楠,2022)、绿色消费理念传播(杨添实、王丹,2023)、绿色消费市场理念(鉴冉冉等,2023;李贵金、张龙坤,2020)、绿色消费理念践行(罗茹等,2021;叶敏,2015;夏少敏等,2012;王映雪、朱莉娜,2011)、绿色消费理念带动生产方式转变(范萌萌、杨英姿,2021;宁可等,2020;王岩、刘振江,2016)等。
△绿色消费理念历年发文分布
2.1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
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是马克思消费理论与当前中国实际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深刻领悟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须要系统把握其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就生成逻辑而言,对马克思恩格斯消费理念的继承发展构成其理论逻辑的起点和沿革,对中国共产党人消费文明思想的传承创新构成其历史逻辑的脉络主线,破解时代之问、实践之需的路径选择构成其现实逻辑的鲜明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生态智慧构成其文化逻辑的深刻渊源。就科学内涵而言,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涵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特征,以绿色消费增进民生福祉的人本取向及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互补与平衡作为基本遵循。就实践价值而言,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对推动绿色消费成为主流消费模式,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驱动力、构筑绿色发展新格局,推动以生态为基础的社会整体绿色化、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以及推动生产技术绿色化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等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2绿色消费理念内涵
绿色消费理念的提出是人们对传统消费观的反思,是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望的体现。绿色消费观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站在生态文明的更高起点,位居理性消费的更高层次,以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更高目标的消费理念。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的阐发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过程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宏观领域问题,即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二是微观领域问题,即不文明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国人身上依然存在。以上问题的出现亦构成了新时代绿色消费理念出场的重要时代背景。绿色消费理念体现了追求经济与生态的统一,追求发展与保护的统一 ,追求民生与环境的统一 。绿色消费理念为个体日常生活消费提供道德张力、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为经济的健康运行提供思想引领力。
2.3绿色消费理念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提供了新型传播模式和传播条件,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以绿色消费的价值观传递为根本目的,在移动端网络社交平台传播中,须要创新绿色消费观的平台传播模式,增强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灵动性;监管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涵育环境,德育定位新媒体平台意识形态;实行绿色消费理念的区块化传播模式,增强绿色消费理念传播的全民化和亲民性。
2.4绿色消费市场理念
在绿色消费与循环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买二手、用二手”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二手交易平台也随之应运而生。二手交易平台相较于发展成熟的知名电商平台,在销售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二手交易平台的健康发展,应变革营销方式,提升消费体验品质;提高准入门槛,加大平台监管力度;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保障消费者权益。伴随着“618”“双十一”等大型网购节的消费刺激,大学生群体常出现大规模物品流动情况,出现大量闲置物品,从而催生出大学生二手资源交易市场,应线上和线下同时运行,线上统计和拍卖,线下收集和交易二手商品,利用SQL数据库技术对商品进行编号,录入数据库,线下展示商品,实现买家对商品进行直观的检测和亲身感受商品。
2.5绿色消费理念践行
后疫情时代防疫用品尤其是一次性防疫口罩需求量仍然只增不减,用绿色消费理念引导绿色消费行为对节约和合理使用一次性防疫口罩意义重大,应开展分层次引导、全过程督促,促进绿色行为习惯养成。欧盟纺织品市场利用多种生态纺织品认证制度,以及绿色消费标准等绿色“壁垒”,推广绿色消费理念,保护欧盟市场消费者的健康安全,营造了欧盟纺织品市场的绿色环境,获得了欧盟消费者的广泛认可。我国应重视对消费者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广,以促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要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态度和产品环境性能认知,须从加强对“环境标志”的宣传普及、建立产品环境信息咨询平台、规范电子废弃物的回收和处置几方面入手。为践行绿色消费理念,政府部门要运用政策,引导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供应商要改变经营方式,增强企业环境竞争力;集中采购机构要上通下达,倡导绿色消费;加强对在校生的绿色消费理念教育;应长期加强环境伦理教育,使绿色消费的理念深入人心。
2.6绿色消费理念带动生产方式转变
