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对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战略谋划。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待。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落实好这一战略部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可以清晰看到,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边界和底线的种种危害,也越加显现出来。比如,对自然界的过度开发,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迫使野生动物迁徙,增加野生动物体内病原的扩散传播,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从非典、禽流感到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病毒,再到这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威胁,已经越来越紧迫地摆在我们眼前。惟有更好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守护人类自身的健康;惟有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有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首先必须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一方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引导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生产生活方式,在人们的思想上和头脑中构筑缜密的生态文明无形边界,增强全民族生态环保意识。另一方面,还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的有形边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的占用。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须臾不可偏离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当前,我国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生态环保任重道远,特别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不仅要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更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总之,就是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决心扎实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始终不渝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确保中华民族千秋万代永续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论文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图①: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川省都江堰基地,大熊猫幼崽在玩耍。

资料图片

图②: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湿地观鸟园,牛背鹭在给小鸟喂食。

许昌亮摄(影像中国)

图③:辽宁省盘锦市,红海滩风光秀美。

影像中国

绚丽的秋叶,壮阔的草原,青翠的山岚,奔腾的江河,碧蓝的大海……正是金秋时节,神州大地的如画江山,怎不让人心旷神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不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生态状况显著改善,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向全世界亮出的新名片。

持续增绿,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今年2月英国《自然·可持续发展》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从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居全球首位。

持续治沙,荒漠化沙化趋势逆转。自2004年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以来,连续三次监测结果均显示:我国荒漠化沙化面积呈持续缩减趋势。“沙逼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

持续减排,温室气体排放大幅降低。2018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5.8%,提前完成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至45%的目标,为实现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取得世界点赞的新进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中华大地将遍布悦目醉心的风景。

陕西省延安市山王河村大力退耕还林

穷山沟模样变

本报记者高炳

延安市安塞区砖窑湾镇山王河村,山后的老马山牧场里,村支书张军明正带领着村民修枝剪杈。刺槐、沙棘漫山遍野,山桃、山杏郁郁葱葱,2600亩林地绿意盎然。

在张军明记忆里,儿时的山王河村是这样的:“院前屋后,都是荒山。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羊子满山散牧,把草芽芽也啃得精光。”

1999年,24岁的张军明从村头的喇叭里,第一次听说“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荒坡植绿,祖祖辈辈遭受黄沙肆虐的山王河人,吹响了“绿色冲锋号”。

张军明和父亲承包了老马山牧场,含辛茹苦,先后植树30万株。整个山王河村,男女老少扛锹挥锄、种树植草,热火朝天。20年植绿护绿,山王河终于“换了模样”。

如今,村里2万多亩退耕地已全部褪去黄沙、披上绿衣。由黄变绿,由绿变美,山王河村的“颜值”连连升级。生态好转的山王河,发展起经济林等产业,日子越过越美。

在延安,20年来,“绿色画笔”绘出精彩画卷:截至去年底,延安退耕还林近1100万亩,植被覆盖度提高到81.3%,入黄河泥沙量比20年前降低了88%。

点睛

二十载持续退耕还林,延安给出精彩答卷。在老区的沟沟峁峁里,无数个“张军明”手拉肩扛,挥汗如雨,用心血浇灌出一片片绿荫。

退耕还林二十载,延安人日益自觉地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片红色土地上的百姓,正全力以赴保护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山坡要“被子”,农民要“票子”,能否兼得?退耕还林之初,不少人有些担忧。延安等地的人们用心呵护生态,换来大自然的馈赠。二者的共赢证明,大地的“被子”与百姓的“票子”,绝非“单选题”。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暖泉河林场参建国家公园

护林人干劲足

本报记者刘梦丹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局暖泉河林场的巡护员梁奉恩,前年退休了,儿子多次劝他去城里,可他和老伴还是愿意留在这片密林深处,为建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尽一份力。现在,已经62岁的他每天背着GPS设备、照相机、笔记本、干粮等,走30多里山路仔细巡护。“我要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梁奉恩说。

30多年前,梁奉恩的身份是猎人。到了上世纪90年代,梁奉恩发现,这林子里的动物越来越少。林子需要保护起来,不能再继续做猎人了!2004年,梁奉恩正式成为东北虎巡护员。当过猎人的经历,让梁奉恩有着别的巡护员没有的优势。兽套可能下在哪个角落,他清清楚楚,复杂的套子,几分钟就能清除干净。

2017年的一天,梁奉恩照常上山巡护,发现雪地里有个清晰可见的老虎爪印,他兴奋极了,赶忙从背包里掏出照相机拍下来。就在这时,一声低沉的虎啸让他一瞬间变成了“木头人儿”。后来,他慢慢退到了安全区,心里既害怕又高兴。

闲下来的时候,梁奉恩爱翻看世界各地的人们寄来的明信片。有一封来自瑞典的明信片上是这么写的:“正因为有你们的辛勤工作,野生动物才能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点睛

