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一
观点+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素材——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注意:最好多用几个素材,每个素材都应有相应的分析。
示例:
生命的光芒,因位置而变幻。(观点)
扎拉·菲利普斯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外孙女,曾被《人物》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50个人”之一,她高雅的举止让英王室为之自豪。然而,当扎拉公主毅然决定成为一个马术骑手时,她生命的光芒改变了颜色。脱去冠冕,褪去礼服,她和普通骑手一样艰苦地训练,挤在地摊上挑选别人用过的马鞍。2006年9月,她成功地赢得了“欧洲全能骑术锦标赛”冠军,整个英伦为之振奋。(事例)
在赛场这个新位置上,扎拉公主宛如露珠,尽显光芒。她那金黄色的皇室标签变成了鲜红色的勋章。在皇宫里,她的美丽让皇室生辉;在赛场上,她的技术让众人折服。(评论)
在生命的锦缎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向25岁的扎拉学习,怎样让适合锦色的繁花添到锦缎上绽放,怎样在不同的位置中找到生命光芒的方向。(小结引申分析)
注意:素材必须有分析。
反例: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可见贫困也是一笔财富。
弊端:
论点和论据之间互相脱离,两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的桥梁,论点还是论点,论据还是论据;论据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论点孤立无援,也就失去了立足的依据。
这种“不讲道理”的议论文,论点无论怎样正确,也不足以服人;论据无论怎样充足,也不过是一堆零碎的材料。
修改:
“自古才子出寒门”。司马光出身贫寒;范仲淹两岁丧父,随母改嫁,幼时连稠一点的粥都难以喝到;明代龙图大学士宋濂家中一贫如洗。荷兰画家梵高也曾穷困潦倒,一文不名,生活上常靠着弟弟接济;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是个流浪儿;居里夫人刚满十岁就外出打工……这都是幼时曾经贫困而后来成为才子的非常之人。寒门是他们植根的土壤,是这块贫瘠的土壤使他们不断地发育不断地成熟,塑造自我,完善自我,最终成为参天大树,开出灿烂之花。由此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摆脱贫穷的信心和斗志。穷则思变,就要奋发图强,越是贫困越激励人奋发上进,这何尝又不是一笔财富呢?
02
模板二
观点+道理+素材+分析+小结
观点——明确(一句话,干净利落)
道理——进一步诠释观点,力求准确、具体、深刻
材料——事例典型,叙述简洁(用公众认可的例子,某人之类少用为妙)
分析——紧扣中心论述,不游离
小结——归纳,点破主题
例文:
回到原点
电影《让子弹飞》让人捧腹之余更予人一个耐人寻思的结尾,张麻子历经腥风血雨又重上马鞍,驰入山林。也许英雄的归宿终是草莽!电影的结局总是太蒙太奇,但我庆幸,英雄不是走回头路,他只不过是回到原点,那里才有刀光剑影,那里才有豪迈与洒脱。
回到原点,重返本真,重拾你的真性情。(提出论点)
难忘毕淑敏的一句话:“额头上没有一丝皱纹的美人,怕血管里流动的都是水。”的确,生活在现代世界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自己不饰粉黛的素颜,是不是已经遗漏了真性的原点?我们习惯于挤出不由衷的笑容,习惯于对化妆品和面具的依赖。殊不知我们暗自高兴以为岁月的痕迹和世故的表情统统遮去,却令自己最珍贵的一面,生命最澎湃的热度一同抹去。(道理论证)
生命的原点在于个性的张扬,在于情感的表露,在于性格的突围。回到原点不是褪下成熟的外衣,而是撕掉不必要的包装;回到原点不是原地踏步,更不是退回起点,二是以淡定而真实的姿态上路,轻轻抬头,已屈指行程二万,翻越无数的高山……(道理论证)
每次坐飞机时,空乘人员都会为乘客演示应急用品的使用方法。面对乘客,本是机上空姐绽放最美丽一面的时机,但我却每每看见一张张蓦然而冰冷的脸,很规范却很敷衍。(事实论据)
我想,再动人的脸容也经不起随意的解读和虚伪的摆弄。回到原点,虽不完美亦叫人亲切;远离原点,尽管精致但让人生厌。回到生命的原点,是展现自己自然而感性的一面,是在生命的轨迹上搏动着最和谐的节奏,是在自己和他人的心中演绎着真善。(分析)
于是想起著名的人口学家马寅初。尽管在那个人云亦云的年代,多少学者为苟全学说已放下知识分子的尊严,但马老依然保持着不屈的姿态。“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造反者说他已丢掉立场的原点,我却谓马老回到了一个学者应有的原点。“绝不向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人低头”。这个原点如此厚重而神圣,承载了人性的光辉和一个知识分子最倔强的底线。(事实论据+分析)
原定不是起点,坚守原点者业已登上一个道德的高台,原点又是起点,坚守原点,回到原点者从这里再出发,再扬帆启航,最淋漓也最真实,最平平淡淡也是最轰轰烈烈。
在一个浮躁的社会里,我们满足于“枝枝叶叶外不寻”,但一个人人都标榜“金钱为原点”、“权力为原点”的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迷失了原点的贫血社会?惟有每个人都自觉地寻找原点的坐标,重获人性的庄严,才有“民德归厚”的一天。
回到原点,重拾本真,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最后三段,小结)
03
模板三
正反论证:观点+立论(立论+素材+分析)+驳论(驳论+素材+分析)+小结
例文:
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花儿的感恩。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这是鸟儿的感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人类的感恩。因为懂得感恩,他们拥有了一颗金子般的心,因为懂得感恩,他们创下了人世间温馨的传奇。
懂得感恩,这世界才会如此美丽。“忠则《出师表》孝则《陈情表》”,这两表道尽了人间感恩的真谛,演绎了人世间感恩的传奇。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恩,诸葛亮七出祁山,巧计破敌军,为刘备打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为报当年的知遇之恩,他用毕身的精力向后人诠释了感恩的真谛。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却用自己的温暖让这个可怜的孩子长大成人,且名扬四方,为官作宰是多少读市人毕生的梦想,十年寒窗不正为一朝为官?然而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李密却不曾忘记自己的祖母。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因为他知道“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为官和报恩之间他选择了后者,向世人彰显了一首伟大的诗篇——感恩。
