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陶瓷最难鉴定也最容易鉴定。如今,这种说法又变了:陶瓷最难看了,书画最容易鉴定。因为书画家每个人的风格比较单一,虽然有模仿,但还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陶瓷涉及到窑口众多,每个时代的东西很多,真假难以辨认,因此很多人对陶瓷鉴定感觉如雾里看花一样。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北宋 汝窑天青釉葵花洗

如何鉴赏中国古陶瓷?本期编辑特别邀请首都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专家王春城为广大藏友指点迷津。王老师坦言,他就讲一种方法,其核心问题就两个字:自然。经实践检验,鉴赏中国古陶瓷要从瓷器痕迹上来分析。

使用痕迹:瓷器传世的最好见证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盌

判断一件东西的真伪,光从釉、器型、纹饰、烧造方法等传统鉴定方法出发还不够,我觉得用一些痕迹的方法来辅助鉴别,很有必要。

比如说传世的东西一定要有传世使用的痕迹,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凡是流散在民间的东西,它的经历一定是非常之坎坷,这和故宫不一样,故宫依然有很多东西非常光鲜,那是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的,这些东西我们很难见到,也很难摸到。在判断传世品当中,自然使用痕迹是我们鉴定的一个重要方法。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

一次鉴宝中,一位老先生挺不留情面地拿来一个大将军罐,往桌子上一搁,指着我鼻子说“坐那儿”,吓我一跳。没等我开口他就说:“你先别说话,这件东西的真假不重要,你得给我说出为什么。别两个字,假的,就给我打发了。”我把这个罐子翻过来,对老先生说:“我给您提个问题,圈足,圈足里面檐口的位置磨损程度为什么和外面的磨损程度是一致的?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它能磨损这么一致?您能告诉我吗?”老先生确实是一位前辈,拿过来说:“假的,不用说了。”

什么是正常的使用痕迹,什么是人为的使用痕迹,在摸索中大家会慢慢了解。一看感悟了,没有问题;再看迷惑了;再看推翻,不相信了,经过几个来回以后,就会总结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区别痕迹的方法,这样再鉴定才会有意义。

工艺痕迹:各个历史时代的缩影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弦纹盘口瓶

工艺痕迹应该说是非常复杂的,也非常难搞懂。元代以前老窑瓷器,里面基本上是不修胎的,自然拉出来的。在拉的过程中有一厘米左右的螺旋式拉坯痕迹,或深或浅,因器型、窑口、生产地域不同而定。

以前我总结了半天,认为凡是有这种拉坯痕迹都差不多。为什么得出这种结论?因为这么多年我到景德镇去看,发现这种拉坯没有人会了,不多见了,拉出来的效果和我说出来的这种现象有很大的区别。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明宣德 青花暗花【海水游龙】图高足杯

我现在的体会是有很多气孔痕迹、褶皱痕迹在一些粗制仿品器物上过于集中,比如拉坯以后就人为制造一些褶皱痕迹或者是气泡痕迹,不是很均匀很自然。

拉坯和炼泥的工艺过程,包括修足的工艺过程很复杂,到今天为止,我几乎没有见到一件现代仿品的底足是这么样的,我讲得都是小件器物。无论是高足杯还是盘碗,平切足成直角,烧出来以后平切足的内部向里收缩,几乎成为一个抛面八字形,这种东西怎么形成我不得而知,好像就靠外沿的边支撑烧的,里面是一个八字形,大多见于出土。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清乾隆 青花胭脂红料双凤戏珠纹龙耳扁壶

北京元代墓葬和元代教堂出土了很多这样的器物,包括北京很多工地出土的盘碗器型几乎都是这种器型,为什么会这样?无外乎减少器物本身和垫底的接触,但是我们理解翻过来就是平切内刮一刀,就是那么简单,但是内刮一刀的速度和技术水平炉火纯青,让你感觉到它就是一个自然的收缩,根本不是内刮一刀的,刮一刀的痕迹根本找不到。

我们知道宋代的耀州窑,平切足内刮一刀外刮一刀痕迹非常清楚,因为胎泥本身的硬度不一样,在刮的过程中碰到硬的地方会有一些跳刀的痕迹,这种痕迹根本找不到,只能理解为是一个自然收缩,但是凭什么光收缩里面不收缩外面呢?对这些未知数的东西,我们至少应把一些现象掌握,到现在我没有见到一件仿品能够达到这种程度,诸如此类等等工艺上的特征和痕迹,都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出土痕迹:历代瓷器出土的铁证

