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好口罩,摘掉眼镜,换上墨镜,耳机声音调到耳朵能接受的最大音量,这是向北最喜欢的出门装备。曾有同学和向北打招呼的时候,觉得她“又聋又瞎”。面对身边人给出这样的评价,向北完全不在乎,因为对于“社恐”的她而言,这并不是一件坏事。面对社交,她的“向式理论”自成一派,“不戴眼镜就看不清,看不清就不用跟人打招呼。”
和向北一样,武汉某高校的大四学生陈易琦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如果看到对面有不太熟悉的人走过来,我就会绕一段路。”明明目的地直走就到了,他也总因为不知道怎么打招呼选择绕路,“假装自己没看到。”
食堂打饭不敢和阿姨说自己想多要一点辣椒,怕阿姨觉得自己太麻烦;同学聚会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扣地;发言前需要做心理建设,如果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路上遇到认识的人,总是想办法眼神回避,甚至绕道而行……这样的“社恐”日常,你曾经历过吗?
以“社恐”为关键词在微博检索,相关话题达上百个之多,话题总阅读量突破亿次,参与话题讨论的人数估算达数十万。那么大学生中有多少人认为自己是“社恐”呢?他们出现“社恐”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应该如何面对“社恐”情绪而不影响生活呢?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55所高校的4854份有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被医学上确诊为社交恐惧症。此外,12.2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完全不“社恐”,称自己是“社牛本人”。
大学生的“社恐”日记
大学四年,让陈易琦感到“社恐”的场景很多。他忘不掉自己大一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他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他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最让他难受的场合还要属同学聚餐“坐立不安、如坐针毡,被点名的时候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在陌生人很多的场合,今年大三的李子源常常选择沉默。相较于人数众多的校级大型活动,他更愿意参加班级内的活动。前不久,他的朋友在学校里组织了一场游园活动,邀请他去捧场。原本以为是去“撑个场面”,可当他吃过晚饭准备按时赴约,却远远地看到现场人头攒动,很是热闹。“社恐”的他又偷偷溜了回去,找个了借口临时拒绝了朋友的邀请。
大学生在什么样的场景下更容易“社恐”?中青校媒调查发现,53.6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是在人多的场合说话时;52.11%表示在社交场合;45.94%表示和陌生人交流时;43.17%表示是找别人帮忙的时候;41.15%表示在刚到一个新的环境时;另有33.29%受访大学生表示,当自己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会想假装没看到。
这些再日常不过的场景,却经常让“社恐们”感到困扰。摄影爱好者刘阳阳,在福建一所高校读研究生,对他来说,“‘社恐’算是学摄影的原因之一。”在和老师、同学一起去做访谈、调研时,他总是扮演镜头后那个不用发言的拍摄者。有一次外出调研时,他和同学一起在公园里寻找路人,看到长椅上坐着一位在玩手机的男子,他的内心戏就拉开了帷幕:“人家在专心看手机,我去问问题是不是太打扰人家?如果他拒绝我了怎么办?他会不会直接掉头就走?”
