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兰斯·沃克曼与威尔·里德两位英国学者合作撰写的Evolutionary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一书,经殷融翻译的中文版《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于2024年6月正式出版。进化心理学肇端于20世纪70—80年代一批进化生物学家与行为遗传学家的工作,他们将遗传与进化的基本假设运用于动物的行为与习性解释,将特定的行为模式看作经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心理器官”。在一批心理学家(如平克、科斯米戴斯、巴斯等)的推动下,运用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来解释人类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进化心理学,形成了系统性的概念网络和命题系统,并开始受到学术界以及公众的关注。
在国内,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一股进化心理学的热潮,有多部进化心理学的专业著作或教材被翻译引进,国内学者也发表了不少围绕进化心理学的专业论著和论文,但这种势头在最近10年逐渐减弱。尽管进化心理学在学术界的关注度近年来有所降低,但在公众知识市场依然具有较高的关注度。美国学者戴维·巴斯撰写的关于进化心理学的著作Evolutionary Psychology: The New Science of the Mind,其中译本《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在国内的图书市场有较高的口碑和销量;《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的译者殷融的著作《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同样是一本广受欢迎的进化心理学专业著作。公众对进化心理学知识的兴趣表明,它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进化心理学研究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专业心理学研究者对进化心理学的兴趣在逐渐减弱。造成这种境况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化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似乎难以再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话题,新的研究几乎都是在重复检验早期理论提出的假设。进化心理学最擅长的主题,如择偶、竞争或合作、社会地位等话题,已被前人充分考察过了。当今心理学关注的热点话题集中在神经关联性、计算建模等领域,研究者要在其中开辟可以用进化论来解读的新话题则较为困难。二是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假设多形成于理论推断,难以获得前期实证证据的支持。关于生理特征的进化,生物考古学可以从远古生物遗存的化石中获得证据;而心理或行为特征却无法留下实物证据——这增加了进化心理学研究的难度。以实证技术和量化手段来开展工作的心理学研究者,对进化心理学过多依赖理论推导的做法会感到不习惯。三是早期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主要受进化生物学启发,其理论架构与心理学的经典框架相去甚远。这使得专业的心理学研究者较难接受进化心理学的思维方式,难以从传统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去发掘真正意义上的进化心理学研究。
一方面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对进化心理学的热情有所减弱,另一方面是公众对进化心理学的阅读热情持久不衰,这表明进化心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已超越心理学专业的狭小圈子而在社会公众的知识诉求中获得了足够的尊重与理解,也表明社会公众对进化论以及对心理学知识的需求超出了专业工作者的预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尤其是致力于进化心理学的专业工作者,有责任为社会公众介绍更丰富、准确的进化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时,进化心理学的倡导者也有责任推出更能契合传统心理学理论框架的进化心理学论证,重新吸引心理学专业研究者的重视。在这样的境况下,《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的出版,应该说正是对进化心理学未来发展取向的一种积极回应。
两种理论建构策略
进化心理学的理论建构基于两个重要的元理论基础:一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二是关于心理与行为本质的基本设定。但是,这两者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相加。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需要遵循一套统一的概念系统和命题结构。当一种新的元理论被引入原有的基础理论时,或是新理论以底层解释系统的姿态与原有理论框架兼容而形成新的解释方案,或是新的元理论强势整合原有理论的经典议题从而重新建构一套新的解释体系。
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早期的进化心理学家沿袭了进化生物学以及行为遗传学的传统,通过进化论重新对心理学进行理论建构。这可以说是在传统心理学体系之外重新建造了一幢独立的进化心理学大厦。其中的代表作可推《进化心理学:心理学的新科学》,该书内容颠覆了传统心理学教材的经典格局,通过动物与人类在自然选择的进化历程中所面对的主要适应性主题(如生存、性行为、抚育、群体活动等)来组织进化心理学的知识体系,并提出了“走向统一的心理学”的愿景,表达了用进化论作为元理论重新整合心理学研究的期待。