出土痕迹是一个很重要的痕迹,这个痕迹把握起来有很多的困难。同样是北方的土,北京的土和内蒙的土、东北的土是不一样的,南方的土,比如说四川、重庆的土,和江西的土、福建的土又不一样,土质都有很大差异。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元 14世纪中期 青花[鬼谷下山]图罐

还有一方法是埋在地里,埋个三两年,三年以上的不是没有,少,这是因为人们的浮躁,埋了这么多年一定是希望盈利的。好比我们说民国的东西,无论是绘画、雕塑还是瓷器、玉器、铜器都非常的精到。虽然大清朝不复存在了,但那个朝代对这些匠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匠人们的心是静的,他崇尚一门手艺,有了这门手艺才有饭吃,所以他做的东西一定是踏踏实实的,是经得住推敲和琢磨的。现代人浮躁到这种程度,他沾的泥土也和浮躁的心贴在一块了,无论能埋多少年也是一样地要作弊,这往往也是暴露他们马脚的地方。

【古玩收藏上域鉴】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来源:今日联拍

涂睿明: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陶瓷之美?

瓷器曾是古代人类贸易的最大宗商品,也是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中国的瓷器美学也是重要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我们该如何欣赏中国古典陶瓷之美?理解与欣赏陶瓷之美,除了需要调动种种感官之外,还需要了解什么样的背景和细节呢?7月18日下午,在北京·单向空间由浦睿文化举办的《古瓷之光》新书发布会上,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分享了他研究陶瓷的心得。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古瓷之光》,涂睿明著,浦睿文化 | 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7月版

陶瓷烧制出来就是为了日常使用

涂睿明: 当我们讨论“陶瓷是什么”时,很容易给出的答案是——艺术品。除了当代艺术外,陶大家印象最深刻是古代瓷器。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这件作品在2013年拍卖时创下了纪录——2.8亿。那次拍卖在民众中产生了极大反响。

这个鸡缸杯又小又贵,藏家还争议不断。拍得鸡缸杯的刘益谦曾经拍下《功甫贴》。几派学者曾为《功甫贴》的真伪吵来吵去,直到现在《功甫贴》的真伪还没有定论。刘益谦拍得鸡缸杯时,民间争议很大。大家都在说,这是不是在洗钱?这是富人的游戏!但专家们波澜不惊。在拍卖之前,这件作品的预估价是2亿到3亿。所以,2.8亿的成交价并没有超出专家的估计。

这件极其昂贵、珍贵的古代陶瓷艺术品(鸡缸杯)在拍卖时引起了轰动。在交割时,这个鸡缸杯又引起轰动。在交割的时候,刘益谦拿着这个价值2.8亿的鸡缸杯喝了一口茶。这让大家群情激愤,有人说他太不尊重文物了,还有人说他太没文化,是一个土豪。我想说的是,这个举动其实恰恰回到了陶瓷的本来面目。这件放在博物馆令人高山仰止的作品,最初烧制出来就是为了皇帝的日常使用。当然,大家认为这个杯子是用来喝酒的。陶瓷烧造出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当艺术品,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使用。当然,在使用之外,这些瓷器还兼具欣赏性。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大明成化斗彩鸡缸杯,刘益谦用来喝茶。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陶瓷自诞生始到现在都是我们最常见、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尽管现代社会替代陶瓷的材料层出不穷,比如塑料、橡胶,但陶瓷仍然是今天人类社会最常使用的一种材料。除了当代艺术、古代工艺品、材料之外,陶瓷还在历史上扮演过什么角色呢?

