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故宮图片一
故宮图片二
故宮图片三
故宫图片四
故宫图总览
故宫—风水格局探秘
论文摘要:故宫—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最高权力中心的皇宫,她以宏伟博大的建筑规模,轩昂优美的建筑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的玄妙智慧。本文采用现代卫星照片观测和电脑技术综合分析等新方法,对围绕着古宫风水的诸多谜雾,进行辨证地分析探索。发现原来古宫内外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应用风水鼻祖郭璞《葬书》中所述好风水的环境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玉尺经》所云“辛壬会而聚辰”完美的风水格局。从根源上揭开了隐藏在故宫的风水玄机,及其中轴线偏离的神秘面纱。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故宫、风水格局探秘、辛壬会而聚辰、中轴线偏离缘由
中国风水建筑的许多杰作大多是在皇家,尤其是大型的风水建筑,无论是阳宅或是阴宅非皇家莫属。因为只有皇家才有这样的实力,来集中建造理想的宫殿和陵寝。故而要研究中国传统风水学,不仅要研究正统的中国风水地理学理论,同时有必要对我国经典的风水建筑遗产进行考察观测,从中得到验证、借鉴和启示。遗憾的是有不少江湖大师,总是牵强附会、玄而又玄地对此进行一番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以致云里雾里、似是而非、误导歧途。因此,我们应在实践中不断地去伪存真、去糟取精,让中国传统风水学这一大发明,得以正确地继承与发展,使之走向科学造福于民。
北京故宫—中国五个多世纪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是世界上现存的规模最大的皇宫,也是我国现存最完好的大型阳宅古典建筑群,这里凝结着前人的伟大智慧,也是风水与建筑完美结合的旷世杰作。因此,辩证地的分析研究紫禁城建筑风水布局的奥秘,对我们继承中国传统风水的精华,推动中国正统风水术走向光明、走向科学具有典型而重要地现实意义。
二. 分析研究方法
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教导我们:“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研究应用中国传统风水文化,同样可以吸收古今中外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从而推动传统的中国风水术向着现代科学的中国风水科学方向发展。我们生活在现代科技时代,可借助比古人更优越先进的勘测手段进行更加客观地辩证分析。除了从地面上采用常规的勘测外,还可利用现代卫星或航拍照片,借以“鸟瞰”所要勘察目标的来龙去脉、地形地貌,龙穴砂水,建筑景观。方可获得立体的全方位的观测目标环境状况,从而超越地面空间阻隔和视野限制,以更开阔整体的视野提高对目标总体布局的正确分析和把握。并利用现代电脑技术综合分析,应用中国传统的风水学原理进行探究,才有可能触摸到紫禁城风水建筑的历史本来面目,才有可能发现紫禁城建筑布局所蕴含的风水奥秘。
三. 故宫建造历史概况
坐落于首都北京的紫禁城(故宫)她以宏伟博大的建筑规模,轩昂优美的建筑特色,成为世界文化历史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是以故宫又称紫禁城。这里是明清两朝代的皇宫,始建于公元1406年,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之时,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据传,建筑工程总设计师是蔡信,总工程师是蒯祥〔1397—1481年,苏州人〕,共动用了30多万民工,建有殿、宫、楼、堂、斋、轩、阁等总间数为八千七百零七间。主要建筑宫殿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在之后的五百多年历史中,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行使对全国的统治大权。