他们的感恩温暖了自已,感动了后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们的感恩的枝头灼灼其华。
感恩之心,是我们维系这个世界的根本,拥有感恩的心,才能称之为有灵性的人,然而一旦失去后果不堪设想。(反面过渡)(特别注意)
云南大学曾震惊一时的血案是多少人挥之不去的阴影。马加爵一时的性起让四个年轻的生命就此终结,我不想说他的残忍。我只想说,他真的不懂感恩。云南大学用知识培养他,而他却便之蒙羞;他的父母用心血把他养大,他却让他们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他与同学的同学情他不懂得珍惜。如果他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当感恩的心不在,那一刻,他的幸福之花开在哪里?
古往今来,知道感恩的值多少?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健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太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数十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为祖国的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将之传递,这世界因感恩而美丽。人世间没有不绝的风暴,感恩却有其不老的风情。幸福之花,开在感恩枝头,灼灼其华。(照应)
04
模板四
辩证分析:观点+矛盾一方(分论点+素材+分析)+矛盾另一方(分论点+素材+分析)+结论
例文:
逆境与成才
人们无不向往美好的环境,因为好的环境能使成才的道路畅通无阻;同时,人们也认识到,“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顺境造就幸运儿,而逆境往往造就伟人。这是因为,顺境虽说给人的成长铺平了道路,但逆境更能催人奋进。(提出观点)
历史事实证明,厄运能磨炼人的斗志。身遭腐刑摧残的司马迁,就是以身处逆境而自强不息的历代先贤为楷模,他凭惊人的毅力完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皇皇巨著《史记》,成为史家的不祧之祖,我国力学、桥梁专家李教授,身居“隔离室”,经常受审讯,在这恶劣的环境里,他顶住各方面的压力,写出了10万字的专著《 梁扭转理论—— 梁桥的扭转、稳定和振动》,填补了一项世界桥梁建筑学上的空白。司马迁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著《国语》,孙子膑脚修兵法,韩非囚秦著《说难》……”可见“艰难困苦,玉成于汝”,确实有道理。(矛盾一方)
但是,逆境能够出人才,绝不意味着逆境一定出人才。一个人能够成才,关键在于自身主观上是否努力。巴尔扎克说得好,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同样是贫寒的生活环境,贝利经受困难的磨练,成为一代球王,而有些人却堕落为小偷;同样是身有残疾,张海迪成了中国当代青年学习的楷模,而有些人却沦落为乞丐;同样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镣铐和铁窗,江姐成了坚贞不屈的烈士,甫志高却成为可耻的叛徒……可见,面对逆境,丧失奋斗勇气和决心的人只能是苦苦呻吟、怨天尤人,甚至自甘堕落;只有“扼住命运咽喉”的人,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超越任何障碍,战胜任何困难,成为堪担大任的“大丈夫”。(矛盾另一方)
我们希望整个人生都一帆风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遭遇逆境,应该怎么办?不要动摇,不必气馁,积极进取,奋力开拓,这,就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注意:本文论据较为陈旧,关键是学本文的辩证思维和结构。
05
其他模板
中心论点+三联系(联系历史、联系现实、联系自我)+结尾
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可偏向于举例论证;第三段,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第四段从自我的角度去思考。第五段结尾。
层进式:论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小结
对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中心论点+分论点式(俗称三并列段落)
议论文写作的结构模式
一、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
总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
二、议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2.对照(比)式:即把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同另一种事物对比,以突出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的正确性,多用正反对照。
3.递(层)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
4.并列式:也称平行式结构,既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并列排列的 。
三、写作的具体结构模式
<1>总分式
先提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即论点,然后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形式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如原因、危害等)、解决问题的顺序来展开论述的。
例子:说“思”:
1.学会动脑筋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提出问题);
2.搞好学习、工作、科研等都需要多动脑筋(分析问题);
3.要养成多动脑筋的习惯(解决问题)。
例文:倾听生活的答案(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当你失意时,你是否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吗?
