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方药中。
岁值辛丑,金秋十月,更逢重阳,迎来方药中先生百年诞辰。作为他的学生、学术继承人、合作者和家人,先生对中医药学深挚的爱,挺身卫道的浩然正气,和为中医药学术长远发展构建顶层设计所做的探索与实践,至今让我恸念不已。谨以此文,纪念先生诞辰。
在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方药中倾其心智参与构建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医药学临床体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其研究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深远启示意义。
一门完整、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成熟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中医药学自不例外。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为基石,其内涵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经历代先贤不断发掘、纳新,代有发展。
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认识,中医药学术界,高校教材等多围绕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脏腑经络、辨证论治等对其内涵进行了简约表述。
早在1944年,方药中就著文指出:“中国医学,自有其科学系统”。1953年著文《谈中医学术系统问题》。1959年撰写的专著《中医学基本理论通俗讲话》,曾作为北京地区医学院所的西学中教材,被印发为单行本流行全国。全书从阴阳五行、天地人合一、藏象、经络、精气神、病因、病机、治则八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内涵”。
1980年出版的专著《黄帝内经素问运气七篇讲解》(方药中、许家松合著)总论部分,从指导思想、对人体生理病理认识、病因、病机、诊治方法五个方面阐述了气化理论体系的“内涵”,形成了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涵”的雏形。
1983年,在成都举行的“中医学医学模式学术研讨会”上,方药中与许家松宣讲了题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的学术论文,1984年在《大自然探索》杂志连载发表。这是中医药学术界首次对“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内涵”做系统的阐述,由八个方面组成:
中医药学的指导思想——整体恒动观
整体观认为天地一体、五脏一体、人与天地相通相应三者组成了统一整体。在整体观基础上,方药中加入了“恒动观”这一重要的时间要素。即认为自然万物和人体生命都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运动产生变化。《黄帝内经》谓之:“动而不已,则变作矣。”运动终止,则生命终止。运动的形式为“升降出入”。《黄帝内经》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不生不化,静之期也。”“恒动观”的加入,使中医药学在认知方法上,不限于空间,而成为由空间与时间因素二者共同组成的中医药学完整的时空观,整体恒动的时空观贯穿于中医对自然界、生命现象、生命过程、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治、康复、养生的全部内容之中。
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气化论:生命因气而化
气化学说认为,所谓“气”,“在天为气”。泛指自然气候。以风、热、火、湿、燥、寒六种气候要素加以概括。所谓“化”,“物生谓之化”。泛指自然界的生命现象,如生长壮老已,生长化收藏。气化学说认为,有气才有化,生命因气而化。《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即认为,各种生命现象,都是在自然气候正常变化的基础之上才能产生和延续。没有气,就没有化。生命因气而化。气化中止,生命中止。《素问·六微旨大论》谓:“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中医学正是从生命产生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气候环境条件来认识生命的产生和延续的。气化学说就是阐述自然气候的运动规律和与生命过程、健康、疾病相应关系的理论。其内容要点有:
在广阔的天文背景下,描绘出日—地—五星和地球上天、地、生、人一体的动态整体模型。《素问·天元纪大论》谓:“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谓,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五类衰盛,各随其气之所宜也。”(《素问·五常政大论》)
气化学说的核心和精华是,自然气候总是处在六气的正常与异常变化之中。但是,六气不论如何变化,总还在能使地球上生命得以产生和延续的范围之内。这是因为,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亢害承制”“胜复”“郁发”的自稳调节机制。例如在春季,东风劲吹,温暖之气早至,桃李过早盛开,气温偏高。这种过早过盛的春温之气就成为一种偏胜之气,称为“胜气”。但是,很快就会出现西风带来凉气来袭,气温下降,气候恢复正常。这个过程叫做“胜复”。凉气就成为一种恢复之气。通过“胜复”实现了自身的自稳调节。这种自调自控能力,中医谓之“正气”。中医药学正是从自然气候和人体具有自稳求衡能力的角度,来审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中医正是通过各种治疗手段,来激发、辅助、恢复人体这种自我调节能力。甚至把不乱作为,不打乱自身自调能力的医生,称之为“中等医生”。《汉书·艺文志》谓之“有病不药,常得中医”。
百余年来,中医一直在探求中西医的最大不同,认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恽铁樵:《群经见智录》)。即西医讲解剖,中医讲气化。中医的气化学说正是从“气化”的角度,来阐释生命的产生和延续,疾病的病因与发病、诊治、康复、养生、方药性味组成等一系列理论和法则,并总结为“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同法同纪。气化学说以其全面系统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的理论,成为中医药学理论特点之一。同时,构建了以干支、阴阳、五行组成的“格局”,提出了六十年气候周期。
综上所述,中医气化学说,以整体恒动的宇宙观、自然观阐述了自然气候的运动变化规律和“人与天地相应”同法同纪的生命观。对生命过程、人体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治以及康复、养生原则,方药理论等提出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并有效指导中医临床,从而成为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之一。
