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对于中国学者而言,1980年以后所有高句丽史研究的结论都可彐结到高句丽史归属这一各受关注的研究主题上。中国学界在这方面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还发表了多篇综述性研究成果。然而,南北韩学界在把高句丽理所当然地看作韩国古代国家的过程中,直到最近也没有出现对此具有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以致达到了中国方面认为“朝鲜半岛南北学界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研究,尚未就其族源、疆域以及文化诸方面做出经过充分论证的体系性的考察”(张碧波《高句丽“民族与政权”归属问题的几点思考》)的程度。
中国学界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研究最早为1994年孙进己发表的《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史》。该论文回顾了1950年至1994年间中国学者们的论著,将长期以来对高句丽归属问题具有影响的理论上的争论焦点进行了评述(《东北亚民族史论研究》1994)。1996年,孙进己发表《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的几个争议焦点》一文,整理了长期以来探讨有关高句丽归属问题的8个争论焦点,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评述。同样也是孙进己等人1999年所著的《高句丽归属问题的研究史》一文,对从建国以前至20世纪90年代的数十种论著中有关高句丽归属问题认识的变迁进行了论述(《高句丽国史》1999,《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2期)。在1999年6月“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上韩忠富发表《国内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5期)一文,介绍了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政治归属、民族族属等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还介绍了有关高句丽归属的三种不同的见解和主张。比外,还有孙进己在《高句丽历史研究综述》(《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2期)一文中提到的“高句丽归属研究综述”、2000年3月马大正发表的《中国学者高句丽历史研究的百年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10期)、2004年1月马大正发表的《中国学者的高句丽归属研究评析》(《东北史地》2004年1期)、同年年末孙泓发表的《中国学者高句丽归属研究综述》(《高句丽研究》2004年18期)和张英所著的《关于中国学者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的几点述评》(《高句丽研究》2004年18期)等。
有关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论文集主要有2000年12月杨春吉、耿铁华主编的《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2001年1月刘厚生等人主编的《黑土地的古代文明》,2005年厉声、朴文一主编的《高句丽问题研究论文集》等。其中杨春吉、耿铁华主编的《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是中国第一部关于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的专门论文集,共收录了36篇论文,附录则收录了南北韩学者和日本学者的7篇论文,总括了截至出版当时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
2001年1月出版的《黑土地的古代文明》中共收录了46篇学术论文,其中姜孟山、张碧波、刘子敏等人的论文在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方面值得予以重视。2005年3月延边大学出版的《高句丽历史研究论文集》所载的大部分论文也都是与归属问题相关联的。
认为高句丽史完全属于韩国的学者有蒋菲菲、王小甫等人,认为高句丽史完全属于中国的学者有孙玉良、李殿福、马大正、耿铁华、张碧波、李大龙等人,主张高句丽史为中国和韩国所共有的学者有谭其骧、孙进己、姜孟山、刘子敏、徐德源、朴灿奎等人。
认为高句丽史完全属于中国的观点
主张高句丽史完全属于中国的学者们提出了高句丽及其历史完全属于中国的理论。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地方政权的观点是金毓黼于1940年最早提出的。他在所著的《东北通史》上卷中指出:“高句丽一族,本出夫余,为吾中华民族成分之一部,且其立国于今东北域最久,与后来之王氏高丽李氏朝鲜含有别种来源者不同 ”,认为高句丽民族是中国东北的一个少数民族,高句丽国家从建立开始直到灭亡始终都是中原中央王朝的一个地方政权。
此后,认为高句丽完全属于中国的观点最初是在1977年孙进己所著《东北民族史稿》和1985年张博泉所著的《东北地方史稿》中提出的。1990年,孙玉良、李殿福在《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博物馆研究》1990年3期)中指出:“第一,高句丽人及其先民秽貊人自古就是中国多民族中的一员;第二,高句丽政权建立于汉玄菟郡境内,直接归玄菟郡辖制,汉时由高句丽县令主其名籍;第三,高句丽历代诸王,均接受中原政权册封,成为中原政权官吏组成的一员,代替中原政权直接管理本部人民;第四,高句丽诸王均向中原政权遣使朝贡,克尽臣节,并接受朝廷报赐和指令;第五,高句丽政权从未宣布与中原政权脱离隶属关系而独立,而中原王朝也从未放弃对高句丽的管辖;第六,高句丽迁都平壤之后,继续保持与中原的隶属关系,并未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只是高句丽势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其管辖范围有所扩大而已 ”。由此中国学界形成了把高句丽归属于中国的理论。在此之后,中国学界的高句丽归属理论是以对此进行或多或少修改的形态展开的。
对那些认为高句丽完全属于中国的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整理如下:
第一,高句丽是由中国古代领土内的诸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孙玉良、李殿福认为高句丽人及其先民秽貊人自古就是中国多民族的一员(《博物馆研究》1990年3期);杨昭全认为高句丽是由包括高句丽族、夫余族、沃沮族、汉族在内的主要民族构成的多民族国家,他们都是中国的古代民族(《韩国上古史学报》1993年3期);张碧波指出“高句丽是以高夷为其主体的民族”,认为高句丽与新罗、百济以及韩民族没有关系(《东北民族与疆域研究动态》1990);耿铁华提出了高阳氏后裔和多民族政权的观点(《通化师院学报》2000年1期);马大正认为高句丽族是中国东北历史上的一个少数民族,其族源不是单一的,有主源和非主源之分(《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2001);李德山认为高句丽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13期);李大龙认为高句丽族的主源包括高夷、夫余、沃沮、梁貊、东秽等,建国后有大量汉人流入(《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2003);王绵厚认为高句丽主体应源出辽东“二江”流域的“高夷”和后来的秽貊系统的“貊族”(《东北史地》2004年1期);秦升阳认为虽然现在的朝鲜人和中国的汉人、满人及其他民族都具有高句丽人的血缘,但他们都早已不是高句丽人了(《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4期)。由此可见,虽然中国学者们对高句丽族源持有多种观点,但都认为高句丽是由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建立的国家,在其构成上则是由诸多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在族源和居民构成方面,高句丽是属于中国而不是韩民族的国家。