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是否会感慨人生之艰难,停滞不前吗?
朋友,你不必这样,换一个角度对待生活,你会发现生活也是如此多彩。生活有如七彩之光,既有鲜活的橙,又有厚重的蓝,只要你坦然面对,它们一样会点缀着你精彩的人生。朋友,请你不妨听一听生活给我们的答案。
当你在黄昏时分,去湖边走一走,你会发现垂钓者满面笑容,背着钓杆,手提交空的鱼桶。也许你会谅讶,他们的笑容为何如此灿烂,噢,请你不要惊讶,他们会告诉你,他们是在享受生活,垂钓者之心不在鱼而在渔,在这里他们忘记了世俗的一切纷扰,在这里他们回归自然,放逐自我。朋友,当你看着夕阳西下,映红的晚霞照耀着金色的湖水中时,当你望着垂钓者那远去的背影时,你是否还会抱怨生活的不公呢?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发现!”这是垂钓者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朋友,当你在清晨时分,走出户外,呼吸那不带任何杂质的空气,你是否会感觉新的一天是如此美好呢?远处一位环卫女工在扫地,你是否会鄙夷她呢?不,请你不要鄙夷,她是在奉献生活,当她看到整洁的大道时,她会会心一笑,她同时也感受到了生活对她的回报。朋友,试着将自己从狭小的空间挣脱出来,用自己的身心去感知每一处细小的伟大,你会发现,当你为生活付出了,你会喜悦无比,这种喜锐,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
“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学会奉献!”这是环卫女工给我们的生活答案。
朋友,生活的答案是如此丰富多彩,不要再去抱怨,不要再迷惘,只要你用心去感知,只要你用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晴朗阴霾,同样是一种风景;甘苦酸甜,同样是一般滋味。请你记住,生活就如撒盐于烛,进发出七色的火光。
生活的答案是如此丰富多彩,朋友,希望你能在生活中撑起自己的一片天空。
<2>并列式
注意:
1.中心论点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较长,还可以单独放一段(第二段);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2.分论点的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3.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
4.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
5.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标题)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例:说“思”
要养成多思的习惯(总论点)
多思才能把知识学活(并列分论点一);
多思才能有所发明创造(并列分论点二);
多思脑子才越用越灵(并列分论点三)。
例文:高尚不需要理由(2005年全国卷1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
穿越历史的星空,常看到许多惊人之举,觉得意外。然后沉思,才感到意外的背后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高尚不需要理由。唯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作出出人意料的选择,这才符合情理。这不是偶然,这是一种必然。
千载胡曲,琵琶声声传驿道。
宫中传出可怕的消息,皇上要选宫女去与胡人和亲,其它的宫女惊恐万分,惟有王昭君不慌不忙。几天后,诏书宣布了选中宫女的名单,王昭君没有悲伤,没有无奈,有的只是一种坚毅,于是她欣然登程。一路上,撒下了昭君悠扬的琵琶声。
许多人都感到意外,谁愿意离开汉朝那个月亮和星星都万分温柔的地方?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王昭君心中有一幅图景:大树下,百姓们欢声笑语,安居乐业。她的高尚品质决定了她出乎意料的选择,这无须惊讶。
百年足迹,演绎生命精彩华章。
新疆北部的土地上,行走着林则徐和他的下属,革职候命的他等了一年,其间几次重病,最后等到的却是一纸流放新疆的诏书。他强忍大起大落的悲痛,抵达伊犁之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在百姓心中竖起了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感到意外的人说,林则徐呀,你是何苦呢!遭遇如此待遇一心系的还是百姓。
然而,高尚不需要理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早已注定你的生命,即使流放,也依然演绎着精彩。
惊人一跪,决不向忘却的诱惑屈服。
1997年12月7日,波兰华沙,细雨蒙蒙,曾被划为犹太人区的地方,走来一群陌生人,他们在纪念碑前停下,既而是长久的伫立,其中一位突然跪下,他就是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这一跪,超越了外交礼节,打开了德国和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
不必吃惊,有知耻之心的人才会有这惊人一跪,有正视历史的人才会懂得承担并具有高尚品质,才会有这惊人一跪:高尚不需要理由。
谈到这些人的事迹,也许你会吃惊、意外,然而,沉思过后就会明白:高尚不需要理由。
唯有敢作出意外之举的人,才能永远留在湛湛青史之中,也就永远蕴育有情理之中,而这,才是我们人文历史中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地方。(属于论据并列)
说明:开头照应题目,提出文章的中心:“高尚不需要理由”。接着以小标题的方式并列了三个论据,没有分论点,而通过对三个故事的分析议论达到扣题点题的目的。有充足的论据,而难以分解论点时,不妨借鉴。
