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国家倡导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古诗词篇目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增多的趋势。但在现实中,大部分小学生不喜欢阅读古诗词,古诗词教学因此成了教学难点之一。语文教师必须寻根溯源,找到问题的症结,努力实现古诗词教学的突围。
突破古诗词教学僵化模式
古诗词教学常规方式首先是字词解读,咬文嚼字似乎是古诗词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往往这也成了扼杀学生学习热情的一个环节。诵读无疑是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但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之后诵读,还是诵读后再讲,也成为困扰一些教师的难题。一切从实际出发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例如小学生对古诗词的内涵体悟能力有限,教师就没有必要对经典中的疑难词语大动干戈。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三衢道中》为例,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就能轻松认知:首句交代了出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次句点出了出行的地点“山行”,第三句写山行时浓郁的绿荫景象,第四句写悦耳的黄莺鸣叫声,这些都赋予了三衢山无限的生机与意趣。反复诵读,学生便可感知该诗的明快自然和生活韵味,继而体会诗人所抒发的对旅途风物的热爱之情。因此,对于一些字词可不必“斤斤计较”,不必纠结于“小溪泛尽”的“泛”是溪水“泛滥”还是溪水“退尽”。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古诗词教学中适当简化字词方面的学习,能呵护学生对古诗词的“自悟”之乐。至于中学阶段,在有能力有时间有兴趣的情况下,再对经典字句细嚼慢咽,则可以另当别论。
科学合理地选择诵读文本
诵读是少儿古诗词学习的传统方式之一,事实证明,这也是提升小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不妨大力推广。而对于小学生古诗词诵读教学所选篇目,不妨奉行“拿来主义”。“拿来”的原则之一就是要有所选择:应选取思想、主旨积极健康,符合学生情感认知、有助于学生成长的古诗词。时下古诗词诵读教学已延伸至课本之外,这对任课教师的选择能力也是一个考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被舍弃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文本,不一定不好,只是可能不太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涉及的是认知时间或者说认知阶段的切入问题。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句子让小学生诵读,有可能是在教他们“学坏”,尽管教师会反复强调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身世遭遇。其二,要注意难度上的权衡。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差异,教师不能单凭自己的好恶或者道听途说,不进行科学论证就将某些古诗词灌输给小学生,一刀切是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大忌,这种行为会严重扰乱学生对诗词认知的秩序和节奏,让他们对古诗词望而却步、敬而生畏。比如,拿应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李商隐的《锦瑟》、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篇目让小学生学习,于文字、于情理都不合适,只迎合了部分教师的口味,这样的做法需要摒弃。
大胆打破教材的桎梏
小学生古诗词诵读内容需要“海纳百川”。目前小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很多古诗词经典篇目,但局限于一本教科书的古诗词选择未免视野过于狭隘。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经典之作浩如烟海,古诗词诵读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丰富的诵读资源作为保障,大凡符合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的优秀作品都可以作为教材的补充。各个版本的教材都可以作为参考书,但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版本,除部编版外,人教版、鲁教版、粤教版、沪教版、苏教版等老版本教科书中的古诗词篇目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库,教师不妨大胆取舍,合理补充。
要超越应试教学的视野。在应试教育仍然硝烟弥漫的今天,能将古诗词诵读教学真正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的实属凤毛麟角。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需要教师的魄力与远见,需要真正的教育情怀。
拓展丰富古诗词教学活动
日常古诗词诵读活动中,学生们的生命姿态如何?仿古的服装,木讷的表情,生硬的腔调,整齐划一的动作……这是常见的中小学古诗词经典诵读的场景。某些学校一味追求光鲜的外表、华美的布景、宏大震撼的场景,却忽视了古诗词经典真正的精神内涵。
课堂上古诗词教学活动的主打形式是用眼看、用嘴读。其实古诗词“诵读活动”不应止于“诵”与“读”本身。为使古诗词教学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要在形式上有所开拓。学校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广播站、校报、班刊、校刊等渠道,开辟诵读园地,营造古诗词诵读的氛围。
