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关注 ,让诗歌点亮生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文学史家孙玉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1月13日19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孙玉石(1935.11.16-2024.1.13)

孙玉石先生,辽宁海城人,满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5年11月16日生,1955年毕业于鞍山市第一中学,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0年攻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王瑶先生。1964年留校担任助教,1969年任学校宣传组宣传干事,编辑《北大通讯》以及《新北大》校刊。1976年调回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参加1981年版《鲁迅全集》的注释工作。1983年、1994年分赴日本东京大学、神户大学任教,开拓并深化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国际学术交流。1985年晋升教授,1989年评为博士生导师。1989年至1994年担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1997年被聘为国家教委中文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01年起担任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中文科副主任委员。2003年1月退休。

孙玉石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卓有建树的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中国现代诗歌研究等领域勤勉治学,耕耘不辍,成就卓著。在《野草》研究、鲁迅与中国国民性以及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研究、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有开拓、奠基和引领之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孙玉石先生秉持“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相统一的学术理想,坚守严谨创新的优良学风,把敏锐的艺术感受与扎实的史料考证融为一体,贡献了《〈野草〉研究》《中国初期象征派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歌艺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中国现代解诗学的理论与实践》《走近真实的鲁迅——鲁迅思想与五四文化论集》《中国现代诗学丛论》等一批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著有《孙玉石文集》17卷。