对应地,《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一书的副标题已明确表达了作者的理论建构策略——将进化论引入经典心理学理论架构中,为心理与行为的发生机制寻求一种更底层的解释逻辑。该书一开始就界定了两种解释系统:一种是远因解释,即在自然选择设计的层面上探讨可能导致某种行为的发生机制;另一种是近因解释,即在当前的观察层面上探讨导致行为发生的机制。作者清楚地将该书定位于远因解释,即把进化论的基本承诺定位于心理与行为机制解释逻辑的最底层,并开放性地接受了文化、环境以及个体因素等的介入。因为是远因解释,所以并不会改变心理学在观察层面上的基本框架,而是对已有的心理学的观察事实做出符合进化论的解释。于是,该书很好地契合了经典心理学教材的编写大纲,对个体发展、社会化发展、思维与认知、语言、情绪以及人格等心理学的经典议题,做出了在自然选择设计层面上的解释。
因为采取了远因解释的定位,所以《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一书展现了更开放的包容性与兼容度。在心理与行为发生与发展的解释体系中,除了进化论作为底层的解释逻辑之外,文化、环境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也分别在不同的层次发挥作用,从而建立了一个真正具有整合能力的理论架构,避开了“一切皆进化”以及“遗传决定论”的陷阱。从这个角度看来,该书很好地回应了进化心理学所遭遇的主要困难,对传统心理学研究者展现了更友好的界面。这不失为推动进化心理学发展更加睿智的策略。
进化论的进化
除了来自心理学传统思维习惯的阻碍之外,进化心理学还面临针对进化论本身的质疑。尽管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从提出至今已经历大约一个半世纪,但是在通俗的认知中依然存在“进化论说的是人是猴子变的”这样的误解。此外,将自然选择理论与进化论简单等同起来也是一种误解。《进化心理学:以进化之眼看人间百态》既是一部专业论著,同时也是一本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读物——它有责任传达准确的进化论思想。该书梳理了进化论思想的起源与发展,并说明了为什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会在多种进化理论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科学所认可的进化论思想,还介绍了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逻辑和论证方式。
在科学理论的层面上,尽管自然选择理论已得到科学家的广泛认可,但是对于它的质疑与挑战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21世纪以来,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揭示了进化过程的多种可能性,表观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个体经验可以遗传给后代,预测加工理论强调有机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的“主动预测”对“适应过程”的作用,类似的诸多实证证据以及新兴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批评了自然选择理论认为有机体完全被动地接受选择的基本主张。新兴理论开始强调有机体自身的主动性与主体性,揭示了有机体自身活动对遗传和进化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生物学家还发现,人类活动快速地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在这种影响下,动物的习性也发生了超快速的进化,在数十年内就能进化出一种新的适应性行为模式。并且,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模式也会发生超快速进化。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自身的主动选择与创造正在参与并影响进化的进程。这正是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中所预测的景象。如此看来,进化论本身也需要进化。经典的自然选择理论在当今时代也面临自身进化的需求,而进化心理学也将持续进化。
心理学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机制的科学。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人”的定义方式直接影响着理论与实验研究的立场。比如,若将人定义为有机体,那么关于人的研究往往就会同许多对动物甚至植物的研究相提并论;若将人定义为某种“反应机制”,那么关于人的研究则可以通过机器隐喻来实现。探索人类的心理与行为机制,目标是为了理解自身的意义,了解人类何以始现、如何发展、如何终了。进化心理学可以说是人类自我认识的思想拐杖。当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向何处”等问题时,进化心理学可以为我们的思索提供一种满足科学标准的技术支持。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进化心理学的理由。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作者 | 任芳言
《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殷融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定价:68元
“他为什么看起来那么普通,但却可以那么自信?”
