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传承类作文,已经成为初中作文的一大主题。从中考作文看,出现了各种类型——
传统文化与我 :我与______的故事
传统文化与亲情 :你的和我的
传统文化与城市 :______身边的文化踪迹
传统文化与成长励志 :这类很多。
如何写好文化传承类作文呢?要在两方面注下功夫。
2
其一,在内容上,要有适量的文化信息。
文化类作文,对传统文化的提及不可过于泛泛。有的同学写学习国画,如何遇到挫折,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整篇看下去,没有国画的相关信息,把国画换成油画,也毫无违和感。
既然写传统文化,在内容上就要涉及到一点传统文化的信息,如此才有文化特性。
举个例子,一篇作文提到学古筝,写道:
摇指,我练了四十多天,手指依旧僵硬得很。
文中提到的“摇指”,是弹古筝的手法,这就是文化信息的增量。比“我练了四十多天指法,手指依旧僵硬得很”要好得多。如果再适当加一点相关信息更好,比如:
摇指,我练了四十多天,依然手指僵硬。怨不得学姐告诫过我,摇指难,难如上青天。
中考范文《我与书法的故事》中,提到学习书法:
爷爷教我写书法,他说,写书法从握笔开始,就得讲究规则,手心要空,就像握着鸡蛋。食指、拇指捏笔,中指略往上托,无名指在笔下垫着。这样,笔紧紧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可以手笔如一了。
有了这些书法信息,才称得上是一篇关于书法的作文。因此说,适量加入相关的文化信息,文化传承类作文才有文化气息。
3
其二,要表达文化方面的感悟。主要包括:我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传统文化对我的影响。
比如中考范文《我与黄梅戏的故事》中写道:
传统戏剧真是无比神奇,它不仅让我变得大方有礼,还让我变得平和安静。
这就是传统戏曲对我的影响,我得到了熏陶,言行举止发生了变化。
比如中考范文《被风唤醒》写看舞狮表演后的反思:
原来,古板而无趣的,是曾经的自己!强壮的、雄浑的、奔放的、呼唤的,有力又沉重地击退了我曾经所有的不解、轻视以及那浅薄的刻板印象。
4
我让学生们写“我与____的故事”,空格处填写的内容与传统文化有关。这是四川某地的中考作文题目。
有个学生写了《我与算盘的故事》,较为新颖。但是内容太宽泛,我帮他做了修改。
我与算盘的故事
“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就给你了!”爷爷把一把老算盘放到我面前,郑重其事地说。(开篇点出算盘)
这把老算盘一看就有年头了,木框和算珠都磨得光滑锃亮,提在手中沉甸甸的。据说,爷爷用过它,爸爸上学时背着它,说是传家宝毫不为过。
当爷爷提出这个暑假他要教我打算盘时,我头摇得像拨浪鼓,“我才不学呢,现在谁还用这老掉牙的东西?拨弄半天,还不如我笔算快呢。”(欲扬先抑)
爷爷并不恼火,耐心地说:“那就比比看。我打算盘,你用笔算,看谁算得快。不过有言在先,你要是输了就得跟我学算盘。”比就比,谁怕谁?我找了十道四则运算题,心中自信满满,爷爷老胳膊老腿再用上这老掉牙的算盘,赢他肯定不费吹灰之力。
比赛开始,我拧着眉头奋笔计算,爷爷从容自若打着算盘。当我算到第四题时,爷爷算盘一收,说一声“好了”。我抬头一看,爷爷的十道题已经写好答案。
“算盘真有这么神奇?”我半信半疑地问。经过我的仔细验算,发现爷爷的答案全部正确。既然输得一败涂地,我也只好就范,乖乖跟着爷爷学起了算盘。(详写学算盘的缘由)
打算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难的就是背珠算口诀。以前暑假回老家,天天游泳、钓鱼、玩游戏,现在天天在家背:“一去九进一,二去八进一,三去七进一……”(略写学算盘的经过)
学习的过程,有苦恼更有欢乐。当我打算盘从手指僵硬到越打越快,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也体会到算盘的好处。用算盘计算,不但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很有仪式感,算珠那噼里啪啦的声音,似乎都透着历史的回响。做计算题的时候,我不再毛毛躁躁,而像一位胸有成算的大掌柜,弹指之中,从容理清千头万绪的账目。(我对算盘的认识,以及算盘对我的影响)
还别说,算盘真不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越学习,越能领会到它的价值,感受到它的魅力。(提升意义)
暑假结束了,我也成功出徒了,喜滋滋地抱着那把老算盘回家。学习之余,我还会经常找计算题,打着算盘,享受着运指如飞的成就感。