《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读戴望舒的《雨巷》

孙玉石

雨 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选自《我底记忆》,上海水沫书店,1929年)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多年以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被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的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是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底奖掖忘记的。《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一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信来,称许他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圣陶先生底有力的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这称号,一直到现在。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浓重的失望和彷徨情绪。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诗人自己就是在这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里,他心里怀着一点儿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她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尽了这寂寥的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这是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这里没有声音,没有欢乐,没有阳光。而诗人自己,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彳亍着彷徨的孤独者。他在孤寂中怀着一个美好的希望,希望有一种美好的理想出现在自己面前。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然而诗人知道,这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出现的。她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而且又是倏忽即逝,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和那如无法实现的梦一般飘然而逝的希望!有论者说,《雨巷》是诗人用美好的想象来掩盖丑恶的真实的“自我解脱”,是“用一些皂泡般的华美的幻象来欺骗自己和读者”,除了艺术上的和谐音律美外,“在内容上并无可取之处”。这些诘难和论断,对于《雨巷》来说,未免过于简单和苛刻了。《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黑暗的时期。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他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这种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雨巷》则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这是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分明可以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痛在诗句里流动。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雨巷》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抒情方法。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在表现方法上,强调用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朦胧的诗意。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这样以象征手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他译过这一派的诗。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清的;也找一点儿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戴望舒的诗歌创作,也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代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如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南唐李璟更把丁香结和雨中惆怅联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春色暮,接天流。这首诗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结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很显然,戴望舒从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这种吸收和借鉴是很明显的。但是,能不能说《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旧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现代白话版的扩充和“稀释”呢?我以为不能这么看。在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时,诗人既吸吮了前人的果实,又有了自己的创造。第一,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这样就由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作者美的追求,也包含了作者美好理想幻灭的痛苦。第二,诗人在《雨巷》中运用了新鲜的现代语言,来描绘这一雨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倏忽即逝的形象,与古典诗词中套用陈词旧典不同,也与诗人早期写的其他充满旧诗词调子的作品迥异,表现了更多的新时代的气息。“丁香空结雨中愁”,没有“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在表现时代的忧愁领域里,这个形象是一个难得的创造。第三,在古代诗词里,雨中丁香结是以真实的生活景物来寄托诗人的感情。《雨巷》中那个在雨中飘过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就带上了更多的诗人想象成分。它既是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景,又是作家驰骋艺术想象的结晶,是真实与想象相结合所产生的艺术真实的形象。戴望舒说:“诗是由真实经过想象而出来的,不单是真实,也不单是想象。”我们说《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古典诗词,最主要的即因为它是诗人依据生活的经验而又加上了自己想象的创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艺术想象的产物。