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内功心法,一直被拳家视为是习练内家拳功法的无上秘诀。对修炼内家拳的人而言,能否最终步入内家功法的最高境界,得到出神人化的功夫,确实是十分重要的。内功心法虽有奥秘,但并不神秘,要练好内家拳功法,只有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头上去寻找,从易、道、佛、儒、医、武的哲学理论中去落实,去探究,才能明白内家拳内功心法的真正内蕴所在。道家文化法理对太极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过很大的作用。道家讲求修心养性,老子提出了“ 虚其心,实其腹”的讲法。这里讲的“心”不是人之肉心,而是说人的精神之内心,需要做到无私无欲,达到复归于婴儿的赤子之心。做到心清静,性空明,方能包容众生;纳天地之正气,方能无嗜欲,无烦恼,与世无争。佛家文化的精髓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以心传心”,从而达到太极拳之最高境界,与道家有着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儒家文化讲正心诚意,《尚书》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守中抱一,就是儒家练心的真谛,也同是太极拳家应恪守和追求的核心境界。不管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所讲“心”之含义同一,其主要从两个方面去认识:一方面说人心,是指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活动;另一方面指的是“本心”、“真心”,它是对第一方面含义的进一步深化和抽象,即是“性命”之“性”的意思,与天道相通。“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心”字在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就是要超出矛盾与对立,照见绝对圆满的心灵世界。由此可知,内家拳的内功心法乃是“心无其心,法无其法,非心非法,即为心法”。
二、放松是练太极拳的真谛 太极拳术,门派众多,风格不同,架势各异,但究其理法内涵实则是共行不悖的。首先,对于初学太极拳者,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认识——不管你学的是哪个门派,都要端正态度,要从“一”字开始。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学练了一套完整的拳架,就自以为会了,懂了,行了。其实并非真正会了,真正懂了,这只是初级阶段的第一层次。太极拳讲究全身大松大柔,众多习练太极者将松柔奉为拳的真谛和灵魂,这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应该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许多人在习练太极拳时始终贯彻大松大柔的原则,却并没有练出功夫呢?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松柔也有许多窍要。其中最主要的是方法问题,在某一层次上认识理解的问题,也有悟性的问题。练太极拳如果不得其方法和窍要,照样会步入误区。许多太极拳习练者,只讲松柔,其实只是在肌肉和动作上放松了,自己觉得松开了,实则是懈了,只是自己还不明了而已。要知道,练太极拳须经历三个阶段,十层功夫和不同的境界体验。太极拳讲松柔,主要是讲全身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等方面,是需要大而化之,神而明之的。这些练习太极拳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和体会,都须明师口传身授,用文字是难以表述明白的。总而言之,练太极拳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体会,功夫进一步,松柔的要求也要高一步,这样我们不断提高对练太极拳层次的认知、掌握和体悟,就会对功夫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松沉,一般是指让内劲沉下去后再起来,但是根据情况,在发击对方时也可以连沉都不用,直接将劲提到上面,外形完全不变,内劲的方向却变了。松静,练太极拳“静”字是关键,是不可轻视的重要环节(“静”在另章阐述),有静才有反向的动,因此叫复命归根,练太极拳只有体悟到静,才能做到空,进而达到化的阶段。我们练太极拳的时候,就要时时刻刻注意对松、柔不同层次的体悟。掌握了正确的练功方向和具体的练功方法,再去认真细琢体悟松柔。要达到“大而化之”的境界,就必须在练太极拳时将气势逐渐放大,气势大了,内劲才能随着意念之所至发到外面去。在气势十足时,甚至可以用气圈打人。讲松柔的不同层次,大而化之,神而明之,这种功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可能一步登天,而是要随着练拳的深入,逐渐加深对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研究,才能逐步体验到功夫上身。