吃饭不敢和店员催单、上课时不敢和老师互动、和新室友相处战战兢兢、和新朋友不知如何搭话……类似于这样的状况经常性地出现在周瑜的生活中,每一次打破社恐的尴尬场面,她都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时候等到心理建设好了,下一个“社恐瞬间”接踵而至。今年研一的她认为自己的“社恐”很可能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在家庭聚会中,父母和我都比较内敛,不太爱说话,日常在家中和父母也很少互相表达情感。因此我也不太懂得如何在公众场合上讲话。”
“社恐”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社恐”?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对于刘阳阳来说,和熟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但在向陌生人开口之前,刘阳阳总要先想想,“如果我长得再帅一点,别人是不是更容易接纳我”“感觉自己有点胖,跟别人说话,别人会不会觉得不舒服”。对自己能不能融入大家、会不会被排挤的担忧,对个人能力和形象的不自信,总在要和别人交流时冒出来。
和刘阳阳的感触有些类似。追溯自己的成长经历,今年大四的向北认为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很大关系。小时候的向北因为胖,曾遭到过身边同学的嘲笑。每当社交过程中出现冷场,曾经自己上台讲话被嘲笑的样子,被老师批评时候的样子,都会在她脑海里过一遍。“脑袋里告诉自己对方没有这样的想法,可心里还是会不自觉地代入。”除此之外,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没有安全感,也是向北分析出可能导致自己“社恐”的原因。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中请校媒调查发现,69.86%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52.65%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51.48%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47.84%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43.00%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35.85%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16.10%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对于向北来说,就曾出现过因害怕社交失败、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而导致“社恐”。“之前一个同学,我们俩在学生组织共事一年了,也不是说非常不熟,有次在自习室里碰到了,她非常热情地和我打招呼,我的第一反应是很无语,然后她还做坐到我旁边自习,我就更无语了。”接受不了这种场景的向北,在同学入座后的几分钟找借口逃走了。“她坐在旁边,我没法安心学习,我会想她会不会观察我学习的状态,观察后会不会对我产生不太好的印象……”其实向北知道,同学在专心地学习,并不会关注她的状态,但她依旧无法忍受这种相处,找借口离开是她小心翼翼保护这段关系的唯一办法。
在聊天的过程中,如果自己抛出的话题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说的话是不是很无聊”“是哪句话说错了吗”?……各种各样的复杂情绪会在一瞬间涌上心头。这样的情绪同样让向北害怕和人交往,尤其是线下。对于这种情绪,向北有着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会非常仔细地观察别人,哪怕一个很小的动作,然后把那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做出非常消极的解释。”
“事实上,一些年轻人的‘社恐’是一种自我设限,觉得自己努力了但没成功很没面子,所以宁可不去尝试。”迟毓凯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们有时太关注自身、太关注别人怎样看待自己,所以觉得说错话、做错事非常丢脸,甚至还把社交场合的尴尬场面当作‘社会性死亡’。其实来自他人的关注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聚焦,被嘲笑、被关注的感觉往往是被自己放大的。”
调整心态,试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我会模仿身边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社恐”的现状,陈易琦没少下功夫。他经常模仿其他人在类似场合的发言。学生组织的部门总结会,如何鼓励学弟学妹,又如何更好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陈易琦的备忘录里详细记录了不同场合发言人说话时的语气、内容,没事的时候他就反复琢磨,想着等以后自己遇到相同的场合就这么用。