故宫从始建到竣工,历时十四年。相传建筑风水的总策划是出自当时的风水大师廖均卿之手。虽然廖均卿在故宫未完工时[1413年]病逝,但之前他以建十三陵之长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紫禁城建筑风水布局自然也是这位灵台博士份内之事。廖均卿在奏章中自称“世授杨师之术”,他策划布局的紫禁城必然与杨公之术有关。故宫按照《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建筑庄严宏伟,特别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建筑在8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上,充分显示着封建帝王的崇高威仪。
故宫四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就是南面的午门和北面的神武门,以及东华门和西华门。城内宫殿建筑布局沿中轴线向东西两侧展开,红墙黄瓦,画栋雕梁,金碧辉煌。殿宇楼台,高低错落,壮观雄伟。城之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两侧辅以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称为“前朝”。城之北半部则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及东西六宫和御花园为中心,其外东侧有奉先、皇极等殿,西侧有养心殿、慈宁宫等,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和举行祭祀宗教活动,以及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称为“后廷”。前后两部分宫殿建筑布局严谨、秩序井然,体现了封建等级礼制的威严和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四. 故宫外风水格局
1. 故宫来龙座山
故宫背面矗立着一座峰高45米的景山,原本就是皇城内的皇家御苑。在广阔的北京平原上,不算高的景山显得峻拔秀丽,原为北京城内登高观览全城的最佳去处。元朝这里只是座小土丘,名叫青山,属于元大内后苑。明成祖朱棣营建紫禁城时,以这座北京平原隆起的龙脉作为后靠山,并特意堆筑加高造景。这里是紫禁城之北是玄武的位置应有垂头入首,故将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和太液池南海的泥土堆积在青山,形成一座东西伸展、两端略向南抱拢的五峰形笔架山,清代乾隆时五峰之上各建楼亭一座。由于它的位置正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又是皇宫北边的一道屏障。因此,它又有皇城“镇山”作用,故称“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为现名景山。
故宫内外景观大多是动用人工建造而形成。没有山,明人建造一座山,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使它具备了依山环水,把“生气”汇聚在万岁山与金水河之间,紫禁城就在这片理想的风水穴场中建造。紫禁城外建皇城,皇城外建内外京城,城廓层层包围,使紫禁城藏风聚气,处于重重护卫的安全中心。创建了如郭璞所言“势来形止,前亲后依,为吉臧也”的理想风水环境。在优美环境中求得与自然的交融、平衡、和谐。
2. 故宫外(皇城)明堂风水格局
明朝皇家按照正统风水术的要求,对北京城进行了总体布局规划,与自然和谐统一,使其更加雄伟美丽。皇城位于北京城的中心,皇城城内有天安门〔原对应的还有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紫禁城、中南海、北海、景山、社稷坛、太庙等名胜古迹。虽说皇城的城墙没了,但皇城内的建筑仍基本保存完好,原有的格局没有变动。历史上的皇城是一座皇家宫廷建筑,是拱卫紫禁城安全和为封建帝王统治服务的皇宫外城。明清皇城的范围大致是:东起东皇城根,西至西皇城根,南达天安门红墙一线,北抵平安大街。皇城内建有左祖、右社,皇家御园(景山、三海)和各类官衙署。全部处于高大厚重的红墙包围之中,它们共同拱卫着神圣的紫禁城。
故宮卫星图一
从【图一】合成的卫星照片上,可以清楚看到故宫外皇城之内的环境明堂风水布局。北依景山、西拥三海池、南面金水河。我们以紫禁城的太和殿为中心,“按上”传统罗盘。察看天盘可知:北海在的壬宫、乾亥宫,中海在辛戌、庚酉宫,南海在坤申宫。人工挖掘金水河把南海的水引向巽巳宫[很可能原先在乙辰宫]。由杨公《玉尺经》原理可知,这正是“辛壬会而聚辰”水局的完美格局。这三大御苑池水都属于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和帝旺等秀水到堂。充分具备了“朱雀源于生气,派于未盛,朝于大旺,泽于将衰,流于囚谢”等优良风水要素。更有“生水朝堂,螽斯千古。官旺聚局,食禄万钟”的北京平原上的理想大穴地。明清王朝控制着全国政治经济命脉,各领江山250多年,与这良好的皇宫环境明堂风水不无关系。当然,除了风水因素外,还有历史社会和政治经济等综合影响的因素。在这里,我们只探讨有关风水方面的因素。