三、节节松开和对拉拔长是练太极拳的关键 练太极拳从站无极桩、太极桩开始。从头顶到脚下,从两肩到两胯,“松四大块”直至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如果关节松不开,就谈不上节节贯穿。因为节节贯穿,就是要使内劲在全身上下所有的关节都能畅通无阻,从而做到节节贯通。节节松开,主要是上面虚领顶劲,下面尾闾下垂,放松从头到脚直达涌泉。拳论中也提到“提顶吊裆心中悬”的说法,一般练太极拳到了中层功夫的阶段,就能体悟到百会至会阴的中心线、尾闾垂直线的练法。在练习太极拳时经常出现的错误:一个是过于注意上面提顶,竖项,头部就僵硬了;另一个就是放松下面,注意尾闾下垂时,上面又丢了。这样练来练去还是将各关节挤压成一堆,放松不了,学者需要克服。练太极拳松开以后,基本要求前面都讲过了,就是从站无极桩起式开始,就强调:两脚并拢,脚跟相贴,足尖微开,双膝微屈,稍微内合似爬树,提顶吊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松肩沉肘,手臂松垂,立身中正,全身放松。松脚踝,再松到脚下涌泉,脚趾放松。这里讲的各项要求都是意识上的问题,太过执着反而容易出现肌肉上的僵硬。太极拳讲全身放松,又要松而不懈,拥劲不能丢,关键是“凡此皆是意”,要求以神气为统帅。任何外形的姿态都要注意“无过不及,毫无拘滞之力”。松开,就是说全身各个关节都要松开,是指整体放松。头顶、脊背、肩胸、腰胯、手肘、膝脚各个关节都要松透,恢复其自然状态。太极拳讲究的松开,是指任何关节都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那么应该如何去做呢?悬顶时要头容正直,体会头顶百会穴有微微上顶之意,但同时保持整个身体放松,不要丢掉自然下沉状态,要集中精神在脊柱上,脊柱关节的小韧带都要松开,如此提顶才不会僵滞。松肩时要放松肩井穴,松到肘部时要松曲池穴,松到手部时要放松劳宫穴。肩关节松不开,其它地方也很难松开,所以有“肩寒全身僵,肩紧全身滞”的说法。肘关节的放松,也有一个对拉拔长的问题。肘往下松坠的同时,上面也要有上拔之意,感觉两肩有一种内在的松沉劲。其关键是“肘不离肋”和“肘不贴肋”。这里“肘不离肋”的意思是指练拳时两肘有护肋之意,这里“肘不贴肋”的意思是指两肘要保持松活圆活,两腋下如各含夹一个馒头的说法。同时要意贯肘尖,这样就可体会“松开我劲勿使屈”的韧劲。 松腕时要直腕、手掌放平伸直即可,同时掌心含虚,五指略舒,保持关节灵活。那么手指关节松开如何对拉拔长呢?主要是一个手指的关节松开了,另一个手指的关节要有回拉之意,一个关节要往前伸,就要体会邻近的关节有往回收的意。已故太极名家郝少如先师对指腕松开的体会,曾有“掌宜微伸,手指微曲”及“手要空”的提法,这就是说手含心空,劳宫穴有含球的感觉,这些体悟和方法是修炼内家拳功法中级阶七层功法的练法。含胸拔背的放松,可以分开来说:含胸,是指胸部要有向内虚含之意,放松自然,这样就可防止胸部外挺,呼吸不畅之弊,即膻中穴要有松空感。初级阶段无须求太多,关键要有一个“意”字,绝不仅仅是只肌肉的动作。其实,做到上有百会上提之意,下有吊裆和尾闾中正之意,再配合松肩坠肘,含胸的感觉也就产生了。拔背,能含胸自然就能够拔背,所谓拔背,就是上拔之意,是指背部自然正直而产生挺拔感。背部肌肉有舒展微微隆起之意,这样就会自然做到节节松开、沉落,拳势有气魄。拳论中有“牵动往来贴背”、“气敛人背”的内劲奥妙。太极拳练到中级阶段时,背部圆融浑厚,甚至产生融化感,就像一个巨大的劲源基地,内劲如流水一样在背部往来,意念一动,就将内劲送往不同方向。那时就会体悟到“力由背发”的感觉。腰胯的放松,是要立腰松胯,同时要注意腰的直与沉,也即是腰部的对拉拔长之意。腰胯在练太极拳中地位非常重要,古典拳论中有“以腰为轴”、“命意源头在腰隙”的说法。太极拳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体悟,功夫一层层增进。到中、高级阶段的重点体悟是“中空之势”,那就需要“三分练拳七分研”方能体悟。脚下松,主要是脚趾松开后,脚掌有微微上提之意,即“脚心吻地”自然放松,涌泉穴有亲吻大地之感,浑身有膨胀之感。全身各关节的松开,不等于是节节贯穿。节节贯穿的功夫已达到内劲练习阶段,到那个时候要能够一气贯通。节节松开只是基础,松不开内气就无法通过。有许多教太极拳的老师,拳论背得很熟,但他自己做不出来,如何能够教人呢?松开,再往深层次讲,则又有骨头、骨节、筋膜、韧带的放松,那是更高的境界了。
