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一、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的联系与区别

经常听人说,理科论文难写;文科论文好写,文科是“天下文章一大抄”。而文科中,语言觉得他们和数学类似,语言的传播和流行病的传播,大致可以用同一个公式概括,所以瞧不起文学;文学中,古典文学又觉得自己历史最长,是国学的主干,瞧不起历史短的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觉得我们是母语文学,瞧不起不可能对国外有那么了解的外国文学,如此种种,都是误解。

什么是研究?我们首先应该把研究的性质和意义弄清楚。所谓研究,都不是自己拍脑袋想出来的什么,而是在前人理论或实验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真理性、客观性向前推进一步的工作。我们的研究,都只是整个研究的一部分,是前面有人,后面也有人的接力运动。

有人以为,理科研究不用翻阅前人的文献资料,有实验室就行了;其实,在进实验之前和进实验室之后,理科对文献资料的依赖,和文科具有同一性,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文科论文,要在大量调查和统计数字的基础上,揭示事物内部的规律。说花“好看还是不好看”的,并不是文科论文(有人误解这就是文科论文了);文科论文应该研究花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是这种颜色的”。譬如枫叶,到秋天颜色渐渐变红。枫叶为什么到秋天颜色变红呢?这和花青素有什么关系?花青素变化,与土壤、气候、温度有什么关系?文学研究,是一种追问的研究。不仅应该和历史、哲学不分家,也应该和地理、天文、生物、环境等科学交叉起来。

其实,许多研究都有一条潜在的“研究链”,譬如,我们从“化学”这条道路出发,从“无机化学”走到“有机化学”;再从“有机化学”走到“生命科学”,此时,人和人脑,便是“生命科学”的核心,而人脑产生的“意识”,又是“生命科学”中最奇特、最珍贵,其复杂性可与地球和外宇宙媲美的神奇事物;而在人的“意识”中,“文学”又是其中最鲜丽的花朵之一;研究“文学”,就是研究人类特有的“意识花朵”,不仅很有意思,而且,也与“无机化学”在同一条“研究链”上,从这角度说,文科、理科,是分工不同的研究。

文科论文和理科论文,就科学性说,应该是一样的。真正研究出来的论文,都应该有很强的客观性。

  二、写作文科论文的原则与方法

写作论文,特别是写作学位论文,最重要的四个字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既是态度,也是方法。

以前郭绍虞先生写《中国文学批评史》,以他这么大的学问,他也只写他所熟悉的诗文部分。不写小说、戏曲。后来周扬一定要求他写,他写一点,就请专治小说、戏曲的赵景深先生看一点,最后请赵先生把关,才敢拿出去。

实事求是还表现在对研究对象的态度上,文学研究因为有“人”在,有“情”在,就容易把“研究对象”看成是“崇拜对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把研究对象看是“调查对象”和“解剖对象”。

古代诗人、作家经常受到贬谪,我们采取的态度,经常是站在诗人作家一边,因为喜欢他的诗歌或文学作品,就以为该诗人是受了诬陷,非常同情。其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从当时的法律来看问题。要区分受诬陷打击和确实是犯了经济或其它错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

譬如对苏东坡的经济问题,辛弃疾的经济问题和对下级过于粗暴的问题。譬如,范仲淹《岳阳楼记》里写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确有贪污问题才贬到巴陵郡的,范仲淹的文章,有为他说好话的意思等等,我们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方法,是一种传统的理性精神。乾嘉学派的研究者,为了探求真理,有时甚至会批评自己父亲的文章,说:“家大人之说非也。”这种精神,是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的首要条件。

实事求是研究,必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里提出,他的研究,是“即山铸铜”式的,即是从深山开采矿石,提炼精铜,以备铸造鼎彝或钱币之用。这句话被不少学者引用,清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把他们的研究归结成一句话:即后人的研究,绕不开他们的成果。因为他们的研究,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这是“二王”不被人忘记和他们自豪的原因。后人前进,必定要在他们的基础上起步,这样,事业才会趋新,研究才有价值。

我们是后之来者,应该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包括研究方法,研究理念,由此开创新气象,拓展新局面。除了像乾嘉学派那样重视材料,认真细密、实事求是的方法和风格(由此派生出日本的“京都学派”)以外,我们还要注入新的思路和新的时代精神。程千帆先生说过:学术也像体育,也有记录;作为学者,不仅要打破前人的“学术记录”,创造“新的学术记录”;还要打破自己创造的学术记录,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既要身体力行,培养研究生时,要积火传薪,金针度人。

理科的论文往往是世界性的。文科的论文,也应该是世界性的。随着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意识形态、心理特点、文化方式上互相渗透融合,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都在迅速世界化,中国文学的研究,也已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早已不是中国学者的专利,故当今之世,要把过去视为国粹的中国文学研究,放在“汉字文化圈”的平台和世界汉学的大背景下进行。这种开放型的研究,和理科精神是共通的。

三、写作论文前,先问几个为什么

对一篇论文,先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第一,你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第二,你这篇论文解决了什么问题?第三,对这个问题,你解决到什么程度?解决得可靠不可靠?第四,你写这篇论文的意义在哪里?

