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司马迁》(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刘银昌 著

中华书局要出一套“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选取一些在历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以文学的样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觉得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先贤人物,一直以高大上的形象存在于典籍之中,让人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以文学性的形式、通俗的语言,将这些人物的言行、形象凸显出来,使其在当下社会产生更加积极广泛的影响,在目前这种阅读境况下,是颇有必要的。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我是学中文出身,从事先唐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中文,是为了一个文学梦。但我研究生之后的学业,却逐渐向研究型偏移,与文学创作渐行渐远。对文学创作,我一直有个梦想。

于是,当朋友征求我要不要接下“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中《司马迁》的写作时,我几乎不假思索就答应了。

痛苦于是开始了。文学性的表达,远非我一开始想象的那么简单。因久于操作“学术语言”,感觉自己写出的句子毫无质感。再加上一开始对本选题的读者对象理解偏差,以为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历史故事,竟然将初稿写成了“儿童文学”。

当我还在对自己通俗易懂的文字感觉良好时,编辑发来了对稿子的意见:不要写成儿童文学,要有历史感,就像试写的“受命”一章。

“受命”一章,是我接到任务后试写的文字。之所以先写这一章作样稿,是因为在大学期间,读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记述父亲司马谈临终的情节,深深触动了我。所以,在试写这一章的时候,我沉浸其中,有一种自己能认可的代入感。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我自信地认为,结合我对司马迁的了解和阅读《史记》的体验,就能将司马迁生动地刻画出来,使之跃然纸上,成为一个从历史中走来的鲜活生命,而不是一个存留在典籍上的文字符号。可是,我越往下写,发现这种“刻画”的难度就越大。可能是因为长期阅读体制内的“规范的”学术论文,那种枯燥的平面化的文字磨蚀了我对世界的表达能力,也可能是我已经习惯于操用一种千人一面的论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逻辑思维,以致当我试图转换表达的频道写出我的语言时,我发现它很少是自然涌现的,而更多是拿捏、推敲甚至是硬往外挤出的。

所以,在初稿被编辑提了大量修改意见后,我决定把稿子冷冻一段时间,自己也静一静,好让自己从语言的焦灼中走出来。

当然,由于出版周期要求,这种冷冻也不可能持续太久。立足历史事实,不脱离历史背景,在行文之中呈现历史感与人物的历史精神,绝不背负“儿童文学”的包袱,成为我修改初稿的原则。在修改过程中,我重新斟酌了一些词汇,使之更符合汉代的语言习惯;改写了作品的开头,力求不枝蔓且富于历史视域;修改了几处不符合司马迁生平年表的叙述;最后一章“退隐”,几乎是重写一遍。

把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用文学的手法表现出来,目的当然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之在了解史实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学审美的体验。这种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文字,创作难度实在太大,犹如一个人戴着镣铐跳舞,既要跳出节奏和美感,还要警惕不要触碰史实的镣铐。有时候,戴着镣铐也能跳出一段优美的舞蹈,但这舞蹈似乎又太圆滑,近乎一段技术性的操练动作——舞蹈的内核缺少灵魂。所以,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仅要忠实于历史事实,要富于文学色彩,还要有一个内在的灵魂。这个灵魂,就是作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是阅读体验与作者自身经验的结晶。

为了这个灵魂,我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灌注其中,争取写出自己理解的司马迁。与学术论文不同,文学作品一般比较忌讳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夹带私货贩卖自己的议论,而是要通过作品中人物的一言一行甚至环境渲染来暗度陈仓。因此,考虑到司马迁的时代,士人们多有强烈的建功立业留名后世的思想,司马迁本人也念叨“君子疾夫没世而名不见称焉”,我决定对这种思想做一点缓冲,以表现晚年司马迁修史阅世带来的超然境界。

在重写“退隐”一章时,我有意安插一位有道家色彩的隐士与司马迁对话,主要就是为了与他强烈的留名后世思想做平衡。这种安排当然是一种文学虚构,但符合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推崇道家乃至司马迁也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这一史实。可能是出于其他考虑,编辑最终将司马迁与隐士的对话做了删节。比如删除了以下的文字:

“先生不觉得避居山中,犹如草木,虽得永年,终为消陨吗?”司马迁问。

老人看了一眼篱墙外的秋草,说:“足下一定是儒生出身,看重身后之名。老朽不做如此看。身为主,名为宾。令名可以修身,身存方可享名。身且不存,名将安附?身为枯骨,纵享盛名,枯骨能开心否?枯骨是己身否?故曰:不若长生久视,颐养天年。”