四、求静是练太极拳的精髓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拳论指出了太极拳的特点和练功方法——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开合,分阴分阳,阖然一气,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阴阳尽在其中矣。武禹襄在古典拳论中也提出练太极拳要“神舒体静,刻刻在心”、“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静中触动动犹静,以静制动”。这些经典拳论都指出了动静在内家拳中的重要性。太极拳练到真正的静,就能体会到“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是“心安则虚,道自来”、“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这是要达到高深的境界才能体会到的。练太极拳要求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动静即是太极拳的精髓,那么必须追其究竟,如何达到动静的最高境界?究竟有怎样的不同层次和体会?的确,要做到人静并不容易,静有很多阶段,每阶段又有不同的体会,特别是到了高级阶段,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为了使练太极拳者尽快掌握入静的方法,能使练拳者练到了哪个阶段和层次,就有哪个阶段和层次的参考,现将求静总结并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八个层次。第一个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安静、平静、宁静。练太极拳讲求静,“以静制动”,主要是克制自己的心动,要收心猿,拴意马,摒除头脑中的一切杂念。心要安静下来,就是要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所谓“收心离境”。因为初学练太极拳时,我们有一颗常人之心,虽然练拳盘架,但是杂念未除,一个念头一个念头地在脑海里翻腾,所以要首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慢慢地我们的心也静下来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开始平静,内气逐渐和畅平顺,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全身也开始放松了,感觉舒服,什么也就不去想了。再深入一点就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心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排除了,这时你对周围事物的感应就灵敏了,可以体会到“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第二阶段,有三个层次的体会:虚静、定静、真静。在虚静这个阶段你好像感觉不到自己的胳膊的存在,开始恍惚的状态,念头一转这种现象就不见了,就像愣神似的,好像站在那地方发呆似的,这就是虚静的状态。定静是脑子里产生很多图像,实际是一种错觉,比如出现一个图像,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会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意念不转移,也不消失,这就是定静的状态。实际是前念已去,后念未生。真静是体内气血流动,产生内劲运行,会出现很多现象,在这个时候还没有产生大动。这个静还没有“致虚极 ”,这时候你松的条件越好,你的感觉也越舒服,身体也越来越柔软,这样才能体会到你自己是不动的。
内动产生了,感觉身体里面有东西动,而外面没有东西动,身体里的动就会越来越明显。在这个阶段按层次上说内气还不够畅通,血脉还没有全部打通,会出现局部疼痛,有一种火烧伤痛之感,身上会痛,背上胳膊疼痛,里面有一种细小的东西会疼。实际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它不会持续很久,当血脉畅通了就会好的。这时内劲开始换动,因静而得以和顺,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慢慢起了作用。也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第三个阶段是灵静、清静两个层次的体会,是达到练功者最高的境界了。道的无极化场作用于复杂的人体,从而感应出了生命形式的极化场效应,人即道,道即人,天人合一,浑然一体,不分彼此。这种状态被修炼者称之为“练虚合道的层次”,“人在道中,道在人中,鱼在水中,水在鱼中,人能虚空无为非欲于道人道身归之”。后天认知开发得越充分,背离先天本能就越远,如果到了这个境界,你就会感觉到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要归根,归根就是反,求灵静,达到清静正是为此而设。清静道体本身是不动的,但灵性是动的,这是指道的本体是虚无寂静,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道生万物,是由无而有,复归于道,是有归于无,所谓归根。