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走过40年:哪里有需要 学校就办在哪里

有这样一所大学,他的学生中有在海上执行任务的战士,有日日奔走在田间地头的“新型农民”,还有生活不便的残疾人。他们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它就是国家开放大学。

王亚涛是和平方舟医院船上的一名士官,也是国家开放大学八一学院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的一名普通本科生。2018年6月,他随和平方舟医院船从浙江舟山某军港起航,远赴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服务。在漫漫大海上,他提交了本科毕业论文,并通过远程网络完成了论文答辩,如期毕业,拿到了学士学位。

“这是一所真正敞开大门、没有围墙的大学,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有梦想,就有机会。”王亚涛说。

这所“敞开大门”的大学,如今已经开办了40年,它伴着改革开放的号角,见证着我国教育事业踏实走过的每一步。

杨振宁曾为电大授课

时钟拨回到40年前。1979年,国家开放大学由邓小平同志倡导并批示创办,那时,它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那是一代人的记忆。

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党委书记张群玉回忆,电大创办之初只有电子、机械两类专业,还有数理化的基础课程。“要培养国家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专业设置不能窄。于是,我们走访工厂企业,了解国家实际需要,陆续建设了文科、理科、工科、经济类、化学、管理等12个专业。”

1981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普通大学培养的经济类人才供不应求。“这时,我们找到用人单位一起来办,很多部委非常支持,经过两年的筹备,1983年,电大经济类专业第一次招生,共招收20多万名学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到1983年,经济类大学生全国仅毕业了15万名,当时全国的国营企事业单位40余万家,一个单位分配一名学生都不够,我们一次就招收20多万名,大家心里都非常高兴。电大教学管理严格,这批学生毕业后,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张群玉告诉记者。

学生多,并不意味着管理的松懈。老电大人都记得当年考试的“艰难”,“宽进严出”是电大的特色,“混日子等毕业”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先生也不会让你通过的。”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蔡枢说,“延请名师、严师,是电大教学的传统,大名鼎鼎的杨振宁、戴逸等先生,都曾为电大授过课。”

蔡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电大的教材都是由业内知名专家编写的。其中,《大学物理》的编写者是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李椿。李椿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物理教学的会议之后,为电大物理教研室列出了十几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请到当时的权威专家授课。但是在最后一个专题上,大家犯了难,那就是“粒子物理”专题。“这根大梁谁来挑?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研究员葛墨林推荐了杨振宁先生。1994年5月,我鼓起勇气给杨先生写了封信,说明请求,6月初,就接到杨先生的回信。令我惊喜的是,我同时接到了杨先生从香港中文大学打来的电话,他表示,1995年1月初他会来到北京,参加一个学术奖项的评审会,届时他会抽出时间针对这个专题为电大学生授课。”蔡枢回忆。

在授课过程中,杨振宁讲到了邓稼先院士和于敏院士的历史性贡献,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杨振宁最终讲的‘对称与近代物理’比最初他们拟定的‘粒子物理’层次更高、更前沿。”蔡枢回忆。

开在田间地头的“农民大学”

时钟再拨回到7年前。2012年7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成为“国家开放大学”。“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正是“开放”的奥义,把“大学办在社会中,哪里有需要,开放大学就办在哪里。”国家开放大学党委书记杨志坚这样形容这所大学。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影。湖南省怀化市芷江侗族自治县古冲村党支部书记龙四清已经50多岁了。2017年,她拿到了农村行政管理专业的大专文凭。通过电大教师的授课,她提高了知识水平,拓宽了视野,带领村民种植的柑橘年总产值近8000万元,被评为“全国十佳农产品”。古冲村也由贫困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致力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挥开放大学系统办学优势,惠及广大农民和落后地区,多措并举带动教育精准扶贫,强化高等教育供给和服务,实现农民大学生的就地化培养。十几年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全国各地农村贫困地区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普遍赞誉。”杨志坚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年底,‘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共开设7大科类23个本专科专业,开设课程133门,累计招生67万余人,毕业40万余人。根据农村的特点,我们通过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手段,紧贴实际打造田间课堂,设置种植、养殖、管理、服务等课程,内容符合农村社会、经济、生产的实际知识需求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需要。农民大学生注册入学,不转户口,就地上学,自主学习,累计学分,修满规定学分即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

记者了解到,通过这个项目毕业的大学生中,有村干部、农业合作社负责人、致富能手、养殖大户,还有生态园区的普通员工。杨志坚表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开放大学对每一名农民大学生实行学费减免,形成了面向农民提供高等教育服务的普惠性制度安排,并将各地教育扶贫项目与贫困家庭精准对接。