写一篇文科论文,就像做一道几何题;已知什么?求证什么?已知条件是你收集来的文献材料,你的结论就是论文要证明的问题。做几何题时,要有大前提、小前提和推论;推理要符合逻辑,得出的结论要可靠。因此,每一篇合格的文科论文至要有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其然”(该事物是怎么样的);二是“其所以然”(为什么是这样的);三是这篇文章意义何在?要很明确。

四、文科论文的选题

写好一篇文科论文(这里以中文系为例),第一步是选题。题目选好了,论文就成功了一半。

论文的题目,有大小之分;有宏观、微观之分;有生、熟之分。作为初学,我对研究生的希望是,题目先小一点,微观一点,生一点;以小见大,先微观,后宏观。

题目有很多类型,如作家、作品研究;某种文学思潮的研究;某一作家群体、文学集团的研究;某一体裁、题材、主题、类型的研究;专书研究;某一文论范畴、概念、术语以及意象的研究;比较研究(有影响比较或无影响比较);跨学科交叉研究(如历史与文学、地理与文学、天文与文学、文字学与文学、语言学与文学、哲学美学与文学等等)。

选题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定,自己擅长什么,有人擅长文献考证,有人擅长理论分析,选题时有所侧重,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自己,把论文写好。

题目的来源,可以是导师上课,你突然有了心得,产生灵感。最好的方法是划定一个范围读书,在阅读中积累心得,做成读书札记,然后整理札记,写成论文。写的时候,不是全面展开写,而是写自己的见解。凡是别人说过的,别人写过的,就不必再写。立题的技巧也不能忽视,要把你论文中的思想,最精彩的观点放在论文题目里,表述的时候要新颖,要陌生化,让人看了眼睛一亮。

五、文科论文收集资料的方法

写好一篇文科论文,收集材料很关键。有人收集材料很容易,有人收集资料很困难,什么原因?问题出在会不会使用工具书?有没有学会在网上查找各种资料?

工具书分好几类:如版本学、目录学、如书目解题、年谱综录、论文目录索引、类书、方志、家谱等等;网上有各种书籍、期刊。文科的期刊网,学校图书馆基本上都买了,你可以上学校图书馆网连接,找你要的资料。

收集材料也有学问:收集材料时,不能单一收集某种材料,而要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要注意某作家此作品与彼作品、不同体裁作品间的联系;注意一个作家与其它作家的联系,同时代尤要注意朋友、师生、亲戚等关系;如收集白居易的材料,也要注意元稹的材料;研究谢灵运的时候,同样要注意颜延年的材料;研究苏轼,更要看看他们父子兄弟的材料;要注意作品与同时代评论之间的材料;要将作品和当时的理论互相参读;将文、史、哲互相参读;将地下出土的材料与纸质的文献材料相参读。注意作家、作品与当时社会、时代风气、当时审美意识的联系;注意时代横的联系和历史纵的联系。如与前后时代作家、作品和理论的联系。

我们往往觉得自己的论文写得单薄,没有厚度和深刻性,就是因为你在收集材料的时候,没有注意以上几种联系。

六、要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

真正做学问的人在收集材料的时候,还有一个诀窍,即建立自己材料的根据地。前人的体会是熟读一种书,你的许多学问都和那一本书有关,随时可以回到那一本书里去,找你要的材料。

陈寅恪虽然搏通中西典籍,但最熟悉的还是新旧《唐书》。他的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与新旧《唐书》有关;直到陈晚年双目失明,写文章,做学问的时候,还经常对女儿说,某段话在两《唐书》中那一段,叫女儿帮他校对。

扬树达熟读《汉书》,他就以《汉书》为根据地做学问。写了《论语疏证》(汉人对《论语》的看法),《婚俗考》(汉人婚嫁习俗)等。取得很高的成就。他的侄儿杨伯峻,也从杨树达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做了《论语译著》、《孟子译著》等系列著作。

