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译作为翻译业务内难度要求较大的类别之一,学习与提升的难度也是一样。很多口译译员随着工作难度的加大,在工作过程中会觉得吃力,但是要想提升却发现举步维艰。那么当能力到达瓶颈时如何突破提升成为了一个难题,口译、笔译专家,英语界著名实战型口译教授,翻译专业研究生导师,南京大学教授,英国伦敦大学硕士,国际会议资深同传译员,曹建新就对这个问题写了一篇解读文章,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曹建新教授
1 听力水平(信息输入)
口译,顾名思义,“口”代表“嘴巴”,但是实际上,若要做好口译工作,首当其冲的恰恰不是嘴巴,而是另一个感觉器官,那就是耳朵!
现实口译过程中,我们的口译员常常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当英美人士开口后,口译员不能百之百地听懂对方,或只能听懂一半,或只是三分之一。
听力差,就无法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转述。往往听懂听不懂,听懂多少,即便全听懂以后又能记住多少,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到一场口译的效果。
现在,我们做个假设:就当作是能够全部听懂,那么全部听懂以后,如何去记住它们。因为口译实践证明:全部听懂了,并不代表能够记住它们!
通过听力而获得的信息,目前有两种记忆方式:一种是“笔记”,即当场做笔记;另一种是“心记”,即靠心里去记。
先谈谈由听力而应运而生的笔记。
必须看到:口译的笔记,在使用场合方面有其局限性。在口译实际操作中,只有当坐在桌子旁边、处于稳定和安静的环境之时,口译员才可以使用一下笔记。而当口译员处于动态之时,就不便使用。
比如,陪着外宾,边走边口译,步履匆匆,掏出小本子同时做口译笔记方便吗?和外宾坐在汽车里,颠簸不停,掏出小本子同时做口译笔记方便吗?这是交传口译。而在做同传口译时,由于需要同步,边记边译,则会分散时间,分散注意力,使得同传口译无法同步跟上。
所以,同传口译不提倡做笔记,而应该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一边心里记,一边同时译出。
这里我举个例子:北京外国语大学(我的母校)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李长栓,十多年前(即2006年4月26日)和我一起,同时在南京大学中美文化中心为一次国际会议做同传。
在同传过程中,他不仅不做笔记,而且自始至终双目紧闭。因为我们都知道,边做笔记边口译,客观上来讲,不仅跟不上,而且会使自己分神,产生干扰。
所以,就口译中涉及的听力而言,应该把口译现场的实际情况告诉学生和那些刚刚从事口译的新人,要给他们指出:在交传口译中,一个合格的口译员,要具备不靠笔记而心里强记三句的能力(因为在交传口译中,中外宾客通常是说三句左右停一停)。
也就是说,主要依靠心记。而在同传口译中,则不提倡做笔记。口译训练中,心记训练要重于笔记训练!
同时,还要给学生指出:无论是交传口译或是同传口译,其信息的饱和度和准确度,都不能和笔译相比。
交传口译或是同传口译,都会出现漏译和误译。口译中的漏译和误译,是可以体谅的。可以说,口译员包括我国外交部的口译员和联合国的口译员,都无法逃脱口译中出现漏译和误译的问题。
一个优秀的口译员和一个普通的口译员,他们的差别只是:前者的漏译和误译少些,后者的漏译和误译多些而已!
所以,要把这一无情的难以扭转的事实真相告诉学生和刚刚从事口译的新人,打消他们口译的完美主义,从而使他们在口译练习和未来口译工作中,放下思想包袱,减轻压力。
必须一针见血的指出:我们的一些高校和口译培训机构,要清醒地意识到:学口译的学生们,现在缺的,绝非是会不会做笔记,而是有时根本没听懂或听不懂老外是在说什么!
所以,一定要抓住信息输入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听力,听力,听力水平!这才是症结所在!
对于口译,如果我们只强调口头表达能力,不注意听力训练和听力提高;如果只谈某人的口语如何如何,不考察其听力水平,就必然为口译留下后患。
2 笔译功底(信息处理)
练习口译和笔译有何关系?
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口译的操作过程。
口译,往往是事前没有准备的,是随机的,是即兴的。当我们在口译中面对瞬息万变的不同信息时,仅仅靠以前英语教材上提供的那些内容、用词和句型,对号入座,去用英语口语表达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念头和不同的事物,那是绝对无法涵盖的。
所以,进行现场口译时,就必须通过听力将获取到的种种不同的信息,进行瞬间的编辑和处理,然后脱口而出,表达出来。
那么,我们在口译过程中进行的汉译英和英译汉,这种翻译功底究竟基于什么?
