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我选择10天来云游!
还是在2015年春节,和基友云游到贵州平塘,看完世界上正在建造的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后,返程时在路边不经意间看到一块斜插着的提示牌,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两个字“天坑”,当时疲惫不堪,犹犹豫豫了好一阵子,最后也没进去看。
回到西安,偶然上“度娘”查了查,发现我们错过的绝对不是村里小伙子和姑娘谈恋爱的普通场所,而是喀斯特地形最壮观的景色,学术名叫“岩溶漏斗”的地貌,也就是俗称的“天坑”。而且,这还是世界上比较原始的一个未经开发的天坑群。整整一年,都因为这群坑而微微感到有些郁闷。
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今年的云游定下了第一个主题:找坑!
从两篇学术论文谈起
基友是搞学术的“伪科学家”,我是致力于写科技报道的“假记者”。
两个“专家”碰到一起商量云游攻略,第一件事通常是从阅读学术文献开始的。于是,上中国知网搜索文献,追根溯源、刨根问底,终于找到了两篇最有代表性意义的论文:中国岩溶界前辈朱学稳先生的《喀斯特天坑略论》,以及英国岩溶学者Tony WALTHAM的《2005年中国天坑考察报告》。
当基友还在通宵达旦、苦逼加班、积攒时间、等着去耍的时候,我已经愉悦地开始了在一篇篇学术论文中的“云游”。朱学稳先生的论文,是一篇长长的关于“天坑”起源、分类、形成等的综述,从这篇学术论文中,基本得出以下4个结论:
第一,全世界最壮观的天坑,基本都在中国西南的重庆、四川一带,距离西安,一般只有1天车程。第二,每一个天坑下面,都有一条汹涌的地下暗河,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就是靠这进行的。第三,你看到的每一个天坑都是活的,处于不同的发育阶段,时间以万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第四,天坑有多美?高高的峭崖,幽深的坑底,浩大的空间,神秘的地下水流,终年郁郁葱葱的地下绿色宝库,特殊的生态系统……
而Tony WALTHAM的天坑考察报告,与其说是学术报告,不如说就是一篇现成的旅游攻略,因为在这篇报告中,Tony很详细地记录了当时这支朱学稳先生邀请的国际喀斯特天坑考察组,在重庆、广西一带的全部考察经过,以及他们对于每一个天坑的客观评价,甚至包括对每一个天坑旅游开发的详细建议。
在朱学稳先生的直接推动下,也就是2005年这次考察以后,天坑(tiankeng)成为继峰林(fenglin)和峰丛(fengcong)之后,第三个由中国人定义并用汉语和拼音命名的喀斯特地貌术语。
每一次云游都应该有一个主题,2016年云游主题就这样定下来了:去看世界上最壮美的天坑。毕竟天坑是个新鲜事物,学术界也就20来年的事情,现在不去看,将来过度开发了,也就剩下个屁了。
长江边诡异的小县城奉节
当别人欢天喜地、开开心心、阖家团聚,一起愉悦地包着饺子、打着麻将、看着春晚准备过大年的时候,我们粗发啰!和去年一样的基友,一样的车,一样的时间。目的地:南方!当然,后来事实证明,春晚也没让在家的朋友有多愉悦,这都是后话。
这是一次没有具体目的地的云游,从朱先生的论文中得知,地质学上最壮观的天坑在重庆奉节,于是第一天,我们从陕西经四川,到了重庆奉节,一个长江边诡异的小县城。之所以说诡异,是因为见惯了北方河流冲积平原方方正正的建筑物,一到这个大白天也会因为道路曲折、坡度陡峭而拥堵成马,以及房子经常建在山顶从第一层开窗往下看就有上百米高度的小城,视觉压力很大。
奉节县位于长江三峡库区腹心,是重庆市的东大门。别人来这里,大多是溯江而上,接着去看瞿塘峡口长江北岸的白帝城,而我们要看的却是位于奉节县荆竹乡的天坑,世界上深度和容积最大的岩溶漏斗“小寨天坑”。所以,当我们在奉节吃着以高山松柴熏制的老腊肉和农家土鸡再辅以陈年“大头菜”用特制盬子汽蒸而成的奉节民间美食盬(gǔ,音古)子鸡的时候,连老板得知我们的行程后都比较惊讶,大概是很少有人从奉节出发去看“天坑”吧。
奉节是一个宜居的城市,夜晚漫步在街道上,街旁都是各类二线或者山寨品牌店,商家把音箱的音量开到最大,来来往往的人们都是那样幸福感十足,完全看不出山城给人的压抑。奉节也是一个生活节奏缓慢的城市,第二天早上都7点半了,前往酒店餐厅吃早餐,居然发现自己还是满客了的酒店第一个用早餐的人。餐厅里,服务员还将牛奶和豆浆的提示牌,放错了位置,让想喝牛奶的我,喝了一大口豆浆。
更为重要的是,奉节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宾馆里面放着印有市委书记亲自作序的宣传画册,从山水到人文,每一个可以展示的元素都不放过。江边,正在大兴土木,房地产很火,江景房广告到处都是。以前有一条河,那叫苦,人都不愿意住,因为江边河边湖边都风大,住江边的都是穷人;如今把房子修在江边,告诉你叫江景房,价格嗖嗖往上扬。时代变了,富人们,喜欢被风吹!