贯彻绿色消费理念不仅会改变我国居民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同时也对企业的生产模式和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有机大米作为典型的绿色农产品,在绿色消费理念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应以绿色消费理念引领第三产业的绿色发展,在批发零售业打造以绿色商场为引领的新零售模式,在流通领域发展绿色物流,建设绿色仓储,在住宿业发展以绿色酒店为代表的未来酒店业发展模式、以绿色餐饮为代表的未来餐饮业新形态,在金融业探索绿色信贷的消费模式,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在房地产业开发绿色建筑,倡导绿色人居方式。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具有市场属性、地域性、可持续性等特性,在绿色消费主义主张下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把民族特色优势转化为经济、市场优势,是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应以“产业生态化”模式发展资源型特色产业,以边境口岸优势发展低碳型口岸经济,以特色自然与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养生和旅游度假等第三产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等。
△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展示的以竹代塑产品。国际竹藤组织供图
3.研究展望
2022 年 1 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中指出,我国要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增强全民节约意识,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和消费,完善制度政策体系,推进消费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须要加快消费者绿色消费观的形成,让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概括而言,绿色消费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第一层含义可看作是关于消费对象的观念认识,即以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为消费对象。第二层含义可看作是关于对待消费副产品的观念认识,消费会带来许多副产品,比如包装。消费品中的非消费部分,如果壳、食品残渣。能量转换后的废弃物,如粪便。消费后的残体,比如废旧电视,待丢弃处理的废电池,对消费副产品要有合理的处置方式,如物质循环利用、无害化掩埋等。第三层含义可看作是关于对待消费环境的观念认识,消费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这涉及消费者选择什么样的消费环境。同时,消费对环境产生影响,这涉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是选择对环境有利的生活方式还是反之,绿色消费显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选择可持续消费环境。消费不会损害环境的可持续性,甚至有利于环境的持续。基于以上三层绿色消费理念认识,可对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定义,即倡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从事科学合理的生活消费,提倡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弘扬高尚的消费道德及行为规范,并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模式发生重大变革,进而调整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消费 理念。
根据定义,关于绿色消费理念应有以下研究方向:健康适度的消费心理、高尚的消费道德、环保的消费行为规范、通过改变消费方式来引导生产方式变迁。这几个方向体现了心理-道德-行为-社会生产方式的递进,在研究性质上体现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已有研究来看,基础研究数量偏少,突破不够,即关于绿色消费心理、绿色消费道德的研究不够,今后有待加强。绿色消费事关新质生产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绿色消费理念带动生产方式转变,这方面的文献尽管已经有不少,但与现实发展需求相比,无论是总结现实经验,还是理论演绎,均不够,须要引起学术界更多重视。当前,我国正处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阶段,在绿色消费领域,也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绿色消费理念系统。为此,也须要加强政策研究、政策阐释,当前总体上而言,关于习近平绿色消费理念的研究还显得不够,有待学术界基于党的文件精神,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绿色消费理念内涵。
△王兮之 摄
参考文献
范萌萌,杨英姿.绿色消费理念下推进我国有机大米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1,(08):6-8.
鉴冉冉,赵畅,向生雯,邓远华,赵佳.绿色消费理念下二手交易平台的经营管理优化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23,(07):26-28.
李贵金,张龙坤.基于绿色消费理念浅析大学生二手资源交易市场C2B2C模式——以“微校格子铺”拍卖模式为例[J].中国商论,2020,(23):35-36.
宁可,孙晓峰,钱堃,陈达,赵安琪.绿色消费理念下的第三产业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商论,2020,(16):5-7+11.
罗茹,杜子夜,丁念念,钱笑,赵明洁,孟桃.后疫情时代防疫用品资源绿色消费行为分析——以一次性防疫口罩为例[J].全国流通经济,2021,(11):23-26.
宋晓楠.新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育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25):86-88.
王微,毕昌萍.习近平总书记绿色消费理念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与实践价值[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1-9.