司马迁没有再和老者探讨身体、生命与名声的问题。但他觉得老者说的也有一定道理,而自己却实在无法打消留名后世的念头。

对于生命价值的看法,即人生观,本是因人而异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年少无知时的人生追求,和年过半百以后对人生的看法,自然也可以有很大不同。到底哪一种对生命的看法是正确的呢?并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所以,司马迁年轻时留名后世的想法,又焉知其没有变化。隐逸老者追求健康长寿而淡泊名利,也有其合理的存在空间。本无正确与错误,万物静观皆自得。更何况,司马迁本人,还是一个巨大的矛盾体。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

一切伟大的人物,都蕴含着巨大的矛盾。能否将矛盾统合于大致的和谐之中,是庸人与伟人之间的分水岭。司马迁自幼抱负极大,但一生命运多舛,内心深处的矛盾纠结,在《史记》行文中时有流露。他最终忍辱负重,承受住信仰坍塌的痛苦,竭尽一生,做了一件效仿孔子、承继父亲遗命的事情——撰写《史记》。

一生只做一件事情,他最终成功了。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史记》成就了司马迁。书,成为正史的典范。人,成为千秋史圣。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史记》(中华经典藏书)

出于出版的需要和编辑职业的标准,《司马迁》出版后的文字,与我的定稿之间,还有一些小的出入。有些文字的修改,与我的初衷有些背离,甚至不太符合《史记》学的常识。如能再版,我希望对这些小问题做出修订。

尽管我侥幸获取高校教职,但我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脑力劳动者。我喜欢阅读,喜欢思考,喜欢私下里与朋友、学生聊天,也喜欢讲课,但却不太喜欢书写。很多问题,自己想明白了,能够在内心让自己信服,也就算了,最多是将自己想通的问题,口头与大家交流。

今后,我要痛改前非,不能只吃桑叶不吐丝,要把自己吸收别人的知识、思想,经自己思考之后转化的“成果”,勤快地用文字的形上表达出来,和更多的人分享我的思考。

《司马迁》对我来说,只是一个开始。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把学术研究成果,换一种大众乐见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去。为社会大众写书。

不能只说自己了。

对于司马迁,你可以不认可他描述的史实,不赞同他的观点,但你不能不钦佩他的文字。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是一种有温度的历史描述。《司马迁》可能并不能为你提供一个完整的司马迁形象,也不能为你提供一把解读《史记》的金钥匙,但是,它有可能为你提供一种走近史圣与《史记》的方式。

(刘银昌,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司马迁》作者。)| 拓展阅读:

极身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 读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商鞅》

如何带领小读者触摸到历史的温度 | “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的作者们这样说

《中华人物故事汇》:可靠可信 可读可颂

7月5日登上新闻联播的“中华人物故事汇”,究竟是怎样一套书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扫码进入中华书局官方旗舰店购买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套装(第一辑·15册+第二辑·20册)(统筹:陆藜;编辑:思岐)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司马迁:伟大的历史学家与文化巨匠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公元前86年),字子长,汉朝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也是《史记》的作者。他的生平和著作不仅对后世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全面探讨司马迁的生平、成就及其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一、司马迁的生平与背景

司马迁出生于汉朝的一个官宦家庭,其父亲司马谈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曾任太史令,负责国家的天文历法和历史记载。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司马迁的历史研究奠定了基础。年轻时的司马迁聪慧过人,广泛阅读古今典籍,尤其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二十岁左右,司马迁开始了自己的游历生涯,走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亲身体验了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这段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也为他后来的历史写作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然而,司马迁的命运在公元前99年发生了剧变。当时,他因替李广利辩护而遭到宫刑,这一惨痛的经历使他深感人生的无常和历史的沉重。但正是这段经历,使他更加坚定了写作《史记》的决心。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二、《史记》的创作与结构

《史记》是司马迁最重要的著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纪传体通史。它的创作始于公元前91年,历时十余年,最终在公元前86年完成。全书共130篇,分为“本纪”、“表”、“志”、“列传”四部分,内容涵盖了从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本纪 :记录帝王的事迹,包括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着重于政治和军事。 :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时间关系,方便读者理解历史的脉络。 :对经济、文化、天文、地理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记载,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列传 :是《史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记录了众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事迹,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展现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历史风貌。