克拉克瓷是中国瓷器风靡世界的开端

下面分享一个关于克拉克瓷的故事。克拉克瓷是古时中国外销瓷的一种。它的风格比较明显,大家会觉得它既熟悉又陌生。我们能从中看到了青花瓷的影子。瓷器上画的题材是大家都熟悉的中国传统山水画。奇怪的是,周围一圈用的是比较奇怪的装饰,这种装饰方法叫“开光”,也叫开窗。这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装饰方法。克拉克瓷并不只有这种风格,但这种风格是最典型的。此外,克拉克瓷这个名称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克拉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17世纪早期,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船队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做生意,二是抢劫。荷兰商船船队打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回航的路上,这艘船满载中国商品。这艘船被拉回到阿姆斯特丹,他们在阿姆斯特丹公开拍卖。

为什么要拍卖呢?因为大家不清楚这些商品的价格,所以创造了拍卖这种方式。拍卖品都是一些不好定价的商品,特别是这些来自神秘东方的货物。那场拍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为拍卖成交总额远远超出了大家的预期。整个拍卖的成交额能在当时阿姆斯特丹买450栋房子。这是瓷器在西方流行的标志性事件。

当时,荷兰人用来抢劫的那种船叫Klak,意思是武装商船。Klak船上的瓷器叫克拉克瓷。所以,克拉克瓷是中国陶瓷征服世界的开端,也是中国陶瓷影响和风行世界的开端。从此之后,瓷器成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从17世纪到19世纪,瓷器一直是全球贸易最大宗的商品之一。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活动现场,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简约的风格一定是高级的吗?

中国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最原始的陶器到瓷器,经历了数千年时间,其所包含的文化和美学内容极其丰富。目前,能看到讲中国陶瓷美学的书都停留在概念上,这些书只是把美学的概念套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这对大家去欣赏瓷器没有任何帮助。我写这本书用的都是案例,比如,在聊到宋代陶瓷时,由于当代媒体的传播,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宋瓷是极简、高冷的,但宋瓷并不是这样的。我更愿意谈论具体的作品。在这本书里,我选取了我认为最能代表中国陶瓷美学的70多件作品,并一一讲解如何去欣赏它们,以及它们背后所包含的内容。

我先给大家提供一个框架。在学习欣赏瓷器时,我们需要知道从哪些方面欣赏它。我将瓷器之美归纳为四个部分:造型、装饰、质地和工艺。

形之美是造型的艺术。我大体梳理了影响中国陶瓷美学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宫廷美学、民间美学和文人美学。从一件件器物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三股力量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下面我会一件件地分享瓷器,一起来欣赏。当然我会有所偏重,我会先从造型艺术的角度选取一些代表作品。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唐代的白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是唐代的白瓷。当时的烧造的工艺水平不是很高。现在我们觉得这个线条很艺术,其实是因为当时工艺的弊端——当时,釉的流淌是无法控制的。在正常情况下,现代瓷器上釉是要上满的。当时,如果釉上满了的话,一烧就流到底下了,一流到底下就粘起来了,瓷器就可能坏掉。所以,这些优美的线条不是刻意创造的,是为了防止釉的流动,并给它留下流淌的空间。这件瓷器的重点是,它的造型非常能代表唐代的状态。这件瓷器很大。这种造型的瓷器在很多博物馆都有,每一件都不一样,这件是最精彩的一件。它的形状非常雄壮、很饱满、有气势。在细节上,它做得非常精致。它的盘口像一个盘子一样,两边的耳是把手,被做成了龙。龙的姿态很优雅,线条很优美,非常有力量。

它的颈部的优雅,肥而不腻,和它下面的壮硕对比,构成了一种非雄壮的感觉。大家再看宋代器型时,就会发现唐宋之间的气质很不一样。这件白瓷有一个细节很加分——不对称。它的耳朵不是故意不对称的——因为这是随手捏的。后来,在雍正时期,有官窑仿这个造型,他们仿的水平很高,但做出来的瓷器失去了活力。失控的东西能造成很微妙的状态。这两条龙之间似乎在对话。后来,宫廷却把它当作美学典范,去修正它的不完美,这样做又失去了活力。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到了宋代,美学上的审美出现了变化。瓷器变得精致、文雅,没有那种壮硕的气势了。宋瓷给人简约、高冷的印象就是这样造成的。这件宋瓷的形状非常简单,是一个直口盘。所有的盘子都是往外撇的,但它的口沿却是直壁的,这很少见。虽然这是一个经典器型,但我们几乎看不到这种直口的口沿。我们经常说叫简约而不简单,那鞋细边一定是工匠有意做出来的。这是一种装饰——是一道弦文。这些细节非常值得玩味。它的足实际上非常精彩。大部分器物的足在底下,但是这件宋瓷的足是一半在里,一半在外,有点像在扛着的感觉。这件宋瓷立面和平面的比例非常夸张。自己家里面用的盘子的盘沿和盘底的比例不会这么夸张。如此很简单的造型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有很多可以玩味的地方。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宋代官窑的弦纹瓶,图片来自出版社。