五. 故宫内风水格局
1. 故宫的核心太和殿
使用双指移动地图
地图
故宫是皇城的中央之城,而紫禁城的中心又在哪里?通过【图二】卫星照片可测量出,紫禁城的黄金分割点就落在太和殿上。太和殿是举行盛大典礼的场所,一般只有皇帝登基、册立皇后、每年三大节等重大活动时,皇帝才能亲临。太和殿就是俗称“金銮宝殿”,皇帝登基、大婚、册封、命将出征等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仪式,其时数千人山呼“万岁”,百余种礼乐钟鼓齐鸣,极尽人间气派。太和殿高35.05米,面积2,377平方米,共55门,72根大柱,其中6根是缠龙金柱,是宫中最高大的殿。无论从太和殿在紫禁城建筑布局中最显要的空间位置,以及最宏伟的高大程度,还是从太和殿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都充分说明这金銮宝殿是整个紫禁城的核心建筑。
2. 故宫内建筑风水格局
在故宫营建的时候,设计者基于风水格局的考虑,天然没有的就要人造,营造一个背山环水的风水布局。环绕在紫禁城外围的护城河宽达52米、深6米,是一条保卫故宫安全的“人造河”。内金水河从紫禁城【图二】的护城河中,经西北角楼下引入紫禁城内,流入太和门前。在罗经天盘中西北方乾位属金代表天。因此古人赋予金水河一个美丽的寓言:来自天河之水,通过金水河的流动,将 “生气”源源不绝地引入紫禁城。曲曲弯弯地流经武英殿、太和门、文华殿、文渊阁、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既将生气导入城内,又形成水抱之势。内金水河全长两千多米,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人工营造合符传统风水布局中 “法每一折,储而后泄,洋洋悠悠,顾我欲留,其来无源,其去无流”的上乘的流水状态。并且内金水河所经过的罗盘宫位与城外的格局完全相同,其出水口又落在“乙辰”方位。也就是说紫禁城内建筑风水,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的风水格局。不过四周环绕着宽大的护城河,虽有安全功用,却有些不利的风水因素。
故宫建筑严格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原则进行布局。紫禁城中轴线,是规划紫禁城全部宫殿及北京城的基准线。紫禁城内的朝政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均位于中轴线上。其他宫殿若不建在中轴线上。也是严格按照对称规则,分布在中轴线两端。整个紫禁城建筑都按照坐北朝南统一布局。太和门前的内金水桥造型像一张巨型的弓,也意味着金水朝拱护主的观念。紫禁城与外城的通道只有神武门、东华门、西华门和午门,位置分别设在天盘的坤申、壬子、乙辰和丙午宫位,传统风水对阳宅门户的特殊设置可见一斑。
六. 故宫中轴线偏离缘由
近年来,许多媒体陆续报道了一直被认为是正南正北贯穿紫禁城和北京城的中轴线,实际上并没有与地球子午线重合,而是中轴线有点“歪”了。从【图一】和【图二】Google卫星图片中,也可看到紫禁城中轴线明显的偏离了。它和地球子午线之间是有一个夹角,经中国测绘科学院夔中羽研究员实地测定,这个夹角为2度10分。从南端永定门起始点,向北延伸时呈逆时针方向偏离子午线,直到终点钟楼位置,偏离了子午线约300米之宽。
关于中轴线,据《周礼》中曰:“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以为民极”,是说国都的方位必须辨定正位,也即是中轴线要正。所谓正,就是都城中轴线应与所在地的子午线相平行。但航测专家指出,自元代始至清朝亡,共有33代皇帝的龙椅事实上是坐歪的,即皇宫并非
“正南正北”朝向。据报道,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在北京的规划部门就已经发现了南北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经过测量证实,当初的东、西两城墙也不是正南正北,均与北京中轴线平行。也就是说整个北京城并非正南正北的。这对于人们的常识造成了冲击,人们不禁要问:这种现象是人为所造?还是失误所致?