各学校也可以开辟第二课堂、社团课程或者活动课程,拓展丰富古诗词教学形式。比如:请学生围绕古诗词的某一课题开展论证研究,并写出小论文、小报告;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节日及风土民俗的诗词;就涉及的古诗词诵读内容开展文化之旅,组织学生游览名胜古迹,挖掘蕴含在古诗词中的历史与文化内容;根据古诗词编写课本剧并由学生演出,然后开展评论活动;还可以寻找与古诗词相关的影视作品并组织学生观看鉴赏;成立文学社团,创办属于学生自己的刊物;开展古诗词诵读文学讲座、阅读分享活动,等等。
各学校也可以大力开展与古诗词相关的主题活动,如演讲、读书会、诗会、知识竞赛、国学讲座、辩论、汉字书写、成语大赛、情景表演、即兴创作等。实践证明,这些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充分享受参与的过程和发现的快乐,从而使学习发生在“润物细无声”之中。(高华)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一个令老师感到比较头疼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年青人对古诗词兴趣不大,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然而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诗词,又绝不可因此废弃,所谓“无古不成今”。我在多年的教学中感觉到,只要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激发兴趣,启发思维,做到推陈出新,赋予古诗词以新的含义,那么教学是可以取得成效的。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古诗词教学与现代诗歌一样,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个体。但古诗词因其语句高度凝练,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意蕴深远,理解难度大而让有的学生望而生畏,因而了解作者生活、个性、写作背景对于理解古诗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行路难》是作者李白人生不如意的真实写照,读完这首诗,我们可以用一个“涩”字来形容读诗的感受。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我们必须了解李白这个少年天才诗人。正因为他少年学而有成,所以一心想像谢安、管仲、张良一样能够为国所用,成就大业。但也正因为他的天才身份,得罪了权贵,遭馋毁被迫离开长安。这首诗一方面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另一方面也倾吐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对未来仍就充满幻想。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从现实写到未来,由今天远溯到古代。所以,要理解全诗,就必须了解李白坎坷颠沛的一生。
二、淡化分析,反复吟诵
吟诵可以使鉴赏者感知诗词的音调美和诗词中特定的意境,吟诵得多了,还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像“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样的诗句,不吟诵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美蕴的。对古诗词,大可不必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解,更不必译成现代汉语,教师只需指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进入诗词中的意境,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即可,至于其中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领悟。
三、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果真如此,定能提高悟性悟性。
总之,我以为,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品评、朗读、背诵。通过品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可以期望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只有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只有达到意境与意匠的结合,才能更深地懂得诗歌。
相关问答
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
写毕业论文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的过程,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题目非常重要。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因此是一...
挺好学的,写几句诗句的分析挺好学的,写几句诗句的分析
[最佳回答]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自然界中多姿多彩的花既是其一,他们在诗人的笔下也是各具风情,浅吟低唱,你能感受到诗...
1、如果要标在文中,只能如下:陈子昂在送友人出征时写到“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送魏大从军》)。(如果后面有其他的文字,注释部分是不能放在下一句...1...
[最佳回答]1、如果要标在文中,只能如下:陈子昂在送友人出征时写到“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送魏大从军》).(如果后面有其他的文字,注释部分是不能放在下...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
论文中大量引用诗句会被算进重复率的。查重率的具体概念就是抄袭率,引用率,要用专业软件来测试你的文章与别人论文的相似度,杜绝抄袭。基本就这意思。一个是...
撰写论文,引用古文,一些长句,要注明出处。短句则无需注明出处。注明出处,就是你引用了谁的文章或是转载了哪句话都要写明原作是什么时代之人或原作者是谁。...
1.我们在该论文完成时就需要提前先查重一遍,根据生成的查重报告修改。一般被标为红色字体的语句就是需要修改的,我们只需要将这些段落中的文字用近义词替换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