第二,高句丽完全属于中国的学者们强调高句丽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内,即在汉玄菟郡境内建立的并接受玄菟郡的管辖。
张博泉、孙玉良、李殿福、杨昭全、耿铁华、梁启政、张韬、马大正、李大龙、王绵厚、厉声、李方、李淑英、苗威、张碧波等人即持此观点。尤其是马大正认为高句丽起源于玄菟郡高句丽县,这里的最初归属是确定高句丽归属的前提,确定玄菟郡地区原先归属的历史前提则是关于箕子朝鲜和卫氏朝鲜的归属问题。
第三,高句丽历代诸王都接受了中原政权的册封,成为了中原政权官吏组成中的一员,代替中原政权直接管理本部人民,遣使朝贡并克尽臣节,从未宣布与中原政权脱离隶属关系而独立。
张博泉、孙玉良、李殿福、杨昭全、李春祥、秦升阳、梁启政、张韬、马大正、李德山、刘炬、李大龙、耿铁华等即持此观点。
第四,认为高句丽在迁都平壤以后继续保持了与中原的隶属关系,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孙玉良、李殿福、张碧波、梁启政和张韬等持此观点。这与主张“一史两用”的学者们所认为的迁都平壤后高句丽属于韩国史(朝鲜史)的立场正相反。
第五,认为高句丽没有脱离中国郡县的范围。
张博泉、耿铁华、李大龙等人认为高句丽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疆域范围,即汉四郡的范围;马大正认为汉江以北一直就是古代中国的疆域;耿铁华则认为高句丽从未脱离过汉晋以来的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和辽东郡。
第六,认为高句丽灭亡后,其大多数居民都融入了汉族。
梁启政、张韬、马大正、李德山、李大龙等人即持此观点。
第七,高句丽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属于中华多元文化格局中的 一员。
杨昭全、张碧波、耿铁华、李德山等人即持此观点。特别是张碧波认为高句丽文化渊源于中华文化,属于中华多元文化格局中的一员,与三韩-新罗、百济文化不相关。
第八,高句丽历史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并没有因为迁都平壤而在社会性质、国王姓氏、国家归属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张碧波反对以政治中心及其转移作为判断民族及其政权归属的标准,并认为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一史两用”史观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耿铁华认为:“以现行国境为标准来划分历史归属,无论是中国史学者还是外国史学者都不赞同。高句丽705年的历史是完整而不可分割的,并没有因为迁都平壤而在社会性质、国王姓氏、国家归属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高句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5)。所以他认为不仅高句丽国家本身,而且高句丽历史也都属于中国。
第九,尽管认定高句丽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但各学者之间的观点也略有不同。例如认为存在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以高句丽民族为主体以夫余族为王族建立的多民族政权,中央王朝所属的藩附政权或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中华体制中的一员,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或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中国东北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中国历史上的边疆地区民族政权、地方民族政权或所属于玄菟郡的地方侯国“高句丽”民族政权、中国历史疆域内臣属于两汉的中国民族政权,两汉中央王朝册封的边郡封国,在汉边郡内土生土长的地方政权,历史上的地方民族政权,地方割据政权以及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高句丽国家是古代东北地方政权等略有差异的多种观点。
最后,体现了几乎不涉及高句丽继承问题的特点。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高句丽是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所以认为不仅高句丽本身而且其历史也理应为中国所继承。
认为高句丽史为中国和韩国所共有的观点
主张高句丽史应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的学者可分为两派。其一是主张高句丽政权属于中国,高句丽历史则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的学者;其二是主张高句丽本身及其历史都为韩国和中国学者所共有的学者。
但两派在中国的疆域是以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或现行疆域为标准展开论述这一点上则是相同的。谭其骧早在1991年发表的《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疆域》一文中指出:“我们是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不能拿古人心目中的‘中国’作为中国的范围……‘中国’这两个字的含义,本来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时期,黄河中下游的周王朝、晋、郑、齐、鲁、宋、卫等都自认为是中国,他们把秦、楚、吴、越看成夷狄,而不是中国……秦汉时期把秦楚之地也看作中国的一部分……东晋人把十六国看作夷狄,看成外国。到了南北朝,南朝把北朝骂成索虏,北朝把南朝骂成岛夷,双方都以中国自居……宋朝也把辽、金、夏都看成是外国……元朝人把辽、金、夏跟宋朝一样看成‘中国’……后一代的人把前一代的人概念否定,不采用前一代人的概念,这是由来已久,自古而然的”,以此为前提,他认为:“我们既不能以古人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也不能拿今天的中国范围来限定我们历史上的中国范围。我们应采用整个历史时期,整个几千年来历史发展所自然形成的中国为历史上的中国,我们认为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就是我们历史上的中国”。