路边捡到一个景点旱夔(kuí,音奎)门
离开奉节,马上就进入一条大峡谷,景色猛然变得很好。车辆穿行在雄奇的峡谷地带,两旁高山依次进入眼帘,一条干净清澈的河流,静悄悄地就在脚下流淌,千里万里,果然不虚此行。三峡蓄水后,这里的河流常年如此,实际上喀斯特地形,尤其是“天坑”这类景观,一般都在大江大河附近,因为形成天坑必要条件就是要有汹涌的地下暗河,物质能量的传输全靠暗河水的流动。
在大峡谷里走了一阵子,道路名突然变成了巫恩路,正纳闷路名比较奇特的时候,在一个山岔路口,看到了巫山、恩施、奉节三块提示牌,才知道这个地方已经处于两省交界处。去巫山方向,有一个大山,还有很多断崖。对,断崖,就是今年出现的高频词汇,视觉上太险太刺激了,可惜相机不能记录断崖给人的震撼。断崖式降级这个词,用得很好,也很形象!
去小寨天坑的路上,还捡到一个景点旱夔门。为什么这么说的?原计划我们是没打算去看旱夔门的,车开了好一阵子,路边看见一块烂牌子,上面写着旱夔门观景台。对,又是烂牌子,不得不让人想起了去年贵州平塘错过的天坑,所以这次特别留心,接下来都很仔细,等着出现可以停车的地方。可惜往前开了两公里,也没发现可以停车场,果断掉头折返。
掉头折返这个决定是对的。折回到烂牌子处下了车,才发现一条通往观景平台的小口子,已经被人用烂木板和绣铁管封了起来,不允许进入。远望前方荒草丛中,果然有一个废弃的观景台。沿着长满清苔和杂草的台阶下到观景平台上,不远处的旱夔门跳入眼中,一扇巨大的石门,很是壮观。观景台下,一条新修的柏油路通往旱夔门,怪不得这里被废弃了。
远行路上,一路都是景色。比如这个废弃的观景台,想必这里也曾游人如织,如今,因为商业开发的需要,它被废弃了,只得静静地述说了曾经的辉煌。想一想,觉得以前的人才真幸福,开着解放牌大卡车,路过此处,下车休息片刻,看看美丽的景色。
旱夔门这个捡来的景点给人更深的启示是:人生路上风景那么多,错过就不会再来,或者需要走很长的回头路才能再次拥有,因此碰到了就要学会珍惜,不要轻易放过。
小寨天坑前一天还因积雪积冰而封闭
从奉节出发,车在山路上开了1个半小时,大约60公里之后,就到了小寨天坑。
看看天坑,此行的最大目的。前面说了,这是去年云游留下的遗憾,也是朱学稳先生论文指引下的远行目的地。我是贵州人,其实在我老家附近也有天坑,小时候我们都叫它老鹰坑,深不见底,水流入后,有去无回。天坑,给我童年留下的记忆,基本都是阴森恐怖的,只远远地观过,从不敢靠近细看。现在才知道,其实我老家的那种坑,叫冲蚀性漏斗,是地下暗河的起点;而小寨天坑,则是塌陷性漏斗,在这类天坑下面,一般都有流过性的地下暗河。
我们是幸运的,卖票的工作人员说,就在我们去的前一天,景区还因积雪结冰而封闭。小寨天坑名气不大,目前还只是4A级景区,淡季才35元门票。我们咨询工作人员,景区来回得多久,人家说也就2-3个小时吧。后来证明,我们被愉悦地欺骗了,事实我们来回走了快5小时,下了220层楼高去,又爬了220层楼回,累成了狗,成功占领了当天朋友圈的全部封面。
小寨天坑1994年才被发现,2005年才建成风景区对外开放。这个天坑,名气远远没有武隆的大,那边拍过《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但从地质学上,这个坑是最完整的,它的口部直径最大626米,口部面积27.4万平方米,最大深度662米,总容积119.35万立方米,是典型的因为塌陷形成的漏斗状,而且完美呈现了二级塌陷形式。
小寨天坑为什么美?因为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地球上喀斯特地形的发育史,你可以比较原生态地近距离观看它,更重要的是,你还得有足够的体力和意志,才能战胜它。下到坑底,去看看那条形成这一切的地下暗河,去呼吸一下从地下冒出来的阴风冷气,从感受一下坐“坑”观天的无奈和渺小。只有在这里,经历了千里奔波、经历了胡思乱想、经历了汗流浃背,你终于才能把天坑这种伟大神奇的地质地貌,就这样永生定格在你的脑海中。
小寨天坑出来,被震撼到无语。可惜地缝因为积雪结冰,依旧封闭没有看成,只好用无人机拍完走人,随后杀到湖北恩施住下。
今天云游四个收获分别是:一个世界最大的天坑,一条中国最深的地缝,一扇重庆最大的石门,以及前往恩施途中一轮苍穹中最美的落日。走这么远,追求的东西,其实都是最普通的自然景观,他们无价也有价!