司马迁在《史记》中采用了生动的叙述方式和细腻的描写,使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而立体。他不仅关注历史事件本身,更关注事件背后的人性和情感,这使得《史记》在历史著作中独树一帜。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三、司马迁的历史观与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历史观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史”的重要性,认为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记载,更是对人类道德和智慧的总结。他在《史记》中提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深刻表达了他对生命和历史的理解,强调了历史的价值在于对人性的反思。

在写作风格上,司马迁的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对比和比喻,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例如,在描写项羽与刘邦的斗争时,他不仅记录了事件的经过,还深入剖析了两位英雄的性格和命运,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四、司马迁的影响与后世评价

司马迁的《史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它不仅是后世史学家的重要参考资料,更是文学创作的宝贵财富。许多后来的历史学家,如班固、范晔等,都受到《史记》的深刻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历史观和写作风格。

在文学领域,司马迁的叙事技巧和人物刻画对后来的小说、戏剧等文艺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蕴含的丰富人性和深刻哲理,使得《史记》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学经典。

在现代,司马迁被誉为“史家之绝艳”,他的历史观和写作风格仍然被广泛研究和借鉴。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流传甚广,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影响到世界各地的历史学者和文化爱好者。

关于司马迁的论文 走近“史圣”的另一种方式——《司马迁》完稿后的一点感想

五、司马迁的精神遗产

司马迁的生命经历和创作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他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依然坚持追求真理和历史的使命,展现了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司马迁的执着与坚持提醒我们要珍视历史,重视文化的传承。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为后人开辟了一条通向历史真相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学者和文化工作者。

六、结语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伟大人物,他的成就不仅在于《史记》的创作,更在于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视角。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化巨匠,司马迁以其卓越的才华和不屈的精神,谱写了一部辉煌的历史篇章。无论是在历史研究还是在文学创作上,司马迁都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真理。

参考文献

《史记》相关历史研究论文历史学家对司马迁的评价与研究

这篇文章以全面的视角探讨了司马迁的生平、成就和影响,适合在今日头条发布。希望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相关问答

求一篇关于《史记》列传方面的1000字论文?

关于《史记》思想性的几点思考传统观点认为,《史记》是一部有着丰富人民性的著作,并认为司马迁的思想是与封建正统思想相对立的。这种观点的最大缺陷是割离了...

【求一篇历史反思1000字】作业帮

[回答]可能没有1000字那么多,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光辉而又艰辛的80年历程.“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济南出版社不失时机地向广大读者隆重推出国内资深党史...

司马迁写史书把黄帝内经载入史册之中了吗?你怎么看?

中国第一部通史,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没有明确提到,收入《黄帝内经》,究其原因,是因为可能成书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到司马迁(前145~约前87年)的时代,...《...

想了解孔子生平,哪些书籍值得一读?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言行事迹,见于《论语》《孝经》《孔子家语》《礼记》和《左传》等书。他生前做过鲁国的大司寇,然而并不得志,未能行其道。故而周...

史记和汉书的区别?_作业帮

[回答]《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而《汉书》则是班固所著.《史记》和《汉书》无论在历史观点、语言风格或体制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1)司马迁作《史记》,虽以...

你认为研究历史难吗,你是如何理解“历史”的?

谢谢你的提问。研究历史当然不是很容易。因为,历史有很多问号需要我们去解答,这就是研究历史的必要。如果历史是一个乘法口诀表,还需要研究吗?我们今天知道...

史记的价值有多大?为什么现在关于史记的质疑越来越多?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宋...

有哪些抒发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诗歌?

祖国之秋作者曹宇翔今日你徒步走进秋天的广场深秋了,天已转凉,菊花开放风把四个湛蓝的湖泊运向空中空中,缓缓驶过云霞船队空中,雁翅...我是中国人我...

想写出历史领域的优秀文章应该看哪些书?

前提...是按时间来的断代史?是按学科来的美术史,工艺史?是按对象来的人物传记?还是描写某个历史场景或事件?在不清楚上述问题答案的前提下,我尽量按照自己浅薄...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的作文该如何写?

新一轮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即将开始,报考教师资格证的考生这几天都在发奋备考,相信楼主亦是如此!在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笔试科目中,写作题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