例文:纪念(2005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话题:纪念)
历史的点点滴滴如散落在偌大沙滩上的沙石贝壳,我们悄悄地走过,贪婪地看着这些晶莹珍贵的财富,时而拾起一两颗打动心灵的贝壳,怀着一份爱的心情、感恩的心情,好好收藏,以作纪念。
沙滩上有颗饱经沧桑的贝壳,那是犹太人民族的故事。在二战被逼迫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时候,犹太人们仍抱着复兴的希望,他们从不放弃,从不妥协,他们坚守信念,传递勇气,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来自于哭墙。那堵饱经历史沧桑的哭墙,记录着民族的苦难与过去,光荣与梦想。每一个犹太人都会在某个持定的时刻来到哭墙下,纪念自己的前人,正是这份纪念的心情,让这个民族保存着自信、坚忍,让他们再一次在地平线上高高站立。
沙滩上有一颗闪亮的贝壳,那是居里夫人对民族的怀念。居里夫人一生清贫,在年少求学之时已离开祖国。在科学领域里孜孜不倦追求多年之后,她终于在金属中(应为铀矿石,编者注)提炼出“钋”这种放射性元素。她知道这元素将带给她数不尽的荣誉,而她,这位感恩的科学家,立即想到以“Po”来命名这元素,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或许正是这份时刻惦记着祖国的心情,让居里夫人一直不懈努力着。之后,她又提炼出“镭”,并成为少数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
沙滩上有一颗感恩的贝壳,那是作家三毛心中的那棵“草”。三毛在异地求学时曾经失落无助,就在这时,有一位陌生的同学送给她一棵不起眼的小草,并鼓励她振作起来。三毛的心十分感动,她在《有人送我一棵草》中写道:“草会枯萎,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纪念这位不知去向的同学。我只有把这份帮助人的心,这份感恩的心传递开去,去帮助更多的人。”三毛用她的真切行动做到了,她用细腻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感动和滋润着读者们的心灵,这便是她的纪念方式。
有人从黄河的各水段中采集不同的样本,来纪念创造灿烂华夏文化的先人;有人羁旅在外,仍随身带着泥土,纪念自己的祖国;而我们,在细雨纷纷的清明时节,总会带着思念,去纪念为我们幸福献出生命的烈士们。怀着一份感恩,怀着一份信念,我在沙滩上拾取几颗贝壳,珍藏在身,纪念历史,心中已准备好,创造未来。(论点并列)
<3>递(层)进式
用来证明观点的几个层次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特点: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构架。
模式:摆现象──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
例:说“思”:
1.“思”就是提倡动脑筋(是什么);
2.“勤思”的重要(为什么);
3.还要“善思”(怎么样)。
例文:转折(2003年北京高考满分文章)
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才显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为坚韧而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了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之作。《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历夫,由一个单纯的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因爱而起的悲剧震人心魄是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炮烙的深刻印记。更多的如希区柯克、欧·亨利那种出人意料的结尾处决定性的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或阴沉,都会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而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有的令人痛不欲生,然而却是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先贤中许多都是在经历了如许痛苦的转折之后,更多的体会了人生,从而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生的意志,并动笔写下一篇篇传世经典,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的感喟,也是在这些转折中,他们的坚持与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的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
记得林清玄说过:“人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柜,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你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
