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
作者:郭培贵(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
在近代西方借鉴中国科举制建立文官制度之前,科举制是世界公认的先进选才制度。科举制不仅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至为广泛和深刻,人们往往把唐以后的古代社会称为“科举社会”,而且也是中国古代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制度之一。科举制与古代国家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的一些经验与启示,至今仍值得深入总结和借鉴。
其一,科举选才的客观公正性提升了古代国家政权的公信度。科举选才与此前的察举制等选官制度最大的不同,就是朝廷开科考试、士子自由报考、主要按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特别是其通过日益完备的制度建设及切实执行,淡化了血缘和裙带关系等的影响、保证了选才客观公正的实现。如包含考生资格与报考、各种考试规则以及出卷、阅卷、录取程序和防范与惩治作弊等在内的制度日趋严密。明代还创立了乡、会试考官和考务官在考试前夕集体盟誓的制度,誓言若不秉公从事,则“甘当天谴”。这在当时社会普遍对“天”充满敬畏的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心理约束力。另外,出于提高阅卷的公平度等考虑,从明朝开始,又要求所有考生在首场的经义考试中,都要按照统一的“八股”(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程序答题,考官则须依据“合乎程式、醇正典雅、明白通畅、温柔敦厚”的统一标准对每份答卷写出评语。尽管后来八股文由于过于程式化,束缚了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在当时仍具有保障公平的意义。万历四十年(1612年),明廷甚至规定将“落卷”发还考生,其底气就源于考官评语的中肯与公允。
与此同时,科举功名之间的关系也从唐朝的“平行多元”发展为宋元以后的“一体多层”,至明代最终形成了包括生员、监生、举人、三甲进士、二甲进士、庶吉士和鼎甲进士(探花、榜眼、状元)在内的从低到高宝塔形的功名体系,不仅提高了进士的选拔质量,而且很好地适应了客观存在的人才多层化需要。科举功名的不同层级与其初选官职不同层级的对应关系也在不断加强,至明代,从监生到状元都有了与之大致对应的初授官职范围。因这些功名都是通过考试获得的,这就显著提高了其初次选官的公平度,从而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广泛认可,由此提升了政府机构的代表性和公信度。
其二,科举成为朝廷凝聚社会各阶层的得力工具。其主要表现有三:首先是不断扩大科举报考者的范围,一方面给社会上层的出类拔萃者通过科举保持优势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给包括社会底层在内的各阶层民众通过科举实现社会地位的上升提供了希望和制度保障,从而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需要,也持续扩大了科举的影响力。其次是促成了积极的社会流动。如唐代元载、牛僧孺等庶族士子就是通过考中进士而官至宰相;宋代寒士通过科举升至高层者更为常见,故有反映这一现实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诗句广泛流传。明代进士出身于“上三代纯平民家庭”者,占了统计总数的43.34%,出身于上三代没有担任过“实职官”家庭的进士占了统计总数的58.65%。清代由科举引起的社会流动虽有所放缓,但普通百姓和几乎所有士子仍把科举视为实现社会地位上升的最好和主要通道。甚至直到近代,这一观念仍在社会上影响很广,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另一著名教育家蒋梦麟在其自传中也说:“我幼稚的心灵里,幻想着……功名步步高升,中了秀才再中了举人,中了举人再中进士。”再次,不断完善对落第士子的优抚政策。宋代开始先后给予屡试不第而又年岁偏大的5万多士子“特奏名进士、诸科”的功名,占了两宋录取进士、诸科总数的45%;明代是对落第士子实施优抚政策幅度空前之大的朝代,其录取进士虽仅为24586人,但未考中进士的“举人”开始成为仅次于进士的终身功名,具有连续参加会试和选官的资格,总数达8万多人;且乡试的应试和落第者——监生和生员也成为终身功名。以上制度皆被清朝继承。通过妥善安置生员以上的科举落第者,有效降低了落第者可能的消极情绪和行为,使其由科举的失意者变为相应功名的享有者,把可能的消极因素甚至对立面变为朝廷的利益共同体,并由此催生出大量的科举家族,为社会树立了效仿对象。此外还形成一个遍及全国城乡的缙绅阶层,他们在连接朝廷和百姓、协助地方政权处理宗族和公益事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其三,科举成为选拔边远落后地区人才和促进这些地区文化发展、增强向心力的重要举措。在激烈的科举考试竞争中,边远落后地区的士子显然处于劣势地位。故自宋代开始,历代王朝都在科举录取中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士子给予适当照顾,如宋哲宗以后,会试“凡是北人(齐鲁河朔五路士子)皆别考,然后取人南北始均”。元代实行四等人与区域配额相结合的取士制度,规定全国17个举行乡试的地区各按定额录取考生,总额300人,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人,再赴会试录取100人,四等人各占25人。明宣宗开始实行各直省乡试按定额录取、会试分卷区按比例录取制度;清代又进而实行乡、会试皆按直省定额录取制度。而无论乡试解额,还是会试定额,都体现了对边远落后地区的照顾。清政府在治理边远土司地区的过程中,也推行了科举制。由此,不仅保证了对边远落后地区人才的选拔、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而且通过不断将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吸纳进官僚队伍,显著提升和加强了边远落后地区对中央的向心力,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