这是宋代官窑的弦纹瓶,上面有着一层一层的弦纹。这些弦纹很像丢石子在水里纹理荡开的感觉。在下面的那部分,这些纹理像是碰到了壁,变得很密集。一层一层的弦纹非常有节奏感。这件瓷器几乎没有装饰,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结构,但它又有非常强的装饰性。在宋瓷当中,这种极简类型能够增加装饰的方法很少,这时反而凸显了它在造型上面所取得的成就。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宋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宋瓷是一件高度复杂的作品,非常精彩。首先,它颜色很漂亮,看上去有点偏色。这是早期的低温绿釉。这件宋瓷体现了狮子的姿态。中国没有狮子,狮子是舶来品,但狮子又非常受欢迎,在王府外面要立石狮,民间会有舞狮。造型之美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规则器皿类,一种是雕塑类。这件瓷器是这两类型的结合。像佛是纯粹的雕塑。它连座的复杂性处理得很好。我们不会觉得这件瓷器非常繁复,这是由于节奏把控得好。

现在大家有审美上的误区——简洁就是高级,性冷淡风。前两年因为《国家宝藏》有一条微信文章刷屏了,那条微信文章讲,雍正皇帝气活了骂乾隆:“没有遗传,全是突变,怎么这样呢?弄得太丑了。”文章里还做了图片对比,讽刺乾隆的“农家乐”审美。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乾隆的审美肯定一流。但是,乾隆有不同的诉求,比如,有些东西包含政治目的。我专门有篇文章写这个,这里不展开聊。现在我们说,雍正的审美简约,所以高级,乾隆的审美繁复,所以低级。这是不对的。没有哪一种取向天生比另外一种更高级。如果以简约和繁复为标准的话,文艺复兴比起极简主义肯定要复杂。所以,我们不能认为简约就是高级,复杂就是低级。复杂有复杂的高级,简约有简约的高级,复杂有复杂的低俗,简约有简约的低俗。

这件宋代瓷器还有一个小细节。是我们会经常忽略的人。因为我们在瓷器上看不到人,也看不到人的痕迹,所以人的所思所想无法在一个器物被看到。但是,这件作品空白的地方,也就是不上釉的地方是作者刻意为之的。不上釉显然是工艺问题。假如你买了一个盘子,有一面没有釉,这显然不正常。我后来查过,这件瓷器确实不是烧坏了。这种低温颜色釉,不太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没釉情况,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为这是制作者有意为之。这是非常大胆、非常有想象力的举措。因为我会做瓷器,我会想象,作者是让观看者对比被盖住部分的材料质感,这样能够更好地感受釉面的效果。这件作品让我很惊讶。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唐三彩,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一件雕塑唐三彩,是造型艺术的高峰。唐三彩非常有趣,在唐代,唐三彩主要是“南青北白”。其实,这是因为技术的局限性,当时没法烧出很多颜色来。但在这个唐三彩却呈现出非常绚烂颜色。一方面。这是因为当时有几种鲜艳的颜色开始出现,另外,这些颜色的使用方式让这些颜色进行交融,产生变化。唐三彩主要作为陪葬品而存在,因此在历史上湮没无闻。即使盗墓发现唐三彩以后,古玩行也不买卖唐三彩。所以,在中国古代,唐三彩一直不受重视。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古代艺术品开始流向西方,唐三彩被西方人所重视,“唐三彩”这个概念也是西方人创造的概念。

这件唐三彩非常写实,因为当时从上到下都喜欢马。工匠在表达的时候有非常多的观察。所以,那时唐三彩马的塑形高度写实,非常精彩。在纯粹的艺术品当中,这件作品也是典范。而且,唐三彩不是瓷器,它是釉陶,它的温度比较低,还没有烧成陶的状态。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鬹,图片来自出版社。