据有关资料,元大都皇城的勘定规划,由通晓天文地理的刘秉忠、郭守敬和赵秉温等师徒主持。规划严整,规模宏大,南北中轴直线贯通,东西建筑对称排列,街道整齐划一,泾渭分明。为以后北京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明皇城的营建,基本以元大都为基础,皇城内东城墙和西城墙均是在元大都土城基础上包砌城砖筑成。清沿用明城,中轴线也未改动,至今已有730多年。
以上对中轴线的疑惑,不知风水的现代测绘专家自然是不知其然,不了解中国正统风水学原理的同样是不知所以然。那么紫禁城,以及北京城的中轴线为何偏离了2度10分呢?实际上,中国传统风水术的勘测布局常用的是指南针罗盘,它的磁极北与地极北(子午线)存在着角度偏差,即磁偏角,并因各地的经纬度不同而不同。北京的磁偏角为5度50分西,北京城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10分,两数相差就是3度40分,这就是紫禁城及其北京城中轴线所在罗盘的周天度数。风水罗盘地[磁]盘的“正子午”为357度30分至2度30分周天刻度之内,即七十二龙的戊子龙。而2度30分至7度30分之间,属于七十二龙的“庚子龙”,紫禁城中轴线所对应的罗盘周天度数正落在其间。这与在实地罗盘所勘测到罗盘周天度数是4度,为子山午向兼癸丁的庚子龙是完全一致的。
为何中轴线既不是地极的正子午,也不是磁极的正子午呢?这正是中国正统的杨公风水术的玄机所在:庚子属土,水土同卦、龙水连珠,紫禁城的龙穴砂水共同组成了“辛壬会而聚辰”风水格局。这就是紫禁城、皇城,以及北京城中轴线偏离子午线真正的原因所在。其实所谓的中轴线正子午的观念,是非正统风水术以及历来诸多行外的社会人士长期误解所致。
七. 结论
以上通过应用现代先进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分析探究,“鸟瞰”故宫内外的地形地貌,纵观紫禁城内外环境的龙穴砂水、建筑景观状况。不难发现:故宫的坐向和内外风水格局,是充分利用环境自然条件,依照中国正统风水术的原则要求而布局建造的。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世界文化遗产,举世无双的北京紫禁城,在建筑风水文化遗产方面,至少蕴藏着如下三大风水玄机:
(一)故宫外[皇城]环境明堂风水格局是:辛壬会而聚辰。
(二)故宫内的建筑风水格局特征同样也是:辛壬会而聚辰。
(三)故宫以及北京城中轴线偏离的缘由是:紫禁城及皇城在布局规划中,应用了杨筠松创立的中国正统风水学原则,其坐向[即中轴线]按照龙水连珠同卦的要求,而有意所为的。
总而之言,故宫原来“紫禁城”内外和谐吉祥的风水格局,就是创造性地应用中国风水祖师郭璞《葬书》所述的良好环境风水原则,以及风水宗师杨筠松《玉尺经》所云完美的风水格局。故宫,是按照中国正统风水理论指导布局,而建造的中国皇宫建筑群的经典杰作。她通过巧妙的布局建造,达到人与自然的交融和谐,充分地利用了自然山水的生旺之气,以达到地灵人杰的吉祥效应。明清两代统治者在这里实施长达500多年的皇权统治,与居住在这地设人造的优良建筑风水环境的因素不无相关。故宫—她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艺术精华,同时也蕴含着中国正统风水学的玄妙智慧。紫禁城风水建筑的丰富内涵,对我们辩证地继承与应用中国传统风水遗产精华,因地制宜地建造和谐吉祥的建筑风水环境,具有不可多得的典范与借鉴的重要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房屋建筑概 述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南,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由于与其他古代文明在时间及空间上存在着较大差异,故而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承。其中,建筑水平的高度发达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亮点之一。威严耸立的紫禁城、蜿蜒绵长的万里长城以及传承千年至今仍在使用的都江堰均令人叹为观止。此外,赵州桥、卢沟桥、三大佛教石窟艺术、应县木塔及衡山悬空寺等,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得力之作。仅就中国古代房屋建筑的形式而言,至少可以上溯七千年之久,尽管受地域、气候以及民族等相关因素影响,历经千年仍然形成了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并辅以院落式布局的独特体系。此种构造及布局,也对东亚及东南的部分国家影响深远,这充分表明该建筑体系的适应能力。中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平面布置是以“间”为单位的,因间而称栋再组成院落,从而形成整体。