其四,科举成为普及和传承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为形成科举时代的社会主流价值观、人生观和社会共识提供了制度保证。科举考试内容在唐五代和北宋前期尽管具有一定的多样性,但皆属以儒学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不同于后代者,是其诗赋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为提高考生的儒学素养,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对科举进行改革,变诗赋取士为经义、论、策取士,尽管此后仍有一定反复,但至元代,以经义、论、策取士就完全定型了。这不仅对培养和选拔“经世致用”的综合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促进儒家文化传播与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科举制以考试内容为导向,把以儒学为主的主流文化持续不断地输送和普及到全国各地,促进了边疆和僻远地区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增强了文化认同。
其五,科举不断为文化、习俗以及经济发展注入新内容。一是丰富了汉语词汇。如人们熟知的“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等皆指考中科举或进士;“大魁天下”“独占鳌头”指中状元,后泛指名列第一或居于首位;另外,“小题大做”“沆瀣一气”“破天荒”“名落孙山”“五子登科”,甚至酒令中的“五魁首”等词也都是科举的产物。二是为文学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如明末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文学作品都有大量描写科举的内容。三是唐宋以后的社会风俗广泛渗透着科举的影响,如促进社会形成普遍的向学风气以及鼓励孝行、奖劝善行等,又如“士人登第必展欢宴,谓之‘烧尾’”,再如许多地方为振兴文运而修建“文峰塔”“文昌阁”和拜文昌帝君等,为彰显功名荣耀而修建科举牌坊和题名碑等。四是科举推动了如造纸、图书、交通、旅店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当时经济形态及其运转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然,科举制毕竟是农耕时代和君主专治社会的产物,也有诸多缺陷和不足,诸如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的矛盾,又如导致片面应试、举业至上、做官第一等,再如八股取士后来日益僵化,留下了发人深省的教训。特别是考试内容狭窄,不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科举考试内容始终局限在人文领域,宋元以后完全以经书义、策、论取士,这必然抑制自然科学的发展,甚至属于中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发展空间也日益狭窄,天文历法也同样如此,更谈不上形成自然科学的学科体系;16世纪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差距越拉越大,就与科举考试内容的狭窄尤其近千年一贯制有一定关系。这提醒后人,制度建设没有一劳永逸的,必须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不断获得生命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进入近代,科举制废止难以避免,然而清廷遽废科举而无相应的替代制度,造成统治和社会失序。清末内外危机日益深重,清廷希望通过兴新学而富国强兵,遂遽废科举。因当时的改革者完全忽视了科举不仅是选才制度,而且具有把中央与地方、君主与社会以及官僚、士绅、民众、政治、教育、经济、不同地区等各方面联结起来的功能。其虽因考试内容陈旧而致所选人才不能适应富国强兵的需要,但其作为各方“联结点”的功能并未完全失去,其选拔人才客观公正的特点也大体得以维持。故随着科举的废除,短期其他政策又未能有效接续,一定程度上导致人心的急速流失、政局的更加混乱和政权的加速崩溃。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4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文综历史卷第43题试写,原题如下:
标题一:1932 年中国局势分析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担当(全面型)
1932 年的中国,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局势极为复杂且严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沦陷,日本并未停止其侵略步伐。1932 年,日本进犯热河,制造“一二八”事变,任用溥仪成立伪“满洲国”。这些行为充分展示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面对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却置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于不顾,推行不抵抗政策。其后炮制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更是将主要精力用于对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这种行径不仅违背了民族大义,也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国民政府对十九路军在上海的英勇抗战不仅不支持,反而进行打压和调离,充分暴露出其卖国政府的反动本质。
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明确表达了抗日的坚定态度。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不断发展壮大“工农武装割据”,使其呈现出燎原之势。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提出全民族抗战的正确主张,为推动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和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1932 年的中国局势复杂多变,日本的侵略加剧,国民政府的错误政策引发了广泛的批判,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以坚定的抗日主张和实际行动,成为了民族的中流砥柱。历史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独立、富强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当铭记这段历史,汲取教训,不断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标题二:1932年中国错综复杂的局势综评(简约型)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此后并不断加大侵华力度。1932年,日本进犯热河,制造“一二八”事变,成立伪“满洲国”,充分暴露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野心。而国民政府却置民族矛盾和民族危机于不顾,推行不抵抗政策,后又炮制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先后三次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反革命“围剿”。