中医药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生理的认识——藏象论
藏象学说来源于古代医家对人体实质性器官、结构的一些初步认识,主要通过生活和医疗实践,以人体的外在表现为依据,对人体几大功能进行临床归类和认识,以之作为辨证论治的客观依据。
藏居于内,象见于外:所谓“藏”,指人体内在的脏器;“象”,指现象,即外在表现。对五脏功能进行系统临床归类。如心主神明,主血脉;肺主治节,主气;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藏精等。它依据“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五藏生成论》),即同类可推演的原则,以司外揣内,取象比类等方法,把人体外在的五色、五官、五窍、五体、五液、五声、五味等与内在的五藏联系起来,把形脏和神脏、包括思维活动,精神情志联系起来。该学说对自然万物总结出极为广泛的联系,对五脏命名和统领进行了归类。
五藏相通,心为之主:五脏是一个整体。但在生理和病理上,五脏之间除了各司其职外,还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素问·玉机真脏论》)然心主神明,主血脉,居于最高统帅地位,故为“君主之官也。”(《素问·灵兰秘典论》)
精、气、神一体:精生气,气化精,两精相抟谓之神。精是指构成人体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精具有“成形”的特点,所谓“阴成形”。“气”指人体的功能活动,所谓“阳化气”。精和气之间存在互化关系:精生气,气化精。“神”,是在精气共同作用下,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精气神又是一体的。这是从整体层面上对生命活动的认识。但是,五脏皆藏精气神,皆以“藏气”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精气神一体,成为藏象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藏气法通四时:中医药学认为,五藏的功能活动与自然气候是相通相应的。《素问》提出“脏气法时”“五藏应四时”“脉应四时动”。如“心者,通于夏气”“肺者,通于秋气”“春脉微弦曰平”等。
综上所述,中医的藏象理论,是根据人体的外在表现,以司外揣内,以“象”察“藏”、类比推论的方法来认识内在的脏腑器官和其功能作用。
中医药学对疾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正邪论
中医对疾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是以“正邪”立论的。
所谓“正”,即正气。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谓之“正气”。“非其位则邪,当其位则正。”人体对自然变化和对疾病的抵御、适应、调节、修复能力也叫正气。中医认为疾病过程贯穿着正气邪气之间博弈,即“正邪交争”。当正气居于主导地位时,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所谓“邪”,即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是人体对外界变化不能适应的外在表现。当邪气居于主导地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邪气居于完全控制地位,正气消亡,生命终止。中医药学正是从正邪两方面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认识病因与发病的。其主要特点就是十分重视正气在疾病发病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害空窍”等发病认识。对病因的认识不外乎外因与内因。外因以“外感六淫”、疫疬立论,谓:“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素问·至真要大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遗篇·刺法论》)。总之,中医对病因与发病的认识是以“审证求因”和重视正气的作用为主要特点。
中医药学对疾病病机的认识——求属论
“病机”,指疾病在病因作用下,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的机理。中医非常重视对病机的辨析,提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即“求属”。何为“求属”?主要还是根据与发病有关的各种因素和临床表现进行归类,辨析其间的相互关系而做出的判断。主要内容有三:其一是根据发病时的季节气候特点和临床表现,以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特点进行归类。如发病在春季,与风邪有关,临床表现具有与“风”的“善行数变”的特点相类似者,归于风病类。其二,是根据脏腑功能归类,如“运化不及”出现腹满脘胀腹泻等,归为脾病类,以此类推。其三,谓之“必先五胜”。即在五脏定位,六气定性的基础上,从众多症状体征等临床表现中,辨析起主导作用的病位和病性。
中医药学对疾病诊断治疗的主要方法和特点——辨证论治
对于“辨证论治”,方药中先生认为首先要明确对“证”的理解。什么是“证”?先生定义为“‘证’,就是证据。辨证论治就是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从而据此做出诊断和治疗”。先生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观出发的,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经过、治疗经过、当前临床表现、治疗计划、预后判定等等,无一不包括在辨证论治范围之中。”
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论
“候”指表现于外的各种现象。“道”指规律和法则。“候之所始,道之所生”源于《素问·五运行大论》,就是说根据事物的外在表现,可以总结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中医药学对自然气候和人体生理、疾病规律的认识,基本上还是通过对各种客观现象的观察,以此为客观依据,分析总结而来。这就是说“道”源于“候”。中医把“候”分为气候、物候、病候三大类。中医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之一,正是来源于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以及生物、人体对这些变化的相应反应。把气候、物候、病候三者联系起来,探讨人体疾病与养生关系,经过极为细致的观察、积累、记录、比对、反复实践,从中总结规律。因此“候”就成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产生的客观依据之一,有别于简单的对症处理。