对于陈易琦来说,能够缓解自己产生社交恐惧情绪的一切方法都值得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7.56%的受访大学生和陈易琦一样,曾尝试解决自己的“社恐”。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除了多联系、多尝试,中青校媒调查发现,60.80%受访大学生尝试说服自己克服恐惧;18.85%的受访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有点“社恐”,但不需要解决;10.63%的受访大学生求助心理类知识科普或者求助心理医生。另有16.7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解决“社恐”的方式是多独处,减少和别人来往。
在迟毓凯看来,如果“社恐”不影响生活,年轻人可以不去在意。但如果发现了自己“社恐”,又想摆脱它,可以尝试真正的社交恐惧症疗法。“一般可以采用系统脱敏和满灌疗法两种方式。系统过敏是调整认知,一步一步慢慢将自己置于让自己恐惧的社交环境,逐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满灌疗法也叫冲击疗法,是一下子把自己放在最恐惧的社交环境下,以后就会适应所有环境了。”
中青校媒调查发现,71.24%受访大学生认为“社恐”给自己带来轻微困扰,7.54%受访大学生认为存在较大困扰,其余21.22%则表示没有困扰。
在刘阳阳看来,“社恐”也不全是坏处。他的一位师兄就是典型的“社恐”,平时不怎么和同学、朋友往来,甚至和很多同学连微信都没加过。比起出去社交,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图书馆里。“师兄去年博士毕业,已经发了10来篇核心期刊论文,去年留校做了助理教授。”在刘阳阳看来,如果不是非常需要社交能力的工作,能因为“社恐”沉下心来,也未必是一件坏事。
和刘阳阳的想法不同,研究生入学选导师的时候,周瑜下定决心挑战自己。“选导师对我研究生的生活甚至是未来的发展都至关重要,我必须勇敢主动一点。”她一遍遍在心里暗示自己。她主动去联系师姐,主动给导师发邮件介绍自己的情况和意愿,开学后拉着同伴一起去请教导师问题。开学后的导师双选会上,周瑜顺利地选上了自己心仪的导师。
迟毓凯建议青年人,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害怕犯错、没面子,不要担心自己的举止、作为不完美。“心理学研究发现,18岁到30岁之间是试错的好时机,这个年龄段,人们已经能意识到失败对人生的意义,而且有精力去修正自己的问题,克服问题后总结的经验,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颇有助益。就像哲学家尼采说的,‘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受访学生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程思 毕若旭 实习生 王军利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害怕在小团体中被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
■教育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他创造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2022年的初春,乍暖还寒。为了招揽贤才,各用人单位已经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备春招。准毕业生们也陆续返校。他们有的已经在秋招中找到了满意的工作,有的则蓄势待发,希望春招奋力一搏。
其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害怕见人,在面试官前抬不起头,只想迅速逃走;抗拒当众发言,在公开场合总会呼吸急促、声音颤抖、出汗眩晕;小组讨论的时候不敢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无法正常交流……这是被社交恐惧症裹挟的一群人。就业,尤其是面试环节,让他们备受折磨。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自称“社恐”的人真的患有社交恐惧症吗?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话题。
“我无法打败内心的恶魔, 它困住了我”
——“社恐”的内心世界
初次见到林晓霜,是在她的卧室里。这是一个不足10平米的房间,拉着厚厚的窗帘,门窗紧闭。看似窒息封闭的小空间,却是林晓霜的安乐窝。她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出门了。
社交对林晓霜而言,是一件痛苦的事。“我很害怕和陌生人打交道,说话的时候结巴,手心冒汗,头昏脑涨。然后陷入低落焦虑的情绪里,至少会持续两到三个小时,总感觉自己说错话了,非常自责,不停地怨恨自己为什么没有表现得更好。”林晓霜告诉记者。