此外,每间的柱距称为“面阔”,前后的柱距称为“进深”,居中房间为明间,两侧为次间,最尽头的称为稍间或尽间。在选择排列上,因存有封建等级制度观念,民间建筑常用三或五间,官署、庙宇为五至七间,帝王宫殿最为隆重,达九开间之多,至于房间数为何多为奇数,个人认为仅是为了对称而考虑的观感效果而已。另外,古代建筑选址多辅以特有的“风水文化”确定,也是中国古建的一大显著特点,“风水”也称“堪舆学”,有堪天舆地之意,表明中国古人建筑选址时特别着重周边的生态环境,有着“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此之”的择居观。一、 中国古代房建的发展情况(一) 原始及上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约1000-4000年前)原始社会的房屋是由经地穴、半地穴发展成为木骨抹泥和草顶抹泥的地上建筑,虽然很是简陋,但也标志这人类从穴居移至地面,就房屋建筑发展史而言,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基本上均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由于该地区属湿陷性黄土地带,为防止地基湿陷,古人发明了夯土技术。由于该工艺施工技术简单,且极易取材,故得以传承发展并延用至今。另外,夯土技术也可夯筑台基和高大的墙壁,建造高大建筑,商朝最后一任帝王受辛(纣王)所造之“鹿台”,也许就是夯土技术的产物。此外,经考古发现,陕西西周周原出土的青铜器纹饰上出现了柱间用阑额、柱上用斗的形象,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城中体系斗栱已出见端倪。春秋、战国时期,经犬戎之乱、平王东迁后,周室王权衰微,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诸侯国均打破礼仪制度修建了大量的宫殿。由于当时的建造技术不具备建造巨大的多层楼阁,从而使“台榭”应运而生。所谓“台榭”,是以阶梯形夯土为基础,逐层建造房屋,依靠土台的逐步升高,营造出多层楼阁的大建筑观感效果。此外,各层土台的边缘、隔墙底部用横枋加以固定,从而起到预防崩塌的作用。此外,战国时期的宫室在瓦当及地砖的使用上已日渐成熟,并制作出相应纹饰的工具。至于宫室内的装饰,主要是以朱红地面配及墙面壁画,个别壁柱、壁带也以青铜装饰,并镶嵌玉饰,其景豪华万分。(二) 秦、两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秦王赢政横扫六合、并吞八荒,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继而,徙天下富商于咸阳,仿照六国宫殿,在渭水以南之上林苑建造阿房宫,依据现存的阿房前殿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500米。《史记》称:“上可作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后项羽入关中将其付之一炬,相传大火连烧三个月不灭。两汉时期,虽然与北方匈奴战争连绵不断,又有王莽篡汉的内部纷争,但作为中国第一个强大而稳定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筑水平和发展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最富盛名的宫殿是西汉前期建造的长乐、未央、建章三宫,长乐宫为故秦之兴乐宫;未央宫为汉朝所建第一宫殿;建章宫建于汉武帝太初元年,其内设有暖房、凉室,并附有湖泊、园林,由于三宫殿规模宏大,故史籍记载较为详细,受篇幅所限故不再此一一赘述。汉朝宫殿建筑虽然仍以台榭为主,但较之以往,其规模和构造形式已有很大的改进。并在宫门外建造巨阙,“阙”是建立在宫殿、庙宇或陵墓甬道、神道两旁的一种表示官爵、功绩的象征性装饰建筑,其式样和牌坊相似,有石制、木制两种。此外,城内还建有官署府库。两汉时期木制结构现已无存,但从石阙及壁画上看,中国古代房建的三种主要形式:柱梁式、穿逗式及密梁平顶式已经全部出现。特别是在石阙上,工匠仿造木结构雕出柱、阑额、斗栱、缘飞及屋顶,由此可看出汉代木建筑工艺之精良。此外,中国古建屋顶极具代表性的五种样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在两汉时期,已经基本形成。(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90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分裂时期,期间战祸不断、朝代更替频繁。在这段时期,少数民族登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鲜卑氏统一北方并建立了北魏政权。