有人说,过去在学校,老师要求学生用英文的思维方式,用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去讲英语,去写英语,去做翻译。
这种理想化的倡导,实际上行不通。因为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生活过十多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文的遣词用字及句子架构,都已经深深地扎根于脑海之中。
当我们做口译时,必定要经过一个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文的遣词用字及句子架构,转换成英美人的思维方式、英文的遣词用字及句子架构的过程,这个转换过程,其实就是翻译。
而这种翻译,对中国人来说,就是通过笔译训练而产生的功底。笔译的翻译过程,在遣词造句上所需的时间,显然要充分得多,从容得多。
而口译的翻译过程,远没有那么充分,远没有那么从容。不难想象,一个人的笔译质量,如果本身就不理想,毛病百出,那么在需要瞬间作出反应的口译中,怎么可能会有好的表现呢?
这里,我想举个例子:2012年3月22日,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在省政府接见芬兰诺基亚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Esko Aho先生。这位先生很有背景,曾担任芬兰总理四年,是个很重要的外宾。
当时口译有分工,副省长的口译由江苏省外事办公室的译员担任,而我为芬兰前总理做口译。在口译过程中,史副省长频繁地提及“通讯”(应为telecommunication)这个词,而这位口译员却频繁地将其错译成communication(“交流”或“沟通”)。
显而易见,这个译员以前在笔译时,就错误地认为:communication就等于telecommunication。在笔译受训阶段,如果认知和判断错了,口译时就必然出错。
如果只是泛泛地谈练口译,而没看到它背后起着支撑作用的笔译功底,没有看到笔译阶段就要获得正确认知的重要性,就肯定会在口译时出现后遗症。
因此,一定要把口译技能的训练和运用,上升到笔译训练和运用的高度来认识。
3 口语能力(信息输出)
谈口译,一定要谈口语。
众所周知,宇宙飞船是靠火箭送人太空的,火箭就是宇宙飞船的载体。口译是靠口语来表达的,口语则是口译的载体。所以,口语是口译的重要因素。
有的口译员常常感到纳闷:我的口语讲得很快、很流利,可是在为外国人做口译时,有时外国人却听不懂自己在讲些什么,或只能听懂部分。
倘若听众是中国人,大可怪罪对方听力欠佳,似乎情有可原;倘若对方是英美人士,也有如此反应,那就得认真反躬自问了。
别人能否听懂你的口译,你的口语,你的发音是否正确很关键。
举三个实例。第一个例子:在北京由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口译员在对“中美合作”这四个字进行口译,其中涉及“合作”这个词的发音。“合作”应该是cooperation(双元音 ou),“中美合作”应该是 Sino-US cooperation。
这位口译员却把“合作”cooperation错译成corporation(公司)。温家宝总理在这次记者招待会上多次提到“中美合作”,糟糕的是,这位口译员也就多次错译成“中美公司”(Sino-US corporation)。
第二个例子:在一次国际医学论坛上,口译员把“炎症”(inflammation)错译成了inflation(通货膨胀)。
第三个例子:在第四届全国口译大赛华东区决赛上,一个考试的口译段子里,频频出现“时代”(era)这个词,有一位口译参赛选手却频频地把它错误地口译成了area。
4 口译师资的状况
目前,各大高校的口译老师主要分成两类,第一类是,本身非翻译专业出身,他们自己的原始专业并非翻译专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教学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这是因为,从高校教师构成的历史布局来看,由于英语语言学和英语文学是几十年来的传统学科,与其相关的听、说、读、写的教师人数占大部分,属于强势群体;而改革开 放后才兴起的翻译专业,翻译专业老师人数则屈指可数,明显是弱势群体,翻译专业出身的老师奇缺。
所以,作为权宜之计和过渡,暂时使用非翻译专业出身的老师来教翻译。这好比一个牙痛病人去看病,所去的医院没有牙科,暂请内科或外科医生来代替。
第二类,本身就是翻译专业出身,但是,他们当初读研的时候,主要在“翻译理论型”研究生班,读研期间,只专注于撰写一份翻译理论的论文,为毕 业做准备。
在校期间,他们基本上没啥口译实践课, 学校无法提供到社会上进行口译实践的机会。因此,当他们在高校当了口译实践课的老师后,只能在社会上去寻觅一些口译机会来充实自己的口译实践。 如果找不到这样的口译机会,那就没办法了。
高校的口译师资队伍,不容乐观。现在口译教师多数都是在教中学,学中干。