即使是网络上不见面的社交,也会给林晓霜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采访期间,正巧林晓霜的微信提示有新消息,她长叹一口气,闭上眼睛,然后努力睁开眼睛,才开始读新消息。“我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建设才有能力面对这些信息。”她说。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但社交恐惧症本能地逃避社会关系,把自己隔绝成一座孤岛,这必然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庆祝生日,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充满喜悦的,但在林晓霜看来,这简直是一场噩梦。“有一次我过生日,我的好朋友在海底捞安排好了庆祝活动,有店员给我唱生日歌,有老师和同学抱着礼物围在桌前,我刚到现场就被吓坏了,立刻躲到桌子下面哭了起来,大家都很尴尬,但我真的没办法。”林晓霜无奈地摇摇头。
作为一名大学生,读研和就业,似乎是不可回避的关卡。保研面试,至今仍是林晓霜不愿意回忆的痛苦经历:“我到复旦大学参与保研面试,面对教授提问,一瞬间手心全是汗,头脑空白,全身忍不住打摆子,最后落荒而逃,连招呼都没打。”
与林晓霜类似,研三学生张政同样被社交恐惧症困扰着,找工作面试成了他最大的心结。临近毕业的他,显得十分焦虑:“教职试讲和考生回答问题环节简直是大型社死现场,想想就令人窒息。那么多只眼睛盯着我看,快轮到我的时候焦虑达到了顶点,然后就是呼吸急促、脸爆红,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利索,恨不得立刻在地上刨个缝钻进去。”每次面试后回到宿舍,张政都会大哭一场,“恐惧像内心的恶魔,困住了我,我无法打败它,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我却做不到,我像个傻子”。
对于林晓霜和张政的经历,如果简单地用“紧张”“没准备好”来概括,那失之肤浅,深层原因还是社交恐惧症这一困扰大学生的心理病症。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主要表现为在社交场合害羞、感到局促不安、尴尬、笨拙,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害怕在小团体中被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进行演讲,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况下可导致社会隔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心理中心主任医师唐登华解释道。
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在公众面前讲话或认识陌生人都会感到有些紧张,这是人正常的反应,它可以提高人的警惕性,保持清醒,有助于更好地表现自己。
但并不是所有的紧张、害羞都是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唐登华认为,对于社交恐惧症的人来说,这种紧张不安和恐惧是持续存在的,可以出现在每个社交场合。社交恐惧症患者的紧张恐惧程度远远超出正常水平,有时会有失控感或濒死感,不能通过任何方式得到缓解。而且这种恐惧很难控制,足以令患者逃离或不再进入社交场合。
在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罗湘衡看来,社交恐惧症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社交恐惧症在大学弥散开来,还会严重影响学校的管理和教学。
“首先是给学生管理带来很大难度。社交恐惧症阻碍了师生沟通,而沟通不畅就意味着无法了解学生动向。有些学生看起来很乖巧,但其实心理问题已经很严重了,这不仅对学生发展不利,也可能影响到其他学生乃至整个学院和学校的秩序。其次也影响教学,我们不知道学生的知识盲点。给学生指导论文的时候,他们不停点头,也不表达自己的困惑,好像是听懂了,但真正落实的时候还是问题不断,这样的学术研讨过程是无效的。”罗湘衡告诉记者。
“我的社交恐惧症是装出来的”
——“假社恐”何以养成
“平时不爱和人说话,是不是社恐?”
“喜欢一个人待着,不会是得了社恐吧?”
“遇到喜欢的人不敢搭讪,我肯定是社恐了。”
“比起线下交流,我更喜欢线上打字聊天,因为我社恐啊。”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社恐”。当我们谈论“社恐”的时候,我们谈的是什么?
作为学生会主席的研二学生李洪娜,在同学眼中随和健谈,她是最不可能“社恐”的。但是李洪娜本人却经常自称“社恐”。“我想表达的是一种不愿意进行无效社交的态度,而并非真正的恐惧社交,必要的社交还是要有的。”李洪娜解释道。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本科生辅导员陶梦真介绍,像李洪娜这样的学生有很多,的确有同学不到患上社交恐惧症这样一种心理疾病的程度,但是会以“社恐”自居。“部分学生是觉得过度社交浪费时间,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部分同学性格比较内向,不太擅长表达自己;也有同学受到家庭、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内心会存在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戒备心比较强。所以他们会用‘社恐’这个词作为自己逃避社交的‘挡箭牌’。”
陶梦真说:“因为对社交恐惧症缺乏病理上的了解,只停留在表面的‘社交恐惧’上。所以觉得自己在社交中‘慢热’、性格比较‘内向’,就直接用‘社恐’这个词来代替表达了。”换言之,当社交恐惧在日常语境中被泛化,逐渐脱离医学概念,这反映出的是对“社恐”涵义的误解。