特别关注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需求

除了扎根基层、扎根农村,如今的国家开放大学还把教育送到了边远、少数民族地区。

2017年9月,国家开放大学“十三五”期间对口支援西藏大学共建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分部,成为国家开放大学的第45个分部。目前,西藏分部在西藏设立了拉萨、山南、日喀则、林芝、昌都等5个学习中心,先后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会计学、行政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及护理学、现代文员等5个专科专业,累计招生12208人,毕业7076人。

哪里有需要,学校就办在哪里。国家开放大学还有这样一群学生,他们是生活不便的残疾人群体。2009年,国家级残疾人游泳运动员杨博尊进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天津学院学习。杨志坚介绍,天津学院专门为他制定了一套学习方案,杨博尊在每天游泳训练之余坚持3个小时的英语学习,“以耳代目”的学习方式并没有让他感到语言学习的枯燥,而是培养了他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2012年伦敦残奥会上,杨博尊用流利的英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及英国BBC广播公司等国内外媒体的采访,赢得一致好评。而他,也是唯一一位直接用英语接受采访的中国运动员。

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莲花北社区,因高烧导致瘫痪的巫妙春是社区康复站站长,也是残疾人义工队队长。2001年,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深圳学院与深圳市残联率先联合举办残疾人远程教育大专班,巫妙春成为第一批电子商务班学生。通过三年的远程学习,她完成了全部16门课程的学习,并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在她的带领下,社区里身患残疾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康复站、互助组,生活越来越美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这样的国家开放大学学生还有很多,无论你在茫茫大海,还是边远山区,也无论你有多少困难,只要你有学习的需求,只要你愿意为之努力,就能看到希望。

“国家开放大学特别关注广大基层、农村、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应有贡献。在国家开放大学380万名在校生中,农民大学生20万名,部队士官学生12万名,少数民族学生27万名,残疾人大学生6000名;70%的学生来自基层,55%的学生分布在中西部地区。”杨志坚这样总结。40年的砥砺前行,国家开放大学交出了一份国家和社会满意的成绩单。

(本报记者 姚晓丹)

我所感恩的张志民先生

【文坛述往】

作者:董华(中国作协会员)

回想大半辈子操弄文字的生涯,对我的人品、文品产生最大影响的,乃周雁如老师和张志民先生两位长者。我对他们不仅仅是敬仰,我觉得自己身上有他们塑的骨骼。我对二老之情深谊长,犹刘绍棠之于孙犁,任何人都不能代替他们在我心目中的位置。

电大毕业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走过40年:哪里有需要 学校就办在哪里

1984年摄于作者家中,左起:峭岩、董华、张志民。

我写过雁如老师,在此,我要写写与我情同父子的志民先生。

读先生的诗比较早,却不知先生名,因那时语文课本里不署作者名。在那一册初中语文书上,我至今仍记得有一首诗——张志民先生的《公社一家人》。这首诗写到四个人物:喜春爹、喜春娘、喜春媳妇和喜春。诗章风趣、俏皮、平易、俊朗可感,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美的享受早早印在了心田。及至认识了先生,从他的蔼然气象中我也读出了他的睿智和村童的纯真性格。

从与志民先生初次接触那刻起,我就没感觉慌张,没感觉出压力,觉得他就是我们村的乡亲,自家的亲人。志民先生长我父母一龄,他正为父辈。我也想不明白,我是一没多大见识的农村小子,他却对我青眼有加。我在他家出入自由,他赡养的岳父、岳母,包括他的子女,都把我看作自家人。

北京东四六条44号啊,魂牵梦绕到如今。

乘106路无轨电车,在钱粮胡同下车,向东走,44号在路南侧。大敞门儿,外院数十家居民,每户门前搭棚子,进里院要走东侧的一段窄道,道窄得刚够两人并行。里边又是一杂院,志民先生住南侧把西头儿的阴面。这位置与公共厕所挨得太近,不能说一墙之隔,隔的是抹了泥的苇帘儿。夏天屋里返潮,爬进过蛆。房后是“吵蛤蟆坑”,一所中学。供给他的两间房,他将一间房隔开,里边为卧室,外边放书柜。岳父、岳母和当医生的女儿张燕住一间,长子张红不在身边,次子张旗住通里院的过道旁边。当时,先生的岳父母年纪上八十了,身体还很硬朗,老岳父常蹬一辆三轮车,买菜买米,跑东跑西。两位老人都非常和善,不多言多语。

我若在张家食宿,便提前打通电话。冬天时志民先生和夫人傅老师会给我生好炉子,晚间铺好床被,撂一个水壶。那煤炉子,老两口不放心,总要查烟筒漏不漏烟儿,查打没打开阀门,嘱“别中煤气”。白天我外出,早饭、晚饭和他们一起吃。我爱吃粥,早饭熬大米豆儿粥,这得耗费傅老师多少精力啊!她可是一名受张洁、邓友梅、柯岩、陈建功等作家尊重的资深编审啊!