熟读的书,不必是僻书,可以是常见的书。但要处于学问要路津上的书,或历史,或哲学,或文学,最好是材料信息丰富,又文、史、哲结合的书。所以,余嘉锡说:“要读常见的书。” 西方谚语说:“要注意对一本读得很深的人。”

七、对材料要正确读解

对收集来的材料,要正确读解,要注意它是否可靠。这就要注意查前人补正的书。二十五史、《四库全书》,都有补正、辨伪的专书,后者纠正了前者的错误;国外材料也一样,譬如,黑格尔的美学固然是权威,但是在德国,辩证、补充黑格尔书中错误的著作,也成了经典;读黑格尔,要了解这一情况,并读一读辩证的书。当然,有可能这些书还是德文,还没有翻译过来。再如美国理论家韦涅克"沃伦写过《文学原理》,里面有几处错误,他在第二本著作《诗学》里已经作了订正,你如果不注意他的《诗学》,就不知道他错在哪里?《诗学》尚未翻译,要看英文原版才行,所以,文科学术研究也是艰难的工作。有些人看外国文艺理论只看译本,看中国古典也只看白话文翻译就进行比较研究,实在是很危险的事情;有条件的同学,应该尽可能地看原版书,至少核对原版原文。

八、创新思维加文献实证

写好一篇论文,第一种功夫是努力发现新材料,尽可能让新材料说话;第二种功夫是运用新思维,让常见的材料说话,让旧材料出新观点。发掘新材料,靠文献学功底;在常见材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靠创新思维;这是新与旧的辩证法。文科论文在用文献学的方法收集材料的同时,还要学习新理论,特别是国外的哲学、美学等等。二十世纪王国维用尼采、叔本华的理论研究中国词学,发明地下发掘与典籍记载互证的“二重证据法”,陈寅恪“以诗证史”和“以史证诗”,都是创新思维和文献实证的典范。最近,有人用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曹植的《洛神赋》,有人用弗洛伊德的“恋母情结”研究《孔雀东南飞》,都获得了成功。

九、写作的语言和技术性问题

写作的方法,尤其初写论文,先立个提纲,再分段论证;为求清晰,每段文末可以用几句话小结一下,归纳一下;一篇论文完成后,最后再用几句话总结一下,就像实验完毕填好数据、报表,让人看起来眉目清楚,主题突出。

论文的语言,可以风格多样,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但要简洁、明白、晓畅,“达”而已。“达”就是“语言到位”,“语言到位”其实是写作中一种很高的境界,是很难做到的。

写科学论文,追求的应该是论文的逻辑意义,在文字上不必作过分的修饰;有文采当然好,但不要以文害意;最忌把简单的道理用很“深”的语言说得人们看不懂。

论文的引文要可靠,要规范;要尽可能用第一手资料;如果用了第二手材料,一定要核对第一手原文,要符合学术规范。

最后的注释要注意“十大要素”:(1)时代或国别;(2)作者;(3)译者;(4)书刊名称;(5)卷次;(6)章节;(7)出版地点;(8)出版单位;(9)出版时间;(10)页码。

由此你知道,写好一篇文科论文,其实与理科在实验室里得出结论一样难。尽管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方法、手段有所不同,文科不进实验室,理科要进实验室,但社会也是文科的大实验室,因为文科和社会科学是以社会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在研究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一点上,文科、立刻、工科都是一致的。最后论文的写作,都是试验报告和研究的结果,是对前人的总结,更是新的开拓,通过学位论文的写作,对获取的知识进一步升华,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优秀人才。

文炊为饭,诗则酿酒:浅谈古代文学史中的酒与诗

引言:

清代诗人赵执信的《谈龙录》有言,

“意喻之为米,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

酒作为历史中的一种文化载体,从它诞生之日起便与诗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再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与诗一起经历了诗人的悲欢离合,诗中也记录着酒文化的发展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酒文化

有关起源的故事:“仪狄作酒”与“杜康造酒”

关于酿酒技术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仪狄造酒”“杜康造酒” 这两个版本的传说,据先秦时期史官编撰的《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 ,汉代《吕氏春秋》中亦有记载,“仪狄作酒”,表明是仪狄发明了酒,《初学记》卷二沿用《世本》的说法,在仪狄造酒的故事后引出了杜康,

“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少康即杜康,《史记》记载他为夏朝的一任国君,也是与仪狄并列的“酿酒师祖”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两人所酿酒类品种并不相同,酒醪古称醴,又叫醪糟,是一种汁滓混合的甜米酒 。而杜康酿酒所用的“秫”则是指粘高粱,秫酒即高粱酒,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酒字的演变