现在,这把老算盘的木框和算珠更加光滑透亮,这其中也有我的一份功劳吧。我想,它不但是我家的传家宝,更是我们民族智慧创造出的瑰宝,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升华主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全球化时代,要继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余光中先生有一次与记者见面时,说:“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他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大圆,而中文是其半径,半径愈大则圆周愈大,我们要努力把中文学好,让这半径变得更长,使中国文化走得更远。”余光中认为,只要中文在掌,故乡就在握。中国文化流传千年,汉字功不可没。汉字是家乡的象征。余秋雨说:“我至今读孔子的书,就像读乡下爷爷的来信。”足见汉字可以“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参与某杂志社举办的“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笔会活动。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和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中文在掌,故乡在握”,热爱中文,复兴中华;
(2)学好中文,从亲近中华古代经典开始;
(3)传承中华文化,从学好汉字开始;
(4)中文是中国文化的半径,每一个当代青年都要成为促进半径延展的舵手;等等。
偏题立意:
1.古老而年轻的汉字。(审题不严谨,忽视“文明”等相关信息)
2、汉字之美
余光中先生曾言:“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私以为,此言道尽了继承传统文化与接轨世界之间的矛盾。当然,这并非不可调和,华夏文明的复兴应当是在继承与交融中进行的。其第一步就是学好我们的语言文字,写好一笔一划。
在汉字的一笔一划中,我们可以体味前人精神,传承中华文明,为新时代复兴华夏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传承至今的国家,汉字几经发展变化,才成为如今我们看到的模样。他样貌虽改,但仍然承载着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明。
以中文为载体,我们才能看到“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唐,“烟柳画桥,风莲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宋……孔孟老庄、儒法道农,所有的思想、所有的精神都蕴藏在这一比一划里,华夏文明的复兴便是基于对传统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基于这汉字的一笔一划。
在汉字的一笔一划中,我们能够感悟明晰的时代内涵,与世界接轨,将华夏文明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中国人口基数庞大,是世界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中文的使用者使中文也拥有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世界的时代变革,如今不可能缺少中国的身影,而身为中国人若想跟紧时代的脚步,沟通是不可或缺的。中文的传播使得时代能够被更多的人倾听和了解,使得那些有理想有希望的人以此为媒介明晰时代的需求,进行与世界的沟通。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与世界接轨的脚步也越来越快,这是时代的需要,我们需尽量满足。
汉字这一笔一划中,暗含了时代的密码,是华夏文明复兴的必备之路。在汉字的一笔一划中,我们便会寻得一份家国的归属感,为发展复兴中国筑起坚实的保障。回归汉字,我们便可感受到迎面而来的历史气息,他不是陈腐的,而是一种由时光酿造的馨香,是一种家的气息。中文作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母语,那份烙印在心底的熟悉感是不可磨灭的,这饱含爱与归属的情感,是所有为了复兴中国竭尽全力的人的力量源泉。
当我们视中国为自己最珍贵的事物,谁不希望他能更好呢?一笔一划,写出了我们对中国的爱,也写下了我们复兴中国的诺言。横竖点提、撇捺折勾,汉字的一笔一划里,有说不出的乡思,道不尽的国恨,更有写不完的希望,藏不了的激情。一笔一划,学好了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字,才能复兴这泱泱华夏文明。
手捧坟典,迎风低吟,我们可见,千里莺啼、万户捣衣之际遇,更可感百尺危楼、十千清洒之惊喜——这是语言文字之曼妙,中华文化之精华。
斗胆于“学好祖国语言文字,复兴华夏文明之邦”主题下落墨,即盼与祝笔友交流琢磨。笔者认为,于复兴大业方兴未艾之今日,唯有涵养语言文字这一民族根脉,使之不致遗失,文明复兴底气,方可于此滥觞。
