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浅析中国古代房屋建筑概 述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由于与其他古代文明在时间及空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故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其中,建筑水平的高度发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亮点之一。威严耸立的紫禁城、蜿蜒绵长的万里长城以及传承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都江堰均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赵州桥、卢沟桥、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应县木塔及衡山悬空寺等,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得力之作。仅就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形式而言,至少可以上溯七千年之久,尽管受地域、气候以及民族等相关因素影响,历经千年仍然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并辅以院落式布局的独特体系。此种构造及布局,也对东亚及东南的部分国家影响深远,这充分表明该建筑体系的适应能力。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平面布置是以“间”为单位的,因间而称栋再组成院落,从而形成整体。此外,每间的柱距称为“面阔”,前后的柱距称为“进深”,居中房间为明间,两侧为次间,最尽头的称为稍间或尽间。在选择排列上,因存有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民间建筑常用三或五间,官署、庙宇为五至七间,帝王宫殿最为隆重,达九开间之多,至于房间数为何多为奇数,个人认为仅是为了对称而考虑的观感效果而已。另外,古代建筑选址多辅以特有的“风水文化”确定,也是中国古建的一大显著特点,“风水”也称“堪舆学”,有堪天舆地之意,表明中国古人建筑选址时特别着重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此之”的择居观。一、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栱已出见端倪。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二) 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栱、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著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五)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1、 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2、 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

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1-台基2-柱基3-柱4-额枋5-挡板6-檩7-抱头梁8-穿插枋9-五架梁10-随梁枋11-瓜柱12-三架梁13-脊枋14-脊垫板15-脊枋16-正脊17-吻兽18-垂脊19-掾20-望板21-占22-瓦23-费掾图2-1图2-2(二)外观分为三段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其基本形制见图2-3、2-4。图2-3图2-4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1)庑殿、歇山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具体形式见图2-5:图2-5(2)悬山、硬山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具体形式见图2-6:图2-6(3)攒尖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具体形式见图2-7:图2-7(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图2-8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五)室内板墙无承重构件,可自由拆卸(六)装饰装修与结构的统一性(七)中轴对称的院落布局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一)宫殿(二)民宅(三)园林(四)宗教建筑(五)陵墓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不书堂主人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林徽因:建筑诗魂,情绕三生的不朽传奇

林徽因,一个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女性,以其卓越的才华、丰富的情感生活以及对中国建筑学的杰出贡献,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传奇。她的一生,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小说,充满了故事与情节,让人在惊叹之余,也不禁为她的坚韧与智慧所折服。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一、早年生活与教育背景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户官宦家庭。她的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书画,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一职。母亲因未能生出儿子,被逐渐边缘化,家庭氛围因此变得复杂而微妙。然而,林徽因自幼聪明伶俐,甜美可爱,深得父亲和姑妈的喜爱。

林徽因5岁时,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开始接触知识。8岁时,她随祖父全家移居上海,进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她随父母迁往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这段时期,林徽因不仅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还逐渐展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

1920年4月,林长民赴欧洲考察,林徽因随行。这次欧洲之旅,对林徽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深深被欧洲豪华建筑所吸引,尤其是受到房东女建筑师的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伦敦期间,她还结识了风流倜傥、满腹才华的徐志摩。两人在剑桥校园漫步,在康河上划独木舟,谈论诗歌和感情,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然而,这段情感最终因徐志摩已婚的身份而未能开花结果。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二、与徐志摩的短暂情缘

1920年的初冬,伦敦雾蒙蒙的天气中,徐志摩拜访了林长民,并一眼就被林徽因的绝世美貌和聪慧才情所吸引。他们在剑桥校园和康河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当林徽因得知徐志摩已有妻室时,她果断地结束了这段不清不楚的关系。尽管徐志摩为了她毅然决定离婚,但林徽因不愿成为破坏别人婚姻的第三者,选择了离开徐志摩。

这段情感经历对林徽因来说,既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也是一段成长的历程。她从中学会了如何面对情感纠葛,如何在理智与情感之间做出选择。这段经历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为日后的生活和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三、与梁思成的结合与建筑事业

在徐志摩之后,林徽因遇到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梁思成。梁思成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学者梁启超的长子,也是一个满腹经纶的才子。梁启超与林长民既是同僚,亦是挚友,二人有意结亲。在父亲们的撮合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很早就相识了。

1921年林徽因随父游历欧洲回国后,梁思成第一次去拜访她时,两人一见如故。在交谈中,林徽因谈到了自己对建筑学的热爱和志向,这让梁思成深受启发。他也选择了这个专业,并与林徽因一同赴美攻读建筑学。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期间,两人不仅学业有成,还逐渐培养出了深厚的感情。

1928年3月21日,林徽因接受了梁思成的求婚,他们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婚后,他们按照梁启超的安排,同往欧洲游历,考察欧洲建筑。这段时期,他们欣赏了沿途的欧洲风光,被各国古色古香的建筑所吸引,拍下了大量照片。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们的学识和视野,也为他们日后的建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国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并开始了他们的教学生涯。他们走遍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城,考察了2738处古建筑。林徽因是个工作狂,她多次单独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她与梁思成共同发表了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为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四、与金岳霖的知己情谊