酒的功能发展:从“烝畀祖妣”到忘忧散

酒与诗的联系,最早可追溯到先秦。 夏商周时期,酒主要被用于各种祭祀活动,在《诗经.周颂.丰年》中就出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 之句,就是要将美酒敬献给祖先品尝,体现出了酒的祭祀功能。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中出现了大量有关酒的描写,据学者统计,在《诗经》的305篇中,“酒”字共出现了63次,除了《小雅·丰年》里提到的祭祀功能,酒的其他社会功能也被挖掘,如《小雅.鹿鸣》“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中的酒是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出现的,而在《小雅.鱼藻》中,又有“豈乐饮酒”之句,直接体现了酒的取乐功能……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酒字在《诗经》中出现的次数

到了汉代,酿酒技术进一步发展,酒的种类也随之增加,除米酒与秫酒外,又陆续出现了果酒,花椒酒与桂花酒等多个品种,品种增多所带来的是饮酒风气的盛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汉朝上至贵族公卿的宴会,下至平民百姓家中婚丧嫁娶,皆会选择以酒待客,且以豪饮为荣。

整个社会兴起的好酒之风也为以酒入诗奠定了基础

在诸多以酒入诗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汉末曹操所作的《短歌行二首》中的(其一)。

《短歌行》是曹操依古乐府题创作的两首诗,其中的第一首带有明显的祝酒歌的色彩, 当中两次出现对酒的描写,其一是开头时的“对酒当歌”,其二是中间出现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设问——曹操本意是借劝酒来表明自己对贤才的渴望,却在内容中间接透漏了酒除了祭祀与取乐之外的另一个功能:解忧

曹操不会想到,在他作完《短歌行》之后几百年间,“解忧”逐渐发展成为了酒最主要的功能之一。

古代的文人身上总带有两种气质,一种是庄子式“不慕权贵”的洒脱,另一种则是屈原式的"忧“——这里的“忧”也分两种:忧国忧民与对自身处境的担忧。两种“忧”在乱世里合而为一,文人们的情绪迫切需要一个发泄窗口,在魏晋这样的乱世中,饮酒凭借其便捷的特点,在诸多发泄方式中脱颖而出。

魏晋时期,酒成为了名士风流的象征,历史中有名的“竹林七贤”最大特点就是好酒善饮,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

嵇康醉后,“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山涛海量,“饮酒至八斗方醉”,阮籍饮酒后“醉六十日”(《晋书·阮籍传》)。

再如刘伶,嗜酒如命,因酒而醉死三年,以至于有了以他为名的“刘伶醉”。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刘伶《酒德颂》

虽然魏晋的文人大多沉醉在酒缸之中,但酒在此时尚且只能算做诗中的调味料,是名士们纵情享乐的借口,直到有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出现,酒与诗才真正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置酒言诗,既醉而退:酒与诗的真正交融

作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在他的自传《五柳先生传》中曾这样记述自己与酒的奇缘: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作为陶渊明生活的重要组词部分,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在了他的诗作中,据统计,在现存的142篇陶诗中,单以《饮酒》为题的诗作就有12首,而涉及到饮酒题材的作品更多达56首,约占他作品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惊人比例的背后注定潜藏着酒文化的进一步发展,酒的在陶渊明的笔下得以提升到精神寄托的层面,也是从陶诗开始,酒就不只是酒了,而是与菊,松,南山一样的文化意像。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陶渊明

从魏晋的纷乱中走出来,历经五代十国的割据分裂,酒诗文化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若将古典诗词的发展史比作一幅画,唐朝无疑是画中最出彩的一笔

社会大环境的稳定,经济的发达,都为文化繁荣奠定基础,盛世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诗人,诗人们又大多嗜酒者,而李白 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白爱酒的习性几乎已经成为了国人的历史常识,即便是不了解他的人,也能从他的一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中体会到他对酒的喜爱,于是在竹林七贤之后,酒终于又觅得了自己的另一位知己。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李白

李白与陶渊明的相同之处在于都爱在饮酒后作诗,不同的是,陶渊明是以诗入酒,李白是以诗佐酒 ——酒在他眼里是可以相伴终身的朋友与情人,诗倒成下酒的佐料,换句话来说,他也许会因为醉酒而作诗,却不会专门为作诗而饮酒。

从内容上看,酒在陶诗里成为了意象,在里李白的诗里则直接化作一种令人惊艳的气质,这可以视作是酒文化的又一次发展与升级——李白固然不会专为写诗而饮酒,可他大部分流传下来的诗句却都是酒后所得。

