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和礼仪文化!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如果一个人连喜好都没有,那可能生活都很乏味,没有意思。喜好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太一样,有人爱聊天、爱说话,嘴闲不住,这也属于喜好。有的人就好抽烟,一根接一根。有人好喝酒,不喝酒难受,但是有的人是喜欢喝完酒之后的那个状态,有的人是喜欢酒本身的香醇,每个人都不一样。而今天李夫子就跟大家聊一聊一个有意思的话题,那就是“读书人”的喜好。
古代读书人的“喜好”
很多小伙伴感觉没必要说,因为读书人的喜好不就是“读书”吗?今天李夫子要讲的恰恰不是“读书”,而是说一说读书人的追求,无论古今,读书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名校”!说起“名校”那就不得不提到封建王朝的巅峰“宋朝”了,在那个年代宋朝诞生了很多闻名天下的书院,其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清华”、“北大”。正是由于“爱读书”的喜好,让很多文化人相聚在这些古代的书院,掀起了书院文化的风潮。
古代书院的形成和演变
古代书院和今天的大型补习班,或者是私立学校在形式上比较像。但实际上不是一回事。最早的两个书院叫“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出现在唐朝贞元年间,他们是官方设立的“皇家图书馆”,主要的职责是藏书、校勘,同样也是伺候皇帝读书的御用图书馆。在古代,皇族就是引流潮流的风向标,所以很多民间的读书人看到皇家有这么一个有名的文化机构,也都来附庸风雅,纷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建一个书社,为了好听一点就起名为“某某书院”。随着一些有标杆性的大儒们也这么起名,书院的IP就彻底火起来了,尤其到了宋朝,不仅民间书院文化兴起,还得到了官方的支持,形成了一套体系化的书院制度。
这其中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这就跟大家追热点,追着追着自己就红了,就比如“夸父逐日”,到最后小伙伴们也不关心太阳,反而关心起夸父来了。最初的皇家书院就是在民间书院文化的兴盛中被人们忽略了,如果现在李夫子对大家说“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那大家肯定都很熟了,因为他们都非常的出名,已经登上了大雅之堂。宋朝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究竟是什么样的特殊环境引起了书院的兴盛?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急于解决地方割据问题,统一中央集权。相比于稳定政权这种大事,读书这个事就太虚无缥缈了,官方也没有功夫搭理你,这个时候就得“私补公缺”。 官方顾不上搞教育,民间读书人就开始急了,没有官办的,咱们就自己弄,好歹有学上。后来北宋的社会稳定了,皇家回头一看民间教育开展的不错啊,沿着书院教育的路子走,不仅发展了教育,还有利于社会和谐。于是朝廷就开始对书院进行官方扶持。比如宋真宗就向“岳麓书院”、“应天书院”等优秀的民间书院,赐牌匾、赐书本,还给学田,等于你这一开店,官方就给你颁发营业执照,划定了店面,还给你供货,所以说官方的扶持力度还是很大的。
等到了南宋时期,经历了靖康之变的宋朝内忧外患频发,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就充满了“名利至上”的风气,有深重的社会责任感的大儒们就开始通过办学的方式要改变下一代,同时也为政坛储备人才。从这个时候开始,书院也就成为了具有学术交流、宣传教育等多重功能的机构。总之在宋朝,不管是政局稳定不稳定,书院都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发挥着应有的教化作用。
古代书院的教育模式
这一说到书院,很多小伙伴脑海中就会浮现一幅画面,“一个留着白胡子的老头坐在上边,一堆学生坐在底下摇头晃脑”,这是咱们对书院的刻板印象。其实古代的书院教育很科学,事实上在“传道而济民”的思想指导下,古代书院也跟我们今天的文理分科一样,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志向,采取“分斋教学”的方式,主要教授两科,分别是“经义”和“治事”。“经义”就是咱们熟悉的儒家经典,主攻“四书五经”,有时候也有一些理学大师到书院来讲学,这个时候学生就学习他的著作或者讲义。“治事斋”主要负责分科教授治民、水利、算数、讲武等专业。你想学理工科也是可以的,那个时候的学院教育是很注重根据学生的爱好和资质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会为社会培养实用型的人才。要是你想多学点的话也没问题,就跟今天辅修双学位一样,兼修多科,只要你有精力就行。
古人的家庭教育方式