除了梁思成之外,林徽因还与著名哲学家金岳霖有着深厚的情谊。金岳霖是林徽因和梁思成曾经的邻居,他深深被林徽因的学识和独到见解所吸引。尽管他对林徽因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他始终以尊重和爱护的态度对待她,从未越界或逾越规矩。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是深沉且内敛的。他以一个可以依赖和交谈的朋友身份陪伴在林徽因的身边,默默地支持着她的事业和生活。在林徽因晚年病重时,金岳霖一直守候在床前细心照顾,成为了一段佳话。他的这份深情厚谊,让林徽因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感受到了温暖和关爱。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五、文学与艺术的成就

除了在建筑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外,林徽因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她对新诗产生了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新月社的文艺活动。她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和翻译作品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1931年林徽因肺病复发,回北京香山疗养。这段时期,她创作了著名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以春风轻灵、春光明媚等四月天的季候特征,表达了她对生命和爱情的感悟。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林徽因的文学才华,也成为了她留给世人的经典之作。

此外,林徽因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她以出色的才华和严谨的态度,完成了这些重要的任务,为国家的文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林徽因手稿

六、人生的最后阶段与逝世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艰辛。她经历了战乱、疾病和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在晚年时期,她依然坚持工作和学习,为中国的建筑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最后的贡献。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疾病最终击垮了这位坚强的女性。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结核久治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逝世,终年51岁。她的逝世让无数人为之惋惜和悲痛,但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她留下的宝贵遗产和精神财富。

建筑文化论文 早年写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

林徽因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故事与情节的传奇小说。她以卓越的才华、丰富的情感生活和对事业的热爱,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女性。

林徽因的成长与教育背景为她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自幼聪明伶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逐渐展现出了对文学和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欧洲游历期间,她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并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在与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等人的交往中,她不仅收获了爱情和友谊,也获得了人生的重要启示和成长。

林徽因在建筑学领域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她是中国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与梁思成共同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新篇章。她不仅参与了众多古建筑的调查和保护工作,还发表了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她的这些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建筑学的发展,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林徽因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她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和绘画作品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展现了她卓越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她的作品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她内心的情感和思想,也让人们看到了她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林徽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感人故事。她与徐志摩的短暂情缘、与梁思成的深厚感情以及与金岳霖的知己情谊都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的故事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她的才华和魅力,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她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

相关问答

从建筑角度谈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论文?

中国古建筑体系的的萌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沼泽黄土穴居生活使干阑式和木骨泥墙建筑开始出现,而中国古建筑中最为有名的“木式架构”也在殷商时期出现,而后在商...

建筑职称论文有什么新颖的题材?

汇总了【100道】与建筑改造相关论文选题,为广大毕业生和职称者推荐新颖的建筑改造论文选题,解决在校大学生不知道建筑改造论文题目选什么比较好等相关问题!一...

【我要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论文,2000字左右,没有头绪...

[最佳回答]你可以写中国古代宫殿庙堂的规划建筑和皇家权利的关系啊.开头带一点古代城市城防规划,然后写皇宫的位置和城防的关系.然后写宫殿,先写布局,比如:1...

以廉政文化建设为题的论文,在答辩时可能被问到那些问题,承蒙...

[最佳回答]1、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廉政建设中的文化氛围及对当今的借鉴作用.2、廉政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在哪里?3、廉政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是谁?4、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

急求房屋建筑工程毕业实习论文2019字以上..._求职实习_帮考网

实习报告格式和基本要求(一)要求观点明确,论据详实,条理清楚,文字简练,格式规范,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创新性,正文字数一般不少于2000字。(二)内容...

中级职称建筑工程师需要几篇论文?

中级职称建筑工程师论文的数量准备1-3篇即可,具体要看文件的要求,一般无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普刊论文足够晋升中级职称,由此看来,中级职称论文的要求并不算...

土木建筑工程职称论文发表,有哪些比较好的期刊?

土木建筑工程的发核心期刊肯定是最好的,但是稿子审稿都很严格,我投了几次被据稿了,又在志文网找的帮忙写的,没办法我是职称用,必须是核心期刊,上个月收到了...

法治建设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

以下是关于法治建设的论文参考文献示例:1.朱敦儒.《法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叶挺,屈庆.《法治建设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在《建筑结构》期刊上发表一篇文章,多钱?-懂得

每家期刊价格不同,但核心期刊会比普刊贵些,3000字左右的文章通不过评审,《建筑结构》既是北大核心也是CSCD核心刊物是比较难的想选哪个刊。c刊业...

求一篇建筑法规论文合同管理或质量安全方向..._安全工程师_...

一、建筑法规在合同管理中的应用合同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法规在合同管理中起着关键的指导作用。以下是建筑法规在合同管理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