我们说太极拳动静如一,真正到了灵静阶段时,“道居而慧生”由虚静而引发出的内气,充盈圆融,让你心气合一,湛然寂定。“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气机的启动,内劲的转换,神、意、气的开合鼓荡就此产生,就会体悟到。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个东西,太极拳求静的最高阶段是清静,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是要达到动静二相皆不着,混混沌沌,连静的意识也完全不去求了,就是真见到“自性”了,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颚齿间,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
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双手相合勿翻动,微贯一气指肚间。
上行不过眉,下行似松开,
内转拇指界中线,外运勿探沉肘尖,
莫贪莫夹,束肋毛肤相挨。
腰如车轮左右转,虚实分明互相连。
脚踏忌“八”、“丁”,切记合脚尖,
内掌踏地偏重,大二足趾领先。
宁进不退,下在上先。
注阴不注阳,注后不注前。
无处不太极,缠丝劲当粘。
心意、气力、筋骨,手足、肘膝、胯肩,
内外六合分明,上下周身关联。
腋腿四窝名“四”,左与左对右亦然。
运行结合呼吸,不丢不顶徐延。
静如山岳动如电,蓄若开弓发若箭。
捕鼠猫形搏兔鹘,聚精会神莫稍偏。
刚而不僵轻非浮,五阴五阳虚灵现。
着熟懂劲循序进,黏粘神明自通玄,
谦虚谨慎重武德,急躁狂妄误指点。
浅 解
无思无虑静下来,平心下气沉丹田:
练拳时要排除一切杂念,脑子里什么也不牵挂,思想沉静下来。脐以上不准有气,气下沉至丹田(丹田在脐下二、三寸之间,个人的中指中节叫寸)。初学时知道把气沉下就行,不能斤斤拘泥,否则,易于顾此失彼,挂一漏千。
立身当中正,头颅不宜偏:
身躯当笔直,不得佝偻、凸胸、左倾右斜,头应端正,不得俯、仰、摇、扭。
前后顶劲碰起,二目平视直前:
前后顶是指头部的前囟和后囱。思想上体会这两处微微碰起就行,不能僵颈硬往上顶,颏须稍收敛,两眼直向前方平视,前后顶也就不易丢失。低头便失前顶,容易精神不振,晕头转向;仰头便失后顶,容易呼吸紧张,横气填胸。
神送前手头忌动,呼吸深沉自丹田:
神,指眼神。就是说手向左右内外上下运行时,须以眼神瞟送前边或上边的手,不得摆头晃脑或抬头去看手。眼神也是全部精神所贯注,须知收敛、收视之功。呼吸深沉,也正是古人所说的“吐纳术”。丹田:也叫气海。呼吸皆须深沉,发自和还原于丹田。小腹应很自然的保持鼓荡(不能受压秕塌),呼吸就会随之自然了。
耳向后听心贴背,舌尖轻挑鄂齿间:
儒教讲“执中”,释教讲“虚中”、道教讲“守中”,练习太极拳也都很讲究和重视“中”字。由于两只眼睛看着前面,眼神也顾盼着左右,后面就好像没法觉察,所以耳向后听,也叫反听,心意贴背来维护中立和防范后面的空虚,同时也达到了“动中有静”、“周身相随”的体用要求。
口宜合拢,用鼻孔呼吸,舌尖轻挑上牙根和上鄂之间,这样,舌尖下很容易
流出津液(唾液——中医称为华池,玉液琼浆)必须咽下,既保元气,又免在练拳中发现口干枯渴和急喘难支的毛病。
胸微含,肩里卷,屈臂泛臀裆开圆。裆莫扭,亦莫涮,背丝扣形循环缠:
胸含,肩自里卷,背也自拔,就达到了“含胸拔背”的要求,但含胸不要误解为弯腰。练太极拳不论内劲外形,都是从从容容,绝不准放荡不羁。内劲是心意指使,外形是内劲所摧,手、足、臂、腿都不准僵硬直滞。运行中臂、腿皆不离弧形、圆形、半圆形。顺逆缠绕,须有一定的曲度存在,做到“曲中求直”。
臀,绝不能垂,也不能收敛,必须泛。泛臀也绝不是撅屁股,泛臀裆才便于开圆,也才符合陈鑫老人家《陈氏太极拳图说》所谈到的“裆贵开圆”。
裆不开是“人”形,开了裆是“⌒”形。
裆在运动中,不准扭,也不准涮。扭是别扭,涮是摆晃。一有扭涮,身便散乱。也正是“其病必于腰腿求之”的实证。其所以然,裆乃腰腿之枢纽也。
裆撑负着中下两盘,对蓄发转拆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它如同磅板,运行平线,不准有侧、斜、挑、躺的迹象,坐骨尖犹如磅卵。
背丝扣“∞”形,是指下盘的内劲围绕着两腿根循环缠绕的形象。初练时,是去而复来,久之,是一直向内缠的。
身忌上蹿胡乱摆,宁低不高行平线:
练拳自始至终,身躯都不准胡乱摆动,更不准忽地上蹿。
身法要行平线。身法可由高往低保持平衡往下练,绝不许忽高忽低。“跌岔”、“铺地锦”两势例外,但两势都必须结合上势身法的高度,也各有寓意,当与其它姿势截然不同。
陈伯先
陈伯先(1920-1989)字耀祖,号斌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九世,陈氏太极拳十代传人。自幼随父习练太极拳,后师从于前辈子明、照旭、照丕等名师学艺,更得陈鑫嫡传弟子陈克忠亲授,并潜心攻读了陈鑫先生巨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三三六拳谱》等书,深得太极拳真谛,拳术造诣颇深。