濯水古镇阿蓬江上的风雨廊桥
出发的时候,微信朋友圈里,别人都在问我们去哪里?这个问题是此行最大的难题,因为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会去哪里。通常,第二天的目的地,都是前一天晚上临时定下来的。没有行程单,或者只规划第二天的行程,这才算是真的去云游!
比如位于重庆东南的濯水古镇,旅行的时候通常是不会被列入任何人的计划的。在恩施,因为打折和会员卡,住得很好,应该是五星级酒店吧,就是那种前台电话都先说英语后说汉语的装逼酒店。晚上商量第二天行程时,考虑到前一天爬了220层楼,把老胳膊老腿都搞废了,必须得歇歇脚,所以一致决定少走路、就去古镇转转得了。于是,就到了濯水古镇。
出门走得越远,就觉得自己越是文盲。比如前几天碰到的盬子鸡、旱夔门,都有不认识的字,今天这个濯水的“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读啥。好在搜狗智能输入法是无所不能的,能联想出“濯清涟而不妖”,所以就会读这个字了。
濯水古镇,渝东南古镇子,一个码头文化、商贾文化和场镇文化融为一体的破旧小镇。有一江清水,有一条老街,有几个宅子,有几个游客。资料显示这是个四星级的景区,但远远没有四星级的水准,只有边上阿蓬江上的风雨廊桥,才有一点四星级景区的样子。
濯水风雨廊桥,一条塔亭相连的长长廊桥,游客稀少。在下午的时光里,静静地坐在桥上晒太阳,清澈见底的江水,从脚下缓缓流过。这里,时光凝固成记忆,如此宁静。云游,就是寻找这种与自己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感觉。可惜,原本的号称“亚洲第一廊桥”的濯水风雨廊桥,土家族和苗族建筑艺术的瑰宝,已经在2013年11月28日凌晨4时被烧毁,如今残留的,仅仅是按照原样复建的风雨廊桥。
在风雨廊桥,发现旁边的一个酒店,可以看到江景,而且携程上显示只要200+即可入住,便决定不走了,在这里歇脚住一晚上。这酒店十分诗意,名字叫芭茅喜悦秘境(友情提示:人多的时候别读出来)酒店。有一个惊喜,一间房被升级到了复式阁楼;也有一个遗憾,我住的房间没有热水。
下午去蒲花暗河,遗憾地晚了10分钟,船工已经带着当天最后一波客人进了暗河。随后发现濯水古镇有一个后山,高入云际,应该可以看到落日和全景。打开百度地图,不靠谱,显示没有路;打开高德地图,显示要绕20多公里才能够上去。就这样,跟着高德地图上了山,转了25公里,单车通行无法会车那种山路,感觉像是在天上转了一圈回来,在日落前终于拍了两张濯水落日全景图。然后发现,高德显示没路的地方,其实还有一条小路,开车分分钟直达城区!奶奶个熊,原来两个地图都不靠谱。
哪里都是终点,哪里都是起点,我们其实都是时光的过客。时光匆匆、岁月忙忙,忘记的总比记得的多。上次云游和这次云游,中间其实是整整一年,一年的时光里,除了陪伴女儿小袜子一起成长,其它的都显得辣么微不足道。大过年远足千里,只为给她准备,比童话世界还要多的旅行故事,比如随心情就住下的濯水古镇、差十分钟就可以进行的蒲花暗河、可以200+入住的土豪酒店、严重不靠谱的导航地图……
纯粹是为了对比去看武隆的天坑
朱先生的论文说,小寨的天坑世界第一好,但武隆的也不错,广西乐业就不必看了。所以,纯粹是为了对比,我们离开濯水继续前往武隆。清早起来,濯水古镇旁,阿蓬江面上,大雾弥漫、恍如仙境,心情愉悦美好,可惜哐当一家伙,高速入口封闭了!所幸赶了快20公里国道,第二个入口没封闭,这才得以继续上高速前往武隆。
武隆的天坑,不太规则,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形状,不像奉节的那样,就一个圆圆的坑,世界最大。因为交通便利,以及两部大片的宣传效果,武隆已经被过度开发,最多的时候,据说每天有4万人。默算了一下,40000人×10000步/人,武隆每天将被踩4亿脚,这里属于凑热闹的人。
客观地说,武隆这边的旅游配套还是相当完善的,充分考虑了游客的体力:落差高的地方,有电梯可以直达;游览观景的时候,尽量让人往下走台阶,可以节省体力;不好看的风景,可以坐游览车,直接忽略掉;名字也起得诗情画意,比如天生三桥之类的。
不过,如果你体力好,如果你喜欢简单粗暴,就去奉节看小寨天坑吧,上下220层楼,绝对让你酸爽无比;如果是伪小知,如果你喜欢拍摄很多到此一游的照片,那你还是来武隆,这里有足够多的角度,可以像五十度灰一样满足你。
武隆这边的旅游,是好多个景点组合在一起的,因为前天奉节积雪结冰,没有看成那里的地缝,所以今天看完天生三桥后,还特意加了一个景点龙水峡地缝。简单地说,喀斯特地形都是这样发育的:先有一条粗暴的地下暗河,然后冲出一个缝,或者一个厅,然后塌陷成天坑,最后变成一个漏斗。地缝算是喀斯特地形早期的样子。所以,它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形状多样,观感很强,龙水峡就是这样。
在武隆看天坑、看地缝、看天生桥,给人的感觉就是:动不动就是30层楼高的大石壁、100多米深的大地缝,劈头盖脸就摆在你眼前。它让你觉得自己渺小,让你不自觉臣服于它,任由它蹂躏践踏。一天行程下来,信息量很大,你会被震撼到麻木,最后失去知觉,想放个大炮仗,一家伙把它炸了,或者就剩一个字,爽!
当然,武隆也有温柔的一面。例如那唐代就有的驿站,因为《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缘故,知名度甚至超过了它所在的天生三桥。还例如从天坑顶部透下来的那一缕阳光,透过岩石照射过来,抒情得让人遗忘。此外还有从顶部石头上滴下来,像慢镜头中子弹一样的水滴,时而又像是细细的麻线。
游览武隆,时值猴年春节,一年中游客最稀少的时候,最佳的观景时间。
天坑之旅,堪称完美!
