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 新华社发
【最美奋斗者】地处黄河西岸的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脉充盈、人才辈出。陕北民间有“人出两川”之说,其中一川就是指延川。在当代,从这里又走出了著名作家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57年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为子,其后一直在延川生活、学习、工作至1973年。这片土地和人民的信念,深深地扎根在他的身上。
1972年,路遥与谷溪、闻频、陶正、军民等人创办了《山花》文艺小报。他最初许多诗歌刊于《山花》,其短篇小说《伏胜红旗》《基石》等,也同样首先在《山花》上刊发并引起外界的注意,后被选入省级文艺刊物。正因为有最初的文学创作成绩,路遥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大学的平台上积累文学营养,为以后的文学腾飞作了扎实的准备工作。
“新时期”之初,年轻的路遥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青年人的情感与命运选择。他的中篇小说《人生》先后用3年时间、三易其稿,最终发表在《收获》杂志1982年第3期上。《人生》甫一刊出,即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激发了当时的年轻人在“祖国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意义上思考人生选择。两年后,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人生》上映,使作品的影响持续发酵,也深刻地改变了作家路遥的命运。
路遥并不满足于“鲜花”和“红地毯”式的生活,他决心创作出真正具有个人写作突破性的作品,这便是后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这部想象中的作品,路遥开始了艰苦且漫长的写作准备。他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重要长篇小说,同时还广泛涉猎了各类“杂书”。而为了解作品所涉的1975年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各类重要事件,他集中阅读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的全部合订本。这个工作完成之后,路遥再度“深入生活”,他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集贸市场,了解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熟悉作品所涉及的地域内一年四季的作物等巨细靡遗的生活细部。此后,路遥开始了长达3年辗转于铜川陈家山煤矿、从陕西作协临时借来的小房间、新落成的榆林宾馆、甘泉县招待所等地的艰苦而漫长的写作。
《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1986年年底,《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于《花城》杂志。由于当时的文坛被求新求变的文学潮流所裹挟,使得路遥用传统现实主义手法创作的《平凡的世界》在评论界受到了冷遇,发表和出版也遇到了困难。但路遥仍坚持他的文学观念不动摇,1989年,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三部,跨越3个年头,这部凝结着路遥6年辛劳汗水的10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全部出齐,从此,它深深地镌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1991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是路遥的生命信念。1992年11月,路遥因病英年早逝。然而,在他身后,《平凡的世界》热度始终不减。各种版本的《平凡的世界》发行量达1700万套,广播和电视剧改编也收获了数亿听众和观众。千千万万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的青年人,他们的人生因《平凡的世界》而被照亮。
2018年12月,路遥荣获“改革先锋”称号;2019年9月,路遥又被授予“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路遥深情书写普通劳动者,颂扬拼搏奋进、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他和他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强不息,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中,在献身集体事业的同时也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作为一个读者,我还记得大学毕业前后,在迷茫的时候,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由叶咏梅编辑、李野墨演播的《平凡的世界》,如同一道强光给予我巨大力量。
那时候文坛最时兴的是另一种倾向,整体氛围是追赶新潮,现实主义并不“时髦”。《平凡的世界》读下来,你会发现它不是简单的现实主义作品,它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混响,奋斗意志与生活气息的统一,百姓情怀与建功企望的融合。这大概是路遥创作内在的基本逻辑。