谭其骧还指出“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的中朝国界,这是历史自然形成发展的结果。历史上的高句丽最早全在鸭绿江以北,有相当长一个时期是在鸭绿江、图们江南北,后来又发展为全在鸭绿江以南。当它在鸭绿江以北的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中国境内一个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国家,这就是始于西汉末年,到东汉时期强盛起来的高句丽……当它建都鸭绿江北岸今天的集安县境内时,疆域跨越鸭绿江两岸时,我们把它的全境都作为当时中国的疆域处理。但是等到5世纪时它把首都迁到平壤以后,就不能再把它看作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了,就得把它作为邻国处理。不仅鸭绿江以南的领土,就是它的鸭绿江以北辽水以东的领土,也得作为邻国的领土”,从而主张以迁都平壤为标准,其以前的高句丽为中国境内的少数民族政权,迁都以后则应作为外国来处理。即如果以18世纪中叶以后,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为标准,迁都平壤以前的高句丽属于中国,迁都平壤以后则属于朝鲜。这与其说是高句丽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倒不如认为是以迁都平壤为标准,此前时期为中国所独有,此后时期为韩国所独有的观点。
1995年,刘子敏提出了“高句丽政权属于中国,高句丽历史是中、朝两国的共同历史,可以写入中国史,也可以写入朝鲜史”(《高句丽国与南北朝的关系》,载《中朝韩日关系史研究论丛》延边大学出版社1995)的观点。然而,孙进己于1996年指出,由于公元5世纪以前高句丽首都在中国传统疆域内,因而应当属于中国,公元5世纪以后由于高句丽迁都平壤,因而应当属于朝鲜;1998年,他又提出高句丽为中国和朝鲜所共有,具体来说,北部属于中国,南部属于朝鲜;前期属于中国,后期属于朝鲜。高句丽国家本身则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为维持中朝韩友好和半岛国势稳定历史上高句丽的归属仍以中朝共有为宜》 ,《当代中国边疆问题调研》1998;孙泓《中国学者高句丽归属问题研究综述》,《高句丽研究》2004年18期)
姜孟山认为,以现今国界为准,高句丽史是跨两国版图的历史,高句丽史首先是中国史,其次是韩国史,高句丽史应“一史两用”。427年迁都平壤以后,中国东北地区仍是高句丽的主要活动地区,所以应将整个高句丽史全部写进中国东北史;在把高句丽史写入朝鲜史时也不能把一国史一刀切,所以在朝鲜史中也应写高句丽前期史。 (《东疆学刊》1999年4期)
1999年,刘子敏提出应把高句丽政权的历史归属问题与高句丽领土的继承问题区分开来的主张(《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第二年,徐德源也提出应该严格区分历史的原貌和历史的继承的观点,由于高丽占据了鸭绿江、图们江以南地区,从而继承了高句丽历史,这是符合历史继承的(《全国首届高句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9)。2001年,孙进己也提出了“现今中国疆域内的历史上的政权和民族都属于中国历史的研究范围”,从而区分了民族和政权的归属与历史研究的范围(《东疆学刊》2001年3期)。根据刘子敏的观点,高句丽的故地的三分之二和人口的四分之三都生活在现今中国领土内,这些应为中国所继承,高句丽领土的三分之一和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北韩(韩国)所继承,因此“一史两用”是可行的。但是,历史上高句丽的归属则只能依据当时高句丽政治归谁管辖来决定,与高句丽在经济、文化上与哪一方有关或与哪一方相似是无关的(《高句丽历史与文化》2004)。如果要确定高句丽在历史上归属于谁,只能依据当时高句丽政权在政治上归谁管辖来决定。 因此,2001年以后孙进己提出的“一史两用”不是指高旬丽本身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而是指历史研究的共有,他本人则将此称为历史继承。这样,到2001年以后,孙进己就把1996年至1998年期间自己所持有的高句丽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的观点转变为了高句丽政权属于中国,其历史则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这与刘子敏在1995年提出的观点是相同的。
另外,刘子敏在2004年提出“一史两用”就像把一个人劈成两半一样,总不是个办法。在政权的归属上,“一史两用”的提法是用不上的,因此建议“一史两用”的提法今后不再使用,从而改变了自己以往所坚持的“一史两用”的立场(《高句丽渤海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4)。但是,孙进己和孙泓则从高句丽在历史上当时属于谁和高句丽以后由谁继承是两个不同问题的立场出发,再次阐述了“一史两用”方法,认为如果以高句丽存在当时为准,则高句丽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和地方政权(《高句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5)。 朴灿奎以18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认为超出这个范围的就不是中国的民族,也不是中国的政权。因此,他站在支持“一史两用”的立场上(《高句丽渤海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4)。朴文一认为应以现在的国界为基本的依据划定其范围,也应当尊重历史的演变,指出“一史多用”观点符合今后世界史研究的发展趋势(《高句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5)。朴真奭则认为高句丽是朝鲜古代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东北地方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句丽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5)。
主张高句丽史为韩国和中国所共有的学者与主张高句丽史完全归属于中国的学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似的观点,对此可整理如下:
第一,高句丽是多民族国家。
孙进己认为高句丽人在民族起源上与中国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不论貊人、夷人还是汉人都是中国的民族和种族。尤其汉人在高句丽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日后成了其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这只能证明高句丽在民族起源上与中国的密切关系,却不能证明高句丽的政治归属。刘子敏认为高夷是高句丽最早最主要的族源,高句丽族的来源是多元的。
第二,高句丽是在中国古代郡县内建立的。
孙进己认为高句丽是在周、燕、秦、汉统治的领土上建立的,而且也是在现在中国疆域内建立的;刘子敏认为高句丽自始至终是在中国郡县的辖区内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徐德源则认为高句丽是在玄菟郡高句丽县建立并接受其管辖的地方王国。