4月22日是第51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到中国的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你会想到什么?是广西桂林秀丽如画的峰林,是云南昆明突兀奇绝的石林,抑或是贵州高山间神秘莫测的溶洞?还是重庆的武隆天坑,武隆天星洞穴系统中的汽坑洞,是中国目前探测到的最深的竖井,垂深1026米。大自然造就的喀斯特地貌具有雄、奇、险、秀、幽、绝等特点。听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研究员讲述“神秘的喀斯特”,带你寻找超级天坑、象鼻山、地下河背后的地球科学答案。
本期专家:
蒋忠诚,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际标准组织岩溶委员会(ISOTC319)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和学术委员、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科协岩溶学科首席传播专家、自然资源部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首席传播专家、《中国岩溶》刊物主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广西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兼职教授,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广西八桂学者和桂林市拔尖人才。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现为“全球岩溶”国际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和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661首席科学家。出版专著18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获发明专利6项,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学术报告20余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5项)。
出 品:中国地质学会 光明网
监 制:代国标 李彬飔
统 筹:战 钊 宋雅娟
策 划:张梦凡 赵清建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这个问题很专业.这要看具体哪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通常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石灰岩地貌)与生物活动关系不大,但也不是绝对无关,特别是在溶洞内部,很多...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贵州师范大学的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广西师范大学的环境与资源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
1991年,石林在云南最早正式申报世界自然遗产;1992年,IUCN专家到石林评估考察,由于技术准备不充分,申报文本中缺少与世界同类喀斯特地貌的系统比较内...
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综合训...
《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记载了作者在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徐霞客游记》是系...
徐霞客故居有故居、胜水桥、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和仰圣园等组成。故居为明式建筑,门庭挂有陆定一同志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展厅内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
湖北山水环绕,人情淳朴;平坦开阔,物阜民丰。巍峨峻岭是她婀娜的身姿,碧水蓝天是她清澈的眼眸,她有着让你心心念念的味道,也有着让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她的好...
贵州师范大学大数据专业:学院目前教职工52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7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导师13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核心专家1...
江阴文庙始建于北宋景佑三年(1036),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文庙,亦称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祠庙,旧时儒学教官衙署所在地。江阴文庙,总体布局采用中轴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