王岩,刘振江.绿色消费主义主张下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1):180-183.
王映雪,朱莉娜.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9):68+91.
夏少敏,任国威,韩凯.我国居民绿色消费理念的调查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6):41-45.
叶敏.欧盟纺织品市场绿色消费理念的“内外合力”[J].标准科学,2015,(08):82-85.
杨添实,王丹.新媒体时代我国绿色消费理念的传播路径分析[J].新闻爱好者,2023,(11):101-103.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2023YZD010} ;中国社会科学院实验室、数据库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大数据与政策评估实验室”{2024SYZH004}阶段性成果。)
(图片除署名者外均来自网络)
周勇: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绿色中国》 B(下半月) 2024年2月号
[2]秦晶.浅谈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酒店绿色营销[J].经营管理者,2010,16.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低碳创意设计面向
在全球反思经济模式的今天,“低碳”日渐成为当下最为关注的话题,是新时期关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世界性共识。由低碳理念引发的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不但是未来世界发展的大方向与主旋律,更成为全球经济、生活的必然趋势与新支柱之一。低碳理念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以特定且相关的学术理论为基础,更需要具体与取向明确的实践活动予以转化。而创意设计作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具有着“与生俱来”的低碳面向,并通过其学理内涵与特质的低碳价值取向,以独创性的低碳造物活动,具体化、物质化的践行方式诠释着低碳理念,进而成为推动与促进低碳经济科学发展与构建低碳健康生活的重要力量和必要依托之一。
一、 低碳理念的界定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止无休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经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也因此,各国曾呼唤“绿色GDP”的发展模式和统计方式)。?①面对此情此景,关注、倡导与践行低碳的理念呼之欲出,并日渐成为共识。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的涵盖领域较为广泛,包括了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其中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其核心内容。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旅游、低碳艺术、低碳音乐、低碳人生、低碳生存主义等多个领域。“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
二、创意设计的解读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愈演愈烈,创意设计同“低碳”一样,可谓是当下中国乃至世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综观世界各国,创意设计及其产业越发达,人们的生存品质就越高,经济就越强,综合国力发展的速度也就越快,二者是成正比关系的。
创意设计,简而言之,它是由创意与设计两部分构成,是将富于创造性的思想、理念以设计的方式予以延伸、呈现与诠释的过程或结果。在我国,“创意”的概念源于英文形容词“Creative”的翻译,愿意为“有创造力的、创造性的、产生的、引起的”等,其名词“Creativity”可以翻译为“创造力”,或“创意”。毋庸置疑,创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活动,是创新的意识与思想。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点子”、“主意”、“想法”,如此等等。因此,创意是一个相对“大众化”、“民主化”的语汇,其活动往往表现为一种普适行为——人人可为。
当然,并非所有的“创意”都是向上的、积极的与有价值的。正如“发明”被划分为有用发明和无用发明,“创意”也可区别为“有价值创意”与“无价值创意”。比如,用玻璃做成的马桶是创意,但是却不太可能有人去做,因为这种创意在人们看来没有价值。所以,衡量一个创意价值与否的一个前提就是创意的结果要得到目标受众的价值认可。
设计,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设”意味着“创造”,“计”意味着“安排”。现代我们所用的“设计”一词来源于英文Design的翻译,基本词义是“图案”、“花样”、“企图”、“构思”、“谋划”等,词源是“刻以印记”的意思。如果从字面训诂,设计就是“设想”和“计划”,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创造性活动。它具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的目的性,二是活动的创造性。根据2006年国际工业设计
[1][2][3]
联合会(ICSID)的设计定义,设计的创造性活动,其目的是为物品、过程、服务以及它们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构成的系统建立起多方面的品质。因此,设计既是创新技术人性化的重要因素,也是经济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
创意是人类的创新设计思维的一种能力的体现,它是思想和意识或者理念的更新和创新,它是设计活动的思维原点与起点,是设计最为直接的基础要素;而设计是创意的具体实施与物化架构,是创意价值实现的重要依托。[](P)优秀的设计需要优秀的创意为基础,而精妙的创意更需精妙的设计予以“架构”,并促其价值实现。[]
三、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创意设计的支撑与保障
低碳理念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达成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和面向的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活方式,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等。[](P)低碳理念的达成需要相关政策的关注与引导,需要人们积极的配合与践行,更需要来自学科、技术领域的针对性理论和可操作性实践的支撑与保障。而创意设计所从事的是以满足人类需求为目标,以改变人类生存方式为手段(内容)的创造性活动。[](P)创意设计所包含的产品设计、广告设计及建筑设计等专业学科门类,正是低碳理念得以实现与贯彻所必须依托的重要而具体学理诉求。同时,低碳,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与“绿色GDP”。