受限于古代科技水平和观测手段,中医对“候”的观察,基本上依靠的是直观感官。如今科学昌明,技术精细,科学研究从宏观走进了微观世界。但是,其显示出的仍然是客观现象,仍然是“候”。只不过是更深、更精细,更微观的“候”。“天道玄远”,人类对自然、生命、疾病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中医这种以候识道的认知方法也是无穷无尽的。因此不应该被淘汰或取代,而是在保存和发扬自身精华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吸收新知,与时代同步前进。
中医药学的论理工具——阴阳五行学说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不管自然科学家们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总还是在哲学的支配之下。中医药学也不例外。中医药学具有深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智慧。这与中医药学吸纳了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和论理工具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方药中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及未来走向的观点简陈之。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先进的哲学思想。归属为哲学范畴。该学说以其朴素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和辩证的方法论,在宇宙观和方法论方面具有其先进性。在《黄帝内经》形成时代,阴阳五行学说已经广泛体现在中华文化之中。中医对疾病的认知和经验积累,需要通过理性思维来总结规律,上升为理论并进行表达。中医药学就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如在中医著作中,有阴证、阳证、阴邪、阳邪,以及“培土生金”“土败木贼”等说法。同时这种长期的融合,出现了非常奇妙的结果:一是在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借助于阴阳五行的方法论,中医药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靠感官直观的认知方法的局限,能够得以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到疾病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总结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有效的诊治经验,并依此进行了理论表述,显示出其哲学智慧之光。《黄帝内经》甚至把阴阳五行提高到“万物之纲纪”的高度。但是哲学毕竟不是医学,取代不了医学对人体本体的观察研究。二是中医药学的天人一体观,宇宙生成观等认识还深深影响了作为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如阴阳学说中的“一分为二”,就是源于隋代医家杨上善的《黄帝内经太素·设方》:“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中医的五行框架对自然万物所做出的的广泛归类,也被哲学家们吸纳,用以鲜活具体地来解释抽象的哲学道理。
综上所述,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药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方药中认为只是中医药学的论理工具而非核心内容。中医由于引进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进行理性思考,把一些认识与经验凝练成理论和法则,可谓功不可没。
方药中先生一生用心血参与构建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而且以此作为终生研究方向并践行之。他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与临床运用研究为方向招收了多届研究生。还结合临床,进行了专题研究。直到1994年10月在病榻上,他还以“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为题发表论文,提出:“传统与现代方法并举并重,宏观与微观认识有机结合,是当今研究与发展中医理论体系之必然途径。”(《医学承启集》)不料这一论述竟成为先生之绝笔。
1995年,方药中辞世。笔者身心交瘁,重病困身,数年不能自拔。但对先生未竟工作的耿耿之心、责任和担当支持我继续前行。作为原作者之一的我,于2004年在《中国中医药报》分10期连载了修改、补充后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构建”。除对原作进行部分修改之外。一是补充了“中医学对养生防病的认识——康寿论”一章,提出“顺应自然—形体健康—心理道德完善—适应社会”的四维康寿养生模式和完美生命模式”。二是补充完善体系的框架——形成“三层十系理论框架”。三是提出了中医学的医学模式是:“自然—生物—心理—社会”四维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中医药学学科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关系到中医药学的现在和未来发展。方药中先生倾其一生心血,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内涵与框架”建设作了开创性、基础性的工作,意义深远,功不可没。(许家松 中国中医科学院)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3版
我在网上整理了几篇关于中医临床学的优秀论文,其下载次数都超过了1000次,很具有参考价值,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下载:12383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2323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王琦
摘要: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分类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和深化中医体质学的研究.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 体质分类研究; 诊断依据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beijing-universit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_thesis/0201243607863.html?from= ltth