晚间,燃上一支烟,爱以闲谈消永夜。谈得最多的,是孙犁、废名、苏曼殊等前辈。

在此间,我真正弄明白了这位“大杂院公民”的心性和志趣。我读了志民先生不少诗,他的大部分著作也给过我。从别处资料上看,我知道他十二岁走进革命队伍,在萧克的司令部当一名译电员。他与萧克将军感情非常深,萧克写出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是志民先生先看的稿。他后来写过一篇《又见萧克将军》,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志民先生逝世,墓碑上刻的是萧克亲手书写的“诗人张志民”。先生成名早,而且诗文皆妙,二十岁上凭《王九诉苦》《死不着》两首叙事长诗爆响文坛。前几年,《北京文学》的同志送我一套纪念杂志创刊70周年的文宣材料,由老舍主编的创刊号上,印着志民先生的小说《该从那儿出发》。除了“文革”期间搁笔,他创作不止,一直到死神来临,一共有几十部诗集,还有小说、文论、散文集问世。与底层百姓融合的环境,使他的诗情如大海扬波,奔腾不已,他创作出《祖国,我对你说》《我们的宝剑》《边区的山》等乾坤吐日、江河朗朗、震撼新时期的作品。尤其那首《自赏诗》,如龚自珍晚年的《己亥杂诗》写法,心无隔碍不可收,直抒胸臆。他的诗,有的金刚怒目,有的优美回环,精钢不作钩的真诚和坦率,映射了他的情怀。

时光煮文,先生的诗,我是能够读出其中的味道的。他的诗自开乾坤,风格鲜明,是捂着名字别人也不会认错的。我读出了两个特点。一是幽默、诙谐,内质聪俊,把你的心挠痒了,读诗能想象出他嘴角勾着的笑纹儿,那幽默风趣一如漫画家方成的画笔。即便是大制作、严肃主题,这风格仍附其中。在别人忙活不开的时候,他有此闲笔,可知他举重若轻的厉害。而小制作,也不是小器局,短诗写出大模样儿,大的气量涵泳其间。比如《手足口小唱》,甫在《北京晚报》发表,立即赢得广泛赞誉,痛快淋漓而得其中意味。二是诗句短小,二三言、三五言,短到抠不下去一个字,句子虽短,字字却像戳着的旗杆,你根本藐视不得,当持“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明代胡应麟语)观之,这一功力非大师、大匠不可为。他赞颂新社会、新生活的抒情诗也有很多,落笔“半如儿女半风云”,篇篇都像春初新韭、秋末晚菘那般可爱。

先生有家学,古典诗词浸淫很深。他的诗一般百姓看得懂,大学教授也能读出味儿——真是如此。他的诗风深受乐府诗和元曲小令影响,民族性突出,古典意味很浓。虽然是从解放区走来的诗人,却是学人手笔。你若以为他只是会作新诗你就错了,他的古体诗也非常好。他召集文研所(即现今的鲁迅文学院)的一、二期学员,商讨为老所长丁玲庆贺八十大寿事宜,众人公推他写诗代为祝寿,翌日他就作得一首七绝:“江南风雨塞北云,立笔横枪斩世尘。文章有声皆动魄,生涯无字更惊魂。”给丁玲写诗文,毛泽东也有过,毛主席的句中有:“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那是战争年代为丁玲画像。而张先生的诗凝聚了丁玲一生的革命经历和命运变幻,立起一座高山仰止的丰碑。此外,他的《自题小照》里随口吟哦的两句“风吹太行绿,雪打燕山白”,我太喜欢了!