《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方面是它的音节优美。叶圣陶盛赞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虽然未免有些过誉,但首先看到了它的音节的优美这一特点,不能不说是有见地的。《雨巷》全诗共七节,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这样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而又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脚韵。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从头至尾没有换韵。全诗句子都很短,有些短的句子还切断了词句的关联,有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人的心头。为了强化全诗的音乐性,诗人还吸取了外国诗歌中的一些技法,在同一节诗中让同样的字句更迭相见。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种语言上的重见、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句反复一样,听起来悦耳、和谐,又加重了诗的抒情色彩。在涣漫的自由诗和“新月派”的豆腐干诗体盛行的时候,戴望舒送来了优美动听的《雨巷》,虽然不能说是“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至少也是开拓了音乐在新诗中表现的新天地。戴望舒这种对新诗音乐性的追求,到《雨巷》是高峰,也是结束。此后,他开始了“对诗歌底他所谓‘音乐的成分,勇敢的反叛’”(杜衡语),走向对诗的内在情绪韵律的追求。他的另一首著名诗篇《我的回忆》,就是这种追求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戴望舒的这种变化,反映了他新的美学见解和艺术追求,但这绝不能使《雨巷》对新诗音乐美尝试的意义被否认。偏爱是艺术欣赏的伴侣,比起戴望舒的其他作品来,使我读而不厌的,还是这首《雨巷》。它是新诗中一颗发光的明珠,值得我们珍读!(摘自孙玉石著《新诗十讲》,山东人民出版社/胡杨文化,2023年3月1版) “王门”大弟子孙玉石 温儒敏我认识孙玉石老师将近40年。1978年我考研究生时,第一次见王瑶先生,就是孙老师带着我去的。那晚有零星细雨,孙老师用自行车载着我,从北大西门进入,经过弯弯曲曲的小路到镜春园王瑶先生寓所。王先生不怎么说话,我亦颇拘束,是孙老师在“调节气氛”。 读研究生期间,我们这些“老学生”和本科生一起,挤在二教的阶梯教室听现代文学课,听了一年,主讲老师之一,是孙老师。孙老师也是“文革”荒废学业多年后刚上讲台,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每一课都得从头来准备。他的课细腻绵密,每一条史料出处都有清楚的交代,可想他要付出多大的精力。当时的师生关系是融洽的,我至今清楚记得,我和钱理群、凌宇等同学到燕东园孙老师家里看电视的情景。王瑶先生是我们的导师,“王门弟子”很多,孙玉石是大弟子,最得先生真传的弟子。孙玉石几十年投身学术与教学,对学问有一种类似宗教的真诚,容不得半点掺假或差错。他写文章,一个论点,一条史料,甚至一个注解,都要反复斟酌,毫不马虎。有学生要出书,请孙老师作序,几十万字书稿,他要仔细通读,才决定是否值得做序,如何做序。他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学生会很紧张,因为孙老师可能会当面指出某个硬伤或者错漏,连哪一页有错别字、哪一段引文不该转引二手材料,等等,都给你一一指明,让你心服口服,又有点下不来台。但事后一想,又会特别感谢孙老师的细致和认真,为他治学的严谨而感动。孙玉石平时话不多,不爱应酬,低调处事,尤其反感媒体的张扬,要求他的学生也“远离媒体”。他要的就是安静的读书、思考与写作,这就是他几十年始终追求的生活方式。孙玉石老师是现代文学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是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学术著述的,迄今近40年,写了17本书(包括一些论集),大约500多万字。孙老师的著作我没有全读,但大部分都认真学习过,对我的帮助很大,我上课也常参考他的研究成果。这里我重点说说读孙老师其中5本书的体会。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第一本是《野草研究》。关于鲁迅《野草》的研究论文很多,但在孙老师这本书之前,专著只有卫俊秀的《鲁迅野草探索》(1954)一本,另外,有吴奔星的《鲁迅作品研究》(1957),其中有部分论涉《野草》。多数关于《野草》的评论,都偏重思想意义的解释,或者是鉴赏导读之类,对《野草》艺术特质的探究不够深入。孙老师非常精细而且系统地探究了《野草》的艺术思维特质,在此基础上去理解《野草》所体现的鲁迅复杂的精神世界,是开拓性的贡献,代表了80年代鲁迅研究的水平。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与此相关的第二本书,是《现实的与哲学的》。这本书写于90年代,也研究鲁迅的《野草》,和前一本不同,是对《野草》逐篇做精细的考释,更注重作品的细读,可以看作是《野草研究》的姊妹篇。这本书写作时,有关鲁迅的研究专著陡然增加了许多,普遍都在强调鲁迅的思想意义,甚至把鲁迅当作哲学家,在哲学史和思想史上去“提拔”鲁迅的意义,这是有些走偏的。其实鲁迅主要还是文人、诗人和作家,他的思想包括某些哲思,主要也是通过文学性的感受去表现,《野草》里边的哲思,也是文学性的感受,和一般专注于思想体系建构的思想家哲学家毕竟有别。孙老师的书就注意到这个分寸。孙老师所贡献的两本《野草》研究著作,在现代鲁迅研究中具有经典地位。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第三本是《中国初期象征诗派研究》。该书第一次系统论述象征诗派和李金发等诗人,给予文学史的观察和地位的确认。该书更加鲜明地显示孙老师文学史研究的特色——详细占有第一手材料,注重文学史脉络的梳理,不拘泥旧说,敢于提出新见。该书精彩的部分是李金发研究,孙老师对这位复杂的诗人诗作的探讨已经相当深入。不过,我在读这本书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需要向孙老师请教的。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第四本书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该书实际上是前几部书的研究顺势而来的。从初期象征诗派、三十年代现代派,到四十年代冯至及中国新诗派,一一探讨他们与传统的历史联系、艺术借鉴及渊源关系,在艺术发展的历史链条中观察与确定各自的位置与走向。这本书对现代主义诗歌思潮梳理,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也体现了孙老师的文学史观——他是非常关注文学发展的链条与现象的,他的许多创造性的发现也主要在这种历史的叙述中。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第五本书是《中国现代解释学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出“现代解释学”这一概念与方法。孙老师认为现代诗歌理论中存在着一种宝贵的诗学理论传统,他首先从朱自清《新诗杂话》中得到启示,并引入课堂教学。他认为30年代后,现代诗学重视接受分析,挖掘语言意义和潜意识,从安诺德、瑞恰慈到叶公超,都非常注重诗歌分析的方法,孙老师希望能把这些经验勾勒出来,变成可以把握的某些原则,再付诸于诗歌批评及鉴赏的实践。 孙老师从《野草》研究、初期象征诗派研究,到现代主义诗歌研究,一路走来,最后希望上升到理论方法层面,提出“解诗学”的概念,可以看到其中一条前后紧密衔接、层层推进的线索,构成了孙玉石诗学研究的体系。这是孙玉石老师的重大贡献。 2015年11月16日在北大中文系举办孙玉石教授八十寿辰庆祝会上的发言来源:综合自北京日报等