下载:1452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659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杨华元; 刘堂义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探讨:(1)人体既是一个红辐射源又是一个良好的红外吸收体;(2)艾灸的近工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3)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量子能为机制所调控,艾灸生物物理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艾条灸; 红外线; 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_thesis/0201219863774.html?from= ltth
下载:1392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596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郭蕾; 王永炎
关键词:证候概念; 正确途径; 科学阐释; 诠释; 多学科知识; 临床实践; 脱节; 理论; 定论; 解释; 定性; 举步维艰; 规范化研究; 关键性问题; 研究热潮; 辨证论治; 年代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conference-cn_meeting-21922_thesis/02022494497.html?from= ltth
下载:2134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554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任晓艳
摘要: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等论述较少,笔者试论如下,期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穴位埋线; 源流; 机理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a-journal-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pharmacy_thesis/0201219771482.html?from= ltth
下载:1459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475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朱文锋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医几千年来防病治病的实践积淀和理论结晶,内涵深厚,体现了中医理论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辨证是论治的前提,辨证准确与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但中医辨证的普遍规律、思维认识特点至今还未被深刻揭示,其科学内涵尚未得以凸现和规范,从而严重影响辨证论治的传授和继承,制约了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限制了中医学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对中医学的接受和选择. 要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临床辨证水平亟待提高,中医辨证理论和方法必须有所突破. 本文通过对前人辨证经验的继承与挖掘,在研究中医辨证原理和辨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创立一种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证素辨证.这一新体系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与特点,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更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
关键词:证素; 辨证体系;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学; 病位; 病性; 临床证候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conference-cn_meeting-22950_thesis/02022754436.html?from= ltth
下载:1599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454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朱文锋; 张华敏
摘要:"证素辨证"新体系,揭示了辨证的普遍规律、实质与特点,为把握灵活复杂的辨证方法找到了执简驭繁的要领,这一新体系可涵盖以往诸种辨证方法的实质内容,更符合临床辨证的思维原理,学习时容易掌握,临床时便于操作,能灵活地辨别处理各种临床证候,克服了以往古今诸法混用,概念欠确切,内容不完整,甚至相互矛盾、错杂的弊端. "证素",即辨证的基本要素."证素"是通过对"证候"(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病位和病性,是构成"证名"的基本要素.本文主要研究 "证素"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证素; 辨证体系; 临床证候; 病性证素; 中医诊断学; 病理信息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conference-cn_meeting-22950_thesis/02022754380.html?from= ltth
下载:1531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453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张志斌; 王永炎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精髓,然而证候相关名称与分类亟待规范.我国证候研究起始于50年代,80年代又展开了中医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但至今证候分类、证候的命名、证候的诊断均尚未统一.根本原因在于中医的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巨系统.通过对此前已经进行的证候研究的大量文献学调研,吸收"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课题组的工作经验,提出如下假设:将证候进行降维升阶的分解处理,根据"外感六淫"、"内生五气"、"气相关"、"血相关"、"阴阳相关"、"其他"等6类提取出适当的证候因素共29个,并对这些证候因素的诊断进行规范,然后将这些规范了的证候因素交给使用者,由他们在临床使用时进行自由的交叉组合.希望能以此为证候研究提供一种新方法.