无论是《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气,还是《将进酒》中“钟鼓馔玉不足贵”的洒脱,亦或是《月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都与酒脱不开干系,酒与诗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共同绘成了他一生跌宕起伏的画卷。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曾写李白,说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此句当中的“酒中仙” 三字实在用得绝妙,足以概括他一生与酒结下的不解之缘。

继李白之后,杜甫成为了另一位与酒结缘的诗人 ,拿他被誉为千古七律第一的诗作《登高》来说,与酒有关的是尾联的“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入眼,给人的感觉便是抑郁的心境与壮志难酬的悲愤,此中的酒比之从前更添一种历经世事而沉淀下来辛辣与苦闷。

杜甫另一首与酒有关的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便是听闻捷报之后要饮酒庆祝,饮的也是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与对国家的祝福,再不复前人的豪情壮志,盛世如昙花一现,似乎李白已经饮尽了酒中的欢乐,酒杯传到了杜甫那里,便只剩下无尽的悲切。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杜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前人遗迹的追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将酒诗文化传到苏轼手里,又在他手上重新回到了以酒入诗的质朴境地,苏轼与陶渊明一样饮酒赋诗,却不沉湎于酒精之中 。在历代饮酒的文人之中,苏轼终保持着一种难得的清醒与克制,他脑海中建立着一套足以自洽的哲学体系,使他既能在醉时把酒问月,也能在清醒后保持自己对于人生和现实的思考。

与前人相比, 苏轼词中的酒更像是一块用以修补自身人格的砖石。他的酒词中总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例如那句著名的,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是对自己半生往事的总结,也是对后人的劝解与安慰——酒醒梦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回首时依然会有斜阳相迎。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苏轼

古代文学史论文 国学:怎么写好古代文学方面的论文

《赤壁赋》局部

与内容相照应的是苏轼总体的词风,他的归处在于当下,因此无需什么精神寄托,更无需凭借外物为自己建什么精神乐园,与那些渺茫的追求相比,当下的欢乐对他而言才更重要。

这样的人生主旨造就了他清新明快的词风,大约一个能为猪肉写诗,为生蚝作赋的吃货,也没什么伤痛是美食所不能治愈的,与美食相比,酒最多只算他著文写诗时的催化剂想,在情绪的调节上委实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只能在想要解放天性时小酌几杯助助兴吧!

结语

从远古到唐宋,酒与诗的纠缠促成了无数佳作的诞生,无论是以酒入诗还是以诗佐酒,都表达了诗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时至今日,酒与诗仍在记录着人类的悲欢离合,酒诗文化所代表的文人情怀印在每个现代人的血液里,绘成了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旧梦。

引用文献:

[1] 程英俊[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8月;

[2] 李之亮[苏轼集],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3月;

[3] 杨铃[酒与诗:从游离到交融]。

相关问答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什么题目好写?

选择一个适合的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对于研究和写作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选题:1.对唐诗中意象的研究:可以选择分析特定意象(如花、月、山水)在唐诗中...

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体裁的演变发展论文?

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剧小说、寓言、通讯等。1、诗歌诗歌是用高度...

什么是文学史论文?

文学史论文就是专门研究文学发展史方面的论文。文学史论文就是专门研究文学发展史方面的论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怎么写?

约五千字左右。时间的进行会很长,但其实你动笔以后就很短了。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个点进入,就象掘一口井而不是开一条河,因为基本上已经没有前人尚未发现的领域...

急需一篇关于古诗探究论文要写篇关于“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

[最佳回答]古诗鉴赏探究的论文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作品自然包含古代诗歌,因此,几乎每年高考都有古代诗歌理解鉴...

急求一篇关于魏晋文学的论文或者读书笔记也可以,如:玄学,山...

[回答]鲁迅的杂文集中,那篇《魏晋风度和文章及药及酒之关系》,在我们苍白贫瘠的青春岁月里,为我展开了一个陌生而又有趣的世界,少年以及青年时代的某种需...

古代文学博士毕业难吗?

难,关键是发表论文难。古代文学的博士在毕业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发表论文,因为文学博士不像理工科的博士,相对来说能够容易收集到各种各样的数据,写论文也比较...

曹丕是如何论述文学的价值和功用的-最美的徒劳无功j的回答...

曹丕做魏太子时期,写了一部学术著作--《典论》。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其中《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性与绵延性的理解和认识?

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悠久性与绵延性的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学是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底蕴。随着历史的进程,文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元化。中国文学各种...

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哪个方向好写?

个人感觉古代汉语好写得多。因为这其中有太多的未知课题,容易研究,也容易出成果。困难的地方在于得去查不少古文献资料。而古代文学里也有很多分支:音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