早期陶瓷开始进入人类的视野和生活后,由于制作技术不成熟,并没有什么规范,因此,每一个匠人在做器皿时都天马行空。这是一件鬹,《说文解字》说,鬶是三足的锅,类似于三足的锅——用现在的话叫“一体化设计”——一个锅底下有支架的部分,这件作品把支架和身体做成一体。它像个怪兽,它的造型差异很大,包含非常丰富的体系。这件作品很有想象力。早期人类完全没有约束,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没有边界的。虽然不一定每件作品都好,但都是可以制作出来的,只要做得能用就可以了。早期的陶器或民间艺术会有旺盛的生命力,这是非常有价值的部分。高超的技术本身是有美学价值的。早期这种技术性的体现并不充分,是因为当时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这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很微妙的平衡,或者是一种对立、一种冲突。当技术越来越成熟时,人们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也变小。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宋代官窑笔舔,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再看艺术造型当中另外一个例子,这件作品不是器皿,也不是雕塑。这是宋代官窑一件瓷器,后来收藏在宫廷里,并在乾隆皇帝手上得到珍视。乾隆皇帝很喜欢它,还写了一首诗,让匠人刻在后面。这本质上是外族皇帝学习中国文人的传统题字刻诗,这事不是乾隆皇帝发明的,是汉族文人的做法。我们现在觉得到处写“到此一游”的人素质很低。在泰山上,当时文人也写“到此一游”。这里面的区别是,文人名气大,诗好,书法好,所以就成了文化遗迹,而我们写的“到此一游”就是垃圾。但是,这本质上并没有差别。

这件瓷器是一个椭片,是笔舔(毛笔蘸墨后把笔尖上的墨抹匀的器具)。这件瓷器当盘子装水也装不了多少。中国人经常讲“无用之用”——这件器物上比较好地体现了这种文人审美。它既是天然的,又有很深的人造痕迹。这种线条很像书法里的“屋漏痕”(颜真卿的笔法被形容为“锥画沙、屋漏痕”),即从自然现象去捕捉美感。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了解的。这件作品朴素无闻,而且大家都能想象出来它是怎么制作的——跟小孩玩泥巴差不多。但是,这件作品又有很明确的美学诉求,比如,这条黑边是故意的转折,因为转折的地方挂不住釉,釉是泥浆的状态。我们把最好的泥片扔到泥浆桶里面捞出来,因为它尖,釉就会流淌,所以会露胎。所以,这件瓷器的黑边不是画出来的,是底色露出来的。

在古代,陶瓷技艺水平的发展

不是毎一年都在进步的

饰之美是讲釉色、纹饰与绘画。把陶瓷的外面当做一个装饰面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上面做装饰。一种装饰是用单一的颜色做装饰,比如宋瓷。宋瓷的颜色比较少,叫钧瓷,也叫窑变。窑变还是一种釉,窑变釉是一种特殊的釉——清代宫廷仿钧窑烧制的、流动的状态、颜色很丰富的窑叫窑变釉。窑变是指在窑里面发生了不可预期的变化。文人笔记里面记载,烧个瓶子烧坏了,坏得像个观音像,又有点像远处的山,像猪八戒。器型上面发生了扭曲变化。窑变还包括釉色,本来想烧红色,结果出来绿色。因为上釉后,烧出来会产生哪些变化是我们无法预知也无法精确控制的。现在,我们很容易把它看作抽象艺术,因为它没有明确构图完全是不可控原因而产生的。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雍正十二色菊瓣盘,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件瓷器有很丰富的颜色,这是雍正十二色菊瓣盘,每一个盘子是一种颜色。最早的记载是御窑厂进贡给皇帝12种颜色,但其实不止12种颜色。这样的盘子是以颜色为装饰,没有纹饰,纯粹靠颜色本身来说话。

我们去欣赏颜色釉瓷器时,一方面欣赏色彩本身,一方面欣赏造型。菊瓣盘不复杂,有点像一朵菊花。你可以从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多重对比造成了紧张感,也是丰富性的体现。颜色本质上是化学工业。古人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所以在颜色的部分探索历程特别久。从清代开始,瓷器出现色彩大爆发。

古代科技没有那么成熟,会有一些技术性的成分。所以,陶瓷的发展不是毎一年都在进步。比如,明代早期达到很高高度以后,明代中期的质量有所下降。但在总体上,宋代陶瓷的工艺水平的科技部分比明代好,清代制瓷的工艺水平比宋代高了几个数量级。但是,这不意味着清代瓷器的美学是超过宋代的。