如何投稿 ✦

每日好诗

登录中国诗歌网www.zgshige.com ,免费注册,即可投稿!

入选“每日好诗”,获稿费、专家点评,更有机会登上《诗刊》。

编辑:王傲霏,二审:曼曼,终审:金石开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这里全有,老师肯定喜欢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一、现代汉语部分

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是”字用法研究

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新兴词缀研究

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新兴辞格研究

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某某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某某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代词的语用研究

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时下新词描写

句型的语用研究

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写作部分

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论小说的娱乐性

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文学创作情感论

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三、文学理论部分

论艺术真实

论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

文艺欣赏中的共鸣与沟通

论艺术直觉

论艺术虚构

论典型

文学流派在艺术创作中的意义

简论文学作品形式的独立审美特征

新时期文学发展与典型内涵的新变化

新时期诗歌审美特点的新变化

论当代中国的大众文化

论艺术创作的通感与错位

论审美变形

论艺术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价值

论文艺作品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论本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性主题

四、美学部分

儒家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庄子美学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影响

论朴素美

蔡仪美学思想述评

朱光潜在当代中国美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评李泽厚美学思想

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禅宗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论艺术接受中的个体差异

人类审美态度的演进历程

论悲剧审美的道德内涵

当代中国大学生审美情趣考察

论形式美的美育效应

美育与社会人文精神的转化与重建

美育与社会的文明进步

审美与文化的关系

略论大众审美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论宗白华美学思想

论审美现代性

广告的审美特征论析

论诗歌语言

五、现代文学部分

冰心小诗研究

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特征

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

《女神》中的泛神论色彩

《故事新编》研究

“革命十恋爱”小说模式论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论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进化论与鲁迅思想研究

吴荪甫的悲剧特征

《腐蚀》的艺术特征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点

徐志摩诗歌研究---以《再别康桥》为例

废名小说主题与艺术风格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

《四世同堂》的艺术特征

进化论与中国现代文学

废名小说的艺术风格

“五.四”乡土小说研究

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林语堂的散文艺术

新感觉派小说艺术

“七月”诗派的现实主义特征

张天翼小说的讽刺艺术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老舍小说中的幽默风格

中国现代小说中的散文化问题

胡风的诗和诗论

路翎小说艺术研究

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太阳”意象

茅盾小说中的“理性化”特征

戴望舒诗歌研究---以《雨巷》为例

瞿秋白杂文论

萧红小说的艺术特点

曹禺《雷雨》的思想主题

曹禺剧作的“生命”主题

曹禺《雷雨》的结构艺术

巴金《激流三部曲》的反封建意义

试论高觉新形象

《寒夜》中的曾树生形象、汪文宣形象分析

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

苏青小说研究

中国现代作家与中国传统文学(择一角度)

艾青诗歌的艺术特征

赵树理小说民间化特征

论徐志摩的诗

论闻一多的诗

论钱钟书《围城》的主题思想

论穆旦的诗

曹禺与夏衍戏剧之比较

论沈从文的《边城》

萧军小说研究

论田汉的戏剧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丁玲小说研究

六、古代文学部分

《诗经》的审美学特色

论《诗经》中的征役诗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论《诗经》中的史诗

论《诗经》中的农事诗(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论中国古代神话的演变

中国古代神话与原始观念

先秦诸子书寓言研究

先秦史传寓言研究

先秦史书寓言研究(其他类型,自拟题目)

先秦文学与理性精神

《吕氏春秋》与杂家

《诗经》的比兴与《楚辞》的象征

论《左传》的战争描写

论《左传》的妇女形象

《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战国策》名篇研究

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的艺术特色

《庄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孟子论辩散文的艺术风格

从《离骚》看屈原的自觉与不自觉

《史记》所描写的游侠

《史记》所描写的刺客

司马迁的反暴政思想

《史记》所描写的战国四公子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

曹操与诗文革新

论曹操的诗歌创作特色

论曹操的散文创作

论曹丕在中国诗史上的地位

论曹丕的文学成就

曹植的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的历程

论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

论建安文学的美学倾向

阮籍诗歌的美学倾向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陆机、潘岳诗文的比较研究

《世说新语》的语言技巧

《世说新语》的写人技巧

《世说新语》与中国古代小说

论王维和李白的山水诗

论李白的自由精神

论李白的情感世界

杜甫诗歌的地域色彩

论杜甫诗歌的儒家精神

试论李白诗歌的浪漫特质

论王维的“诗中有画”

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研究(任选一类)

唐代各体诗歌研究(任选一体)