在主张共有的学者中,还表现出了比起历史上的疆域,更倾向于以18世纪中叶以后至1840年以前的中国范围或现今疆域为准来采用“一史两用”或双向继承观点的特点。以现在的疆域为标准来进行论述,则很难把迁都平壤以后的高句丽看成是中国地方政权,因此为了至持主张是中国的地方政权,则强调了朝贡、册封及官职授予等臣属关系。孙进己和孙泓以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长期臣属于中原王朝为依据,认为高句丽应归属于中国。对此,刘子敏认为,如果不从高句丽形成、发展的特有历史,而仅从臣属不臣属中原王朝这一点来看待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与否是远远不够的。姜孟山也认为,中国不仅要求国内藩属政权,而且对周边国家也要求建立君臣关系和朝贡册封,高句丽也是历代中华体制中的藩属,是中国边疆地区的古代少数民族王朝。徐德源则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从南朝和北朝接受了具有行政管辖权的爵号和官职,因此高句丽是归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政权形式的地方封建政权。特别是孙进己强烈主张,高句丽从中国中央政府接受高句丽王册封的同时,还接受中国中央和地方的征东大将军、平州刺史等官职册封,从而表现了高句丽在历史上隶属于中国这一事实。根据他的观点,高句丽的归属决定于高句丽存在时期在政治上接受谁的管辖。孙泓认为,由于高句丽臣服于中国历代皇朝,因而是中国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但是,朴文一也和刘子敏一样,反对依据隶属关系来确定政权归属的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坚持“一史两用”的学者之间也存在观点上的差异。
由于“一史两用”论者持有高句丽迁都平壤以后属于韩国史(朝鲜史)的立场,因而认为高句丽政权乃至国家性质等发生了变化。只有孙进己、孙泓认为高句丽作为中国地方民族政权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而刘子敏则认为长寿王时期迁都平壤以后,高句丽完全摆脱了中原地方政府的领导,变成了地方割据政权。
最后,在“一史两用”论者中,除孙进己和孙泓外,都不认为韩半岛中部以北属于中国领土也是其特点之一。这是因为他们认为高句丽在向韩半岛发展以后的历史应属于韩国史(朝鲜史)的缘故。
对中国学界高句丽归属理论的分析
高句丽史应完全归属中国的主张(后文称为完全归属论)由张博泉(1985)、孙玉良、李殿福(1990)、杨昭全(1993)等人延续至1993年。在沉寂了一段时期以后,到2000年以后重新被提起,由张碧波(2000)、耿铁华(2000)、梁启政、张韬(2000)、马大正(2000)、李大龙(2003)、王绵厚(2004)、厉声、李方(2004)、李淑英、耿铁华(2004)、苗威(2004)、张碧波(2004)、马大正(2004)、李大龙(2005)等人进―步予以发展。主张韩国(朝鲜)和中国共有高句丽史的观点(后文称为共有论)约从1981年开始流行,由谭其骧(1991)、刘子敏(1995、1999)、孙进己(1996、1998、1999、2000)、姜孟山(1999)徐德源(1999)、孙进己、孙泓(2004、2005)、朴灿奎(2004)、朴文一(2005)、朴真奭(2005)等人延续下来。与完全归属论相比,从1994年到1999年期间共有论可谓独树一帜,这一时期刘子敏、孙进己、徐德源、姜孟山等人都主张“一史两用”的观点。
但到了2000年,张碧波提出427年高句丽迁都平壤是在中华历史疆域内的政治、文化中心的转移,其民族属性和政权性质没有改变,应属于中华民族地方区域政权,“一史两用”史观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批判性观点出现后,主张高句丽完全归属于中国的观点重新抬头,相关论文也大量增加。反之,此后只有孙进己、孙泓父女、刘子敏以及朝鲜族学者坚持“一史两用”的观点,然而孙进己、孙泓认为历史上的高句丽归属于中国,其历史可以作为中国和朝鲜(韩国)的研究范围,并将此称为历史继承或“一史两用”,而刘子敏后来则抛弃了“一史两用”(《高句丽渤海历史问题研究论文集》2004)。
张碧波在2000年所发表的这篇引起争议的论文,是于两年前的1998年12月1日至5日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上发表的。这次会议有来自北京和东北三省的70多名专家出席,发表了40多篇论文并展开讨论,在高句丽民族和政权的归属等问题上取得了共识。(《黑土地的古代文明》2000)
对于高句丽民族的归属问题,与会者一致认为高句丽民族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的一员,其依据如下:
第一,对于高句丽民族起源尽管存在着诸多说法,但其渊源都在中国,都是发源、发展于中国的古代民族,因此不论高句丽民族起源于哪个民族,高句丽民族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中的一员。
第二,从文化类型上也能证明高句丽民族属于中国。
第三,高句丽族在建立政权之前,其居住地区位于周秦时期的中国东北范围之内,接受了当时政权的有效管辖。 设置汉四郡以后,以其族名设置汉四郡并进行了有效的管理。高句丽县一直隶属于玄菟郡和辽东郡,从未间断过上表称臣、朝贡。
第四,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大多数融入了汉族。 在高句丽政权的归属问题上,与会者们认为高句丽民族的归属实际上也决定了其政权的归属。尽管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有的学者认为是中国古代东北地区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但都―致认为高句丽不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之外的独立国家。
公元前37年,高句丽政权建立于西汉王朝版图内玄菟郡辖下的高句丽县,虽然其政治中心不断迁移,但始终要求中原王朝授予封号和接受册封,历代王都接受中央王朝的委任,担任中央王朝的地方官员,同时长期进行了朝贡。这可以看作是典型的隶属关系,统一王朝内的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因此,高句丽政权归属于中国是毫无疑问的。
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以东北民族史研究领域中的高句丽为例,提出了区分民族政权归属的标准以作为参考。
第一,高句丽民族的起源及其居住地区都在中国,他们所建立的政权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
第二,地方民族政权在历史上某一时期归属哪个中原中央王朝并接受其管辖,就应当归属于其中央王朝。
第三,在确定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归属时,应区分历史原型与历史传承,不应加以混淆。 认为高句丽是现代中朝(韩)两国共有的古民族政权是错误的。事实上,高句丽民族及其政权完全归属于中国,只是其最终遗产为中国和朝鲜两国双向继承。”
与会者在取得这些共识后,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中国学界开始出现了高句丽应完全归属于中国的共同认识,曾经赞同谭其骧的观点而主张高句丽为中国和朝鲜所共有的孙进己,以高句丽整体归属中国,其历史为中国和朝鲜(韩国)所继承的形式,改变了他本人以往所认同的“一史两用”的含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改变,可能是由于从张碧波认为“一史两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观点和东北师范大学学术会议上获得很大说服所致。在学术会议的成果《黑土地的古代文明》得到出版的2000年以后,认为高句丽史应完全归属于中国的观点被重新提起,并得到了大力加强,也反映了这种情况。
结语
高句丽归属问题分为高句丽国家归属问题和高句丽历史归属问题。为方便起见,本文分高句丽史应全部归属于中国和高句丽史应为中国和韩国所共有两种观点,对中国学者的见解进行了考察。但是,两种观点对于高句丽从建国开始到灭亡,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管辖下的少数民族政权方面意见是一致的。孙进己、张博泉、刘子敏、耿铁华、刘厚生、孙玉良、张碧波、杨昭全等人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综合其依据来看,主要有高句丽是中国领土内的民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始终没有脱离汉郡县的范围,一直通过朝贡并接受册封和官职等保持着臣属关系,高句丽灭亡后其遗民大部分融合为汉族。