由于该段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群众信佛祈福者非常之多,故南北方均建造了大量的佛寺、佛塔。史载坐落于河南省洛阳市附近的永宁塔,为北魏时期建造,木制结构,高四十余丈,为我国乃至世界木塔之最。由于佛教盛行,故此阶段的建筑风格较之前期也有所变化,外观由庄重式变为流线型,该时期的飞掾(屋檐由直线变为向上翘的曲线)、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及梭柱等对后世建筑均有较大之影响。此外,期间西方文化经大石由河西走廊传至中原,对该时期的建筑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建筑装饰弃用汉代的云雷纹而该用植物纹样等。 (四) 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590年-公元1279年)唐代为我国古代建筑第二个发展高峰,此期间最为著名的为大明宫、兴庆宫。此外,后周皇帝武则天于洛阳修建之“明堂”,其平面呈方形,高86米、长89米;相传仅用十月完工,可见在当时社会已存在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设计及施工组织。唐代建筑保留至今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从用料尺度、结构构件以及设计方法上看,木制结构,特别是斗栱的使用至此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善的地步,在外装饰的处理上也达到了建筑艺术于技术之一统。中国古建的一大特征“翼角”,也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北宋时期现存建筑较少,但张择端所绘之《清明上河图》为当时的建筑样式提供了重要依据。此外,北宋编撰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建筑规范—《营造法则》,全书三十四卷,书中共提及石作制度、大木作制度、小木作制度、瓦作制度及彩画作制度等,并附以图样说明。在门窗的选用上,此阶段出现了格栅,从而取代了唐以前的板门和直棂窗。(五)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公元1912年)元朝于公元1267年在金中都东北平野之上建造大都城(今北京),该城市的设计者为汉人郭守敬,元大都是中国古代最后一座按完善规划平地新建的都城,也是惟一按巷制所创之都城。明朝为中国古代建筑第三个发展高峰期,政府设工部,主要负责人称:尚书、侍郎。其职为总揽皇家及全国建筑。明朝建筑除单体建筑宏伟外,还将院落式布局发挥了最大效率,如北京城的建造是以中轴线为据,穿过皇城的正门、主殿,并出皇城北以钟鼓楼为结束。此外,衙署在皇城前、太庙分列其左右,天地二坛以“天南地北”之理论排列,其余各住宅、寺庙乃至仓库等无不规划完备,显示出博大气势。明代宫殿均是以上等之楠木建造,采用以斗口为单体建筑设计模数,外观采用红墙、黄瓦、白基台,其风格较之前朝别具一格。清朝的建筑成就主要之一为园林,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及避暑山庄就是极好的佐证。此外,民间造园在其当时也是较为盛行,南方大小商甲,特别是漕运、盐贩等均有其豪华园林。清朝政治及社会制度延续明朝,清工部于公元1733颁布《工程做法则列》,该则列较之宋时《营造法则》而言,标准程度高,利于大量预制,保证建筑群的统一协调。特别是标准程度的提高,对加快工程进度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就单体建筑方面,清朝除对前明原有大型房屋建筑翻新及修缮外,并未有其独到的发展;1840年后,随着国门被西方侵略者洞开,期间也引入了西洋建筑,但就其整体而言,大多华而不实、夸浮之风盛行,未能得其要义,故最终也随着洋务运动的告终而一同被掩埋在历史的车轮中。二、中国古代房建的基本特征(一)以木构架为房屋的主要结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就是以木构架建造,木构架为房屋的骨架,承受屋顶的荷载。其主要形式有二种样式:1、 梁柱式:此种建筑在我国使用非常广泛,大多皇家、官署建筑均是按此建造。其主要特点为:灰土夯实,在柱顶石上立柱,室内最高柱名为中柱,次为金柱、前后檐最短的叫蟾柱。柱顶横向间架设大梁,俗称“五架梁”。而后在其上依次重叠搭设小梁,形成三角屋架。梁间用“瓜柱”连接,局部梁下还配有随梁枋。柱纵间在梁上架设檩,一般自上而下顺序为:脊檩-上金檩-下金檩-檐檩;檩下有枋,并设挡板连接,再在檩上搭掾。该结构的优点是室内少柱或无柱,可获得较大的空间,空间相对灵活;缺点是柱梁等用材较大,消耗木材较多。其具体构造见图2-1:2、 穿逗式:该建筑形式主要在我国东南、华南及西南地区建造。其主要特征与柱梁的柱上架梁、梁上架檩的方式不同,而是将柱的高度不同等分,并在其上直接成檩;另用穿枋直接穿过各柱,使其成为一体;檩上搭掾与梁柱式相同。优点是用料较小,整体刚性好;缺点是室内柱密而空间不够开阔。其具体构造见图2-2:
此外,还有密梁平顶式构造,其主要特征是出现了承重墙,顶为平掾,内部也柱、梁、檩构造。该建筑主要出现在蒙古、新疆及西藏地区,由于上述地区雨量很少,建筑屋面常用平顶。1-台基2-柱基3-柱4-额枋5-挡板6-檩7-抱头梁8-穿插枋9-五架梁10-随梁枋11-瓜柱12-三架梁13-脊枋14-脊垫板15-脊枋16-正脊17-吻兽18-垂脊19-掾20-望板21-占22-瓦23-费掾图2-1图2-2(二)外观分为三段中国古代房屋建筑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即:台基、屋身、屋顶。1、台基:是指建筑物下的基座部分。与商周时期的台榭类同,但材料不再以夯土为主,改为石砌。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显示出建筑物的宏伟高大;二是起到防潮作用。在封建社会中,建筑物台基的高度代表着建筑物本身的等级及其主人的阶层、身份和社会地位。还有须弥座台基,它是由佛座演变而来,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如:宫殿、坛庙的主殿,及塔、幢的基座。台基露在地面以上的部分叫“台明”,台明的结构包括三大部分:柱下结构、柱间结构和台边结构。柱下结构主要有:磉墩、地基;柱间结构为拦土;柱上结构为柱顶石。 其基本形制见图2-3、2-4。图2-3图2-42、屋身:该部分主要由柱、板墙及门窗组成,并其上部设有雀替。雀替是至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3、屋顶: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顶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在极大地丰富建筑物的整体造型的同时,大体积的屋顶也可将雪雨水直接排放到基座以外,从而有效的保证了建筑物的防潮措施。其结构形式为两坡顶和四坡顶,并辅以单檐双檐之分。中国古建屋顶主要有五种形式:即: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及攒尖。(1)庑殿、歇山庑殿属四坡屋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典,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单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五脊,所以又称为“五脊殿”。重檐的另有下檐围绕殿身的四条搏脊和位于角部的四条角脊。歇山是四坡与两坡重合屋顶,其等级仅次于庑殿。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它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在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又有无正脊的卷棚歇山。此外,天安门城楼屋顶即属于重檐歇山样式。具体形式见图2-5:图2-5(2)悬山、硬山悬山是两坡顶的一种,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形式。特点是屋檐悬伸在山墙以外。悬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用无正脊的卷棚,山墙的山尖部分常做成五花山墙。硬山也是两坡顶的一种,但屋面不悬出于山墙之外。山墙大多用砖石承重墙并高出屋面,墙头有各种形式。此种样式以中国南方居多。具体形式见图2-6:图2-6(3)攒尖攒尖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特点是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和在顶部,最后再加顶。具体形式见图2-7:图2-7(三)斗栱为重要建筑构造斗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栱、斜的昂组成,下部还有坐斗及翘(图2-8)。其作用为:1、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2、有一定的装饰作用,又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3、作为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图2-8 (四)以间为单位,模数制的设计方法。