十二色菊瓣盘能代表雍正皇帝的品位。现在的工艺比那个时候好,在那时,做十二块颜色的盘子要面临的技术障碍有很多。每一种釉的处理方法不一样,而且每一种釉在釉面上都显得很均匀并不容易,因为它有很多小曲面。我去年尝试烧了高温红釉,我也烧出来了,但是烧得不好看。不是颜色不好看,而是转角部分不太容易挂釉,釉薄就会露白——因为胎是白的。露白很多很破坏整体感。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青花十二花神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青花十二花神杯,这是康熙时期非常著名的一组作品。每一个月都有一个花神(在正面),背面有一首诗歌,背后有一个小印章。杯子上有诗书画印的结合。中国画几个最主要的元素,诗书画印并不可少。这样一件器物很像一个小型展览会或小型画展。大家可以看杯口,上面有青花字。如果现场观看会非常明显。大家直接可以看透杯子内壁,因为瓷质很好,特别薄。所以,制作它们的工艺难度很高,因为它要做得非常透。它薄到一个成年男性用力捏就能捏破的程度。欣赏瓷器包含很多部分,我们可以把它当做小型画展来看,也能欣赏它的质地美感,比如,轻、薄、透,釉面的温润等。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康熙时期的五彩,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康熙时期的五彩,它的绘画性非常强,上面画的人物非常多。人物画在中国古代是不太受重视的。中国古代绘画审美最核心、评价最高的是文人画。早期时候山水都不是文人画。宋代时,王希孟画的《千里江山图》也不是文人画。那时的文人画是画竹子、石头、兰花。但是,到了元代,山水成了文人画的主体,文人画的主题开始扩展。但在任何朝代,人物画都没有进入到文人画的体系。人物画在中国古代绘画的地位相对不高。但有趣的是,瓷器上的人物画特别多,尤其在康熙时期,这是因为当时小说很流行。明代晚期官窑停烧了,一方面是民间需求非常多元,一方面是海外贸易。为了满足民间需求,匠人就会画小说插图。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斗彩鸡缸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斗彩鸡缸杯,是雍正时期的一件斗彩。什么是斗彩?大家看这个画面,叶子部分是青花勾线,首先用青花做白描,然后上釉,上釉以后烧制。烧后是只有构线的青花瓷,然后填上颜色。填完颜色后再烧一遍。这种装饰手法叫斗彩。

大家觉得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我有很多设计师朋友问我,这个鸡缸杯画得好吗?他们的潜台词是画得不好,但又卖得那么贵,而且还很有名,很多文人对它赞不绝口。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这个感觉是对的,它就是画得不好。为什么画得不好又有那么多人说它好呢?其实,我们不太了解古代文人评价它的语境。

比如,今天我去你家玩看到你家孩子画画,我一看说,这孩子画得挺好!我没有把你家孩子拉到艺术家的水平线上去比,而是放在孩子的水平上去比。而且,有些东西是孩子才能表现出来——拙趣、天真。这是一些职业艺术家无法表现的。了解的这种语境以后,我们才会了解为什么文人会说好。因为这个鸡缸杯不是单纯从绘画角度做判断的。沈周画过很多鸡,他一看就知道什么是专业、什么是业余。匠人画的东西就像小孩画的一样,这种趣味是文人喜欢的,但文人又不敢这样画,因为他们有他们的规范和约束。所以,在清代时候,雍正宫廷经常仿前朝的经典瓷器,其中就包括鸡缸杯。一种仿造是尊重经典,照原样做。另一种是改良,觉得原来的瓷器画得不够好,要求御窑厂画得精细一些。所以,雍正时期鸡缸杯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这样的,另一种是更精细、更写实。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压手杯,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压手杯。前面提到颜色、绘画,这是装饰纹样。这种纹样是缠枝莲。有一个西方学者写了一本书,叫《莲与龙:中国纹饰》,前两年还翻译到了国内。他说,缠枝莲和龙纹是最象征着中国的两种纹样。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缠枝莲的纹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为什么叫“缠枝莲”呢?如果不了解的话,我们无法把这种纹样跟莲花联系在一起。莲花是直的,画的是曲的。这经过了漫长的演化,受中东地区的影响比较多。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龙纹纹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这是龙纹。龙是皇权的象征,民间是不能使用的,但是却禁而不止。一方面,明代的皇帝三令五申、层层加码禁止使用龙纹,甚至要诛九族,但民间到处都是。明代以后,官窑瓷器里的瑕疵品就不砸掉了。到了清代,这次瓷器不但不砸掉,还要运到宫廷里给皇帝用。乾隆皇帝曾下旨说,接下来瑕疵器不要运到京城了,就地变卖。督陶官唐英收到圣旨以后,上了一个奏折说,有两种瓷器不太适合流到民间,一种是黄釉瓷,一种是龙纹瓷,这两种是皇帝专用的。皇帝给了批示说,你说的有点道理,黄釉瓷烧得不好也给我用吧,但龙纹就算了,民间到处都是。有一本书讲得非常有意思,它说,“龙哪里是皇权的象征,明明就是皇帝的奴隶。下水道是龙,房顶上是龙,这是看家护院,哪里是皇家的象征,明明是宠物!”