古代的传统教育,从宋代发展到清代,随着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教育方法自然就随着考试逐步完善起来了。在书院教育之前,基本上就是“家庭教育”和“私人教育”。一般来说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和家中出过读书人的家庭,从小孩4岁开始,就开始让他们摇头晃脑的背诵“四书”,这个“摇头晃脑”,实际上是加强孩子集中力的一种方式。小孩才4岁,天天背古书,谁能受得了?但是背不进去也得背。这是最基础的,实际上也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过程。就跟现在学英语背单词一样,都是一边哭一边背,等背到15岁基本就滚瓜烂熟了。而且不仅仅是熟,字字句句的意义,那也是嚼得透彻。这个过程也帮助小孩建立了完整深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16岁开始去接触更深的“五经”,有了之前的良好基础,对这些孩子们来说也就上道了。16岁的年纪在那个年代也得娶妻生子了,所以就得要接受包办婚姻了。其实这个操作挺好的,也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安心地做学问、考功名。这个时候也可以张罗去那些名校接受更高一级的教育。书院也就承担了从秀才到举人的重要教育功能。那些天下闻名的书院,一般都有着举世闻名的大儒,人家不愁学生,自然也就设定了不低的入学门槛。
古代书院的“入学礼”
面试、笔试一应聚全,天下人挤破脑袋,每年就这么二三十个名额,所以说入学的门槛很高。那么通过了之后,是不是教学前把学费给了就能来上课?那你就想错了。从古到今读书这个事情都是非常庄重的。咱们中华文明是讲究礼仪的,在中国古代有“四大礼”,包括:“成人礼”、“婚礼”、“葬礼”,以及很重要的“入学礼”!那么入学礼是什么流程呢?第一步就是“正衣冠”!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这意思就是说这礼仪的产生在于行为举止要得体,仪容要端庄,言辞要顺。
入学的时候,孩子们要整齐的站一排,先生给他们一一地整理好了衣冠之后才能进入学堂,进入学堂之后就要行拜师礼了。所以第二步就是“行拜师礼”!面对“至圣先师孔圣人”行九叩首之礼,然后再向先生行三叩首之礼,最后学生要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就是古代拜师礼的时候,弟子赠送给师傅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这跟交学费是一个道理,但是相比单纯的交钱,古代书院选择这样一种更具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代表了对于未来求学之路的期望。
第三步就是“水盆净手”!行过拜师礼之后,学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在水盆里边正反各一次净手。“净手”和金盆洗手里边“净手”的含义不一样。“净手”是为了去除杂质,净手净心以求取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之意。这个特质是学有所成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你得静得下心来。第四步就是“朱砂开智”!先生手持蘸着朱砂的毛笔,在学生眉心处点上一个像“痣”一样的红点。这个痣也是取得智慧的“智”的谐音,寓意着开启智慧,明亮心目,为之后的学习道路上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智慧开启门扉。这是个仪式,同样也是一种诚挚的祝福。
古代书院规矩多
进入了书院之后,要遵守书院的规矩。首先要穿校服,“校服”也就是颜色深的衣服,并不是像现在的校服这样统一定制,还分冬夏装!除此之外,书院会设置专门的“请假簿”、“讲簿”、“德业簿”、“食簿”、“宿斋簿”等记录你的功课、食宿、请假、听课,等各方面的日常学习生活状态,反正管得很严格。每天起床、早饭、午饭以及晚上,都有规定的学习任务。无论是自学还是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以及老师答疑,都会记录在案。现在的周考、月考、大小考他们都有。
南宋时期的“延平书院”就设置了一月三考,不光要考学识,还要考德行,成绩优异的学生还会有物质奖励、积分制的累积,很科学。除了了解儒家经典这类的必修课程,书院的学生还要学习一些个需要注意的政治要点和公文格式。正所谓“见字如见人”,写个小楷也是学院学生们必须的功课,因为那会都是手写卷子。简单的数学同样也得学点,天文、地理、草木、虫鱼这些个考试题目都会有。至于咱们熟悉的“君子六艺”,在汉代之后就已经不是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必要技能了。更多时候是看个人兴趣,还有当时的习气。
古代四大书院的由来和演变
其实跟现在的名校一样,对于老百姓来说也看不到这些,最关注的还是升学率、排名、学校口碑,现代的大学还有所谓“985”、“211”之类的排名,那古代同样也是如此。其实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骖鸾录》中就记载了宋初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徂徕”、“金山”、“岳麓”、“石鼓”。后来有一个跟朱熹并称的理学家,他叫“吕祖谦”,他所作的《白鹿洞书院记》又把“嵩阳”、“岳麓”、“睢阳”、“白鹿洞”称为天下四大书院。后来宋元之际,浙东学派的大家“王应麟”在《玉海》一书中就采用了吕祖谦的说法,并且附列“石鼓”、“茅山”二书院。直到1998年,中国邮政发行了古代书院的邮票全套4枚。所列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也就是睢阳书院,再加上“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白鹿洞书院”,合称四大书院!