中国古代建筑的两道屋架之间的空间称之为一间,它也是房屋的基本计算单位。建屋时,只要确定了性质、间数,按所规定的材的等级和“分”,即可建成比例适当、构件尺寸基本合理的房屋,从而也就达到了模数制,从而即便是没有图纸也能组织施工,并能保持建筑群的整体性。(五)室内板墙无承重构件,可自由拆卸(六)装饰装修与结构的统一性(七)中轴对称的院落布局三、中国古代房建的主要类型(一)宫殿(二)民宅(三)园林(四)宗教建筑(五)陵墓因为中国古代砖石结构建筑主要就是体现在陵墓建设之上,故对其加以叙述。依据中国传统思想,木属阳、故造阳宅,石属阴、继而造阴宅。中国古代帝王有这“视死如视生”的理念,其生前所住所用,在其死后均移至地下。据考证,墓室最早为楚国所用,西汉时期得以发展,但仍以木制为主,其名为“黄肠题凑”。东汉时期出现了石砌墓室,墓顶发展经平梁顶、拱门顶至东汉末期已发展为苍穹顶。在明清帝陵的方程明楼及墓室内的门梁柱,也是以砖石建造的,但由于木材的主导地位,在门梁柱及屋顶均雕刻出斗栱及翼角等。由此可见,我国工匠对砖石的使用也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四、中国古代房建发展的几点弊端行文至此,已接近尾声,凡事有利则有弊,中国古建虽历经千年传承但也存在多数弊端,在此姑且妄加剖析一二:
1、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观念及皇权的高度集中制,对中国古代的房建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百姓建房的高度及规格形制不能超越副署,而副署又不得超越皇城,从而使诸工匠即便有了新建造理念,也不敢妄加建造。2、明清两朝虽设立工部总管国内建造,但始终未能将其形成一门学科,建造之事仅局限在工匠之间,且好的建筑技术不是禁存于大内,就是藏匿在私人的囊狭之中,从而对古代房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3、受封建观念及其他因素影响导致砖石一直未能起到建筑主导作用,从而使中国古代房建失去了质变的契机。4、中国二千年文明史,朝代更替频繁,且又经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两次大分裂,对古代建筑造成了极大的损坏。而战争的胜利者往往对前朝遗物进行大肆焚毁,这是中国古建多数不能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不书堂主人
相关问答
“软装饰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室内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何谓“软装饰”软装饰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
“软装饰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室内设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何谓“软装饰”软装饰是相对于建筑本身的硬结构空间提出...
中国建筑历史悠久。中国传统风格包括色彩缤纷的装饰,清扫屋顶,屏风,高耸的木柱,以及象龙的象征性雕塑。从十九世纪中叶开始,中国传统设计将永远保持美丽和神...
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4、《营造法式大木作...
国学太重要了,请听我细细道来。有一种说法,14亿中国人可能绝大多数只是半中国人。也就是说,至少有十几亿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并具有中国国籍的所谓...
国家图书馆中国古建筑电子书籍书目1、《营造法式》.jpg陶本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3、《营造法式注释》.pdg—梁思成4、《营造...
[最佳回答]你看过水浒传没有,你以为宋朝单单是因为没钱教头才用帽,那是针对热兵器的军备鄙人认为如果你想歪了就写不好论文而已其实当时东西方对四大发明的使...
[回答]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
谢邀!说到帝王的陵墓,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埃及的金字塔。不过,与中国帝陵修在地下,尽可能不让外人知道不同,法老的陵墓好像是修在地面之上,好像宣告天下,这...还是...
主要从事阴阳智慧学、《易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教学及文化产业项目的策划与传播;国学教育大纲的编纂。(7)于希贤:风水学家、中国风水协会副主席。中国风水名...