有的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如小学时当我知道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到北京生活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朋友、邻居,对每一个街道,甚至街上的陌路人都有份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之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想,反而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是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这样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为我交错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4>对比(照)式
用来证明论点的层次是两相对照的关系。就是在论证思路中,把两种事物或意见加以对比,或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另一种事物或意见并加以对比;或者用另一种事物或意见来烘托某种事物或意见。
引论:提出论点
例子:说“思”
1.要提倡多动脑筋(提出论点);
2.多动脑筋的重要(正面论述);
3.不动脑筋的危害(反面论述)。
例文:在心灵的分岔路上(2002年高考话题:心灵的选择)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选择心灵。
一个人一路走下来,不知要经过多少个分岔路口,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痛苦的选择,不要参与多少次灵魂的斗争,可是,往往是那短短的一瞬,有时成全了你,有时毁灭了你,你的路途也在那一刻决定了它的光明与黑暗。
有一个逃犯,在火车开进山区时准备跳车,这时,车尾的一个孩子被跌落的酒瓶扎伤了双眼,这节车厢一个乘客也没有,而警察的叫喊声渐渐逼进,逃犯左右为难,经过一番痛苦的斗争,他毅然抱起孩子向车前跑去,孩子得救了,警察告诉他:“你救了孩子,也救了你自己,因为你刚才要跳车的地方是万丈深渊。”
心灵的选择需要巨大的勇气,而它往往使你的灵魂得到升华。
有一个乡村小旅店来了一位客人,大方阔绰,谈吐不凡。老板娘与自己的女儿便起了歹心,想独吞那位富商的钱财,于是她们绞尽脑汁;选择了最狠毒的方法:毒死他!后来,她们得手了,正当母女俩沉浸在金钱的狂喜中不能自禁的时候,蒙在那人脸上的面纱被风吹掉了,原来那是她们多年前出门闯荡一直未归的儿子和哥哥,本想第二天再表明身份给母女俩一个惊喜的男孩,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心灵的选择需要心中的一秆天平去称量,任何大的偏失和差错都会给你的心灵留下永不消褪的污渍和伤痕。
在心灵的分岔路上,也许我们毫不设防的用真心对待别人,而别人却早已设起屏障,没有关系,只要我们选择了无愧我心的道路,那么就感铭自己的博大吧!
在心灵的分岔路上,也许我们在不经意间发现自己走错了路,立刻回头吧,上帝塑造了人,也给了人犯错的机会,重新选择一条路走,否则你将在黑暗中越陷越深,以至于黑暗把你无情地吞没。
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选择白云的飘逸;
没有大海的辽阔,可以选择小溪的幽雅;
没有雄鹰的矫健,可以选择小鸟的无忧;
没有原野的芬芳,可以选择小草的翠绿。
心灵的选择,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就让我们在一次次的选择中洗涤我们的心灵,让它们放出永恒的光芒。
相关问答
层进式结构层进式结构也称递进式、层递式,就是按照逻辑关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纵向开掘的一种结构方式。层进式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将中心论点分成几个分...
1、论证结构也就是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结构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一般的说,引论就是开头,本论就是主体,结论就是结尾。2、常见论证思路有层进...
[最佳回答]议论文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1.纵贯式结构方式按照引论(导论、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组织材料,叫纵贯式结构方式.它大体上是按照提...
议论文结构的优点:1、能体现作者的总体思路。2、有利于论文前后呼应。3、有利于及时调整,避免大返工。4、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证明中心论点。缺点:不认真编写提...
[最佳回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论本论结论)
议论文首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罗列论据,包括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专家总结等,来说明论点,最后再次强调论点以及作者的态度。议论文首先提出论点,接下来罗列论据,包...
🌾欢迎您来到“老穆说语文”问答领地,老穆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最好的回答来回馈您!🌾老穆解析穆老师认为,议论文的结构模式取决于分论点的结构形式,议论文分...🌾...
议论文结构的五步法是:起一一承一一转一一合一一感召议论文结构的五步法是:起一一承一一转一一合一一感召
1.因果论证:从因果关系出发,推断出结论。2.比较论证:从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推断出结论。3.对比论证:从对比中发现相似之处,推断出结论。4.举例论证...
议论文一般有四种结构——并列式、递进式、正反对比式、总分总式(一)并列式:分论点必须是同一层面上的并列,三个或四个并列式分论点1、内涵——是什么,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