“一史两用”的观点虽然流行于1994年到1999年,但自1998年12月1日至5日在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召开的学术会议以后,只有孙进己、孙泓父女和朝鲜族学者还坚持这一观点。与朝鲜族学者认为高句丽和高句丽史既属于中国也属于朝鲜(韩国)的观点不同,孙进己、孙泓认为高句丽政权属于中国,高句丽史则可分别写入中国史和朝鲜史(韩国史)。需要指出的是,主张“一史两用”的学者们也不主张把高句丽史分成两部分,而认为高句丽史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中国学者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认识虽然在内容上大致相同,但在具体部分还存在着观点上的分歧。例如,存在着如何看待高句丽与各时期中原王朝的关系、高句丽到底建立在哪国疆域内、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疆域和现在疆域、如何认识高句丽的族源及其流向、如何看待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高句丽文化继承等问题。尤其是,对于高句丽归属问题存在观点分歧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够确定归属的统一标准。
中国学界对高句丽归属问题的探讨是以领土为标准进行的,提出了以历史上的中国、现在的中国、18世纪中叶以后至1840年以前的中国作为历史范围的三种观点。高句丽政权的归属则是以历史上的中国为标准进行研究的,而历史继承则是以现在的中国和18世纪中叶以后至1840年以前的中国领土为标准进行的。
按:本文为韩国学者对中国学界高句丽归属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作者李仁哲为东北亚历史财团责任研究委员,原文见于《东北工程相关韩国学者论文选》(东北亚历史财团2007年版),本公众号转载时有删改。
近日,韩国又开始了其疯抢中华文化的表演,妄图在国际上将”中国新年“变为”韩国新年“。对这事,网上介绍和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我这里不准备多说。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揭露韩国抢中华文化背后隐藏着的对中国领土的野心,让国内民众对韩国保持足够的警惕。
国内有很多人,尤其是一些身居高位或很有影响力的人士,是对网民尤其是年轻网民批驳韩国人不以为然的(例如网络大V王小东),也根本不在意韩国人剽窃我中华文化的举动。他们认为你自己变强了,别人自然会知道这是中华文化(王小东举的那个AlphaGo的例子,其实正好反驳了他自己的观点,因为go是翻译自日本人对围棋的称呼,AlphaGo正说明欧美大部分人已经把围棋当成日本文化)。
我在网上发表一些捍卫中华文化的言论,也经常有人评论”不要学韩国人“。他们都对韩国人的行为不以为然。
但实际上,”千里之堤溃于蚁坝“,你不在意韩国人抢我中华文化,他就敢进一步把我中华领土变成有争议的,并进而在国际上制造舆论,时机合适时恐怕就会开始制造各种分裂事实。二十年前,国际上对于台湾属于中国领土是没有异议的,然而在台独分子和国际上一些反华势力的鼓噪下,今天西方已经有不少国家公然反对中国统一台湾了。这就是血的教训。
2007年在长春举办的亚洲冬季运动会上,韩国运动员公开在领奖台上举着“白头山(长白山)是我们的”的牌子。
此次事件让中国人突然意识到,原来韩国人已经越过朝鲜,将领土主意打到了中国长白山来了。
这是孤立事件吗?
还真不是,大家还记得2021年韩国被联合国宣布为发达国家吗?当时的报道是这样的:
韩国KBS电视台5日报道称,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于日内瓦当地时间2日在第68届贸易和发展理事会会议中通过韩国地位变更案,正式将韩国认定为发达国家。据悉,这是1964年联合国贸发会议成立后,首次有国家从发展中国家变更为发达国家。
《韩民族新闻》5日的社论称,韩国提升为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韩国外交部称,此次韩国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是“名副其实”,并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一致认可,这也意味着韩国是通过实践践行“贸易是经济发展重要手段”这一贸发会议愿景的典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韩国去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1.551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10位。根据WTO的统计,韩国去年出口额为5125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1497万美元,居世界第26位。
很多韩国人是为此而自豪地,但也有很多韩国人坚决否认自己是发达国家,因为按照他们的计算方法,韩国的国民人数是要包括朝鲜在内的,朝鲜人口2600万左右,韩国人口5200万左右,将朝鲜人口计算进来,韩国的人均GDP就会少三分之一,这样要把韩国称为发达国家就比较勉强了。
这个算法的背后隐藏的就是韩国人对朝鲜领土的野心。
其实,韩国人的领土野心哪里仅仅止步于长白山。
2020年,韩国媒体报道了中国东北的新冠肺炎疫情,新闻评论区获赞最高的回答竟然就是主张中国东北是韩国领土的。言辞“义愤填膺”,称中国“穷凶极恶”的抢走了“他们的东北”,恨不得手撕了中国抢回中国东北作为他们的领土。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有一幅古高句丽地图,很多韩国家长会指着地图给自己的孩子讲,“这些地方曾经都是我们的,现在被中国抢走了”。
高句丽发源于中国东北长春一带,随着隋唐两朝同高句丽长年征战,高句丽倍感压力开始向东迁移。先是迁都到吉林省东部的集安一带,之后又消灭了卫满朝鲜迁都朝鲜半岛北部,与朝鲜半岛南部的另外两个国家新罗和百济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作为唐朝和新罗共同的敌人,新罗数次遣使请求与唐朝南北夹攻消灭高句丽,后唐朝出兵成功将高句丽灭国。唐朝获得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领土,新罗获得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的领土,朝鲜半岛迎来了统一时代。
可以说,高句丽与身处朝鲜半岛南部的韩国人毫无关系,甚至曾经是宿敌。但韩国人为了精神开疆却将高句丽认为祖宗,将高句丽历史当做自己的历史。
如果你不知道韩国人对于中国领土的野心,就理解不了韩国人为什么会抗议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出现穿朝鲜服饰的姑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名身穿朝鲜族传统服饰的中国姑娘(如下图,左一)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国旗传递环节,竟然在韩国引发巨大争议。在韩国大选临近的背景下,各政治派别争相秀强硬,指责中国“觊觎韩服文化”“文化掠夺”,还要求政府向中国提出抗议。
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精彩非凡,赢得众多参与冬奥报道的国际媒体的盛赞和认可。但部分韩国记者发回的报道则聚焦开幕式上出现的朝鲜族服饰、长鼓,《韩国日报》等一些媒体指责“中国试图进行文化东北工程”。韩国一些政治人物和靠鼓动民族情绪吃饭的所谓“学者”也跟进炒作。
这个事情我一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中国有朝鲜族,这是个常识啊!中国有16万朝鲜族人在韩国打工,韩国人日常生活中随处就能见到,因此不可能不知道。
那他们抗议什么呢?