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市场对译员的需求量大, 求贤若渴,翻译事业发展如火如荼,势不可当。口译,是一个朝阳产业。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译员的口译能力来自哪里?来自以往的笔译学习,来自以往的听力和口语受训经历。
全面地说,是来自我们以往的听力水平、笔译功底和口语基本功这三方面。我们回顾一下,当初我们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条件,我们又是走过了一种什么样的受训路程。在公办高校里,听力、笔译、口语这三种基本功的训练,互相之间是脱钩的,是割裂开的,是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实施的。
比方说,在南京大学(其他大学也是这样), 听力课只设在低年级,口语课也只设在低年级,到了大三和大四,整个儿就没有听力课和口语课。而听力训练和口语训练的断档和时间阶段的不连续性,使得学生在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两个重要的口译因素上,离口译要求渐行渐远。
当走向社会当口译时,才发现听力和口语,留下了先天不足的后遗症。于是乎,在口译过程中,就听力而言,听老外讲话,只能听懂三分之一,或只能听懂二分之一。而在口译的“译”的过程中, 所涉及的遣词用字和句子结构,由于以前笔译功底不扎实,所以口译中便出现乱用词和乱造句的现象,词法和句法混乱。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听 力、口语、笔译和口译这四种基本功,不能同期进行训练造成的。
所以,任何一所公办高校和任何一所民营培训机构,应把听力、口语、笔译和口译这四种基本功,自成一体进行同期强化训练。
5 口译能力的提高之道
综上所述,口译员和口译界面临的是以下两大问题:
(1)在听力水平、笔译功底、口语能力三个方面,公办高校大部分缺少一套综合性的同期训练系统,即听力水平、笔译功底、口语能力,不能在同一时期得到训练。结果是,走向社会后的口译从业者,在“听懂、译对、口语纯正”方面先天不足,顾此失彼。
(2)由于市场对口译员的大量需求,只是改革开放以后才兴起的事,所以各髙校和民营培训机构里的口译教学老师的数量,凤毛麟角,远远少于传统英语课程的老师,而具有众多口译经历的真才实干的老师,更是奇缺。
本文主要提出我们口译员和口译培训界出现的问题。我希望我们能尽早建立一套综合性的同期训练系统,使口译学习者们在听力水平、笔译功底、口语能力三个方面,在同一时期能得到全面发展。
终于交上了论文,崩了近两个月的神经可以放松一点了。虽然结果是未知的,但是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现在真心渴望一个好的结果。想写下从实践到论文结束的这一年的点点滴滴,权当对过去这一年学习生活的总结,也是自己“研究生”生活的一点心得。
一、MTI论文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在考上MTI之后,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实践性的学科,幻想未来生活就是坐在高大上的同传箱里做口译,或者翻译一本本文学亦或是科技方面的巨著。至于论文嘛?论文是什么?一头雾水。或许也会有同学了解,MTI的毕业要求是口译专业同学完成400小时口译实践或者笔译同学完成20万字笔译实践,然后写一份翻译实践报告。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报告具体有哪些形式呢?官方解读如下:
从这上边可以看到,翻译专业学位论文主要是案例分析报告,当然也不排除有同学会写学术性论文。但是,因为专硕同学缺少系统的学术写作训练,写学术论文的话,难度相对要大一点。
就我本人而言,我是口译专业,我的毕业论文是《国际新能源与金融合作论坛同声传译实践报告》。内容以我的一次口译实践为主,描述了从任务准备、具体实践到译后反思的全过程。另外,还有对口译中翻译难点的具体案例的分析与总结。
二、实践从哪里来?
既然要写实践报告,那么首先要有实践。北上广高校特别是传统高翻院校的学生可能愁口笔译的机会,那二线城市翻译机会少又是非名校学生该怎么办呢?当然是,找机会。其实,好好做个有心人,翻译机会并不难找。当你行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机会无处不在。下边是几个途径。
1. 翻译公司。可以在求职网站上搜索一下本地的翻译公司,靠谱的总会有那么几个。据本人观察,历年学长学姐的论文上的通常会有“翻译证明”的附录,上班通常盖有翻译公司的章。以济南为例,很多译员会和百舜翻译合作,说明公司相对比较靠谱。
2. 找老师或者同学帮忙。以我本人为例,我所使用论文素材的翻译项目是来源于和一个口译老师的合作。最初,只是想问一下老师有没有口译实践机会可以推荐我去,结果收获远大于最初期望。老师带我去做了一场规模很大的同传,并且给予了全程的指导与帮助。当然除了老师之外,也可以求助长期和翻译公司有合作的同学。
3. QQ群或者微信群资源。现在网络上有许多兼职的翻译招募,在相关的专业群内发布消息。大家可以根据需求,自己搜索加入。但是要注意筛选,避免踩坑。
三、论文写作过程答疑?