四大名校里边,最有名的就是被誉为四大名校之首的“岳麓书院”。岳麓书院在战火的洗礼下,七毁七建,可以说是饱经磨难,现在的岳麓书院大体是清代重建的遗留结构。湖南大学就是以岳麓书院为前身,古老的书院现在以新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与应天书院同属河南的嵩阳书院坐落在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司马光的著作《资治通鉴》第九至二十一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的程颐、程颢]曾在这讲学十余年。到现代郑州大学成立了嵩阳书院,“赓续文脉,弘扬国学”,跟岳麓书院一起继续在教育事业里边发光发热。
古代名人与书院间的缘分
每年的中考、高考之后,总会有优秀的毕业生让学校自豪的展示出来。古代没有电子屏幕,但是一个个政坛名人,就是每一个书院的金字招牌。比如我们提到应天书院,首先就得提到范仲淹。 公元1011年,23岁的范仲淹和两岁的应天书院相遇了,他在应天书院苦读了5年,基本上不知道啥叫苦,只知道学习的快乐,天天学得很认真。有一次宋真宗来书院视察工作,皇上都来了,所有人都打破脑子想去,但是只有范仲淹趴在那写东西,同学们说:“你不瞧瞧去?”范仲淹说:“我不去,他总有一天要单独见我”。这是怎样的自信?怎样的决心?
1026年因为母亲病逝了,范仲淹回家丁忧,等重新回到书院,他成了当时的范校长了,还身兼教务处的主任。学校这几年名声不好,抄袭论文成风,于是他大刀阔斧推动学风重建,对那些不刻苦的学生很严厉,半夜里看谁要是偷懒先睡觉了,就把他叫出来,导致很多学生都很怕他。在他的严厉外表下,其实藏着对学生的爱,比如学生没钱了,他还免费资助,学生有远道而来拜访他,无论多忙,他都换好衣服,穿戴整齐见他们。北宋有很多政治文学上有成就的人,像富弼、张方平、孙复、石介、张载、文彦博等都是他的学生。后来范仲淹丁忧期满离开,应天书院也改为南京学府,正式成为了国学,并为国子监,成为国字号的金字招牌学府。《宋史》记载,从应天学院走出去留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很了不起!