然而,国民政府卖国政府,遭到国民党内部爱国将领的坚决反对,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战。然而国民政府不仅不支持他们的抗日爱国行动,反而将其调到福建,充分体现了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本质面目。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通电全国,明确了抗日的态度,坚决打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工农武装割据”已经成为燎原之势,推动了全民族抗日局面的形成,为后来全面抗战、抗战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1932年的中国局势非常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首位,提出全民族抗战的正确主张,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中华民族实现独立和富强的道路。
标题三:1932年的中国时局与民族危机(论文型)
1932年,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阅读材料中的新闻标题,如同历史的缩影,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其中,“锦州撤防辽西尽陷”揭示了国民政府军队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失利,暴露了当时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政策酿下的苦果;“蒋汪昨晚在杭晤谈”则反映了国内政治派系的复杂纠葛,各派系斗争激烈,难以形成统一的抗日联合战线。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溥仪竟作傀儡”,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旧势力的复辟野心,也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成立伪“满洲国”,企图灭亡中国的野心。“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则直接呈现了“一二八”事变,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经济中心的毁灭不仅给当地民众带来深重灾难,更是对国家经济的沉重打击。
与此同时,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战,却被“奉命开闽”,“全军出击,红军捷报频传”,国民政府三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被粉碎等消息,暴露了国民政府卖国政策以及反动统治的本质面目,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在抗击国民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的坚定立场和英勇斗争。这些消息与日军暴行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光明的真理。
总体来看,1932年的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和坚定的信念。这为我们今天铭记历史、珍视和平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我们应该铭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相关问答
历史论文的标准格式⑴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语词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应避免使用的不常见的省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字数一...
[最佳回答]题目:世袭贵族主宰政权时代的基本结束西周的分封制度和世袭制度使得世袭贵族永远在政权的中心,西周的宗法制确保了世袭贵族的利益,这是一种以父系...
初一至初二历史论文500字初一至初二历史论文500字
在写初中历史论文时,应该首先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确定论文的主题和范围。然后,对于论文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的资...
比较重要。因为到高中历史小论文占的分值还有点多,在初中练好小论文,不仅能增长历史知识,还能培养自己的灵活运用能力。初中的历史可能不会那么详细,讲的有...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2113领一、立论5261。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4102点。即作者赞成什1653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
一国与两制的历史意义在于即保持了一个国家的统一。在一部总宪法的范围内,又可保留不同的社会制度,用地方基本法管理不同于中央社会制度的特区。一国与两制的...
历史小论文是一种学术写作形式,通常是短篇文章,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社会等相关主题进行研究、分析和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历史小论文要求作...
历史小论文写作要2113领一、立论5261。立论就是确定历史小论文的中心论4102点。即作者赞成什1653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或对某一历史人物...
历史小论文题目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的。1.首先需要明确论文题目所研究的历史事件或人物;2.其次需要考虑论文中为何选择这个特定的历史主题、有何意义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