1.时间阶段
论文写作大概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开题,素材搜集整理和初稿写作,论文修改, 交稿外审,反馈修改与答辩。三年制的硕士开题通常在第二学年的四月份(两年制不清楚,可能是提前一年)。最晚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份,要完成初稿。剩下的时间主要用于论文修改和润色。交稿以后如果没有大问题就可以根据反馈意见修改答辩;如果不通过,则要进行大改,更严重的可能要延期毕业。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论文修改真的是件很麻烦也很费精力的事,特别是对于英语语言功底没有那么好,学术语言没有那么精炼,没怎么写过论文的那部分翻译硕士来讲。所以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同时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写作与修改。
2. 明确学校要求
现在MTI的写作规范正趋于完善,但是有一些细节方面还没有明确的规定。比如说,有的学校可以用汉语写作,有的学校必须要求英文写作;有的学校要求必须结合翻译理论,有的不做要求;有的学校要求8000字,有的学校要求10000字;有的学校要求必须附录翻译材料,有的则不需要。在开始写作之前,不要一无所知就埋头行动,一定要和导师,甚至和学院沟通好具体的写作要求。
3. 写作技巧+可用工具+网站
开始写作前,建议至少阅读20篇以上本专业优秀论文。这对于建立自己的写作思路非常有帮助。另外,如果要结合相应的理论去写,建议提前深挖一下相应理论。目前在口译方面常用的理论有“精力分配模型”、“释义理论”等。但是很多理论都是大家常引用的,最好能有自己的创新点。这个过程中,你最需要知网。另外,最好能读一下相应理论的原版书籍,避免一知半解的搬用。
在开始写作之前,有两本推荐,一本是何其莘,仲伟合,许钧主编的《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另一本是陈刚主编的《翻译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对于翻译论文的写作有非常详细的指导,建议大家针对性阅读。
陈刚 | 翻译论文写作与答辩指南
何其莘等 | 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
另外,还有一部分书,是口译学习过程中下载的,有一些看了纸质的书,有一些只是简单参考了一下,一起放上来,供大家参考。
在论文写作与修改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用书面语言、学术语言,也要注意写作规范,包括标点符号使用,大小写还有拼写等低级错误。特别要提前了解论文写作格式,看学校要求APA还是MLA格式。在后期修改过程中,可以借助Grammarly等网站进行语法修改。此外,强烈建议在提交导师之前先和同学互相修改几遍。在这个过程中,能先行修改很多错误。
总之,论文写作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很多耐心和技巧的工作,希望大家都能顺利完成,顺利毕业。
这篇文章是2020年五月份交稿以后开始写的,后来有事耽误了,没有完成。最近有时间整理完了,但是当时的很多想法和心情已经记不太清了。正好赶上又一年论文交稿期,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或者私信聊,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后续也会陆续写一下关于跨专业考研/翻译硕士就业/教师编制考试之类的文章,有需要请关注哦。
相关问答
AbstractOralEnglishteachingisanimportantpartofvocationaleducation.However,thecurrentsit...
[最佳回答]1.First,Englishisthebridgeofourknowingandunderstandingtheworld.Withtheadvanceofglobali...
[最佳回答]对,一共十一门,你过了十门,还差一门,和论文学位
译论”:是分析阐明翻译学科道理的文章、理论、言论和学说,有系统的主张。“译论”一般是专著或专业论文。口译和笔译是“译论”要阐释的一个方面,译论作者都会...
上外口译学方向和翻译学方向都是翻译专业的学习方向,但在课程设置和重点上有所不同。上外口译学方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包括听力、口语、翻译...
以下是一些关于旅游英语翻译论文的参考书目:1."TourismTranslation:TheRoleof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intheGl...
[最佳回答]1frombusinessEnglishlanguagecharacteristicsofbusinessEnglishtranslation2incross-cultural...
高度集中注意力,尤其在课临近结束时,特别容易分散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因此,要想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必须积极营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创造轻松愉快的...
首先,针对英语口译笔译期末考试,我为您总结了一些备考策略和可能涉及的题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1.备考策略:(1)加强英语基础:提高词汇、语法、阅读...
笔译是指将一种语言的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字的翻译方式,通常是通过书写或打字完成的。相对于口译,笔译更加注重准确、精细和文学性,需要翻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