为挽救太极拳这一文化遗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利用村内任职的条件,他大力支持族叔陈照丕教拳,并恳请族叔陈克忠开设家庭拳场,积极引导村里青年人学拳、练拳,多次参加由国家、省、市、县各级政府组织的各种武术赛事,1963年曾带领陈家沟武术队代表温县参加河南省首届武术运动会,并荣获一等奖。
特别是七十年代“文革”后期,政治形势略有好转,他便积极辅导小架拳后学者练拳,还多次到西安、开封、沁阳等地交流并传播由族叔陈克忠所传小架拳法,为陈氏太极拳小架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他应温县体委之邀从事太极拳历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工作,悉心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陈氏太极拳创编、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撰写出《太极拳由来》、《陈王廷传》、《陈氏太极拳家传世系表》、《陈氏太极拳传递表》及《陈氏历代拳师传奇故事》等文章,为正本清源提供了广泛详实的历史资料。他在自身练拳的基础上编写了《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及浅解》,为后人习练陈氏太极拳、弘扬和发展太极拳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此期间,他大力倡导创办陈家沟太极拳学校,亲编教材,躬身示范,随时为学员释疑解难,历任总务、文秘和理论教学等工作。他先后接待来自美、日、意、德、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武术界人士数百次访问和电台、新闻报刊等媒体的采访。他还倡议建立了已故陈氏太极名人陵园。
1982年,应邀参加河南省在新乡举办的“太极拳推手散打擂台赛”,担任副总裁判长。1986年应邀出席河南省鸡公山武术文史研讨会,与会发表了《太极拳练习之管见》、《忆三三六拳谱》等重要论文,均获得表彰奖励。生前任河南省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新乡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顾问等职。
陈伯先先生幼年家贫,然其天资聪慧、勤奋好学,除酷爱太极拳术外,一生徜徉于书海,眷恋于艺苑,涉猎广泛。其书法享“太极书法”之美誉,作品入选《温县清风书壁》、《中华陈氏书画艺术博览全书》,并有诗文遗作传家。在世为“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农民日报文化艺术联谊会会员”、“温县书法协会顾问”等职。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1]王建.太极拳的吐纳功法入门[J].武当,2005,(12)[2]尤志心.我学孙式三十六手太极拳[J].精武,2006,(02)[3]张迎忠.太极拳的三合六进[J]...
[最佳回答]Summary:TaiChiisanimportantcomponentofChinesemartialarts,iswithorientalfeaturesinone...
[最佳回答]Summary:TaiChiisanimportantcomponentofChinesemartialarts,iswithorientalfeaturesinone...
太极拳的起源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公元618~907年)许宣平、宋朝(公元960~1278年)张三峰、明朝(公元1368~1644年)张三丰、王宗岳。清朝(公元1644...当然也有...
推荐《春雪》《反抗“平庸之恶”》《纽伦堡来信》《所有的名字》这五本书,这几本书给您的绝不会是浅阅读了。1.《春雪》作者:【日】三岛由纪夫作家三岛由...
太极拳,早期曾2113称为“长拳”、“5261绵拳”、“十三势”、“软手”。清4102朝乾1653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
我个人认为的导师,首先对原理性的知识掌握非常扎实,实践技能极其强悍,并且在自己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教学时,应该是在实践中让学生领悟原理。好老师未必是合...
苌乃周《苌氏武技书》恰好说明---在乾隆年间,陈家沟并没有“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太极拳。按照陈家沟的太极拳传承说法:陈继夏---陈秉旺---陈长兴。在陈家...
书法也是美术。美术,就是视觉艺术。正确地说,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实用美术,摄影,书法。哑剧和无声的舞蹈,动画片,都是美术,应该叫动态美术。动态...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