事实上,如果只是简单地不想社交,并不能算是社交恐惧症。在唐登华医生看来,社交恐惧症必须要有回避的行为,并且这种回避会导致本人的痛苦,或者导致社会功能,尤其是交往功能的受损,例如推销员无法推销了,学生不能见导师了。这种情况要持续三个月以上,一般才能考虑诊断为社交恐惧症。
在当下语境,“社恐”可以是逃避社交的托辞,更有极端者,则成为了拒绝承担责任的借口。
“我的社交恐惧症是装出来的。”赵悦告诉记者。作为一名大四学生,毕业后或是就业,或是读研深造,大四这一年正值奋斗之时。然而,赵悦的大四却显得与众不同。在过去的半个学期里,赵悦一直宅在寝室,过着睡觉、吃饭、看电视剧、打游戏的生活。
“压力太大了,我成绩排名挺靠后的,保研没戏。考研竞争太激烈,我想考的专业报录比已经达到200比1了。找工作吧,又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还没有想好。”赵悦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
来自父母、学校、社会的压力让赵悦选择以“社恐”为借口逃避现实。“只有这样,才能为我的失败找到借口,父母和老师也都很同情我,我也没有受到太多责难”。问及之后的打算,赵悦表示非常迷茫,但她笃定地告诉记者,不可能一直拿“社恐”当幌子,早晚要逼迫自己成长。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这是一种“躺平”现象:“这和缺乏责任意识是有关系的。这反映出,对于当前的一些学生,我们没有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他也没有意识到作为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就必须战胜自己的恐惧,改变现状,跳出小圈子。”
对于这类大学生,熊丙奇建议:“教育上,我们应该关注学生自我规划的能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知道怎样去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也要给他创造成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关注过程性的精彩,不能以功利性的结果来评判自己,遇到挫折和失败就否认自己的努力,不能一蹶不振。”
“勇敢地去尝试吧”
——“社恐”的自救与他救
在采访过程中,林晓霜提到最多的词就是“自卑”。在她看来,自己的成长就是一个自卑然后迎合的过程。
“小时候,我的小伙伴活泼开朗、说话洪亮,而我文静腼腆、轻声细语。第一次见老师,别的孩子大大方方向老师问好,我总是很安静,也不说话。我的妈妈总是说‘你看看人家,多大方,不怕生,你说话像蚊子似的’。所以,我越来越自卑,为了迎合妈妈的喜好,我会逼迫自己社交,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善于交流。”林晓霜说。
但是这种迎合并没有让林晓霜感受到社交的魅力,反而给她带来了持续性的心累,对社交的恐惧和排斥在逐渐生长。
林晓霜认为,遗传也是导致自己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据介绍,她母亲的话总是非常少,不太愿意去跟别人沟通,回避和人打交道。
据唐登华介绍,不同的心理治疗流派对于社交恐惧症都有其独特的解释,亦有部分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有遗传易感性且常伴有抑郁情绪。认知学派则认为,社交恐惧症患者常不够自信,并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倾向从消极的方面去感知和解释,认为这是对方不喜欢自己、自己很无趣的表现,这些负性评价往往会导致对社交的加倍恐惧。
在教育专家看来,社交恐惧症不仅是心理问题,还是教育问题、社会问题。熊丙奇指出,大学生“社恐”与他之前的生活习惯和成长环境都是直接相关的。
首先,很多“90后”从小就是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或者后来叫作三点一线。两点一线是学校、家庭,三点一线是学校、家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的社会活动圈比较小,他们的社交圈除了同学和家长,几乎就没有了。这就导致很多孩子的社交能力很弱。
其次,孩子的兴趣培养比较有限。有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广泛的兴趣培养。比如,一个孩子喜欢踢足球,那么去外面参加足球比赛,在运动中无形地就增加了交往能力,也拓宽了交际面。
另外,学校一些不合理的规定也限制了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很多学校禁止学生和异性交往,还有为了安全原因,有的学校甚至禁止学生课间离开教室,到操场去玩,这样一来,孩子禁锢在狭小的班级里面,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就弱化了。
最后,正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兴起,社交媒体软件普及,年轻人越来越呈现“线上狂欢、线下沉默”的状态。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躲在手机屏后表达观点,而不是在人前表达,这都可能造成社交恐惧症多发于当代年轻人中。
由此可见,心理冲突、学校教育经历、父母养育方式、现实环境等因素都会让人患上社交恐惧症。那么社交恐惧症需要治疗吗?