唐代诗人研究(可选一人,也可选数人进行比较研究)

唐诗的精神风貌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唐诗创作之关系(可只论述唐诗创作与某一方面因

对宋诗的研究可参照以上七个方面拟题

论李贺诗的怪诞

李贺诗与屈原赋

论李商隐诗的朦胧美

论白居易的新乐府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

唐代进士与文学的关系

杜牧的史论诗

论韩愈散文的“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成就

唐传奇名篇研究(可任选一篇分析)

唐传奇与佛教

唐传奇与道教

唐传奇题材类型研究(可任选一类题材研究)

唐传奇作家研究(可任选一位作家作综合研究)

唐传奇的审美风格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小说

唐传奇与中国古代戏曲

唐传奇的叙事特征

唐传奇与中国史传文学

唐传奇的抒情特征

唐代小说的创作观念

唐代小说专著研究

唐代小说的各类主题研究

唐代各体散文研究

唐代散文家研究

唐代散文的艺术特色

唐代散文的思想特色

唐代社会、政治、文化与散文创作之关系

对宋文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向自行拟题

苏洵散文研究

论苏轼的“超然”

试论宋词婉约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试论宋词豪放派在美学上的意义

论皮日休、陆龟蒙的小品文

从文艺政策看唐诗的繁荣

论文人山水诗的寄托

论王安石的咏史诗

论杜牧的咏史诗

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实践

李清照之人格与风格

苏轼各体词研究

苏词的风格

苏轼的词论特色与其词创作的关系

对辛词的研究可参照以上诸方面自行拟题

苏、辛词与豪放词派之关系

论咏物诗

论晚唐小品文的艺术追求

温庭筠、韦庄词之比较.

论节奏──古典叙事散文的抒情化调节机制

《三言》名篇研究(可只取一篇或一个系列分析)

《三言》人物形象研究(商人、妇女、僧道、文人、市民等各类人物,可只

《三言》思想倾向研究

《三言》创作技巧研究

《三言》与中国古代小说之关系

《三言》与中国古代社会生活

《三言》与冯梦龙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拍》研究(参照《三言》研究诸方面自行拟题)

明代散曲与民歌

牡丹亭的人文主义色彩

《郁离子》研究

高启诗文的艺术特征

吴伟业的叙事诗艺术

《花间集》风格论

《花间集》题材论

《花间集》与唐宋词史

论贾宝玉(或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

论《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水浒传》人物论(任选其一)

《水浒传》风格论

《水浒传》接受史

《水浒传》与中国文化精神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任选其一)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文化精神

《西游记》孙悟空、唐僧形象分析

论《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试论王蒙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探索

试论谌容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蒋子龙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试论张贤亮小说创作中的美学特征

《茶馆》简论

试比较许秀云与胡玉音的艺术形象

金庸小说主题论

试论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试论高晓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的新贡献

论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的特征

论邓友梅《那五》的艺术典型

试论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军事题材小说创作上的新突破

试论《人生》中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

陈忠实《白鹿原》研究(自拟题目)

苏童小说研究-以《米》为例

余华小说艺术探讨

试论宗璞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五十年代的“创业者”梁生宝与八十年代的改革者武耕新形象的异同

试论王安忆的小说创作

《废都》研究(以《废都》为论述对象,自拟题目,如人物、结构、语言等)

试论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

试论刘心武长篇小说《钟鼓楼》或《四牌楼》的思想艺术特色

试论王安忆《长恨歌》

试论茹志鹃小说创作独具的审美特征

阿来小说《尘埃落定》研究

试论池莉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张平《抉择》的意义

试论“先锋派”小说的创新与不足

试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思想倾向与艺术特色

试论郭沫若历史剧中的女性形象

试论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崛起、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试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特色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

试论徐迟对报告文学的新贡献

论“朦胧诗”的源起、成就与不足

论舒婷诗歌创作的思想意蕴与美学特色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试论语言符号与其他人工符号的异同