老梁把猎枪主动上交,成为一名动物保护者。他生活轨迹的“变道”,是东北林区历史巨变的一个小小缩影。

如今,周边村民们保护绿水青山的意识日益增强。村民们以前看到野猪、狍子就撵跑,现在把玉米棒子掰下来放在路边供其食用。

2018年12月至2019年1月,在园区内不同监测点,远红外线相机先后5次拍摄到一只雌虎带着3只幼虎行走的画面。

在梁奉恩们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一片片密林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河北塞罕坝林场57年接续植树造林

风沙地绿意浓

本报记者刘毅

“55年前,我们369个人来到黄沙漫天、草木难生的塞罕坝的时候,平均年龄不到24岁。如今,我当年的同事们大多已离开人世,在他们的身后,留下的是人类恢复美好自然的一段传奇。”2017年12月5日,肯尼亚内罗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部,满头银发的河北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动情地说。

伴随着热烈的掌声,年逾古稀的陈彦娴、“60后”林场场长刘海莹、“80后”副场长于士涛,代表三代林场建设者接过了“地球卫士奖”奖杯。

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组建塞罕坝机械林场。如今,当记者置身茫茫林海时,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风沙弥漫、草木稀疏的荒僻苦寒之地。塞罕坝人持之以恒植树造林,建设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百万亩人工林海,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目前的80%。

从1984年开始一直在林场工作的刘海莹对记者说:“近年来,我们大幅压缩木材采伐量,木材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持续下降,森林旅游、绿化苗木等绿色产业的收入超过50%。塞罕坝的这片绿水青山,已经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

点睛

林场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记者多次赴塞罕坝林场采访,被林场建设者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进入新时代,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全党全社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定能创造更多的绿色奇迹。

江苏省盐城市海上风电项目输送清洁能源

大风车呼呼转

本报记者姚雪青

凌晨两点,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朱亚波趁着潮汐出海。天色越来越亮,远处的一排海上风机,渐渐能望得到、看得清了,它们像一个个大风车一样,矗立在霞光之中。

这里是华能江苏分公司在盐城大丰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距离海岸线70多公里、5小时船程。

朱亚波是负责一支百人团队的项目经理。他换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穿上救生衣,熟练地爬上作业平台。台风“玲玲”就要掠过,今天他要抓紧施工窗口期,为3台风机送电。

设备安装到位,安全措施执行到位。“检查完毕,可以送电!”随着朱亚波一声令下,“大风车”乘着海风转动,创造出来的清洁电能,经过海上升压站“聚拢”、通过100多公里海缆传输,源源不断地送到岸上。

江苏省在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华能江苏分公司副总经理王茂华介绍,公司正在南通、盐城和连云港建设4个海上风电项目,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连同已经运行的30万千瓦项目,装机规模将达到170万千瓦,一年可产生50亿度清洁电量。

点睛

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存在很多困难。攻坚克难建设而成的海上风电场,将海上大风转化为“绿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清洁能源,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意义重大。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也带动了施工船机、风电设备等的研发与制造。

江苏是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大量依赖省外送电。全省最高用电负荷达10716万千瓦,当前光伏、陆上和海上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装机,提供了不到3000万千瓦电力。随着绿色发展有力推进、能源结构持续调整,清洁能源占比将继续提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9日 10 版)

相关问答

征文建设和谐家园以“建设和谐家园”为主题,突出人与社会之...

[最佳回答]小巷中,走过的人们相视一笑,互问你好;一封寄给贫困人民的信中,夹着百元大钞;火灾面前,冲进熊熊烈火,舍己救人;敬老院里,义务瞻仰老人.竞技场上,奥运...

如何写一篇关于团结互助,共建和谐社会政治论文?

[回答]什么是和谐企业?企业在处理内部关系、内外关系时要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企业,就是要把企业建设成为“循环发展、遵章守...

大手拉小手,共建和谐、文明家庭征文_作业帮

[最佳回答]已解决问题收藏转载到QQ空间大手拉小手,共建和谐、文明家庭征文[标签:共建和谐,共建,征文]要300字左右匿名回答:1人气:185解决时间:201...

浅论个体生命和谐与社会和谐

论文关键词:老庄;个体生命;社会和谐论文摘要: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

大学平安校园的征文怎么写-懂得

和谐铸就平安校园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

驳论文“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也许是受传统明哲保身思想的束缚,也许是受我们中国人固有性格的影响,从小我们就被告诫不要在外面惹是生非,别人的事少管,以免惹祸上身。正所谓“个人自扫门前...

构建和谐校园征文具体怎么写啊_作业帮

[最佳回答]注重我们的礼仪什么是礼仪呢?简单地说,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

现在网上经常说的和谐是什么意思啊?-郑大玮o0的回答-懂得

先应弄清什么是和谐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如今各种官方文件及各类媒体上出现率最高的词组。尤其是和谐一词,更是频频被讲到和引用。但是,笔者以为,...

天津市近现代出过哪些女性名人?

教师工作平凡而伟大,袁爽老师用勤奋和努力传承一中永争第一的精神,用乐观和向上为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用善良和爱心给他人带来和谐与温暖,用包容和豁达...主...

【跪求一篇征文稿关于开展“平安你我他,和谐千万家”征文活...

和谐千万家”征文活动征文主题:平安你我他、和谐千万家.征文内容:以家庭生活、邻里关系等身边小事为线索,描写亲身经历的人与人之间团结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