从上面我引的那段文字,就可以知道:他们认为朝鲜族姑娘穿朝鲜服饰出现在冬奥会开幕式上,是”东北工程“的延续。”东北工程“在后面我会做详细介绍,大家只要知道,韩国人对朝鲜族出现在开幕式上的抗议,其实就是对”东北工程“抗议的延续,背后隐藏着其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就可以了。
韩国人对中国领土的觊觎,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我一位关系很好的朋友1992年-1996年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据她回忆,在其就读期间,韩国大使馆每逢节假日,就会派人去慰问在该校就读的朝鲜族学生,出手极其大方。韩国大使馆的人不仅送礼物,邀请他们毕业后去韩国留学,还私底下说:我们看你是不是自己人,不是看你是不是同一个国籍,而是看你是不是跟我们同族。
在当时,我们是不能理解韩国大使馆这么做这么说的目的的。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韩国大使馆这么做地目的,极可能是为了以后在原高句丽国领土上制造事端做准备。
下面我们以有关东北工程的争议,来详细说明韩国的领土野心。
网上关于东北工程的介绍也是不少的,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只介绍两国的争议。
下面的资料出自”东北工程“的重要主持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中地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国强2004年10月6日—11日参加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国际文化宣传中心和德国乔治·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关于亚洲和欧洲民族主义与教科书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的论文《“东北工程”与中国东北史的研究》,文中对“东北工程”的研究计划、课题进展情况等均做了详细介绍,是关于东北工程最权威的资料:
首先,“东北工程”是一个综合性学术研究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众多研究项目之一,“东北工程”所开展的研究是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进行的。其次,“东北工程”研究的对象是中国东北边疆,研究的出发点或立足点是关注中国东北边疆历史发展的问题。再次,“东北工程”的研究方向十分明确,除了繁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外,力图通过这一科研项目的开展,使我们的人才队伍得到充实和完善。最后,不断鼓励学术创新,不断产生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是科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为促进中国东北边疆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学术基础。
在“东北工程”进行当中,我们一直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国际学术界。我们希望与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其他国家的学者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欢迎包括韩国、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在内的学者、学术研究机构就大家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我们认为学术上存在不同的观点是十分正常的,是符合学术发展基本规律的。学术上的问题只有通过学者间的坦诚交流,才能逐步消除认识上的分歧,即使意见暂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可以求同存异。只有本着相互尊重、求真务实的态度,通过积极的学术交流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才能使我们对历史事实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过去两年围绕“东北工程”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工作,已经显现出在推进东北边疆历史与现状研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4年是开展“东北工程”的第3年,也是该大型学术研究工程继续深化的一年。由于“东北工程”实施的时间有限,所以按照研究计划,这一学术项目在课题立项上将缩小规模,后两年的课题数量将有所减少,而工作的重点是以“出精品成果、出优秀人才”为目标,努力强化课题研究及提高课题成果学术质量。
本文附录部分有关于东北工程各个研究课题的介绍,足以说明这是一个学术工程。
如果你把中韩两国对于”东北工程“的争议只看作学术争议,那就是完全没有看到真相:
中韩两国对此的争议背后,隐藏着不同的民族观和历史观:
韩国自称是单一民族,其民族观强调文化认同,血缘和人种因素。就朝鲜族问题,韩国人认为朝鲜族同属于韩民族。有的韩国学者甚至主张历史上汉族没有在东北地区活动过,只有朝鲜族对该地区拥有历史名分的优先权,并强调朝鲜族与朝鲜、韩国间具有共同的民族认同。此外,把新疆、西藏地区看作与中国有鲜明异质性的地区。部分韩国学者不尊重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实,不尊重“中华民族”的认同,而更倾向把汉族当作中国的正统,与其他少数民族区别看待。
民族观的差异与历史观的差异又是紧密相连的,这具体体现在国史的建构过程中。历史是一个共同体的共同记忆,且历史自身具有的“政治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强调国史时,“国家”与“民族”被联系起来产生巨大影响,故而,韩国的国史叙述以民族史为中心。强调国史目的在于强化归属与认同,韩国在殖民时期和权威政府时期曾以历史为工具动员整合社会成员。一位韩国学者指出,中韩历史争议问题不仅局限于高句丽史,也是对“韩民族的身份认同与韩国历史的源流”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简单地说,韩国认为,韩民族出自高句丽,凡是韩民族最终都应该统一在韩国之下;而凡是韩国民族历史上曾经占据的领土,也都是韩国的领土。