2020年夏天,脱口秀演员杨笠的这句台词像一发子弹,掀起网友对两性关系的热烈讨论。但其实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年前,早有研究者给出一堆 “实锤”:
当两名陌生异性进行一次愉快的交谈时,女性可能只是认为自己的表现得体友善,而男性可能会觉得对方对自己有兴趣,甚至可能在这种暗示下发动追求;
当大学校园中行走的路人被外形英俊或靓丽的异性搭讪时,超过七成被搭讪的男性愿意立刻发生关系,女性则无一人同意;
当人们在社交应用上寻觅异性友人时,平台上的女用户数量很可能还不及男用户的一半……
人性中的进化烙印
在《从猿性到人性——生命史上最完美的剧本》(以下简称《从猿性到人性》)一书作者殷融的笔下,以上这些其实是基于生殖资源差异的一种策略:雄性动物往往都有多点投放基因的生物本能,即最大限度追求基因扩散的广度。
“性资源的两性差异导致男性会更积极地捕捉一切有利于繁殖成功的信号,哪怕他们在大多数情况下会遭到拒绝和嘲笑。”
在过去千百万年的进化中,人类学会直立行走并制造工具、有喜怒哀乐、彼此间会发生冲突或合作,甚至生出了道德、艺术和语言……这些漫长的历史意味着,即便人已经在文明社会中生存了很久,但总有些天生的偏好没那么容易被抛弃。
心理结构和生理结构一样,同样源于自然选择,会被进化过程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来看,人更像是受情绪驱使的动物。”殷融告诉《中国科学报》,因为与漫长的狩猎采集社会相比,现代生活的历史“实在微不足道”。
而且,如果把“人性”二字理解为人类的各种心理特质和机制,探索这方面的解释有许多途径和方法。“进化解释取向只是其中一种”,殷融表示,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会解释我们如何理解社会情境刺激、人们如何对刺激进行加工而产生不同行为,生理学、脑科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那些心理特征的生理基础。“比如遇到心仪对象时,大脑会释放何种信号。不同的学科在不同层面解密人性,进化心理学也是其中一种。”
但“天性如此”并不意味着“本该如此”。
殷融在书中第一章就强调,尽管科学家会通过研究试图解释人们某些行为的由来,但对社会行为的生物性解释并不等于为生物性辩护。从进化角度理解那些顽固、野蛮、邪恶或阴暗行为的演化根源,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行为由来,从而更可能建立开放、多元的道德观。
杜鹃鸟式学科与烤鸡
在《从猿性到人性》中,作者旁征博引,列出了大量的学科涉猎广泛的研究。在探讨择偶偏好时,作者接连放出了动物行为、人类行为乃至现代生物学等不同领域的案例。
比如雄性孔雀和雄性火鸡会由于性冲动向雌性标本求爱(而雌性动物永远不会有这种愚蠢的行为);进化心理学领军人物、心理学家戴维·巴斯在对全球37个地区的女性的研究中发现,她们都更偏爱年长男性;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将大量人脸数据合成在一起后,这张“平均出来的美颜”意外地颇受好评——这种意外在现代生物学中也有解释:一个人如果面孔平均,没什么极端特征,那么他的基因多样性水平可能较高,遗传疾病的发病率更低。
采访中,殷融也谈到,尽管心理学界将进化心理学视为一门独立学科、一个研究分支,但这门学科更像是一种研究思路,以解释人类种种行为和心理特征的进化起源。
“进化心理学有点像杜鹃鸟。”殷融解释说,杜鹃鸟会把蛋下在其他鸟类的巢内,让别的鸟替它们孵化,而进化心理学家也需要借助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填充自己。
“打开一本进化心理学的教材、著作或一篇论文,可能会发现里面汇集了各种生理学、考古学、遗传学、古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的责任人,应该不会认为自己是个进化心理学家。”殷融说。
“比如发现了南方古猿露西化石的唐纳德·约翰逊,他当然认为自己是个古人类学家,比如发现群体规模和脑容量关系的罗宾·邓巴是生物学家。再比如迈克尔·杨等三位遗传学家在2017年因发现‘昼夜节律控制分子机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而这项研究未来很有可能出现在进化心理学学术著作中。”
在殷融看来,这恰恰是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怎么做一只好吃的烤鸡,这好像是个烹饪问题,但它涉及了很多领域,比如怎么培育出肉质最好、富含肉汁和各种氨基酸的鸡,这是个遗传学问题;各种调味品在高温下和鸡肉产生的化学反应,是化学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烤箱,是工程学问题……”
“进化心理学就是那只‘烤鸡’,要想做得好,就必须要汇集各个学科的成果。”殷融解释道。
别把写科普当成写标书
“这事儿对我来说有点上头。”采访中,殷融毫不掩饰自己对科普写作的兴趣。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他,目前在潍坊学院任教。殷融家中的书架上,有相当一部分位置留给了《道德部落》《盲眼钟表匠》《心智探奇》等科普著作。