如果说范中淹和应天学院是报恩,那么朱熹跟白鹿洞书院就是一个老年人在年老之际的坚持。白鹿洞书院虽然叫“洞”,但不是在山洞里边,它因为周边山路幽深,从上往下俯视就像一个洞。最早李渤在这里避世修学,顺道养了一头白鹿,但在之后的几百年间这里也没有白鹿了。明朝嘉靖年间,有个执着的知府在这真挖了个洞,后来他的接任者很认真,没找着白鹿,就雕刻了个“石鹿”放在洞里边,这下白鹿洞算是齐了!白鹿洞书院在南北宋之际被战火烧毁了,大家伙都忙着建佛寺、建道观、书院就没人理了。朱熹当时下决心要修复,但是跟朝廷一说,朝廷根本就顾不过来。于是他就自己弄,终于在淳熙7年3月,也就是公元1180年,书院修复完成了。他写了两句话吗?朱熹还高兴地写下了:“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当时的朱熹已经50岁了,对古人来说,这就已经算是很老的了。
胡适先生曾说:“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稳固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李夫子认为说得挺好,现在如果各位小伙伴有时间,不妨带着孩子到书院去参观,体验一下几千年的人们怎么学习的,学习他们的精神,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方法,各位小伙伴怎么认为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以古人之规矩,开今人之生面。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虽然产生于古代,但却包含着超越历史、超越地域的时代价值。抛弃其中的糟粕和过时的繁缛仪节, 礼仪文化就可以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特别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一些领域出现的失礼、失范、失序现象,尤其需要认真借鉴和吸取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历史价值和合理因素,传承发展优秀礼仪文化,培植树立现代文明礼仪。
礼仪文化对价值观建设的促进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深刻揭示了礼仪制度、礼仪规范、礼仪活动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礼仪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通过创造性转化和继承性发展,把内在的精神范式、促进机制提炼出来,有利于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助力。
文化促进机制。“有礼仪之大,故称夏”。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修齐治平”的准则和理想。礼仪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深深涵养在中国人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礼仪传统源远流长,礼仪观念深入人心,礼仪规范丰富发达,蕴含着鲜明的气度之美、神韵之美、价值之美。礼仪呈现的是文化符号、文化象征、文化印记,体现着中华文化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标识。一方面,礼仪文化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坚持古为今用、守正出新,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加以补充、拓展、完善,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样式,着力培育家庭文化、提升企业文化、丰富社会文化,有利于增强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好地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礼仪文化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中国礼仪文化曾一度在西方国家产生强烈反响。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史密斯在《中国人的性格》一书中指出,“中国人已经设法把恪守礼节熔铸成内在的本能”,与中国人的礼仪相比,“外国人只是怀中的婴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借鉴中国古代“修文德以来之”的对外交往、文化同化模式,而非霸权的、强权的、逼迫的方式,以文化人、以礼服人,善邻怀远、协和万邦,有利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道德促进机制。“礼者,理也”“德之则也”。礼仪的背后是理、义、德,它是伦理观念和道德律令的形式化、具体化、实践化。孔子认为,“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异同,明是非也”,是否具有礼义是人之为人、别于禽兽的基本界线。孟子讲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也”,认为辞让、恭敬之心是礼仪发端的道德源头。荀子也认为礼是“达爱敬之文”,即为了表达内心的爱敬之情而产生了仪礼。孔子对刑与礼在教化民众中的作用作了区分,强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机制的发生原理在于,“礼者, 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 禁于已然之后”,因此礼仪文化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建构性作用,是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治理方式。同时,礼仪可以有效防止道德实践走向偏执与极端。《论语·泰伯》中指出,“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如果没有礼的制衡,在践行恭、慎、勇、直这些优秀品德时容易走向反面。只有靠礼仪的指引和规约,才会使人们的品行保持在适当的尺度上,符合中庸之道。因此,礼仪着眼塑造人的道德品行,使社会规则内化为内心尺度,外化为行为习惯,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价值促进机制。一种价值观念不会单独地存在,而是通过一定象征方式、社会仪式,深层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隐形的教育。礼仪的施行,需要经过两个阶段,一个是价值观念的生活化,通过行为化、仪式化在民众生活中推广;一个是日常生活的伦理化,提升社会生活的文明化、礼仪化、风尚化程度。梁漱溟先生曾经说,“抽象的道理,远不如具体的礼乐。具体的礼乐,直接作用于身体、作用于血气,人的心理情致随之顿然变化于不觉,而理性乃油然现前,其效最大最神”。价值观的树立,固然离不开观念的灌输,然而社会成员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学习礼仪规范,反复体验礼仪的精神理念,通过“齐之以礼”“节之以礼”“约之以礼”,更容易将礼的外在规定在不经意间转化成为内在自觉追求。