“低碳理念”与“创意设计”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和年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
创意产业:又叫创造性产业等。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和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最早意识到了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它正从自给自足的能源供应走向主要依靠进口的时代。[](P)
四、低碳界定与拓展了创意设计内涵与实践面向
首先,创意设计是一门时效性的学科,它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P)特定的理念与经济模式会赋予创意设计以新的内涵、面向及方式。低碳理念与经济模式是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的,较之其他理念与经济模式,必将对现有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提出特定的新诉求,从而有助于该学科内涵与实践面向的丰富、拓展与完善。以最为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创意设计——工业设计为例。在工业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创意活动是以“顾客需求”与“企业效益”为面向的。 [](P)而在低碳经济时代,工业设计的价值取向与目标则应调整为“生态”、“环保”与“绿色”;实践面向也应因势利导地有所转变,即所谓的“R”,R:即减少原料(reduce)、重新利用(reuse)和物品回收(recycle)。由其所带来的物质与非物质成就及其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都必须兼顾、围绕“低碳”的这个主题。
其次,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是设计学科重要组成,而设计学科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模式是动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模式嬗变而不断发展、丰富与拓展的。[](P)构建低碳理念的创意设计理论与实践正是这种动态特征在新经济模式下的积极响应。在低碳理念模式下,诸如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体验设计等新型创意设计理论应运而生,创意设计的面向与实践也因之不断地得到拓展和更新,这正是设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所必需的。就创意设计的纵向发展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创意设计可以解读为人类的造物活动。[](P) “人”是造物活动的核心,造物过程中的物质与能源的消耗是以满足人的需求与企业效益为价值取向,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是处在外围与次之地位。
五、结论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模式 经济转变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是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上还以传统模式为主,过度追求经济水平的增长,以至于当前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过度消耗、浪费等资源问题。面对这些现实,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积极制定一些策略,加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力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而是要求从观念、产业结构等许多方面入手。笔者在以下内容中就从低碳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出发,展开探讨,分析低碳经济的内容,以及未来转变的方向。
一、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性
经济这一概念是和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从人类社会产生开始,人类其实就进行了各式各样的经济活动,人类的发展模式也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着,比如从原始的依靠自然获得食物和生存,到现代的依靠劳动和生产获得更好但是生活,都是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现代推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作为最新且最为世界推崇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于上世纪末期,在一些国际会议颁布的许多文件中就包含着这一思想的内涵,在出版的一版名为《生态经济革命――拯救地球和经济的五大步骤》一书最早对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但对这一概念首先进行阐述,并被确定下来的是在21世纪初期,由英国出版的《能源白皮书》中,在该书中,英国针对能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主张发展与环保并重的思想。
我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积极参与到世界范围的环保工作中,从很早就是开始尝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提出“3R”理念,并且在之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一系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会议上,都全面阐释了低碳经济的理念,要求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切实贯彻低碳的理念,让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总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包含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消费、低碳城市、低碳生活等一系列新内容。它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大范围研发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大规模使用再生能源和低碳能源,建设低碳社会,维护生态平衡。这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改造,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创新,是人类进入工业化高潮之后的一种必然选择,是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