关键词:
证候规范; 名称; 分类; 证候因素
论文地址: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journal-beijing-university-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_thesis/0201243637013.html?from= ltth
下载:1043次(数据来自知网)
被引:371次(数据来自知网)
作者:李立志
摘要:陈可冀参照传统中医思辨特点,以"虚""瘀""水"统领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病证结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3型.以传统古方为基础,结合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辨证施治,取得理想疗效.
关键词:陈可冀; 心力衰竭; 经验; 中医药
论文地址:
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chinese-journal-integrative-medicine-cardio-cerebrovascular-disease_thesis/0201232961653.html?from=ltth
觉得不错,就收藏吧,若你想看其论文,可以下方留言,下次我给大家整理出来!
免费论文:盘点数学领域被引超过1000次的优秀论文
免费论文盘点:地质学领域被下载超12000次以上的论文文献
免费论文:天文学领域被下载超2000次的优秀论文,值得收藏
相关问答
论文中列出的主要参考文献,其顺序以出现的先后为序。列出的参考文献是作者直接引用、正式出版物公开发表,读者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未在正式出版物发表的资料一...
很严格的,一般情况下学医学的,毕业都要求有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现在教育部审查的比较严格,可能你的论文还可能被抽到教育部进行盲审的,所以需要你做好准...
这个问题里面的妖魔鬼怪还真是多啊。用科学去认识中医的人当然很多了,不然一年那么多跟中医有关的论文是谁写的呢?↑每年写的有关中医的科学论文数不胜数↑...
中医药文化可分为三类1.中医精神文化又称中医理念文化,中医哲学是中医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中医本体论、中医方法论、中医伦理学、中医价值论等。任何一种文...
张伯礼院士七十多岁的高龄,在这一次战“新冠“的大疫中,作为中医队伍的领军人物,挂帅武汉,劳苦功高。在西医无特效“药",“疫苗"又迟迟未出的局面下,中医...
本文主要介绍我在中药实习中的经历和感悟,以及对中药学的理解和认识。中药实习是我大学期间最重要的实践课程之一,通过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中药的...
根据中华中医药杂志的要求,查重率通常要求在15%以下。这意味着提交的论文中,与已发表的文献相似度不应超过15%。这是为了确保论文的原创性和独特性,避免抄袭和...
中医学毕业论文可以写综述类或者医学实验类的文章。开始也不会弄,还好关键时刻寝室同学给的雅文网,有专业的帮忙轻松多了中医中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
不需要进行论文答辩!根据个人了解,论文答辩与学位证有关,而函授本科毕业后只发毕业证,不发学位证,所以也就不需要进行论文答辩!不需要进行论文答辩!根据个...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五年制中医学、中医学(5+3一体化)中医学在1958年福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