所谓“克己复礼以为仁”,实际上就是通过礼的教训成俗,使社会成员主动遵循礼仪规范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仁”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价值内涵体现在个体层面的向善价值、社会层面的和谐价值、国家层面的秩序价值,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民、社会、国家三个层次内容在逻辑结构、内在含义上有相通之处。如前者个体层面的向善道德追求与后者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的“友善”内在关联;前者社会层面的和合精神追求与后者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中的“平等、公正”内在关联;前者国家层面的秩序价值追求与后者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的“民主、文明”内在关联。因此,中国传统礼仪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和元素。
以文明礼仪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充分发挥礼仪文化的教育促进作用,将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文明礼仪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动、转化为习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建立现代礼仪体系。培育现代文明礼仪,要从培育现代礼学开始。司马光编撰《书仪》和《家范》,对繁琐的传统礼仪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减。朱熹《家礼》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其适用于普通百姓家庭,“虽贫且贱,亦得以大节,略其繁文,而不失其本意也”。要借鉴古人对传统礼仪简化、改革的经验,加强对优秀礼仪文化尤其是礼制、礼仪、礼义及礼法观念的理论研究,建立现代礼仪文化学科、学术体系,研发现代礼仪文化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培训体系。
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人不学,不知礼。中央出台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国民礼仪教育。要将礼仪文化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从娃娃抓起,形成礼仪习惯,培养文明素养;通过学校教育,增设礼仪课程,学习礼仪文化,掌握做人规则;通过社会教育,学习职业礼仪,培育行为规范,把握国际礼仪。各类媒体要把弘扬礼仪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使现代文明礼仪见报见屏、上网上端,推动每个公民学习和掌握做人的规范和做事的守则。
完善礼仪规范体系。长效才能长久。要从制度机制、法律法规层面,加强礼仪文化建设,使其常态化、长效化。研究制定扎根传统礼仪文化、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推动礼仪文化入法入规。根据各行各业和不同群体的特点,制定新时期的礼仪规范和公约守则,着力完善市民礼仪规范、村民礼仪规范、学生礼仪规范、家庭礼仪规范和商务礼仪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礼仪活动作为重点,探索建立周岁礼、启蒙礼、成人礼、新婚礼、敬老礼、迎新礼、就职礼、入伍壮行礼等现代礼仪形式。
创设礼仪践行体系。弘扬文明礼仪,需要人人践行、各界齐抓共管。着眼“小”字,以社会的每个细胞为载体,将文明礼仪落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个体身上,使人人学礼、家家有礼、行行讲礼。着眼“细”字,将文明礼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渗透到衣、食、住、行、游等方方面面以及政务、商务、医务、教务、税务、劳务等各个领域,使礼仪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着眼“实”字,把文明礼仪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范围,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评的重要指标,推动处处贯穿礼仪、传递文明。
形成礼仪风尚传播体系。一种礼仪只有成风化人,才有旺盛生命力。家训、家风是对礼仪制度确立的行为规范予以提炼,使其更加凝练生动。在中国的传统中,礼仪教育和家训、家风往往是合二为一的。著名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既是礼仪教育的教材,也是家训、家风的体现。要把礼仪文化与培育文明新风建设结合起来,广泛培育好家风、好政风、好校风、好民风、好社风建设,使礼仪更具有亲情和温情,推动传统礼仪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音乐学院】
相关问答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推荐CAJ下载PDF下载【作者】赵昆;【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日照;【刊名】中国农业教育,编辑...
当代大学生社交礼仪.1doc
[最佳回答]孔子他老人家说,在社会上混,要懂礼貌,否则是没有你的地盘的!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论语》中说:“...
[最佳回答]中国传统文化之我见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
[最佳回答]Componetesgenerales:Chinacomounpaísceremonialdesdelaedadantígua.Peroenlosdistintospaíse...
[最佳回答]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
我为家乡做贡献征文稿刘力延边素有"歌舞之乡"、"体育之乡"、"旅游之乡"、"礼仪之乡"等美称,这里的山水迷人,民风淳朴。...
【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
礼、义、廉、耻被整理文册最早出现于春秋早期《管子》一书。《管子》:作者托名春秋前期齐国政治家管仲,但其实并非管仲本人所著,而且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
良好的人际交往可以帮助高校学生干部获取信息,更好的参与到社会生活中,促进学生干部身心健康发展。而高校学生干部的礼仪风范对其人际交往有重要影响。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