毫无疑问,这种民族观和历史观是违反《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的。像库尔德人,分布在不同国家,他们想把该民族占据的领土统一在一个国家之下,土耳其人对此坚决予以打击。在国际上,大部分国家都是支持土耳其等国的主张的,只是对其具体行动有不同观点。
如果说中韩双方民族观和历史观的争议只停留在学术领域,那还不是大问题,双方保留各自的观点并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就可以。
然而,韩国官方亲自下场,不仅对中方进行抗议,还公然宣称中方歪曲了高句丽的历史:
1,2004年4月20日,根据”东北工程“成果,中国外交部网站对介绍韩国历史的文字作了修改,在原来的”公元1世纪前后,朝鲜半岛一带出现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割据政权“中删除了”高句丽“。韩国政府先是要求恢复,后又于7月14日召见中国驻韩国大使李滨,要求中国政府”纠正歪曲高句丽史“的行为,并要求中国在7月末之前给予答复。8月4日,韩国政府再次召见中国大使,要求同前。8月5日,中国外交部网站为此删除了介绍韩国古代历史的文字。韩国并未就此罢休,不但称此为两国关系的一次大风波,《朝鲜日报》网站等媒体还刊登数十篇文章称中国”歪曲高句丽历史“。
8月6日,韩国外交通商部亚太局局长在中国约见中国多名高官,就此问题谈了8个小时,并称外交部网站删除韩国古代史的行为只是权宜之计,中国方面必须恢复以前的文字。
此后,韩国政府曾一度考虑召回韩国驻华大使。
韩国统一部次官李凤朝8月6日表示:”韩朝民间团体正在讨论研究保存高句丽遗址问题……也正在研究在政府间对话中讨论这一问题……“
8月9日,韩国总统府发言人金钟民称”外交部正确应对外交悬案的同时……(应)从长远的角度彻底解决问题“。
与此同时,韩国跨部门”高句丽史歪曲对策机构“成立。
8月11日,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潘基文称”包括中国教科书歪曲高句丽史的可能性在内,韩国将针对一切歪曲历史的行为进行坚决的应对。“”今后,政府将继续敦促中国终止并纠正对高句丽史的歪曲。“
8月13日,大国家党代表朴槿惠接见中国大使时表示:”中国就高句丽史问题,正在否认韩国民族的根源。韩国国民如同被人打了一拳。越是拖延该问题,国民的愤怒和失望将越大。“
而在此之前,有韩国媒体称,韩国政府表示”如果中国修改教科书歪曲高句丽历史,将不惜任何牺牲,坚决应对“。
对此事件,美国《时代》杂志8月17日站在韩国立场报道说”中国歪曲高句丽史,是为防范在朝韩统一后朝鲜族的分离运动。“美国哈佛博士迈克-白音顿在该杂志发文表示”朝韩统一后有可能要求收回部分高句丽领土“,”中国是为了铲除这一根源,以意识形态的目的有意歪曲高句丽历史。“
中国当然没有歪曲高句丽历史,但美国《时代》杂志却的确说出了韩国人隐藏的心思,如果不是,韩国人为社么不找找美国人抗议呢?
韩国人在”东北工程“上的表现,其实是不合外交惯例的。在中国外交部已做出妥协的前提下,仍然喋喋不休,说明其在这个问题上有着极深的隐藏目的。而如果结合其民间意识和《时代》杂志的报道,我们就知道,韩国人一直在觊觎我国历史上的高句丽国的领土,哪怕高句丽国和他们没有多少关系。
附录:”东北工程“具体的研究内容
2002年度研究类立项课题:
(1)《黑龙江通史》,主持人步平;
(2)《20世纪中国东北边疆文化研究》,主持人黄定天;
(3)《好太王碑一千五百八十年》,主持人耿铁华;
(4)《中国东北与俄国(苏联)经济关系史》,主持人张凤鸣;
(5)《渤海国史》,主持人魏国忠;
(6)《箕子与箕子朝鲜研究》,主持人张碧波;
(7)《俄国东部移民开发问题研究(1861—1917)》,主持人王晓菊;
(8)《渤海史论》,主持人朱国忱;
(9)《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主持人李德山;
(10)《中韩相关姓氏族源考论》,主持人王雅轩;
(11)《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治边研究》,主持人胡玉海;
(12)《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国际移民问题研究》,主持人王胜今;
(13)《简明高句丽史》,主持人孙玉良;
(14)《东北民族区域设置研究》,主持人程妮娜;
(15)《历朝东北治边研究》,主持人徐德源;
(16)《国际法与中朝边界争议问题》,主持人焦润明;
(17)《清代边疆城镇研究》,主持人李治亭;
(18)《〈三国史记〉详注及研究》,主持人刘子敏;
(19)《长白山地区历史与文化及其归属问题研究》,主持人刘厚生;
(20)《东北汉族人口史研究》,主持人孟广耀;
(21)《中国历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主持人刘信君;
(22)《渤海移民的治理与归属研究》,主持人武玉环;
(23)《清代鸭绿江流域的封禁与开发研究》,主持人张杰;
(24)《鸭绿江以南的高句丽遗址调查研究》,主持人徐日范;
(25)《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主持人张宗海;
(26)《东北边疆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主持人邴正;
(27)《伪满时期东北边界冲突与界务交涉研究》,主持人王庆祥。
2002年度翻译类立项课题:
(1)《朝鲜韩国史学界的古朝鲜夫余研究论著选编》,主持人孙启林,审校人顾铭学;(2)《朝韩学界高句丽的研究文献》,主持人权赫秀,审校人顾铭学;
(3)《国外渤海史研究资料汇编》,主持人郑永振,审校人朴灿奎;
(4)《朝文相关重要著作和资料翻译》,主持人张琏瑰,审校人于翠红;
(5)《中朝边境史———白山资料院丛书选译》,主持人高敬洙,审校人许能洙;
(6)《朝鲜半岛现状研究》,主持人张英,审校人曹丽琴;
(7)《韩国和朝鲜的经济、社会状况比较》,主持人吴建华,审校人朴成浩;
(8)《21世纪俄罗斯东部发展战略和规划》,主持人赵立枝,审校人徐昌汉;
(9)《阿穆尔沿岸地区的中国人》,主持人张宗海,审校人赵立枝;
(10)《90年代上半期的中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问题》,主持人张宗海,审校人陈本栽;
(11)《条约条款业已确定》,主持人王复士,审校人徐昌汉;
(12)《俄中与苏中经济贸易关系》,主持人宿丰林,审校人郝建恒;
(13)《资本主义时代旅俄华工在远东》,主持人王晶,审校人高文凤;
(14)《大黑瞎子岛上的女真考古遗存》,主持人林树山,审校人姚风。
2002年度档案整理类立项课题:
(1)《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编·珲春衙门档案汇编》,主持人吴元丰;
(2)《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编·辽宁卷》,主持人赵焕林;