实际上,《从猿性到人性》的由来,也可以追溯到殷融自己开设的科普公众号。
这本书最初的框架,起源于殷融计划在公众号开设的进化论心理学连载。殷融目前的研究方向是语言进化研究,除了关注主攻方向的前沿成果,殷融还会通过其他公众号、《环球科学》杂志等渠道收集其他学科的进展信息。读科普书目时,殷融会将自己认为特别好的内容标记在目录上,便于写作时查阅。
殷融也提到,受过专门科研训练的人会更注重科普写作的严谨性,比如《上帝的手术刀》《超炫史话》等科普作品,均出自资深学者之手,但这也不影响非学术研究出身的人贡献出高质量作品。
“科普写作最重要的是科学上的严谨性,如果是面向青少年和成年人的作品,参考文献是必需的。”在殷融看来,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阅读的顺畅感、趣味性应该是作者追求的目标,他本人在写作时,也会更倾向于《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那样轻松幽默的文字风格。
“科普就是传播知识的,不能摆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作者一定要让自己的文字接地气一点。”殷融表示,科普读物的框架不应该像标书那样堆满大小标题。“科普读物应有的语境,是把所有章节标题都撤掉,也可以靠语言逻辑串联上下文。”
当读者跟随轻松的语言进入书中,作者也就成功了一大步。在殷融看来,科普读物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激发读者好奇心,将原本在知识圈外的人拉到圈内,而进入圈内后,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边界得以扩展,也更了解了这个世界如何运作。
“尤其是对想踏足心理学或已经进入心理学但还没确定研究主题的人来说,希望《从猿性到人性》中某些内容能引发他们对某个科学问题的关注,进而引发他们自己的探索和研究。”殷融表示。
《中国科学报》 (2020-11-12 第6版 读书 原题为《“杜鹃鸟式学科”教你看懂人性》)
编辑 | 赵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错过中国科学报的推送?
关注并将我们星标吧!
方法如下 ↓
相关问答
《进化心理学》是一本研究心理学与生物学之间关系的重要著作,它探讨了人类心理行为的进化背景,从生物学角度解释了人类心理特征的形成与演化。这本书通过对进...
20世纪80年代末,“进化心理学”兴起。但不可否认,三者的发展是有明显继承关系的,并且都以达尔文思想为基础。1.2.理论基础进化心理学在社会生物学的基础上提...
《进化心理学》一书中就提及相关的理论依据:sahp用来解释人群投放在某个特定个体身上的注意力的数量与质量。也就是说,人是群体性动物,相互竞争的出现就是因...
被称为:生命全程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或称做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
进化心理学认为,爱情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产物。人类的祖先为了生存和繁殖,需要寻找适合的配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祖先逐渐形成了一些偏好和选择标准。比如,...
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了生命物种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即是我们常听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虽然偶尔有异样的声音或怀疑的“证据”显现,但主流上还是认同的。...
动物的心理发展是以神经系统的进化为物质基础的,无脊椎动物,只是处于心里的感觉阶段,脊椎动物当中的低等脊椎动物发展只是处于知觉阶段,而高等的脊椎动物心理...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里程碑,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研究的东西的新兴科学。积极心理学作为一个研究领域...
人恋爱一方面是生理上得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方面的需求。究其根本,是为了找到灵魂的伴侣,情感的依靠和未来的寄托。因为肉体的另一半太好找了,灵魂的另一半...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本不为己!人只是基因的载体,一切的行为都是为了基因的复制,准确的讲应该一切的行为都是有利于基因的。人的进化也是基因的不断进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