很多“社恐”其实是可以自行好转的。唐登华建议,首先要调整心态,认识到社交恐惧症积极的一面,不要因为自己“社恐”而自卑。例如,很多“社恐”患者都善于共情,能体贴他人感受,自律性也很强,比较认真、踏实。另外,面对社交情境时,要勇敢地去尝试,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去回避,多跟人交往,随着多次实践,以及个人心智上的成熟、经验的积累,社交恐惧症是可以克服的。
真实而自由地表达自己也有助于克服社交恐惧。很难看出,如今已是一名记者的唐轶,曾是严重的社交恐惧症患者。谈起自己克服“社恐”的经验,唐轶认为,最重要的是改变迎合他人的心态,不要过于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即使是面对负面评价也要学着悦纳。
“当你学会自由地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知道对方会接受的时候,你就会享受社交的过程。当然,不可能每个人都给你积极的反馈,学着去接受就可以了,你无需要求每个人都喜欢你。”唐轶说。
除了自救,“社恐”也可以寻求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他救。2021年7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并从源头管理、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保障管理四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指导措施。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认为,对大学生“社恐”的救助,除了常规的心理健康辅导,还特别需要社交“引路人”。“引路人”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相近专业的学长,能够和“社恐”学生真正交朋友,走进他的生活和学习,获得其信任,在心理活动层面提供安慰和鼓励,在社会交往方面建立示范和样例,慢慢引导其走向正常社会交往状态。
各高校也在积极发力,对大学生予以心理健康上的贴心关怀。据罗湘衡介绍,东北师范大学会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还会开展针对学生的心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回访追踪。遇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会组织学校专任心理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度交流,为学生宽心解惑。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也开展了独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力图给学生带来心理健康正能量。例如,组织“阳光伙伴”朋辈心理辅导训练营,开展心理健康普及活动和朋辈互助技能训练,发现学生身边隐藏的心理问题;开办书虫读书会,阅读《自控力》《社会心理学》《情种起源》等书籍,理性面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惑;“时光机—重返童年计划”尝试以唤醒童年记忆为手段,改变学生固有的封闭的认知图式,打破禁锢自我的高墙,使其敞开心扉,做一名有激情的当代大学生。
《中国教育报》2022年03月04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张赟芳
相关问答
1.腼腆内向是先天形成的一种性格。定型的比较早,在幼年时期,你的家庭的教育以及身边小伙伴的特质决定了你是否内向。社交恐惧症是后天形成的。定型的比较晚,一...
这几年的社交网络发展真的很迅猛,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国内热门的微博、微信、知乎等社交网络把人人、开心等挤得头破血流,国外的facebook、推特、Pi...
Hello,我是Look题主描述说:“和有些人待在一起是会有轻微焦虑,可能也算不上焦虑,就是无法放松的感觉,会有肌肉紧张感。”这状态是社交焦虑。⭕️社...
[最佳回答]1.AComparativeStudyonPrivacy(私人权)andYinsi(隐私).2.AStudyonthedifferencesbetweenWesternfr...
该研究揭示的其他有趣见解之一是,狗狗的活动水平似乎与其社交恐惧程度有关。狗狗越害怕,主人参与活动和训练的次数就越少,尽管这是否是行为的原因或结果尚不完...
看完了你的叙述,小时候爸爸病故,由妈妈带大。多问一句,你妈妈没有再嫁吗?你的问题是高中的时候显现出来的。觉得自己不能适应高中的生活和人群。就...
这时关系链的重新梳理和过滤就有了基础,这就是新社交软件的良机。其实行业内还有很多小众的用户属性,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圈层,依托这种圈层,就可以建立并沉淀...
[回答]学会跨文化交际,无疑会极大地拓展个人、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发展空间和综合竞争能力。跨文化交际就是假设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
[最佳回答]法在我心中_300字法律是至高无上的,有了法律世界才有秩序,没有法律人类将无法无天,自古有云:“国,无法则乱,民,无法则贫。”法是什么东西呢?法是人...
这两天,绿地“出轨门”事件可谓是一波三折,整个剧情反转再反转,故事男女主人公的演绎比11年前很火的《蜗居》还要精彩万分。夏日炎炎,正是吃瓜的好季节,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