(3)《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编·吉林卷》,主持人刘凤楼;
(4)《东北边疆历史档案选编·黑龙江卷》,主持人田汝正。
2003年度研究类立项课题:
(1)《近代以来俄国、日本对中国东北历史地理的调查与研究》,主持人步平;
(2)《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演变》,主持人杨军;
(3)《清末东北边疆的朝鲜族移民与“间岛”问题研究》,主持人衣保中;
(4)《朝鲜半岛民族、国家的起源与发展》,主持人李德山;
(5)《 、渤海与东北亚各国、各族关系史研究》,主持人马一虹;
(6)《明代东北疆域研究》,主持人杨 ;
(7)《明代东北边民流移朝鲜研究》,主持人谢肇华;
(8)《高句丽的族源与疆域》,主持人王绵厚;
(9)《东北边疆问题研究》,主持人冯季昌;
(10)《渤海遗址现状调研》,主持人彭善国;
(11)《中俄东段边界沿革及界务问题研究》,主持人李传勋;
(12)《边疆的话语与话语的边疆:西方边疆理论之知识考古学勘察》,主持人张世明;(13)《俄罗斯亚太政策走向与中俄区域合作》,主持人赵立枝;
(14)《延边地区中朝、中韩跨国婚姻问题研究》,主持人田相华;
(15)《外国学者关于中国东北疆域与民族研究综述》,主持人秦其明;
(16)《西方学者关于边疆理论问题专题研究》,主持人于沛;
(17)《汉唐藩属研究》,主持人李大龙;
(18)《高句丽考古研究》,主持人魏存成;
(19)《古代高句丽史专题研究》,主持人马大正;
(20)《中朝藩属关系与中朝边界历史研究》,主持人刁书仁;
(21)《中国与朝鲜半岛考古文化学比较研究》,主持人赵宾福;
(22)《中国与朝鲜半岛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学比较研究》,主持人王巍;
(23)《二战以来中朝、中越关系发展比较研究》,主持人李国强;
(24)《中国高句丽文物古迹图录》,主持人李淑英;
(25)《内蒙古东部边疆的历史与现状》,主持人冬青;
(26)《中俄跨境民族及民族政策比较研究》,主持人杨建国;
(27)《东北地方志中的边疆问题史料及东北地方志考释》,主持人金恩辉;
(28)《东北边疆历史图片集》,主持人赵焕林;
(29)《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资料信息(中文部分)》,主持人姜维公;
(30)《中国朝鲜族通史》,主持人崔文植;
(31)《中朝历代朝贡制度研究》,主持人付百臣;
(32)《吉林通史》,主持人孙乃民;
(33)《20世纪黑龙江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科研教育及人口素质比较研究》,主持人段光达;
(34)《中国古代藩属制度研究》,主持人黄松筠;
(35)《近三十年朝韩日俄四国高句丽、渤海研究综合分析》,主持人王禹浪;
(36)《朝鲜半岛与东北亚安全》,主持人姜龙范。
2003年度翻译类立项课题:
(1)《跨越中俄国境四千公里(日文)》,主持人笪志刚;
(2)《日本外务省“间岛”问题资料(日文)》,主持人华立;
(3)《20世纪俄罗斯与苏联对华关系史(俄文)》,主持人宿丰林;
(4)《关于朝鲜半岛统一问题(朝文)》,主持人张英;
(5)《白头山定界碑研究(日文)》,主持人王德朋。
2003年度档案整理类课题:
(1)《东北三省档案馆馆藏东北边疆档案通览》,主持人厉声;
(2)《东北三省档案馆馆藏东北边疆档案选辑》,主持人厉声;
(3)《汉文古籍朝鲜史料整理》,主持人刘为。
2004年度研究类立项课题:
(1)《元朝与高丽关系研究》,主持人乌云高娃;
(2)《朝鲜李朝“北进”政策与“间岛”问题研究》,主持人孙春日;
(3)《清代东北的交通与边政》,主持人刘文鹏;
(4)《清代东北移民政策研究》,主持人张世尊;
(5)《俄罗斯学界渤海史迹研究成果之学术史与历史文献学研究》,主持人胡凡;
(6)《唐代渤海五京研究》,主持人杨雨舒。
相关问答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东北大学(中国)的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机械工程-本科、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科...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东北大学(中国)的文法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行政管理-本科、法学-本科、公共事业管理-本科、新闻学...
正宗的韩国泡菜(图)主要材料:大白菜3颗、白萝卜2条配料:辣椒粉半包、葱5棵、姜泥约2大匙、蒜泥约半杯、糖1小匙作法:1、把大白菜切成中块,用盐水泡约半天,(泡软...
[摘要]在汉族民间舞中,秧歌代写论文是人们最常见、最熟悉的一种,也是老百姓最喜爱,自娱性极强的歌舞形式。它主要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最突出的特点...
[回答]~接下来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东北大学(中国)的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专业以及研究情况专业设置:英语-本科、日语-本科、俄语-本科、德语-本科学院简...
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绪论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
2022年工程博士招生院校众多,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学校的招生条件和标准不尽相同,但都要求考...
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是东北五校国防七子之一。自动化学院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在原“哈军工”时期海军工程系的“海道测量”、“船舶电器自动化”、“武备自...
[回答]东北大学怎么样?东北大学的实力如何?就业率怎么样?都有哪些好的专业?这是很多高考和考研的同学都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从院校简介、院校排名、师资力量...
各种国际国内的各种大学排名虽然不怎么准确,但是长期存在,就会影响他人对学校价值的判断。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东北大学能够到今天的处境,与各种大学排名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