(一)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低碳经济所追求的并不是单纯的利益,而是要求多个方面并重。而在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中,经济就是应当追求GDP等,但在科学发展观中则发生了变化,在科学发展观中,更多的是要求经济发展的情况下,追求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坚持这一发展理念,最为主要的就是在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逐步确立低碳经济理论
传统经济的发展理论注重的是投入获得产品,只有通过不断地投入才能获得经济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生产者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投入。而且在传统的理论中,自然界的能源、环境并不是一种商品,其是天然性、流动性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经济理论中,自然资源和生产环境并不是生产要素,而是一种可以自由索取的物质,这是一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论。
新的低碳经济理论则主张在资本投入中,不但有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同时也有自然资本的投入,并且将环境要素必须内化到经济活动过程之中。在分配理论中,自然资本同样参与社会剩余产品的分配。低碳经济理论的创新,是经济模式创新实践的科学概括;反过来又使创新的低碳经济理论进一步得以完善,成为新的经济科学。
(三)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通过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快速集中了经济力量,促进了工业、农业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例如,能耗大、污染重等问题次第出现。此时提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要求资源在使用方面保障节俭,尽量实现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以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方式
针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从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发展清洁能源
针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过大、污染严重的问题,必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保障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少出现污染的问题,比如风能的利用和开发。另外,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要切实做好能源污染物的处理工作,比如对废水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出去,排放的废水一定要符合相应的标准。
(二)发展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低碳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它的目标是尽量减少废物,将园区内一个工厂(企业)产生的副产品作为另一个工厂(企业)的投入,或将原材料通过废物交换实现循环利用,清洁生产手段,最终实现园区污染的“零排放”。这就需要建立绿色技术和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生产技术体系,对传统产业生产体系进行改造。传统的石化、钢铁、煤炭、机械等产业往往都是以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率。
四、结语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极为重视的环节,但是基于我国当前的发展形势,要想真正全面的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还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
(作者单位为山西西山华通建材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罗峰(1979―),男,山西介休人,助理经济师。]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旅游业;低碳化;研究进展;低碳旅游
一、背景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旅游业的碳排放量约占碳排放总量的5%,2035年以前约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同时,人与人、人与环境等不同的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断地出现。随着低碳经济在全球各国、各行业的蓬勃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中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理念也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启示。各国政府正大力推进以节能、减排、降耗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以节能减排为特征的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新途径。
二、国外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
(一)旅游业碳排放量测量研究
碳排放的测量是为了给行业低碳化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谢园方等在对GhislainDuboi、PaulPeet、SabinePerch-Nielse、MurrayPatterson、等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后,总结出国外的碳排放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旅游目的地、碳排放税三个方面,应用于旅游业的碳排放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法、“自上而下”研究法、“自下而上”研究法。
(二)旅游业能源结构调整研究
必须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化石能源的比例,增加清洁能源的比例,以控制与降低碳强度。StefanGossling、SusanneBecken等学者指出旅游业的能源结构对全球的气候环境有一定的影响。美、英、日、德等发达国家已立案并投入资金研发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源等替代性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以应用于旅游业的住宿、交通、娱乐等服务与生产活动中。