我们该如何感受瓷器材质的美感?

质之美——材质美感是现在容易忽略的部分。家里面用的那么多瓷器,大家都不会像玉一样,放在手上抚摸它。我们忽略了它的美感,另外现代的工业化陶瓷确实没有了美感。这是景德镇的青白瓷,它有假玉之称。它的质地温润得像玉。既然像玉,这就包含了材质本身的美。到了宋代以后,材质本身的美感是值得关注的。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景德镇的青白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陶瓷鉴赏论文 陶瓷的鉴定技巧:三招教你看懂古代瓷器

玲珑瓷,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如何欣赏工艺是更专业、更难的一部分。因为一般我们很少接触到工艺。薄是能直观感受到的,如果一件瓷器很薄,我们就会觉得很厉害。这是玲珑瓷,它有点镂空,有玻璃的状态。一打光,这件瓷器是通透的。这种瓷器在解放后非常流行。这属于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一件瓷器能薄到没有胎,只有釉。

演讲 | 涂睿明

整理 | 徐悦东

编辑|李永博

校对|柳宝庆

相关问答

瓷器鉴赏一?

只从外观来看,瓶身上有观音,弥勒佛两种图案,瓶体通身为深蓝色,瓶身顶端有尖状的瓶塞。据我个人见解,瓶子的制作应该是受到外国思想的影响,据有一定的西方工...

陶瓷艺术品怎么鉴赏?-小土豆Daily的回答-懂得

一般消费者对于美术陶瓷艺术品的鉴赏因缺乏专业知识面而感到有一定的难度,不过,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也许能对陶瓷艺术品的鉴赏有一定帮助。外观造型必...

如何掌握瓷器鉴赏技巧?

青花——瓷器釉彩名,白地蓝花瓷器的专称。景德镇烧造的瓷器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和精良品质而驰名天下。青花瓷有元青花,明早、中...

如何提高自身瓷器鉴赏能力?

“只可远观而不能近玩焉”,对于茶器有何意义呢?画这个环节是最后一步,不是说它不关键而是我们要正确看待器形之美是陶瓷“美术”层面的基础有了美器再加上瓷器...

瓷器鉴赏入门基本知识?

瓷器鉴定基础知识:一、瓷器的造型瓷器的造型最具时代特征。什么时代有什么样的造型,没有什么样的造型;一类器物什么时间开始出现,什么时间消失以及其间它经...

陶瓷器鉴赏的意义?

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品味,爱好。提高人的修养,提高人的品味,爱好。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这个您认为对吗?

都说复窑后的瓷器胎都很油腻,可作为鉴定的依据,这个您认为对吗?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都说...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瓷器年代?

如何从底足来判断瓷器年代?我是“以瓷惠(会、慧、汇)友”,对中国古瓷器的鉴藏有近三十年的实战经历和丰富经验,早在十几年前就发表过《古玩鉴定的误区》、...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瓷器的意味池莉  ①只要日...

[回答](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3)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1)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2)...

60年代瓷器鉴赏?

景德镇青花艺术自元代以来,发展较为迅速,至清末六百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官窑青花瓷与民用青花瓷,各自具有与众不同的文化特征。整体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