从社会功能看语言的本质

汉语词义的演变

某某话中常见的语流音变

某某话一般词汇的消长

谈句型变换与语言表达

试论词义的模糊性

汉字与拼音文字比较研究

浅谈语音演变的规律性

某某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

试论社会方言与言语社团的关系

九、外国文学部分

评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评莎士比亚悲剧的艺术特色

评莫里哀的喜剧艺术

评雨果《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思想倾向

评拜伦诗歌的艺术风格

评普希金的抒情诗

评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金钱”主题

评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艺术)

评左拉创作的自然主义倾向

评屠格涅夫的中短篇小说(可选择其中一部)

评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评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中的“复调”艺术

评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评《静静顿河》的艺术成就

从《双城记》来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评《呼啸山庄》的艺术特色

评哈代《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悲剧

评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论卡夫卡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十、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当代中小学生新编顺口溜论

当代社会顺口溜论

当代笑话论

十一、民间文学部分

论民间文学的实用性

论民间文学的流传变异性

论民间文学的传统性

论民间文学的集体性

论民间文学与表演性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历史价值

民间文学与风俗习惯的关系

论民间文学的多功能性

论民间文学在生产劳动中的实用价值

民间文学总结劳动经验论

论民间文学的教育功能

论民间文学的娱乐功能

民间文学的艺术欣赏价值

论洪水神话

论神话的艺术特征

论神话的影响

论某地民间传说的主要内容

论某地的人物传说

论某地的能工巧匠传说

论某地的英雄传说

论某地的历史传说

论某地的地方传说

论某地的风俗传说

论某地长工与地主的故事

论某地的劳动故事

论某地的家庭故事

论某地的愛情故事

论某地生活故事的类型问题

论某地的嘲讽笑话

论某地的幽默笑话

论民间笑话的艺术成就

论民间笑话的美学意义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内容

论传统民间童话的分类

论某地的精灵童话(故事)

论某地的人物童话(故事)

论某地的童话的艺术特色

论某地的民谣

论某地的民歌

论某地的山歌

论某地的民间小调

论某族民歌

论某地的劳动歌

论某地的农民苦歌

论某地的长工歌谣

论某地的工人苦歌

论某地的妇女苦歌

论某地的讽刺歌谣

论某地的情歌

论某地的仪式歌

论某地的儿歌、童谣

论民间歌谣的艺术特点

论某地的政治谚语

论某地的劳动谚语

论某地的谚语的艺术特点

论谜语的历史

论某地的谜语内容

论某地的谜语分类

论地的谜语艺术特征

论某地歇后语分类

论某地民间长诗的艺术特色

论某地相声

论某地快书、快板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许慎六书说论评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形声字起源试论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主谓间“之”字探源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研究

论语文教学目标的规范表述

语文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效率的影响

论语文教学目标体系的建构

论文学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初、高中;各种版本均可)

论语文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论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关系

论语文教学中某某模式(或方法)的运用

作文批改的多种方式及效果

论作文测评的效度与信度

论阅读题型的设计

语文素质的构成及培养思考

语文课堂评价的价值与策略

论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或科学意识)

中学语文加大文言文内容的价值探讨

论说话(或听话、阅读、写作等)能力的培养

论语文教学中减负与提质的关系

文学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语文教师科研意识和行为研究

探究性学习与语文教学

语文知识结构和教学结构的关系

雨巷论文 孙玉石:《雨巷》是一颗发光的明珠

相关问答

现当代我国哪些诗人是可以被誉为大诗人的?

中国现当代可以称为诗人的也就三个人:教员、鲁迅、郁达夫。至于现代诗可以看做是西方诗歌的汉语白话,是一种文化异化的表现,不能算作是汉诗。教员的诗词在这...

写作为什么要用艺术手法?

为了写更好的文章和创造出更美的文学!艺术手法,也称“表现手法”。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中,有叙述、描写、虚构、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