(三)旅游业减排经济手段评估研究
征收碳税是发展低碳经济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之一,研究显示交通部门征收燃料碳税对旅游业交通部门的低碳化起到不同的效果。RichardSJTol使用国际旅游流仿真模型研究得出航空燃料征收碳税对中等距离的航班的影响很小,而对高排放的长途航班与短途航班的影响稍大。KarenMayora等研究指出如果用碳税代替登机税的话,在相同的收入水平下,航空业的碳排放会不增反降。因此,碳税方案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ChengFLee等在灰色理论和投入-产出理论的基础上,运用模糊目标规划方法构建模型模拟了三种碳税方案下碳减排的力度和经济影响,以预测碳税实施效果。
(四)减排技术研究
低碳技术的应用标准是技术发展成熟度、研发成本与应用潜力,各国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各有侧重。如日本是光伏发电技术领先于世界;欧盟的发展重点是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及二氧化碳捕集运送与贮存方面;美国的发展重点是太阳能、生物燃料以及照明技术等方面。
(五)公民低碳意识普及研究
公民低碳意识的普及是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的关键。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等先后指出旅游者对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负有一定的责任,需要对其在旅游交通、住宿、游玩等选择行为上做出引导,建立政策保障体系。
三、我国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研究现状
(一)低碳旅游特征研究
旅游企业生产及旅游者消费活动的低碳化,以及关注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和谐是低碳旅游的两个重要特征。因此,低碳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需对旅游活动过程计算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为目标,降低能耗与减少污染。
(二)低碳旅游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低碳旅游的理论基础绝大部分是依托在生态足迹理论、循环经济理论、脱钩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成果之上,这为低碳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保障。刘嘉龙在旅游区生态循环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区低碳运行与生态可循环模型。侯文亮等使用一个“塔形”图,说明了低碳旅游、低碳旅游者、低碳旅游产品、低碳旅游景区的关系。
(三)减排技术研究
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规范的技术体制将是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刘啸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提出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碳源排放量的测算研究,能够推动减排技术的研究。张德英、蒋清文、刘武琼等提出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决策树法等碳源排放量测算的研究方法。
(四)景区低碳化发展
景区自然资源的脆弱性,交通工具、游玩活动项目对化石能源高依赖性,使得近年来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李德山、黄文胜、汪宇明、刘通、张海霞、汪应洛等提出景区低碳化发展的具体内容。一是编制低碳建设专项规划,发挥低碳旅游规划理念。二是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三方面分析景区的整体效益,构建景区低碳GDP评价体系。三是生产过程注意对能源结构的调整,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研发节能减排技术;注重对低碳旅游产品的市场开拓。四是倡导低碳生产与消费,营造低碳旅游软环境。五是建立碳补偿机制,对碳补偿行为进行引导。六是景区之间建立合作联盟,相互交流与分享减排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酒店业低碳化发展
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来源包括能源消耗、垃圾释放和制冷剂泄露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是消耗量和排放系数,酒店规模对碳足迹的影响受到了环境温度等其他因素的扰动。因此,在酒店建筑、酒店用品、服务过程、生产管理过程中做到节能、循环是酒店业低碳化发展的关键。
(六)旅游交通业低碳化研究
旅游交通业碳排放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占有比较大的比例,因此,调整交通业能源结构、创新交通布局模式、倡导公共交通是交通业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渠道。王润等提出了T0D(公交主导发展模式)模式,倡导空间的紧凑、环境改造、功能重构,远距离采用公共交通,近距离采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蔡萌指出通过建设生态停车场,使用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等低碳旅游交通工具,道路改造等途径,发展低碳旅游交通。路紫等提出建立连接景点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逐步减少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
(七)低碳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低碳理念培育研究
旅游者与当地社区居民的消费、生活观念与行为的发展是旅游地的旅游低碳化发展的关键。路紫等提出设计合适的碳计算器,让游客了解旅游活动带来的碳排放量及影响,引导游客旅游消费活动的碳补偿活动;利用宣传手册向游客普及低碳旅游的知识,利用名人效应推广低碳旅游理念。林震等提出依靠政府引导作用,进而通过市场调节,使得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影响居民的消费习惯,最终改变城市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从而在全社会树立低碳观念、营造低碳氛围。
四、讨论与展望
国外的研究重点是对旅游部门生产活动过程中碳排放的测定,主要集中于交通、住宿部门,而对景区、旅游者碳足迹的研究相对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节能、开发新能源、技术支持、城市低碳化发展、碳补偿等方面,研究揭示了我国旅游业低碳化所面临的发展问题。第一,理论基础薄弱。第二,发展路径选择较少,出现各个旅游地具体实施措施类同的情况。第三,研究地域范围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第四,关于发展低碳旅游的经济效应理论模型以及实证研究不足。