首先,汉语言文字作为民族根脉是我们万万不可自毁的长城。提及中文式微不良之兆,余光中曾如此感叹:“当你的女友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此言一语中的,道出了全球化背景下,蜂拥而至的玛丽们对中国语言文字一定程度上的蚕食。此现象,或可于古今对比中更戳痛点。
从古人“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到如今“我们太‘南’了”,从古人“何不秉烛夜游”的遨游到如今“今晚去蹦迪吗?”中舶来语的身影,我们不难品出余光中先生当初对“女友玛丽”的无奈之情。自然,这并非对复古的倡导,而是对传承中国语言文字这一根脉的迫切性的一种呐喊。或有笔友有困惑,语言文字是根脉是不错,但复兴底气又从何说起?
其一,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民族凝聚力及其带来的民族认同。正如余光中所认为的,只要中文在掌,故乡就在握。此言不谬,其中“故乡”或可理解为乡愁,更多的,亦可以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一种不忘回头寻根问祖的情怀。试看如今的环球,各大城市中可见以中文为纽带的唐人街,却不曾听说过什么美国街俄国街之类的,这便是中文巨大凝聚力之力证。中文汉语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根脉,是复兴华夏文明之邦的团结伟力。
其二,复兴底气还在于语言文字中真理光辉与思想魅力。所谓“思通万里之外,意结千载之前”蕴含的也就是此理。古籍里的“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今“美丽中国”国策若合一契,千载前闪烁的“光沿直线传播”思想,也可化作如今“墨子号”的星光……正是语言文字所具有的超越时空的思想魅力,让余秋雨也直呼“我至今读孔子的书,就像读乡下爷爷的来信”。
试问,语言文字的浩渺烟海中,这些历经时间淬炼的珍宝,又怎会与复兴无用?涵养中文汉语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智慧,正可做华夏文明之邦复兴之利器。涵文根字脉,是华夏文明之邦复兴的底气;涵文根字脉,是华夏文明之邦复兴之途径;涵文根字脉,我们可见华夏文明之邦复兴之灿烂千阳。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中国的文化还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对一个民族的底气和骨气的塑造都是很有帮助的.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老祖宗们...
[最佳回答]先去看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相关的资料(包括国学原著、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诗歌等等).然后,选择让你感动的故事或情节来展开,这样就比较容易写...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人,让我们倍感自豪和骄傲的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我们的传统美...
同时,这里就需要青年人,对于我们民族璀璨的文化,有深入、深刻的理解,同时,对于我们历史传承下来的精髓文化,要有义务承担,持续传承下去。一个有文化的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时代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
传承是一块坚硬的石头敲出那漂亮的星星之火,传承是一把美丽的火苗,点燃那即将熄灭的灯光,传承是一种温柔的灯光,照亮了黑夜的路,传承是路,引你走向希望的...,...
可以这样写,首先写唐胄养优文化的主要内容,其次,对唐胄养优文化的主要特点及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进行一一阐述,最后对唐胄养优文化进行总结性描述可以这样写,...
可以的,只要与作文要求符合既可。可以的,只要与作文要求符合既可。
以“传承与创新”话题自拟题目,方式灵活,可以直白拟题,如《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可以诗意拟题,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
[最佳回答].但这志唯有以天下百姓,以国家民族为出发点、为归属,才符合传统的民族精神,才能宏大高尚.奋发立志既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当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