志民先生的诗,长诗、短诗都好,是那些虚泡囊肿、没心没肺、软了巴塌、澥了咣唧、少盐没醋的诗没法比的。

志民先生的诗写了大量人物,我的电大毕业论文就是《浅谈张志民人物诗》,我告诉先生,先生和颜而笑,他已编出了诗集《张志民人物诗》。

上世纪80年代初完成长诗《“死不着”的后代们》之后,志民先生曾兴致满怀地偕夫人傅雅雯、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峭岩来我家走访,农家院欢腾九天。老人兴致高,让我领着走东家、串西家地访了几家农户,在打谷场与农民合影,在我家也留下了珍贵的照片。送别时,我说我是“张门弟子”,诗人峭岩说他也是。

志民先生的居所,后来有了改善,迁到位于小羊宜宾胡同的中国作家协会公寓,是个小高层建筑。从此可以不生煤火了,可以远离尿臊了,但住处依旧窄仄,两居室统共五六十平方米。他在这儿度过了余年。

志民先生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你想想,他把参加全国党代会以及其他露脸的机会都让给了别人,还有什么不肯舍?他的名片我见过,只印了“诗人张志民”,其他头衔如“中国作协理事”“《诗刊》主编”等一概没有,不像有的人,把名片正反面都印满了。

志民先生称“师”最多的人是孙犁,他的淡泊与孙犁同出一辙。董解元云:“冷淡清虚最难做。”而靠喧嚷博人眼球、成龙成虎者何其多!志民先生实在太“亏”了。我认为,对志民先生的诗歌成就没有评价到位,他和孙犁同一种命运,春风不识,荒草不知。孙犁说过,他像北京厂甸过节时吆喝着叫卖的糖葫芦,是最下面、最干瘪的红果。然而孙犁和张志民身后都享有极大的哀荣。

聪明靠天赋,善良靠选择,志民先生选择的正是善良。我平生这不顺,那不顺,却让我遇上了好人。好人因子从家传到再造,熔铸我一身。我的作品先生传其法乳,我也倾向于志民师的风格,学他的心正、悲悯、幽默、俏皮,而不死板。

志民先生是在1998年4月3日,清明节前两天去世的,七十二岁而终。老人一生远离是非,在文场没结一个冤家,老少见面都哀叹“一个好人走了”。开追悼会那日,老天也悲悯,云层低垂,有一刻天空黑成了黑锅底,对面都瞧不清人。

先生作的《董华家做客》,收入他的诗集《“死不着”的后代们》。我在整饬了百年老宅之后,请人将诗句“车过良乡塔影斜,赏菊时节访董华。小别不识坨里路,新街新巷新人家”刻在青色大理石上,镶嵌于我居室门前的照壁,每日可瞻,时时对照自己是否有悖于师训……

人说,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当眼泪在眼睛里打转转时还保持微笑。那是他人,想到志民先生,噙着眼泪的我,是没法微笑的。

先生逝世二十多年了,这些年里总想给先生写点什么,但奈于至亲无文,一直没有写成。这份情压身,背了二十多年,我背不动了,于是给先生写了这篇文字。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17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来一个电大行政管理毕业论文..._人力资源师_帮考网

院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现代管理流程的科学化是行政管理效率的保障.我国公立医院的行政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流程主要设计到...现代管...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字数最少多少字?

大多数学校要求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不能少于1万字,尤其是像电子科技大学这样比较优秀的高校来说,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还是很看重的,因此论文字数一定不能少...

国开大学专科需要写毕业论文吗?

国开大学专科不需要写毕业论文。国开大学专科一般是三年的学习时间,由于专科没有学位证,因此在毕业当年是不需要写毕业论文的,只需要考生在三年的时间里认真修...

电大行政管理论文哪个选题好写?

社会福利与公共服务题目好写。1.现代公共管理:探讨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模型和实践,并分析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应用。2.政策研究:研究政策制定和实施的问题,分...

电大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会很严格吗?通过率高吗?还是形同虚设?...

电大毕业论文答辩比一般成人高校难。主考教师一般是经过培训的其他学校老师,一次性通过率绝不是100%,有很多学生是补答及格的。如果论文是网上下载...

请问电大毕业论文答辩好过吗?一般都能过吗?

一般都能过的,但根本还是取决于你的态度。态度好的、积极的,自然能够把论文做好(自己解决不了的自会主动请教导师、同学解决),同时也会做好答辩准备,自然...

为什么电大专科还要写论文?

专科写论文一般不区别于什么形式的专科1.电大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组成形式。电大专科毕业,按照学校的要求是需要选写论文的。2.所以并不是因为你的专...

请问如果电大学生不做毕业论文和调查报告可以毕业吗?

不能!必须有毕业论文的!这个是国家的要求!没有及特殊的情况是不可能不写论文的!==================论文写作方法===========================论......

国开大学什么时候申请毕业?

国家开放大学申请毕业是第四学期,且修满所学的课程的学分,成绩合格,论文答辩通过,才有申请毕业证书的资格。毕业证要延迟半年办理。国家开放大学申请毕业是第...

电大论文提交时间?

答:2022年3月中旬-4月中旬。1、2021年7月至2021年9月30日:确定题目,文献检索。2、2021年9月30至2021年11月30日:撰写开题报告。3、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