随着旅游业低碳化的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过度利用,缺乏新能源、节能减排新技术研发的人力与资金支持,低碳软环境营造力度弱,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旅游住宿、餐饮、交通、娱乐设施的能源结构调整成本高等难点问题。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未来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形成热点:
第一,旅游业减排目标研究。可以借鉴已有的碳排放研究方法,如过程分析法、投入产出法、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排放系数法、生命周期法、物质流分析法等,对我国旅游业的碳足迹做出分析,并进行碳减排测算,从而分析旅游业的碳减排潜力,制定出旅游业碳减排目标。
第二,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政策保障体系研究。我国政府先后通过了《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需要更进一步从景区、交通、酒店、餐饮等角度出发,研究碳排放监测统计和监管体系、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非商品能源激励措施和力度。
第三,减排经济手段研究。旅游业的碳税实施需要通过碳税方案的预测,以确定实施何种碳税方案,或确定碳税手段在旅游业的可行性。
第四,减排技术与能源结构研究。借鉴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再利用技术、绿色消费技术、生态恢复技术等已经应用的低碳技术,加大旅游业低碳技术研发力度。以改善依靠化石能源的能源消耗结构,控制与降低碳排放量。
第五,合作模式研究。增强我国与发达国家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交流合作,促进地区、企业、旅游组织之间开展经验、能力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第六,人口规模控制研究。Yoichikaya、MichaelDalton指出人口规模是影响旅游业碳排放的重要影响因子,人口越多,碳排放量越大。因此,旅游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可以对景区接待、住宿接待、交通工具使用的人口数量控制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家减排与低碳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
2、谢园方,赵媛.国内外低碳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人文地理,2010(5).
3、SusanneBeekena.DavidGSimmonsb.ChrisFrampton.Energyuseassociatedwithdifferenttravelchoices[J].TourismManagement,2003(24).
4、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1).
5、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13).
6、,黄继华,莫延芬,杨桂华.昆明市四星级酒店住宿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J].旅游学刊,2010(3).
7、王润,刘家明,田大江.基于低碳理念的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以福建省平潭岛为例[J].旅游论坛,2010(2).
8、路紫,蒋清文,刘武琼.环京津休闲旅游带低碳旅游经济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
9、林震,费衍慧.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低碳城市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0(16).
10、刘啸.北京世界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旅游低碳化策略[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
相关问答
发展木材工业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1浅析木材工业发展的现状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一位,木材人造板生产国及消费国,还是第二位木材消耗国,木材行业发展趋...
[回答]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计量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1、中国货市需求函数实证研究.2、货币超发的实证研究3、存款准备金率变化的影响4、货币需求...
另外,学校还设有专门的环保橱窗,定期向学生们宣传环保知识,配合学校的环保教育工作;校团委将黑板报作为宣传环保的前沿阵地,经常组织各年级之间开展以环保知...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修改:1、重新表述:将知网查重报告中的绿色部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述,尽量避免使用与原文本相同的表述方式。这有助于减少重复率,同...
[最佳回答]我只能帮你一篇数学论文“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是一种只有一个面,一条线的曲面.数学历史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人曾提出,先用一张长方...
因为新发展理念内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涵盖各个领域因为新发展理念内涵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涵盖各个领域
[最佳回答]参考资料:自创,我国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正在逐步成为百姓消费的热点.商家在捕捉卖点、寻求商机炒作过程中,更是将无公害农产品...
[回答]满意回答2010-12-2119:57以前我对低碳是毫无了解,所以台灯先生总是“整夜未眠”。冰箱伯伯每天都得撑着睡觉。可是,自从学校和各处开始宣传“低碳”...
科技小论文——警惕全球变暖最近这几年,大家觉得天气一下子就变热了,原本凉爽的秋天现在几乎要到10月下旬才开始,8月份最热的天居然达到了40度以...
共享经济又被称为「协同消费」。当中的「协同」概念在1978年由两位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共享经济的主要概念是闲置资源的再利用,透过分享以充份善用闲置资源,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