重读《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黄叶在秋风中飘落》等作品,会发觉路遥一直在和读者发生着奇妙的对话关系,读者心里所盼的东西,路遥自然会给出由头,抻长念想。比如,翻开《平凡的世界》开篇第一页,里面似乎容纳了天地人:“一九七五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告诉我们时令已快惊蛰了,接着写到小县城“石板街上到处都漫流着肮脏的污水”,来做小买卖的村民也无精打采,之后笔尖一抬指向半山腰上的大院坝里,午饭的铃声响了,一群一伙的男女学生“把碗筷敲得震天价响,踏泥带水、叫叫嚷嚷地跑过院坝”……小说冷暖苦乐的动静和基调一下子浑然天成。沉寂泥泞的气氛中,年轻学生的突然出现,带来故事和叙述的生机活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背后的时代气氛也呼之欲出——天气还寒,路上有泥,万物将醒。一部杰作的基底由此扎实了。
确实应该研究路遥和读者的关系。路遥一直怀有普通人都有的接触世界的愿望,并且以《平凡的世界》找到与世界、与读者最贴心的交流方式。他的情感一直很浓烈,是身入、心入,更是情入。在路遥这里,虚构不是虚设,慈悲不避伤悲。他赞扬人生奋斗和改变命运的理想,也正视奋斗和改变的限度,如果只有一腔热情、硬拼死磕,那就不是路遥,他的作品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感染力。这种对限度的“正视”,让路遥和我们这些带泥行路的读者之间产生共鸣。
路遥接触世界的方式有“惊”,同时又有“敬”,他对自然生命和历史运行是有敬意的。他有忍同时又有仁,我们都记得那个情节,孙少平打工要离开的时候,人家给他工钱,他按约定只拿一半,把多给的钱退掉了,当时曹书记夫妇惊异的表情上写的是:你到底是个什么人?这么个年纪,怎就懂得这么高的礼义?如果没有这些对礼义的敬意,《平凡的世界》的骨肉也没有这么坚实。路遥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不虚飘也不糊弄。一方面,命运和机遇重要,但并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要正视苦难、走出苦难,但是走出的过程必然是艰难而漫长的。孙少平从高考落榜到教书再到务农,宁做“一丛飘蓬”也不愿“安分守己”,于是孑然独闯。磕碰摔打之后收获的不是别的,正是深刻的生活辩证法。如同这部小说经常出现的字眼“生活告诉你”,它希望读者都能成为小说人物的共情者。
路遥常情不自禁地与读者在《平凡的世界》里交心:宽容的读者,不要责怪他吧……不妨让他去吧……读者也愿意向着某种意义的方向去延伸自己的情感意愿,从中受到鼓舞,甚至影响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这大概是一代代读者亲近路遥小说的理由。尽管高加林转了一圈又回到乡亲身边,尽管孙少平从地理上看走得并不远,尽管孙少安在原地经历时代变迁,在读者心目中,这些人走出去,就是向上走、往前奔的榜样,这些人回来了,就是归于人生的慰藉和报偿。
并不是每部知名的小说都能让人读出声来,路遥的文字有节奏更有节操,深的情感化为好的语感,有魅力、有魔力,也有亲切的神情,所以他的作品一直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义地活着。
《 人民日报 》( 2019年12月03日 20 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问答
一、前言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11年3月7日至11年6月7分配到凯瑞酒店实习酒店管理专业课程,3个月的实习,让我感受很深,认识很多,收获很大,切身体会到...
推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点亮人生的旷世奇书。《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
孙少安十几年后,孙少安去看望贺秀莲。坐在墓碑前,他轻轻地摩挲着墓碑,和秀莲拉家常:“秀莲啊,你这一走就是十几年,家里的事,你可能还不知道吧。虎子考上...红梅...
以书会友真的存在吗?你有书友吗?这个提问很有意思,作为1980年代的文学爱好者,个人觉得“以书会友”的太多了,怎么能没有书友呢?我先来分享下我个人的以书...以...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书中描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群相,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经典的小说之一,还以其独特的讽刺意味被称为"新儒林外...
从《人生》等作品看路遥的矛盾心理---爱情与事业孰轻孰重内容摘要:《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通过对作者自身经历的了解,我...
有4个关于选择书籍的建议:读哲学类的书。估计很多人一听哲学书,立即就会皱起眉头: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马列主义?……上学时我就学不懂,现在更没兴趣。这...其次...
我是今日头条作者刘育章,首先谢谢您的邀请!现就您提出的问题回答如下:其实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因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是很多...总...
提问唤起我的思绪,从小看书比较少,谈起认真读的书,从《百家姓》到《人类简史》可谓是贯穿自己人生前30年的喜怒哀乐、涉及自己生活技能、感情、学习力、思考力...
无论是小说绘画还是其他艺术文艺作品,如果要做到完全的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个人理解实际上几率是非常小的,不大可能。如果有相同或类似的情节,那基本上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